序号 |
主题 |
内容 |
A |
早期国家的制度建设 |
禅让制 井田制 分封制 |
B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
铁犁牛耕 都江堰 筒车 |
C |
不断完善的监察体系 |
御史台 台谏合一 内阁 |
D |
赋役制度的发展演变 |
上计制 两税法 摊丁入亩 |
医院名称 | 赠医时间(周日及例假除外) |
中山大学第二医院 | 每日上午11点—12点(药费从廉) |
光华医院 | 每日上午11点—下午1点(药费从廉) |
妇孺医院 | 每周一、四上午10点(筹金半角,药费薄收)) |
博济医院 | 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每日上午10点—12点;妇科、产科每周一、三、五下午2点—4点;牙科每周二、四下午3点—5点(诊金免收药费从廉) |
①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②1982年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③1997年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④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①1950―1955年,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先后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
②1955―1969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建交高潮
③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美国、日本等,数量迅速增加,其中,大多数是发达国家
④1978-2019年,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外交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雅典平面示意图
①6世纪编撰完成的《罗马民法大全》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②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出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
③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立法和行政独立并强调个人权利
④基督教的宗教伦理不仅强化了教会的控制,也具有一定教化功能
西方近代以来福利思想发展变化表
阶段 | 时间 | 理论 | 基本观点 |
① |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 早期社会福利思想 | 实行济贫制度 |
② | 20世纪30—70年代 | 国家干预主义福利理论 | 通过国家力量加强社会保障,建立福利国家 |
③ | 20世纪70—90年代 | 新自由主义福利理论 | 福利私有化,反对福利国家制度 |
④ | 20世纪90年代后 | 第三条路和福利多元理论 | 强调市场和政府作用的协调,主张福利由不同部门共同完成 |
注:上图根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年版》等资料编制,反映了从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
史实 | 结论 | |
A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建立 | 多边贸易体系得以建立 |
B | 1946年凯南的“长电报”和诺维科夫的“长报告” | 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
C | 近些年西方国家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 使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
D | 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 |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
材料一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序号 |
文献来源 |
内容摘录 |
① |
《商君书·境内》 |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
②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
③ |
《史记·商君列传》 |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
④ |
《里耶秦简》 |
“迁陵(县)以邮行洞庭(郡)”“迁陵以邮利足(走得快的人)行洞庭,急”“乡啬夫以律令从事”。 |
⑤ |
琅碑刻石“颂秦德” (前219年刻) |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
材料:纵观中华文明成长历程,不难看出,中华文明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先后融摄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等。中华文明秉持“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理念,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兼收并蓄的宽容心态,善待外来文化,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汲取一切有益养分,在求同存异中尊重差异性、讲求和谐共生,使中华文明始终历久弥新,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摘编李国强《中华文明生命力传播力及其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
围绕中华文明的成长历程,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材料一:明朝中期以后,山西商人兴起、商品经济发展,省内一些地方“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时人描述,山西洪洞县百姓的日常生活由原来的“男女率耕织”、“士务实学”变为“机杼城市不闻”、“里巷鲜弦诵之声”,劳动、学习占时缩短,休闲娱乐的时间增加。
洪洞县风俗的变化,使得地方官府大力推行乡约,“严禁华丽”,以期移风易俗。一些大姓进行宗族建设,强调祭祖要恪守礼仪,婚礼则需以白银作为礼金预送给亲家,讲礼仪渗入社会生活。
——摘编自常建华《日常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三探》
材料二:19世纪60-80年代,英国进行了两次议会改革,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工人阶级最基本的要求终于成为现实。
社会改革也如火如荼,政府用立法手段纠正了工业革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政府通过《公共卫生法》、《工人住宅法》、《工厂与工作场所法》等法律,对工人的生活条件、劳动环境、工作时间等进行规范。
英国一向不过问教育,甚至把学校看成是一种“产业”,应该放任自流让私人经营,使教育制度十分混乱,不能适应工业社会的需要。1870年,政府通过《教育法》,规定由地方政府建立学校董事会,负责筹建并管理公立学校,规定5-13岁的儿童必须上学。该法为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教育体系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