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期部分地区粮仓统计(单位:个)
元 | 明 | 清 | ||
地区 | 大都 | 通州 | 顺天府 | 北京 |
官仓 | 22 | 13 | 52 | 16 |
义仓 | 4 | 1 | 6 | 2 |
①出现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②由隋人唐的书法家创立了“颜体”和“赵体”
③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出现
④民间出现“曲子词”
时间 | “民族”检索条目数 |
1911 年 | 243 |
1925 年 | 502 |
1936 年 | 1507 |
1939 年 | 2369 |
材料一:从全球史观看待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使各大洲之间初步建立了商业联系。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将北美、大洋洲和亚洲等更多的地区卷入世界市场,两次工业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欧美列强利用坚船利炮、加上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方式,把全世界卷进了世界市场,全球经济日益连为一个整体。
——摘自许伟、薛权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表格反映的是1870、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
年份 |
国家 |
||||
英国 |
美国 |
德国 |
法国 |
俄国 |
|
1870年 |
22% |
8% |
13% |
10% |
- |
1913年 |
15% |
11% |
13% |
8% |
4% |
材料一:棉花产业传播活动的中心是印度。棉花的种植和加工技术从印度向东传遍亚洲,特别是传入中国,使得亚洲在19世纪以前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中心。元朝时,棉花在中国农村广为普及,事实上取代了苎麻成为中国人制衣的纤维原料。到明朝时,棉花生产大力发展,中国的农民可以用棉花抵税,劳动力的地理分工已经出现:北方农民运输原棉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的农民用这些原棉以及他们自己种植的原棉生产棉纺织品,其中一些纺织品还会被卖回北方,棉布生意甚至达到帝国商业额的四分之一。到17世纪,中国的男女老幼几乎都穿着棉布衣服。当中国人口在18世纪增加到4亿时,棉花产业仅次于印度排世界第二。
材料二:16世纪末,荷兰和英国开始挑战葡萄牙在亚洲贸易的垄断地位。他们特许设立一些合股公司,从印度购买棉纺织品,把它们带回欧洲消费,或者运往非洲购买奴隶送往新世界刚刚开始扎根的种植园中工作。在一系列英荷战争后,印度纺织品贸易主要落入英国人手中。随着印度棉纺织品在18世纪更为流行,替代这些进口产品的愿望成了推动英国棉花生产强有力的激励因素,最终引起了棉织产业革命性的变化。到1780年,整个欧洲,尤其是英国,已经成为世界棉花网络的中心。一个松散、多中心的旧棉花世界转变为一个整合、集中、等级森严的棉花帝国,全球数百万家庭棉织工人失去了纺纱和织布的能力。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为了加强经略西域,唐太宗先后设置了伊州、西州、庭州等三州(治今新疆);在这三州以西、帕米尔以东的地区,推行羁縻府州制度,即在这一地区的部落中设置州、都督府,州刺史与都督由各部首领担任;在帕米尔以西的中亚地区有16国,唐以其国都为都督府所在地,以各国国王为都督府都督。安西与北庭都护府是更高一级的军政机构。两大都护府代表朝廷在西域行使职权。在西域广置屯田,鼓励从内地移民,兴修水渠与坎儿井……西域诸国诸族派遣子弟入长安学习汉文化,唐朝在西域地区兴办各类学校……
——摘编自杜文玉《唐朝如何经略西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经略西域的特点。并对唐朝经略西域做出合理解释。
材料一: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管理市场古已有之,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及贸易的参与方面。其中,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主要包括:建立城镇市集,划分销售地区;规定贸易时间,限制夜市交易,推行抑商政策,加强商人管理;严查商品质量,不许伪劣入市;调控市场物价,严格物价管理;利用税收政策,调节社会经济……政府对贸易的参与主要表现在官营贸易及官吏经商两方面。
——丁长清《中国历史上政府干预市场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