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新高考Ⅰ卷专用)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摸...

更新时间:2023-03-12 浏览次数:22 类型:开学考试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二下·开学考)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出自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的《定盒文集·续集·尊史》。历史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的真实记录,得失的总结,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所以,“出乎史,入乎道”,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返回历史中去把握。

    在历史中把握大道,     。文化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载体。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富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多种文化形式,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共生,天地涵养万物,同生共存;追求和而不同,与邻国的关系处理上讲究“协和万邦”,强调君子慎独、自强不息等。现今世界中,在重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达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和谐统一、解决国际冲突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示出了超强的整合价值,其和谐、合作的优势,更能发挥包容、平衡的作用。

    在历史中把握大道,     。中国共产党一路带领中国人民艰苦斗争,从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到富有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从开启改革开放伟大进程到创造新时代伟大成就,真正让全体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在这个过程中孕育出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质的象征。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正是源于党的百年奋斗的成功实践以及这一过程中焕发出的精神气概。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深层次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一次实现了大国和平发展,这背后是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酝酿成长——这种文明不再以争夺、战争、消灭、殖民作为国家间的竞争模式,而是以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为根基,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具有超越性的方案,必将在当下及未来彰显出更大的内驱力和凝聚力。对这种未来性怀有自信和自觉,正是我们学习、把握历史的意义。

    (摘编自师英杰《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材料二: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一语出自宋代学者曾巩所撰的《南齐书目录序》。以古视今,不难发现古代深厚博大的史学积累为当代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传统资源,需要进一步挖掘、汲取、品味与借鉴。

    举其大且要者,中国史学致用传统有三个特质。其一,求“大”。南宋朱熹曾言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意味着研读历史首先要立意高远,关怀宏大。无论治史还是治国,皆须从变动不居的历史进程中探寻时代之大趋势、大方向,提炼大命题,把握大脉动。如司马迁修《史记》,时间纵贯三千年,空间横跨数万里,人物遍布全阶层,体例覆盖各类型,大构思方成就大手笔,无怪乎清代学者赵翼道:“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对比当前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其涉及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毫无疑问是至为关键的课题。

    其二,贵“通”。先立其大,再贯乎通。具体而言,所谓“通”,首先要“博通”,即大量搜辑考察各类尤其一手材料或原始遗迹,为深入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其次要“贯通”,即综合研究有关材料或遗迹,通过归纳概括引出结论;再次为“通识”,即注重在综合贯通中求得更全面深刻的认识;最终实现“会通”,既把天、地、人作为整体,又将天道、地道、人道联系起来,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思维与整体意识。这种思维意识对中华文明探源过程启示很大。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绝非一人、一学科、一团队、一时代之事,迫切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久久为功,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

    其三,崇“德”。可大可通,于是历史自然显露出德之光辉,我们的文明亦因之可亲可久。对待人类的文明历史,要能不抱偏见,不做武断,不凭主观,不谋私利,不求速达,这样我们那些最为珍贵的精神内核和思想精髓才能如玉石般温润可亲,似高山般坚韧可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这提示我们在进行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中注重揭示与阐释自身优秀的思想元素和文化基因,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求其大者,贵其通识,崇尚德性,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中展现既有史学传统之重光,并赋予其新意,这正是“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的深厚意蕴所在。

    (摘编自王学斌《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清代龚自珍认为掌握大道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前提。 B . 我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因而是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 C . 无论治史还是治国,都需要从变动不居的历史进程中探寻时代之大趋势。 D . 探索中华文明起源,首先必须要借鉴中华民族的某些思维意识,也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强的整合价值,其优势能发挥包容、平衡作用。 B . 材料二综合运用举例、引用和对比等论证方法来论证研读历史要求“大”。 C . 我们学习把握历史的意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性的自信自觉。 D . 不抱偏见、不谋私利地对待一国的文明历史,有益于该国文化精髓的传播。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 雅各布·布克哈特说:“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 B . 黑塞认为:“在这富有历史背景、富有高度私人秘密性的社会,人类的文化应是多姿多彩的。” C . 恩格斯说:“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 D . 季羡林认为:“中国文化对其他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圈内国家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4. (4) 请在材料一第二段和第三段的横线处填入合适的句子,以提炼出这两段的分论点。
    5. (5)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大道和治史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2023高二下·开学考) 现代文阅读Ⅱ

    断魂筑

    蔡  楠

    自从荆轲死了之后,高渐离再也没有摸过我。他把我装进箱子里,悠悠地对我说,燕国不保了,我们该离开这里了。我听见有东西噼里啪啦砸在箱子上。直到那东西顺着箱子的缝隙滴在丝弦上濡湿了我的身体,我才知道那是高渐离汹涌的泪水。

    果然,秦国大军旋风一样扫过燕国。他们的旋风是向北刮,我和高渐离是向南逃。他带着我爬过他故乡范阳城的残垣断壁,涉过血水流淌的易水河,来到白洋淀边的秋风台。那时,秋风台已经坍塌了半边。我感觉,高渐离的脚步在这里停顿了好久。往事如昨,高渐离和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场面连我都记忆犹新。我发出的高亢悲壮的音律在这里曾经撼动了那么多人。那是我迄今为止最痛快淋漓的呐喊。呐喊完了,我开始疲惫地歇在高渐离的行李箱里。作为一把筑,我除了听命于高渐离的手指,发出不同的音律,我还能做什么呢?

    来到了宋子城,我们就听到了太子丹被他的父亲割掉头颅献给秦国的消息。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嘶哑着嗓子说,燕王喜割掉的不仅是太子丹的头颅,他割掉的也是他自己的头颅啊!高渐离的话很快就得到了应验。秦国大将王翦的儿子王贲把燕王喜从蓟城追到了辽东,硬是生生地把他的头颅揪了下来。太子丹的头颅掉了,喜的头颅掉了,燕国天空的星辰也掉了。

    我和高渐离不能再往南逃了。逃到哪里看到的都是秦国的星辰。我们在宋子居住了下来。高渐离做了一家酒楼的酒保,改名燕惜。我就被燕惜安排在他那简易得不能再简易的床底下。虽然我动弹不得,但每天我又都在跟随着他。我是他的影子,一个曾是天底下最好的乐手的影子。我随着他端盘上菜,刷盘洗碗,砍柴劈木。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一双调琴弄筑的纤手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我在箱子里激烈地扭动身子,我的十三根铜弦铮铮作响。我觉得那简易的床铺也在我的响声中摇晃。我停止不下自己。直到中间那根长弦在燕惜沉重的叹息声里砰然抻断,我才有了暂时的安静。

    燕惜停止叹息是在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那晚他破例多喝了几杯冰烧酒,正要回房休息,却听到了一阵久违的筑声隐隐传来。他循着筑声挪动着脚步,他的褴褛的衣袂很快就飘到了主人家的堂前。那是一个咸阳来的客人在击筑。堂下一群人正侧耳细听。一曲终了,众人鼓掌赞叹。燕惜却不合时宜地嘟哝了一声:好是好,就是差了一些东西!

    差什么东西呢?主人和客人把燕惜请到了堂上。燕惜说,客人的筑声是从琴弦上弹出来的,只能悦人耳,还不是真正的音乐。真正的音乐是悦人心,是从心底发出来的!客人把筑一下子就掷到了他的脚边,那你弹一首真正的音乐给我听听!

    燕惜一脚就把那筑踢到了堂下,然后一个漂亮的转身,走了。他从床下掏出尘封的我,然后换上了那身在燕国朝廷穿过的华丽衣服,整容净面,回到了主人堂上。在众人惊诧的目光里,修颀俊逸的燕惜左手按住我的头部,右手捏着竹尺,优雅而娴熟地一击,我渴盼已久的身体顿时生动起来,震颤着发出了一声贯穿天地的妙音。众人的心一下子就被击昏了。昏迷的心不会死去,它们注定还会被持续的筑声所唤醒。一阵高亢的筑音穿过,接下来就是激越的旋律。我和燕惜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荆轲曾经唱过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好——主人、客人还有堂下的听众禁不住欢呼起来。

    那个夜晚过后,我没再回到箱子里。我重新回到了燕惜的怀抱。我们又变得形影不离了。我们搬出了那家酒楼。燕惜对我说,不怪那几杯冰烧酒,该是离开宋子的时候了,有人在等我们呢!

    谁在等我们?是嬴政。不,应该叫他秦始皇,他现在已经统一六国了。战鼓声已经远离了咸阳宫,现在这里需要音乐。我和燕惜就做了秦始皇的宫廷乐师。秦始皇要让燕惜做一曲《秦颂》,只是在进宫之前,他让人薰瞎了燕惜的眼睛。其实,燕惜的眼睛根本不用薰了,他基本上已经为荆轲哭瞎了。

    与秦始皇面对面的时候,我才知道他不但懂战争,懂政治,他还懂音乐,懂我。当我在燕惜手下发声委婉时,他微笑。他满足于帝王大业从此开始。当我发声慷慨时,他朗笑。他得意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当我发声激昂时,他狂笑。他感叹终于统一了天下所有的声音,让天下最好的乐师为他而奏。他狂笑着,受了我声音的吸引,一步一步走向燕惜,走向我。他俯身想从燕惜的手里拿过我,然后自己弹奏。而这时,我却发出了铅一样沉钝的声音。我灌满铅的身子在燕惜的粗糙大手里化作一道闪电,飞快地向秦始皇砸去——

    应该说我是长着眼睛的,但我的眼睛终究不如人的眼睛,更何况是秦始皇的眼睛。他比闪电还快的眼睛帮助他的头躲过了这致命的一击。我和沉重的铅块跌在大殿上,整个身子霎时七零八落。我成了一把断魂筑!

    燕惜在秦始皇的剑下一动不动。我奇怪他的盲目里竟然还有眼泪,竟然还有铅块一样的眼泪砸落。

    燕惜被秦始皇送上了绞架。我的七零八落的残骸也被他聚拢起来,放在了燕惜的脚下。秦始皇拍拍燕惜的肩膀,轻声地说,我早就知道,你不是燕惜,你是高渐离!薰瞎你的眼睛,是想让你专心音乐,可你却偏偏参与了政治!

    燕惜抬起头,冷笑道,不,我不是高渐离,我是荆轲的影子,我也是燕国的影子!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荆轲死后高渐离不忍再想起故友,作为一个乐师,在之后的一段日子里不再击筑,表现了对故友的哀悼之情。 B . “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两个“拍”字,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高渐离极其无奈愤懑的心理。 C . 高渐离改名为“燕惜”,在酒楼做酒保,弄筑的手指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反映出亡国后他放弃了生活的尊严。 D . 文末高渐离被杀这一悲惨的结局使人唏嘘慨叹,似有浓得化不开的沉闷和悲伤,同时,也增加了历史的凝重与沉郁。
    2. (2) 关于文中燕惜闻筑声重新击筑演奏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燕惜循着筑声走到堂前,源于他对音乐的热爱,也为后文重新击筑做了铺垫。 B . 燕惜掏出尘封的筑,换上华服,整容净面,目的是不想让堂上的主客看轻他。 C . 燕惜心念故国旧友,一心复仇,击筑时故意唱起了《易水歌》,从而暴露了身份。 D . 众人听到燕惜击筑的声音,沉醉其中,不禁欢呼,写出了燕惜演奏技艺的高超。
    3. (3) 文中高渐离这一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 (4) 《史记》记载:“荆轲客高渐离以击筑见秦皇帝,而以筑击秦皇帝,为燕报仇,不中而死。”本文以“筑”的视角叙述此事,这样的视角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二下·开学考) 文言文阅读

    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上洛,以绝秦于楚。魏战胜,楚败于南阳。秦赂于魏,魏不与。管浅谓秦王曰:“王何不谓楚王曰,魏许寡人以地,今战胜,魏王倍寡人也。王何不与寡人遇。魏畏秦、楚之合,必与秦地矣。是魏胜楚而亡地于秦也;是王以地德寡人,秦之楚者多资矣。魏弱,若不出地,则王攻其南,寡人攻其西,魏必危。”秦王曰:“善。”以是告楚。楚王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效上洛于秦。

    齐、楚之交善。秦与魏遇,且以善齐而绝齐乎楚。王使景鲤之秦,鲤与于秦、魏之遇。楚王怒景鲤,恐齐以楚遇为有阴于秦、魏也,且罪景鲤。为谓楚王曰:“臣贺鲤之与于遇也。秦、魏之遇也,将以合齐、秦而绝齐于楚也。今鲤与于遇,齐无以信魏之合己于秦而攻于楚也 , 齐又畏楚之有阴于秦、魏也,必重楚。故鲤之与于遇,王之大资也。今鲤不与遇,魏之绝齐于楚信明矣。齐信之,必轻王,故王不如无罪景鲤,以视齐于有秦、魏,齐必重楚,而且疑秦、魏于齐。”王曰:“诺。”因不罪而其列。

    客谓秦王曰:“景鲤楚王所甚爱王不如留之以市地楚王听则不用兵而得地楚王不听则杀景鲤更与不如景鲤者是便计也”秦王乃留景鲤。景鲤使人说秦王曰:“臣见王之权轻天下,而地不可得也。臣来使也,闻齐、魏皆且割地以事秦。所以然者,以秦与楚为昆弟国。今大王留臣,是示天下无楚也,齐、魏有何重于孤国也。楚知秦之孤,不与地,而外结交诸侯以图,则社稷必危,不如出臣”。秦王乃出之。

    (节选自《战国策·卷六·秦四》)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景鲤/楚王所甚爱/王不如留之以市地/楚王听/则不用兵而得地/楚王不听/则杀景鲤更与/不如景鲤者/是便计也/ B . 景鲤/楚王所甚爱/王不如留之以市地/楚王听/则不用兵而得地/楚王不听/则杀景鲤/更与不如景鲤者/是便计也/ C . 景鲤/楚王所甚/爱王不如留之以市地/楚王听/则不用兵而得地/楚王不听/则杀景鲤更与/不如景鲤者/是便计也/ D . 景鲤/楚王所甚/爱王不如留之以市地/楚王听/则不用兵而得地/楚王不听/则杀景鲤/更与不如景鲤者/是便计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秦责赂于魏的“责”,理解为索要,与成语“求全责备”,中的“责”含义相同。 B . 楚王扬言与秦遇的“扬言”理解为对外宣扬某种言论。 C . 因不罪而益其列的“益”与《师说》中“是故圣益圣,”中的“益”含义不同。 D . 社稷“社”古代指土地之神,“稷”古代指五谷之神,后用“社稷”来指国家。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陉山之战中,魏国承诺割让上洛之地给秦国,以此来断绝秦、楚联合,最终获胜。但在获胜后,魏国并没有履行诺言。 B . 管浅建议秦王拉拢楚王,这样可以威慑魏国以达到目的;若魏国不把上洛之地送给秦,秦、楚可对魏国采取军事行动。 C . 楚王认为景鲤的行为会让齐国误以为楚国暗中同秦、魏有来往,破坏楚国与齐国的邦交关系,为此恼怒并要降罪于景鲤。 D . 有人在楚王面前游说,认为景鲤的行为可以让秦国、魏国和齐国互相怀疑,这对楚国是有好处的。楚王认可了这种观点。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魏许寡人以地,今战胜,魏王倍寡人也。

      ②今鲤与于遇,齐无以信魏之合己于秦而攻于楚也。

    5. (5) 景鲤所派之人如何游说秦王,从而让秦王释放了景鲤?请简要说明。
  • 4. (2023高二下·开学考) 文言文阅读

    秋晚登城北门

    [南宋]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当时诗人闲居四川成都。②杜陵:秦置杜县,诗中用以借指长安,此处暗喻故都汴京。③“横槊赋诗”语出唐代元稹的序文“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④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歌一开始就描写了诗人着“幅巾”“藜杖”的装束登城,既反映了诗人闲散的生活状态,又凸显了诗人日渐衰老的身体境况。 B . 颔联先借散关烽火表达了对边关战事的关注,同时又用鸿雁传书,希望大雁能将自己的愁思带回杜陵,聊以慰藉自己的愁绪。 C . 颈联意味深刻,其中的“身世安危”明指作者感慨自身安危未卜,实则表达了对山河兴废、国家命运的担忧。 D . 全诗情感充沛,语言形象,对仗工整。写法上边记事边抒情,层次推进,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丰富而又复杂的情怀。
    2. (2) “愁”是全诗的诗眼,请简要赏析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愁绪的。
  • 5. (2023高二下·开学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抗疫之战虽然取得了初步胜利,但要恢复经济、振兴国力并赢得应有的国际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优秀的人才和建设者更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毅的精神。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
    2. (2) 《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修身的前提条件是“”。
    3. (3) 缤纷的落花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向,飘零的落花中,或弥漫着春光流逝的伤感,或寄寓着青春不再的失落,或抒发了美人迟暮的感概。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二下·开学考) 语言文字运用ǀ

    中国国家版本馆,开馆了!国家版本馆以“一总三分”的格局,充分展现了大国形象和新时代的风采。俯瞰京华的中央总馆,北望渭川的西安分馆,放怀江南的杭州分馆,臂挽流溪的广州分馆,同时拉开文化展览的巨幕 , 向普罗大众讲述文明的故事。

    中央总馆“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一件件    的展品, 让人叹为观止。有记载“版”字的商代版方鼎,有铭刻着“中国”的何尊,有苏轼行草楷书法的宋拓本《西楼苏帖》,还有刻着《长恨歌》的清代象牙扇骨等等。历朝历代的瑰宝荟萃一堂,琳琅满目,彰显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传承的   

    除了展示外,版本馆还具有保藏功能。保藏区里收藏了数千年间各种类型的版本,如陶石、兽骨、金属、竹木、纸张、数字媒体等。版本上所承载的信息反映出了丰富多元的社会风貌。有人说:保藏版本的目的,如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般,旨在保存多样性的文明。而版本又是脆弱的,一旦被损坏了,就很难修复。可见,建设国家版本馆对版本进行集中保藏,在保存中华文明方面起着    的作用。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之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2023高二下·开学考) 语言文字运用ǁ

    菌草,有人将其称为“幸福草”。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家,菌草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中国草”。

              ?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可用作食用菌、药用菌栽培的高大草本植物。1996年,来自中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的专家学者在福建福州参加首届菌草业发展国际研讨会,菌草从此有了中英文名称和定义。值得骄傲的是,直到现在,国际上菌草的英文名字都是汉语拼音“Juncao” , 因为菌草技术是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

              ?最初,它被用于食用菌、药用菌的培养基,栽培出优质食药用菌。经过多年选育、创新,其功能也从最初的“以草代木”种菇,拓展到菌草饲料、菌物肥料、菌草生物质能源开发等领域。

    菌草还是生态治理的先锋植物。它根系发达、光合效率高、适应性广,耐旱、耐盐碱、耐瘠薄,抗逆性强、保水保土。其中,巨菌草高度可达7米,富含内生固氮菌,可在坡地、沙地、盐碱地快速生长,从而③          。福建平潭的幸福洋滩涂盐碱地,见证着盐碱地变菌草良田的奇迹。

    1. (1) 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画横线处“Juncao”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打艰苦的持久战,很难获得重大的成就。 B .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C . “希望工程”是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救助中国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而开展的一项公益事业。 D . 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作文(60分)
  • 8. (2023高二下·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建树广泛的通才形象: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

    ②法国画家雷杜德,一生只画玫瑰,整整20年,它记录了170种玫瑰的姿容,绘成了被誉为“玫瑰圣经”的玫瑰图谱,至今无人逾越。

    ③当代著名作家池莉说:“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做好一件事。”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要求不少于800字,不套作,不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