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的理想境界。真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是面向公众的。这意味着阐释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只有坚守公共性,才能圆人类的阐释之梦。离开公共性,阐释不可能,更遑论真理性和澄明性!阐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这个规则总体来说极为复杂,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好随意确定。它可能是整个人类的规则,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国家、操持不同语言、从事不同专业研究者的规则;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意义的澄明。
我们言说政治,政治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历史,历史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道德、伦理,道德、伦理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谈论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公共性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但它又蕴含着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公共性包含着真理和谬误。真理不可能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族群都是真理,更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谬误也是。当然,这种公共性是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没有永远的真理和谬误,而公共性却是永远的。公共性的存在需要公共阐释去解惑释疑,需要公共阐释去彰显真理。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阐释维持着时代的公开、透明,维持着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持着政治的民主、正义,维持着人类的审美判断。
(摘自李健《公共阐释:作为一种阐释理论的合法性》)
材料二:
“公共阐释”也即“阐释的公共性”,是对文学阐释行为根本属性的一种界定。任何一种阐释行为,都是一种参与生活、理解世界的方式,只有“公共阐释”才能让每一个个体有效并且高效地充分对话。与之相对的,则是“个体阐释”,也即阐释的个体性。它强调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性别、民族与生活经历,对待同一问题的视角与态度确实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是,如果仅仅将两者确定为二元对立的概念,显然是将问题简单化了。一般来说,“个体阐释”中会带有“公共阐释”的烙印,每一个个体都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而“公共阐释”中也会带有“个体阐释”的痕迹,如果没有个体作为基础,就不会出现阐释的具体性与交互性。面对如此棘手的“阐释循环”,诚如海德格尔所言:“决定性的事情不是从循环中脱身,而是依照正确的方式进入这个循环。”这一进入就是一种“介入式”的阐释行为。在置身于他者之中时,个体也在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域。这里的他者既指向个体(文学作品、个体读者),也指向整体(社会历史环境),更是要领会到“整体只是源于单个情形的范式展露”。文学阐释激活了世界、读者、作者与文本这四个时常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破碎的要素。
文学阐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阐释”。它首先面向的是文学作品,即对文学作品作出阐释主体的感受、理解与判断。在具体的文学阐释过程中,存在着以“个体阐释”为基础,并从个人走向社群再到整个人类的一种趋势。这一过程的每一次完成则意味着“个体阐释”得到了时空的检验而成为“公共阐释”。
从政治学的角度,我们往往会将“公共性”与“私人性”对立起来谈,但是如果转移到文学领域,“公共性”的问题还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论维度。这就是“文学之内”和“文学之外”的问题。正如韦勒克和沃伦所说,“事实上,任何文学史都不会没有自己的选择原则,都要做某种分析和评价的工作”。从20世纪西方文论发展史来看,文论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个从“文学之外”转向“文学之内”,再转向“文学之外”的过程,即我们通常所描述的从“作者中心”向“文本中心”再向“读者中心”的两度转向。而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来,即使是“文学之内”的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及其关系,也是社会历史的再现或投射,这些均是现实生活在文学世界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
因此,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应该落脚到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点上,即在处理“文学内外”关系上,坚持“文学之外”的关系为主来统摄“文学之内”的关系,重建“隐含作者”“叙述者”与“真实作者”“理想读者”“真实读者”以及人物间的社会关系的投射等。只有这样,我们的文艺批评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这也正是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的要义之所在。
(摘自曾军、辛明尚《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及其问题域》)
名医
张炜
有一段时间我立志要做医生,而且很快觉得自己是一个医生了。这事起因比较复杂,虽然能找到具体的缘由,但说实话,我觉得自己天生就该是个医生。
我生病的时候妈妈就带我去看病,最常去的是园艺场门诊部。可有时怎么也治不好,比如咳个不停、皮肤上生了发痒的红疙瘩等,妈妈就会领我过河,去河西一个大村子里找一位名医。
名医的名字很怪,不像人名,叫“由由夺”。大家都这样叫,也就没人觉得不对。后来我独自揣摩他的名字,觉得奇怪,也许只有名医才配有这样的怪名吧,反正“由由夺”是海边最有名的医生,他绝不像园艺场门诊部那样量体温、打针,给一包包的药片,而是用另一种方法。妈妈说:“这就是‘中医’。”
“由由夺”总是先让我伸出舌头,看一会儿,又让我伸出胳膊。用三根手指按住手腕,我趁这工夫看清了他的手:指甲圆鼓鼓的,比一般人长,但是很干净。我相信自己的全部秘密都被这只手给探去了。
我们从这儿取走一小袋粉末、一瓶黑乎乎的药水,还有三包草药。看着妈妈欢天喜地的样子,我知道自己的病好了。
回家后按“由由夺”的叮嘱吃药擦药,第一天好了一半,第二天全好了,第三天好上加好。这不是名医是什么?这个神奇的人就在河西,是谁也不能怀疑的事实。
我大约被“由由夺”治好了十几次病。
外祖母由河西名医说到了另一个人,他就是过世的外祖父。外祖母不太说他,因为害怕自己想得厉害,就使劲压到心底,可这次她实在忍不住了,说:“要是你外祖父在多好,他是远近闻名的名医啊,这点儿小病对他不算什么,唉!你外祖父……”
妈妈也叹息,说:“咱家没人接下他的手艺,真是……”
妈妈抹起了眼睛,外祖母没有。外祖母很少掉泪——妈妈说外祖母“眼硬”。
就在那些日子里,我认为自己该是一个医生。我暗暗思考这个问题,并没有告诉家里人。奇怪的是,我最先想到的不是找人拜师,不是学习医书,而是觉得自己差不多已经是个医生了。
我思考了五六天,就决定当一个医生。从此以后,我就以医生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也以一个医生的身份要求自己了。我对所有生病的人都特别关心,不止一次陪感冒的同学去门诊部。我对他们说:“得病了最好找名医,实在不行了就去河西。”
“由由夺”这个名字不少人知道。我发现园艺场和村子的人也去河西。我对同学们说:“我其实就是一个医生,不过不想告诉别人,也希望你们为我保密。”他们瞪大了眼睛。我们一起到林子深处,在一块隐蔽的空地上谈论秘密。他们最急于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因为从我严肃的表情上看,这绝对不是玩笑。
我直率地告诉他们,我的外祖父就是一位名医。
“啊,原来是这样!那后来又怎么了?”“二九”恍然大悟地问。
“后来?”我抿抿嘴,“后来我也做了医生。”
“可是没见你给人看过病呀!”旁边的同学像是焦急,又像是埋怨。
我眯上眼睛看看远处,点点头说:“会的。”我接着给他们一一号了脉,又看了舌苔。“我有什么病啊?”他们胆怯地问。我说:“还没有很重的病,不过以后也许会有的,发烧、咳嗽,这些总会有的。”他们张大了嘴巴看着我,问:“那怎么办?你会治吗?”我摇头又点头:“当然会。不过在我上学这一段,他们是不会让我开药的。我给你们看了,你们还得去门诊部拿药。”
同学们很是惋惜。
我再次嘱咐他们为我保密,大家就分手了。
我自制了一个小药箱,把家里所有的药片、碘酒和紫药水之类的都装进去。我上次得病没有喝完的一小包草药也收在了里面。“由由夺”用来抹皮肤的黑药水很像某种草木烧成的,这就是草药。我把自己最喜欢的几种野花晒干,研成了粉末,又把一些根茎烧成了灰,分别装在了小瓶中。
有一天我的食指被蜂子蜇了一下,又痛又痒,就用自制的药水抹了,两天之后手指好多了:这使我信心倍增。还有一天我的脚被碰痛了,照例也抹上药水,结果当天就不痛了。我觉得自己的医生生涯就这样开始了,于是去林子里总不忘背上药箱。
大家被荆棘扎了,不小心碰了哪儿,过去都不会在乎,现在就不同了,有了医生,自然个个都变得娇气了。“黑汉腿”也许是故意的,刚玩了一会就被槐刺扎破手,一边大叫一边跑过来让包扎。另有一个女同学被百刺毛虫蜇过,差不多要哭了。我安慰她,号过脉看过舌苔,用野花根烧成的炭水给她细细地搽了三遍。她马上笑了,说:“这药真管用。”
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越是需要保密的事情越是容易走漏。就在一切顺利的时候,麻烦事就来了。先是外祖母把我的药箱没收了,接着又是父亲不无严厉的训斥。他说:“胡闹。这是乱来的吗?”我心里的委屈太大了,但又觉得一时说不清。我只想对父亲大声说明:我已经是个医生了。
最让人难堪的是后来班主任找我谈话了。她说:“咱们谈谈你当医生的事吧……有这种志向是好的,但这要毕业以后,要经过专门的培养。你先把功课学好吧。”
就这样,一位名医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有删改)
成祖永乐二十二年,上北征,崩于榆木川。皇太子【注】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上谓蹇义曰:“朕之心,苟可推以利民,虽府库之储不吝,况山泽之利哉!”命户部,被灾田土,分遣人驰谕各郡县,停免催征粮税。命刑部、都察院、通政司,自今内外官贪赃者,录其姓名藏于官,以便稽阅。罢给朝觐官孳牧马。初,兵部尚书李庆言于上曰:“民间牧马蕃衍,已散之军伍,尚余数千。请令朝觐官领之,太仆苑马,岁课其息。有亏,罚与民同。”杨士奇不可,庆忿不纳。士奇奏曰:“朝廷求贤任官,今乃使养马而课,责与民同。且所散不及三千,而朝廷负此名于天下,岂贵贤贱畜之意乎?”上许出内批罢之,已而不闻。明日,士奇又言之,上曰:“偶忘之。”有顷,上御思善阁,召士奇谕曰内批岂真忘之朕闻李庆等皆忿卿朕念卿孤立恐为众所伤不欲因卿言而罢今有名矣出示章则陈智言畜马不便命士奇据此草敕止之士奇顿首言:“陛下知臣,臣不孤矣。”上谓士奇曰:“继今令有不便,惟密与朕言。李庆辈不识大体,不足语也。”诏免山东、淮安、徐州夏税之半。停罢一切官买物料。时有至自南京者,言徐、淮、山东民多乏食,而有司催科方急。上问蹇义,义对亦同。上命杨士奇草诏蠲恤。士奇言:“不可不令户部、工部与闻。”上曰:“姑徐之,救民如拯溺,不可须臾缓。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因命中官给笔札,士奇就西角门草诏。上览毕,即遣使赍行,顾士奇曰:“卿今可语部臣,朕悉免之矣。”左右或言宜有分别,庶不滥恩。上曰:“恤民宁过厚。为天下主,可与民较锱铢耶!”
(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有删改)
【注】皇太子,明仁宗朱高炽。
①朕之心,苟可推以利民,虽府库之储不吝,况山泽之利哉!
②姑徐之,救民如拯溺,不可须臾缓。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
贺新郎
刘克庄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我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①。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注】①韩五:南宋初年抗金名将韩世忠在兄弟中排行第五,年轻时有“泼韩五”的课号。
古时,徽州人喜欢聚族而居,_______。一家挨着一家,一户挨着一户,左勾右连。万一哪户失火了,难免会殃及池鱼。为了( ),家家早早地就在屋顶上垒起了高高的马头墙,故而马头墙又被称为封火墙。同时,这个坚固的屏障也可防盗、防雷。马头墙的尖头部位与现代建筑中避雷针原理相似,无论怎样( ),马头墙都会“挺身而出”,哪怕是墙毁瓦裂,也会保证主体建筑完好无损。至于防风、防雨的作用,就更显而易见了。
除了保护建筑的功用之外,__________。马头墙墙肩的做法多种多样,其退阶尺寸会随山墙高矮以及出檐大小而灵活变动。马头墙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阶数越多,意味着这个家庭历史越久,地位越高,最多的可至五叠。
___________?那是因为马是一种富有灵性的动物,无论作战还是交通,它们都为人类做出过巨大的贡献。马成为刚健、高昂、升腾、昌盛的代名词。
风和日丽之时,远远便可看到,遥远的天际下排列着密密麻麻的马头墙。它们一字排开,绵延不绝;突然之间,如万马奔腾,争先恐后,横无际涯,势不可当。看着这些马头墙,你定会为工匠们的艺术创造力而惊叹:顶端鸟兽鱼虫的( ),斗拱粉壁的相映成趣,雀替木雕的巧夺天工,瓦楞里槽的美轮美……作为徽州民间工匠精雕细琢十年一剑的重要成果,马头墙成为徽派建筑的点睛之笔。
拓展场景体验,将购买行为延伸为老字号“文化游”。体验是消费者基于个人价值,通过对生活与情境的感官感受与心理认可而产生的一种精神需求。与一般产品和服务相比,老字号产品背后拥有的独特技艺、带有的情感记忆,更需要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来加强认知与理解。当电商成为主力销售场景时,老字号实体店铺的功能需要重新定义。实体店铺承担的功能不能停留在购买场景,而应通过场景重置,成为消费者体验老字号文化的空间。
尽管许多老字号已经设立了以讲述发展历史为主体的企业博物馆,但单一的陈设与缺乏对话感的讲述故事,往往难以引起消费者。因此,此类博物馆应设置更多的体验环节,让消费者有机会体验老字号产品的制作流程,进而对老字号发展历程产生共鸣。有条件的老字号可以将制造工厂拓展为观光工厂,成为亲子文化消费生活、国内外游客在地化文化体验的新增长点。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
抗疫一线护士朱静说:“穿上白大褂,我们就是战士,就要扛起肩上的责任和使命。”
扶贫博士厉旦响应国家脱贫攻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她的地方去。
航天科技人员孙宇新决心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用青春和智慧托举起航天强国的梦想。
以上材料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