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脆(cuì chuì) |
阶段(jēi jiē) |
辩解(biàn piàn) |
瞅一眼(qiǔ chǒu) |
徘徊(pái fēi) |
轻盈(yín yíng) |
jiǎo bàn |
qīng fù |
zhàn fàng |
yán jùn |
|
|
|
|
huā ruǐ |
chū bǎn |
zǔ lán |
bō li |
|
|
|
|
[①引,拉;②引用;③援助]
[①汤药;②热水;③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①赶上;②比得上;③达到]
[①平常;②随随便便;轻易;③无端;平白地]
如果我是阳光,我将努力照亮所有的黑暗。
如果我是,我将。
我选择方。
理由: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诚实的红石榴
那还是孩提时代的事。
上小学四年级时,我们的班主任姓胡,是个相貌平平的老头;脾气怪怪的,可心肠极好,教书很有一套。那几天,我们的课文中第一次出现了“诚实’'这个词;他便不厌其烦地旁征博引,反反复复地向我们这些刚刚十岁出头的孩子阐释它的含义,大讲特讲它对于人生的至关重要,完全不在乎我们是否听了进去,是否心领神会了。
这天,上午有一节语文课。
上课铃响之后,胡老师夹着讲义走上讲台,严肃地说:“就在刚才课间十分钟,我们中有一个人从校门内那株石榴树上摘去了一个大石榴,是谁摘的;有胆量承认吗?”全班同学面面相觑,都没有吱声。“那好,我再问问同学们,谁有过想摘下一个尝尝的念头?有这种念头的同学请举手!”
我那时虽不是特别懂事,但也马上意识到在此刻举起手意味着什么——你动过摘的念头,那么石榴就是你摘的。我敢说,整个班里的同学肯定都意识到了举起手来的后果。所以,老师等了又等,还是没有一只手举起来。“真的连想都没想过?”他又追问了一句。
这时,有个个子很小的女同学怯怯地站了起来。她红着脸小声地说她想过:可是她的确没有摘……听了她的话,同学们 出乎意料的是,胡老师不仅没有批评她,反而走下讲台,走到她前面,伸出手,无限慈爱地摸了摸她的发辫,并且变戏法似的从衣兜里掏出个大红石榴,放在她的课桌上。
“石榴是老师摘的。我之所以这样对待大家;是想让大家理解‘诚实'到底是什么东西。”老师又望着我们,叹了一口气……
直到今天,我还无法忘记那个诚实的红石榴。
严肃一 | 不厌其烦一 |
慈爱一 | 心领神会一 |
要求:将事情的过程写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表达出真情实感,题目自拟,4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