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3-03-27 浏览次数:61 类型:期中考试
一、 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这反映了(   )
    A . 食物生产出现的因素 B . 早期农业产生的原因 C . 人类文明诞生的过程 D . 阶级矛盾形成的影响
  • 2. 新航路开辟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交流。对此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非洲的咖啡传到欧洲 B . 胡桃、胡椒通过西域传到中国 C . 大宛国的苜蓿引入到中国 D . 亚洲的樱桃和杏等传到罗马
  • 3. 针对俄乌局势,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4月5日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做出急迫表态:在粮食方面,我们敦促所有国家保持市场开放,抵制不合理和不必要的出口限制,并向处在饥饿和饥荒风险中的国家提供储备。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 . 欧洲国家没有能力保障本国粮食安全 B . 地区冲突是引发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 C . 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取决于市场的开放 D . 国际组织致力于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
  • 4. 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右表所列,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时期

    生产工具、技术及劳作方式

    灌钢法、匣钵、坞堡

    翻车、提花机、水排

    筒车、支钉、曲辕犁

    铁犁牛耕、铁犁铧、双镰铁范

    A . ④①②③ B . ④①③② C . ④②①③ D . ④②③①
  • 5. 钱乘旦在《第一个工业化社会》一书中指出:“工业革命”这个词由三层含义,一、它指工具改良和非生物动力在生产中的运用;二、它指劳动组织、工业结构及整个经济活动方式的转变;三、它指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指社会整体变革的过程。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
    A . 第一层含义指的是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技术革命 B . 第二层含义彻底地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状态 C . 第三层含义指的是挖掘工人潜质从而产生更大效益 D . 基于三层含义得出工业革命促进工业化社会的诞生
  • 6. 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上最活跃的板块碰撞区域之一,我国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的深潜器是(   )
    A . 奋斗者号 B . 深海勇士号 C . 蛟龙号 D . 东风号
  • 7. 21世纪以来,面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严峻形势,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建设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策略。其在经济上的表现为(   )

    ①广交会        ②一带一路        ③国际进口博览会      ④亚投行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8.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卖炭翁》中描述了老翁“晓驾炭车辗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 )
    A . 沿街开铺的街市 B . 地方自治的市镇 C . 因工商业兴起的集镇 D . 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 9. 19世纪中叶,隐私成为英国中产阶级的重要家居观念。随着住房空间的增大,家庭中的个人独立领域与不同功能的空间开始出现,并强调“仆人必须与主人分开”。这说明当时英国(   )
    A . 民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B . 经济发展影响生活观念 C . 受中国等级观念影响明显 D . 阶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 10. 美国金融史学家理查德·希勒在纪录片《华尔街》中说:“伊利运河的开凿就注定纽约要不同于别的城市,一跃成为美国的金融中心,给了纽约与其它城市竞争的绝对优势。”作者旨在说明运河的开凿(   )
    A . 降低物资交流的成本 B . 带动城市格局的变化 C . 加强美国各地的联系 D . 便利商业信息的交流
  • 11. 随着一系列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全世界交通运输业有了迅猛发展,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A . 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标志着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B . 沪杭高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 C . 英法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 D . 定期的国际航班首次在美洲开通
  • 12. 中国古代某医书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以治疗疟疾,凭借这个屠呦呦获得灵感,成功提炼出青蒿素。该医书是(   )
    A . 《瘟疫论》 B . 《伤寒杂病论》 C . 《千金方》 D . 《肘后备急方》
  • 13. 建立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对保障人类的健康起到关键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为建立现代医疗体系做出的努力有(   )

    ①出台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行计划免疫

    ②乡村医生大量涌现,形成深入每个村镇的医疗网

    ③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④加大医疗扶贫力度,缓解老少边穷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4. 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记载:“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是故人之受命天之尊。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这体现了(   )
    A . 儒家民本思想 B . 和而不同思想 C . 崇德尚贤思想 D . 天人合一思想
  • 15. 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与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相符合的选项是(   )

    A . a处百家争鸣、b处尊崇儒术、c处佛道冲击、d处理学出现  B . a处焚书坑儒、b处玄学兴盛、c处佛道冲击、d处批判儒学    C . a处焚书坑儒、b处尊崇儒术、c处佛道冲击、d处理学出现  D . a处焚书坑儒、b处尊崇儒术、c处佛教传入、d处理学出现 
  • 16. 梁启超曾说:“曾文正创制江南制造局,首以译西书为第一要义。”曾国藩也曾在奏折中称“盖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曾国藩重视翻译西方书籍旨在(   )
    A . 改革科举制度 B . 建立新式学堂 C . 变革政治制度 D . 推动洋务运动
  • 17. 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古代文化。下列代表古代埃及文明成就的是(   )

    ①卡尔纳克神庙   ②那尔迈调色板   ③人首飞牛石雕   ④羽蛇神金字塔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④
  • 18. 《荷马史诗》写的是公元前12世纪希腊攻打特洛伊城以及战后的故事,经过许多吟诗人不断的口头艺术加工,特别是经过荷马的整理至公元前8世纪左右逐渐定型成为一部宏大的战争传说。该书(   )
    A . 口头相传完全没有史料价值 B . 写作年代久远可以看作历史 C . 侧面反映古代希腊社会的风貌 D . 能够印证“古典时代”的辉煌
  • 19. 在罗马《十二铜表法》中有一种名为“耐克逊”(nexum)的交易形式,其规定:“借用人应尽返还借用物或其代价的义务,借用人不如期履行债务时,贷与人得收为奴隶,使役之,出卖之,杀戮之。”这表明罗马法(   )
    A . 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B . 保障平民合法利益 C . 规范社会契约行为 D . 保护贵族私有财产
  • 20.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曾说:“       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稿,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 划横线处指的是(   )
    A . 阿拉伯帝国 B . 基辅罗斯 C . 亚历山大帝国 D . 拜占庭帝国
  • 21. 赵林在《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一文中指出:由于秦汉帝国不断地向西扩张,不断地主动攻击匈奴,所以使得匈奴掉头逃窜。结果呢,就引起整个亚欧大草原上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下列最能佐证这一“效应”的是(   )
    A . 赫梯人一度占领古巴比伦 B . 西哥特人入侵西罗马帝国 C . 德里苏丹国在印度的建立 D . 东晋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
  • 22. 下图是16-19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路线①:英法荷德等国迁往北美,导致当地人口的替代性变化 B . 路线②:西班牙葡萄牙等迁往拉美,不禁止不同族群间的通婚 C . 路线③:非洲黑人被迫迁往美洲,主要为手工工场提供劳动力 D . 路线④:华人迁往美洲和大洋洲,客观上保留和传播中华文化
  • 23. 历史教授李其荣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一文中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移民活动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其中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成为突出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这主要反映了(   )
    A . 国际分工深化影响国际经济秩序 B . 跨国公司垄断了全球劳动力市场 C . 移民劳动力的人才分层趋向明显 D . 冷战左右了全球劳动力流动方向
  • 24. 下图是1937-1987年初级品和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据此可以推知( )

    ①初级品占国际贸易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②二战后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开始形成

    ③技术革命使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

    ④发展中国家是国际贸易的最大受益者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25. 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公元前30年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这段时间里,希腊文化随希腊人的足迹扩散开,同时与东方诸文明进行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希腊化文化”。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 希腊化文化的形成伴随民族交融和文化中心东移 B . 希腊化文化是一种走向帝国的带有世界性的文化 C . 希腊文化因其先进性完全取代了西亚、北非文化 D . 希腊化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融汇的结晶
  • 26. 下面是某学生关于独立战争后美国和拉丁美洲文化特征的知识条目整理,其中正确的知识条目有(   )

    A . 1条 B . 2条 C . 3条 D . 4条
  • 27. 下表是拿破仑战争后欧洲一些国家出现的新变化。这些新变化主要反映拿破仑战争(   )
    1825 俄国 受启蒙思想影响的青年军官发动武装起义,拟定了《告俄国人民宣言》,宣布推翻沙皇政府,召开立宪会议,废除农奴制
    1830 波兰 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
    1848 奥地利和普鲁士 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A . 催生了欧洲各国的民主政权的建立 B . 使欧洲一些国家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C . 得到了欧洲各国革命者的支持拥护 D . 以武力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
  • 28. 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下列史实可以反映“亚洲本身都变了”的是(   )

    ①胡志明要求英国政府承认越南民族的独立    
    ②甘地在印度掀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③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④朝鲜获得独立,中国收复台湾

    A . ②③ B . ①②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29. 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关于中国学校教育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唐代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B . 京师大学堂创建于洋务运动中,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C . 20世纪60年代,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 D .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成为新时期教育的指导方针
  • 30.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因此对文物的保护(   )

    ①应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②坚持开发为主,获取经济价值

    ③让文物“躲进小楼”“深藏深宫”  
    ④国际社会有责任提供集体性援助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④ D . ③④
  •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英国实现城市化仅用了不到80年的时间。……19世纪30年代曼彻斯特 1/5的人口是爱尔兰人……1851年的人口普查表明,英国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51%,而同期的法国是25.2%,美国是13%。在城市化进程中,曼彻斯特等制造业和采矿业城市发展速度最快,诺里奇等传统老城却因为与工业革命疏远而发展缓慢。在城市化过程中,英国先后制定或修订了《济贫法》《环境卫生法》等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

    ——摘编自马先标《世界城市化历程回顾——兼述英国城市化的特征与启示》等

    材料二:近代以来全球市场形成状况表               

    阶段

    时间

    状况

    关键词

    第一阶段

    15世纪末到18世纪60年代

    初级阶段

    物种大交换、三角贸易、商业革命

    第二阶段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

    迅猛发展

    机器大工业、产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第三阶段

    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

    总体形成

    垄断资本、瓜分世界的狂潮

    ——整编自栾文莲《全球的脉动: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与经济全球化问题》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说明工业革命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影响三个阶段形成的重大事件,概述第一阶段中“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 32.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朝丝绸之路示意图

    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受命“凿空”通西城,汉朝同西域各国、各民族间开始大规模的交往活动。西方新奇的物种大量流入中原,中国的特色商品也源源不断地传入西方。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

    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

    ——引自习近平《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1. (1) 根据材料一, 指出“丝绸之路”上A所在的城市名称、F所在的帝国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骞“凿空”的历史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16世纪初自西而东开辟进入亚洲新航线的葡萄牙航海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以来“绿洲古路”遭到遗弃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蕴含的中国理念。
  • 33. 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同时中华文化为世界的发展提供滋养。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对于人们在相貌、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表现出了很强的宽容心态,甚至所谓的“华夷之辨”也仅仅是文化观念的差异,而不是本质性的区隔。在与来自“中华文化圈”之外其他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中华文明先后容纳了外部传入的佛教、伊斯兰教、萨满教、基督教等宗教及教派,吸收了外来宗教的许多文化元素,包括哲学思想、话语体系、制度形式和文学艺术。

    ——摘编自马戎《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特质》

    材料二:回顾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清末的鸦片战争成了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以单向度的输出为主要交流模式。……然而,鸦片战争之后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劲风急吹,使得中西文化产生了巨大的碰撞与冲击,因此形成了中西文化的角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提供了契机。

    ——摘编自吴雅思《中西方文化的角力与更新:以鸦片战争为切入点》

    材料三:在现代东亚世界,新加坡提出了“亚洲价值”,主要是指东亚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价值体现。其被概括为五大原则:一、社会与国家比个人重要;二、国家之本在于家庭;三、国家要尊重个人;四、和谐比冲突有利于维持秩序;五、宗教间应互补、和平共处。

    ——摘编自吕元礼著《亚洲价值观:新加坡政治的诠释》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特质,并结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加以说明。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说明鸦片战争后在思想领域产生的颠覆性变化,并概述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西方文化角力与更新的过程。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亚洲价值”的内涵,并结合所学分析二战后新加坡经济复兴的文化因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