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2月开学摸底...

更新时间:2023-03-12 浏览次数:40 类型:开学考试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三下·苏州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文心雕龙·隐秀》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这里所说的“隐”,不是隐晦,而是含蓄;不是不欲人知,而是不必明言;是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和发现作品中隽永深长的意趣。这正是中国文学的艺术妙谛。唐朝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在《与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二十四诗品》中又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都是要求诗歌通过有限的字句启发读者无穷的想象。注重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国古代的抒情诗由于篇幅短小,所以特别注重含蓄,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见大,言近意远,含蓄不尽。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并没有明说下雪,只说山上的鸟都飞走了,路上人的足迹也不见了。这样,读者便可以想象出一幅铺天盖地的雪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安排了一只孤舟,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垂钓江雪之中,不为外界变化所动。那种我行我素、遗世独立的情趣,蕴涵在字里行间,很耐人寻味。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

    材料二:含蓄作为一种美的形态,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也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

    艺术审美的第一步,便是读者对作品审美意蕴的理解与发现。浅露平直的作品,读者无须去发现,因为它原本就一览无余。唯有含蓄性的作品,一方面,它总是留下许多空白、许多空间,不让读者一览无余地把握它,总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期待着读者去领悟。另一方面,它又总是提供一些暗示和媒介,引导读者去思索、领悟。读者循着作者提供的暗示和媒介,即诗中直接描写的事物,乃能一步步地由已知到未知,由少许到多许,由表层到深层,领悟作品的意蕴。

    艺术审美不仅仅是单纯的接受、理解,而是主体(读者)与客体(作品)的交流契合。读者读诗,不仅是领悟作品的意蕴,也主动地参与艺术的再创造。读者进入的境界,已经不仅仅是诗人创造的艺术世界,而是诗人与读者共同创造的另一艺术世界,这就是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种艺术的再创造融入了读者自身的感受和灵智,所以便会感到特别亲切,以至神游其中,留连忘返。

    钟嵘认为,好诗应是“闻之者动心,味之者无极”。此所云“味之无极”也是众多诗人追求的审美理想。阅读含蓄深厚的作品,读者的理解往往不可能同作品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达到完全的契合,我们总会感到它太丰富,太深邃。越是这样,我们越是想去领悟、探求,把握它的全部,于是便会一次又一次去吟诵、涵泳,产生永不满足的“味之无极”的追求感、向往感。

    从欣赏的角度看,“含蓄”之所以能成为美,就在于读者的心理投射机制充分发挥了作用。投射机制是指主体将自己平日的记忆、知识、期待所形成的心理定向,化为一种主观图式,外射到特定的客体上,使客体符合主观图式的心理机能。在读者投射机制的作用下,尽管诗里提供的是有尽之言,但获得的是“无穷之意”。中国诗学忌实、露、满、直,追求“味外之旨”。其旨义在于相信读者必能以其投射机制,将“欲露还藏”之情,“略加点缀”之景,在自己心中组合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诗是最精炼的文学体裁,它必须用尽可能少的篇幅包孕尽可能多的内容。诗人总是选择那些包孕丰富、含蓄深远的生活事件、生活场面来构思他们的诗篇,企望在“言外”建立一个无限丰富的艺术世界。因而诗的精炼性总是和诗的含蓄性联系在一起的。善于含蓄者,不仅能以“有尽之言”达“不尽之意”,做到“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而且能使余意自显,不言而喻。杜牧的《过华清宫》旨在讽刺封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但它却未正面铺叙最高统治者生活如何糜烂,只写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千万人的血泪和痛苦,换来的是杨玉环的轻微一笑。这一个镜头揭露得是多么深刻、有力!

    诗歌语言的含蓄性则是涉及表现手法、炼句、炼字等方面。用典是文人诗词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诗的意旨需读者通过典故的暗示去领会,因而具有含蓄的性质。诗人炼句、炼字,主要是为了语言的精警、生动,但有时也是出于对含蓄的追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司马光赞其“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闹”字的使用,真可谓是含蓄蕴藉,意境深远。

    (摘编自赵国乾《论中国古典诗学的含蓄美》)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隐之为体,义生文外”是指作者把不必明言的东西,通过语言的启发和暗示,让读者去体会和发现。 B . 含蓄的作品和浅露平直的作品相比,前者的审美意蕴更丰富,需要读者由表层到深层,一步步去发现。 C . 读者获得诗歌的无穷之意在于他们的理解不可能同诗歌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完全的契合。 D . 诗人通过炼字可使语言精警、生动,作品也常因一字之力而境界全出,于精警之中富有含蓄意味。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所举的《江雪》和《过华清宫》两个例子,都论证了诗歌的篇幅短小,但言近意远,含蓄蕴藉。 B . 含蓄深厚的作品以有尽之言引发读者的探求、反复吟诵和涵泳,使作品达到众多诗人追求的“味之无极”的境界。 C . 中国诗学追求含蓄,是因为读者都能够将自己平日的记忆、知识、期待所形成的心理定向,组合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D . 材料二最后两段阐述了诗人在篇幅、选材、手法、炼字炼句等多方面进行的努力,以多样化的表现形态追求含蓄美。
    3. (3) 材料二中说,用典可以使诗具有含蓄美,下列诗句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
      A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B .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C .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D .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4. (4) 有人说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富有隽永深长的意趣,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材料一,阐述你的理由。
    5. (5) 当代作家李敬泽说:“伟大的作品,往往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和无数伟大的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2. (2023高三下·苏州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小 吕

    汪曾祺

    小吕是果园的小工。这孩子长得清清秀秀的。原在本堡念小学。念到六年级了,忽然跟他爹说不想念了,要到农场做活去。他爹想:农场里能学技术,也能学文化,就同意了。后来才知道,他还有个心思。他有个哥哥,在念高中,还有个妹妹,也在上学。他爹在一个医院里当炊事员。他见他爹张罗着给他们交费,买书,有时要去跟工会借钱,他就决定了:我去做活,这样就是两个人养活五个人。

    这样,他就到农场里来做活了。他用一个牙刷把子,截断了,一头磨平,刻了一个小手章:吕志国。每回领了工资,除了伙食、零用,全部交给他爹。

    小吕已经在农场里长大起来了。在菜园干了半年,后来调到果园,也都半年了。

    调他来果园时,征求过他本人的意见,他像一个成年的大工一样,很爽快地说:“行!在哪里干活还不是一样。”乍一到果园时,他不大插得上手,有点别扭。但没过多久,他就发现,原来果园对他说来是个更合适的地方。果园里有许多活,大工来做有点窝工,一般女工又做不了,正需要一个伶俐的小工。登上高凳,爬上树顶,绑老架的葡萄条,果树摘心,套纸袋,捉金龟子,用一个小铁丝钩疏虫果,接了长长的竿子喷射天蓝色的波尔多液……在明丽的阳光和葱茏的绿叶当中做这些事,既是严肃的工作,又是轻松的游戏,既“起了作用”,又很好玩,实在叫人快乐。这样的活,对于一个十四岁的孩子,不论在身体上、情绪上,都非常相投。

    小吕很快就对果园的角角落落都熟悉了。他知道所有果木品种的名字:金冠、黄奎、元帅、国光、红玉;烟台梨、明月、二十世纪;密肠、日面红、秋梨、鸭梨、木头梨;白香蕉、柔丁香、老虎眼、大粒白、秋紫、金铃、玫瑰香、沙巴尔、黑汗、巴勒斯坦、白拿破仑……而且准确地知道每一棵果树的位置。有时组长给一个调来不久的工人布置一件工作,一下子不容易说清那地方,小吕在旁边,就说:“去!小吕,你带他去,告诉他!”小吕有一件大红的球衣,干活时他喜欢把外面的衣裳脱去,于是,在果园里就经常看见通红的一团,轻快地、兴冲冲地弹跳出没于高高低低、深深浅浅的丛绿之中,惹得过路的人看了,眼睛里也不由得漾出笑意,觉得天色也明朗,风吹得也舒服。

    小吕原来在家里住。七月,果子大起来了,需要有人下夜护秋。组长照例开个会,征求大家的意见。小吕说,他愿意搬来住。一来夏天到秋天是果园最好的时候。满树满挂的果子,都着了色,发出香气,弄得果园的空气都是甜甜的,闻着都醉人。这时节小吕总是那么兴奋,话也多,说话的声音也大,好像家里在办喜事似的。二来是,下夜,睡在窝棚里,铺着稻草,星星,又大又蓝的天,野兔子窜来窜去,鸹鸹悠叫,还可能有狼!这非常有趣。

    他愿意自己也像一个真正的果园技工。可是自己觉得不像。缺少两样东西:一样是树剪子。这里凡是固定在果园做活的,每人都有一把树剪子,装在皮套子里,挎在裤腰带后面,远看像支勃朗宁手枪。他多希望也有一把呀,走出走进——赫!可是他没有。他也有使树剪子的时候。大的手术他不敢动,比如矫正树形,把一个茶杯口粗细的枝丫截掉,他没有那么大的胆子。像是丁个头什么的,这他可不含糊,拿起剪子叭叭地剪。只是他并不老使树剪子,因此没有他专用的,要用就到小仓库架子上去拿“官中”剪子。这不带劲!“官中”的玩意儿总是那么没味道,而且,当然总是,不那么好使。净“塞牙”,不快,费那么大劲,还剪不断。看起来倒像是你不会使剪子似的!气人。

    组长大老张见小吕剪两下看看他那剪子,剪两下看看他那剪子,心里发笑。有一天,从他的锁着的柜子里拿出一把全新的苏式树剪,叫:“小吕!过来!这把剪子交给你,由你自己使:钝了自己磨,坏了自己修,绷簧掉了——跟公家领,可别老把绷簧搞丢了。小人小马小刀枪,正合适!”周围的人都笑了:因为这把剪子特别轻巧,特别小。小吕这可高了兴了,十分得意地说:“做啥像啥,卖啥吆喝啥嘛!”这算了了一桩心事。

    自从有了这把剪子,他真是一日三摩挲。除了晚上脱衣服上床才解下来,一天不离身。没有事就把剪子拆开来,用砂纸打磨得锃亮,拿在手里都是精滑的。

    今天晚上没事,他又打磨他的剪子了,一直在细细地磨。磨完了,涂上一层凡士林,用一块布包起来——明年再用。葡萄条已经铰完,今年不再有使剪子的活了。

    另外一样,是嫁接刀。他想明年自己就先练习削树码子,练得熟熟的,像大老刘一样!也不用公家的刀,自己买。用惯了,顺手。他合计好了:把那把双箭牌塑料把的小刀卖去,已经说好了,猪倌小白要。打一个八折。原价一块六,六八四十八,八得八,一块二毛八。再贴一块钱,就可以买一把上等的角柄嫁接刀!他准备明天就去托黄技师,黄技师两三天就要上北京。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组长给新来的工人布置工作说不清地方时,常叫小吕带路,这写出了小吕对果园的熟稔,也写出了他的聪明伶俐。 B . 小吕愿意搬到果园来护秋,不仅因为他热爱果园,还因为他对自然中的一切充满好奇,这是他不脱孩子气的一面。 C . 调动工作征询小吕意见、组长为小吕准备新剪子等情节,写出了果园里的人际关系和谐,体现了劳动中的人情美。 D . 在决定自己买一把上等的嫁接刀时,小吕精打细算、认真合计,这表现了他为承担养家重任而懂事、克己、节约。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小吕干活时露出“大红的球衣”,“通红的一团”在“丛绿”中“弹跳出没”,色彩鲜明,富有动感,成为果园一景。 B . 小说以小吕明天就托黄技师买刀作结,戛然收束而能让读者对小吕未来的美好生活产生期待,有余味无穷的效果。 C . 本文语言富有特色,多用短句,行文富有节奏美;多用口语和方言,既贴近人物又增强了小说的乡土性和亲切感。 D . 从全文看,作者有意淡化小吕辍学养家的艰辛,而将笔墨重心落在他的果园生活上,使战胜命运的主题更加含蓄。
    3. (3) 本文节选自汪曾祺小说《羊舍一夕(又名:四个孩子和一个夜晚)》,原文结尾写道:“这四个孩子……成长起来”,小吕这个孩子有哪些成长?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4. (4) “苦心经营的随便”是汪曾祺的创作主张,本文是怎样体现这一主张的?请在文中举出一例作简要分析。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三下·苏州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弥逊,字似之,苏州吴县人。弱冠,以上舍登大观三年第。宣和末,知冀州。金人犯河朔 , 诸郡皆警备,弥逊损金帛,致勇士,修城堞,决河护堑,邀击其游骑,斩首甚众。靖康二年,建康府牙校周德叛,执帅宇文粹中,杀官吏,婴城自守,势猖獗。弥逊以江东判运领郡事,单骑扣贼闱,以蜡书射城中招降。贼通款,开关迎之,弥逊谕以祸福,勉使勤王。时李纲行次建康,共谋诛首恶五十人,抚其余党,一郡帖然。弥逊自政和末以上封事得贬,垂二十年,及复居是职,直前论事,鲠切如初。时驻跸未定,有旨料舟给卒以济宫人。弥逊缴奏曰:“六飞雷动,百司豫严,时方孔艰,宜以宗社为心。不宜于内幸细故,更勤圣虑,事虽至微,惧伤大体。”帝嘉纳之。金国遣乌陵思谋等入界,索礼甚悖,军民皆不平,人言纷纷。桧于御榻前求去,欲要决意屈己从和。弥逊手疏力言:“陛下受金人空言,未有一毫之得,乃欲轻祖宗之付托,屈身委命,自同下国而尊奉之,倒持太阿 , 授人以柄,危国之道,而谓之和,可乎?借使金人姑从吾欲假以目前之安异时一有无厌之求意外之欲从之则害吾社稷之计不从则衅端复开是今日徒有屈身之辱而后患未已。又言:“陛下率国人以事仇,将何以责天下忠臣义士之气?”力陈不可者三。次日,弥逊再上疏,言愈切直,又言:“送伴使揣摩迎合,不恤社稷,乞别选忠信之人,协济国事。”桧大怒。弥逊引疾,帝谕大臣留之。九年春,再上疏乞归田,以徽猷阁直学士知端州,改知漳州。十年,兀术分四道入侵,明年,又侵淮西,取寿春,竟如弥逊言。于是弥逊落职,十余年间不通时相书,不请磨勘,不乞任子,不序封爵,以终其身,常忧国,无怨怼意。二十三年,卒。

    (节选自《宋史·李弥逊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借使金人姑从吾/欲假以目前之安/异时一有无厌之求/意外之欲/从之则害吾社稷之计/不从则衅端复开是/今日徒有屈身之辱/而后患未已/ B . 借使金人姑从吾欲/假以目前之安/异时一有无厌之/求意外之/欲从之则害吾社稷之计/不从则衅端复开/是今日徒有屈身之辱/而后患未已/ C . 借使金人姑从吾/欲假以目前之安/异时一有无厌之/求意外之/欲从之则害吾社稷之计/不从则衅端复开是/今日徒有屈身之辱/而后患未已/ D . 借使金人姑从吾欲/假以目前之安/异时一有无厌之求/意外之欲/从之则害吾社稷之计/不从则衅端复开/是今日徒有屈身之辱/而后患未已/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上舍,宋代时,太学分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可按一定的年限和条件依次而升。 B . 河朔,黄河以北地区,“朔”可指北方,“朔风”“朔望”“朔漠”等均取此意。 C . 一毫,一根毫毛,比喻很少,与《赤壁赋》中“虽一毫而莫取”的“一毫”意义相同。 D . 太阿,古代十大名剑之一。“倒持太阿”,指把大权交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李弥逊作战有方。金兵进犯河朔,他花钱财,招勇士,修城墙,挖护城河,截杀敌军。 B . 李弥逊有勇有谋。靖康二年建康发生叛乱,李弥逊独自前往劝降,整个郡因此得以安定。 C . 李弥逊为人耿直。面对金人无理要求,他直言进谏,极力反对与金人议和,因此得罪了秦桧。 D . 李弥逊深谋远虑。他向高宗陈述与金人议和的害处,后金人果真如他所说继续攻取城池。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贼通款,开关迎之,弥逊谕以祸福,勉使勤王。

      ②不宜于内幸细故,更勤圣虑,事虽至微,惧伤大体。

    5. (5) 面对金人的议和条件,李弥逊劝谏高宗不可“屈己从和”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 4. (2023高三下·苏州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 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 , 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释】 ① 元祐四年,苏轼因论事忠直与旧党不合出知杭州,两年后,苏轼被召还朝,作此词。② 谢公雅志: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病死于西州门,未能实现其“雅志”。③ 西州路:羊昙为谢安所重,谢安死后,他有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大哭而去。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词是苏轼的寄赠之作,对象是参寥子,苏轼与他志趣相投,成为知心好友。 B .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两句,体现了苏轼经历世事变幻后的自释以及达观。 C . 用谢安典故,既是安慰友人,同时照应上阕的写景抒情,表现苏轼的归隐之志。 D . 下阕写苏轼与友人相约他年同游西湖,共赏春山美景,表现二人友情的真挚深厚。
    2. (2) 词人夏敬观评价本词“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请结合上阕内容简要分析。
  • 5. (2023高三下·苏州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孔子曾告诫弟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论语·里仁》中,孔子用“”两句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2. (2) 古人对为学之道中的“坚持不懈”有许多生动的譬喻,《劝学》中以雕刻设喻,正面论述道理的句子是:“。”
    3. (3) “影”这一意象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李密在《陈情表》中用“”一句写出了自己的孤独无依,归有光则在《项脊轩志》中用“”一句描写树影摇动的幽雅可爱,抒发自己的喜悦之情。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三下·苏州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网络文艺迎着数字时代的东风乘势而起,是与传统文艺不尽相同的艺术形式,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审美旨趣。文艺性短视频就在这新旧媒介融合的语境下____:文艺家通过短视频普及各类艺术知识,普通人用短视频分享生活中的艺术片段,非遗传承人在短视频中记录古老传承……( )

    艺术需要技术的加持,技术为艺术插上了驰骋的翅膀。短视频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迭代有着密切关系,它是技术进步的产物,也是科技前行的助力。在短视频中,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界定不再____,两者的有效融合缩短了“创作—鉴赏”的心理接受路径,个人爱好和观众喜好实现最大程度的契合。这种短视频能弥合认知差异、突破时空限制、激发参与热情、获取情感认同,化身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既便捷又丰富的多模态“百宝箱”,受到大众青睐。

    播出平台的不断完善加速了短视频不断向主流“破圈”。如今,短视频平台正在努力摆脱亚文化的标签,吸引众多主流文艺家、艺术院团、艺术院校教师入驻,精品内容凭借专业生产制作,在内容表达、传播方式、叙事技巧上都____,新的“招数”层出不穷,与传统文艺两相呼应。优质短视频既实现了内容的精准传播,也满足了大众学习和娱乐的双重目的。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短视频凭借着强大的加载和兼容能力,丰富和拓展着网络文艺的新版图,传播场景持续扩大,与多种文艺形态的融合不断深入。 B . 短视频凭借着强大的加载和兼容能力,传播场景持续扩大,与多种文艺形态的融合不断深入,丰富和拓展着网络文艺的新版图。 C . 凭借着强大的加载和兼容能力,短视频丰富和拓展着网络文艺的新版图,传播场景持续扩大,与多种文艺形态的融合不断深入。 D . 凭借着强大的加载和兼容能力,短视频与多种文艺形态的融合不断深入,传播场景持续扩大,丰富和拓展着网络文艺的新版图。
    3. (3) 简述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 7. (2023高三下·苏州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由于气候变化,“最热夏天”将更频繁地出现。热浪给城市带来了危险,而且城市热岛效应放大了影响,____:建造屋顶花园、种植树木、将街道刷成白色等。

    ____,植被较少的城市地区更容易受到影响,因为所谓的城市热岛效应放大了热浪的影响。这种影响造成了一个“覆盖城市的穹顶”,是因为碳排放、空气被困在高楼大厦中、缺乏开放空间和绿化等因素造成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气候学院研究学者表示:“简单地说,这意味着城市中心比周围农村更热。”

    研究人员在近日发表于《地球的未来》杂志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不断恶化的极端炎热天气已是世界最大的健康威胁之一。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称,____,到本世纪末,全球高温死亡的人数可能达到目前所有传染病死亡人数的总和。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种影响造成的一个“覆盖城市的穹顶”,是因为碳排放、空气被困在高楼大厦中、缺乏开放空间和绿化等因素造成的。 B . 这种影响就像是一个“覆盖城市的穹顶”,由碳排放、空气被困在高楼大厦中、缺乏开放空间和绿化等因素造成。 C . 这种影响就像是一个“覆盖城市的穹顶”,是因为碳排放、空气被困在高楼大厦中、缺乏开放空间和绿化等因素造成的。 D . 这种影响造成的一个“覆盖城市的穹顶”,由碳排放、空气被困在高楼大厦中、缺乏开放空间和绿化等因素造成。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 写作(60分)
  • 8. (2023高三下·苏州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学者给中学生演讲前,讲了一个故事:下雪了,出售铲雪铁锹的能不能见机涨价?在场7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可以涨价。见此情景,学者默然无语,取消了演讲。

    对此,你有什么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