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下册 /第一单元 /1 /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下册必修下语文 1.1子路、...

更新时间:2023-03-31 浏览次数:30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共2小题)
  •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至此乎     盖:大概。 B . 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     微:轻。 C . 謋然已解,如土地     委:散落,卸落。 D . 刀而藏之     善:揩拭。
  • 2. (2022高一下·长春期末) 从文言句式角度看,下列各句中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 .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B .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C . 古之人不余欺也 D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二、填空题(共1小题)
  • 3.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庖丁文惠君解牛,手之所 , 肩之所 , 足之所 , 膝之所 , 砉然然,刀騞然,莫不音。于《桑林》之舞,《经首》之

    文惠君曰:“嘻,哉!技至此乎?”

    庖丁刀对曰:“臣之所好者也,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牛也。方今之时,臣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行。依乎天大窾,然,技经肯綮之未 , 而况大軱乎!良庖岁刀,割也;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彼节者有 , 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 ,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謋然已解,如土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 为之踌躇满志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三、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庖丁解牛》)

    1. (1) 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子,姓庄,名周,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B . 庖丁,意思是名叫“丁”的厨师。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C . 文惠君,即梁惠王,“惠”是他的谥号。战国时期,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后,魏国亦称梁国。梁惠王即魏惠王,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D . 臣,文中是指庖丁在文惠君面前的自称。君主时代,只有官吏在君主面前可以称臣。
    2. (2) 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B . 文章用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对比:解牛三年之后,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凭精神和牛接触,不用眼睛看就可把它拆卸。 C . 庖丁解牛动作熟练,声响美妙、自然、优美。他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D . 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文中的“养生之道”是指在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
    3. (3)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②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sù),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 , 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桓晋文之事》

    1. (1) 下列对选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桓、晋文之事: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 B . 寡人,寡德之人。比“孤”复杂些,古代君主自称的谦辞。 C . “《诗》云”中的“诗”是指《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首。 D . 钧,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是一钧。
    2. (2) 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孟子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把行霸道之事撇开而转入了谈论行王道之事。 B . 孟子利用“以羊易牛”这件小事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C . 孟子用启发式解决了宣王心理上的疑难和矛盾,宣王对孟子说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表示衷心悦服,可见其内心有所触动。 D . 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说明了“不为”与“不能”的根本区别,指出齐宣王没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这些比喻十分精当生动。
    3. (3)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③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 6.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孔子世家(节选)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 , 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⑤。”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注释】:①非与:难道不是吗?②一以贯这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  ③率:行走。   ④稼:种庄稼。穑:收庄稼。   ⑤宰:家臣,总管。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1. (1) 对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楚救陈,于城父         军:驻扎 B . 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用事:当权 C . 君子亦有乎          穷:困厄 D . 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           病:痛苦
    2. (2) 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B .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不得行粮从者/病莫能兴。 C .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D .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陈国、蔡国的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已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 . 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 . 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 . 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并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4. (4) 翻译下面句子

      ①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②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四、默写(共1小题)
  • 7.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

    ①“诗仙”李白追求个性自由,性格傲岸,对权贵不习惯仰视,《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鲜明地表达了这种思想感情。

    ②孔子在《论语》中启发他的弟子们各言其志,曾皙是这样来表达自己人生理想的:“,咏而归。”

    ③李清照的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化用了《国殇》中“”的诗句,展现出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

    ④诸葛亮以其忠诚和智慧赢得了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唐有杜甫在《蜀相》中感慨其“出师未捷身先死,。”宋有陆游在《书愤》中赞叹其“,千载谁堪伯仲间。”

    ⑤中国古代诗词中写“愁”的妙句很多,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两句就形象地写出了愁之深重。

五、语言文字应用(共3小题)
  • 8. (2021高一下·淮北月考) 请根据文意续写两个句子,保持与前文结构上的一致。

    孟子,你为了拯救天下苍生,历寒暑,驱车马,宣仁政,置安危荣辱于度外。贫贱不能动摇你坚定的意志,纵使两袖清风,你仍然胸怀一腔浩气;富贵,,;威武,,。你是天地间独一无二的伟丈夫!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印章在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说文解字》言“印,执政所持信也”,揭示了印章功能的核心——信。“示信”,是印章文化功能最本质之点。秦以前,官、私印都称“玺”,起初作为商业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以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印章和政治仪礼结下了不解之缘,汉初名臣张良______,解印绶辞归,意味着权力的卸除。

    印章的发展史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在明清时期。【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明清是印章热的时代,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学理论更是______,促成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印章在发展中,出现了丰富的品类,如表字印、室名印、别号印、收藏印、鉴赏印、考订印等等,______.印章可分为实用的、非艺术性的印章和艺术性的印章。______,这两部分不是截然分开、互不包容的,而是变动不居、互为转换的。

    今天,印章的示信功能已明显削弱,但它的美学系统正在加强甚至扩展。(   ),已显露其“出蓝”之势。印章艺术,正以一种中国的语言方式,向世界讲述着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功成身退

      层出不穷

      俯拾皆是

      因而

      B . 韬光隐晦

      应接不暇

      不一而足

      然而

      C . 功成身退

      层出不穷

      不一而足

      然而

      D . 韬光隐晦

      应接不暇

      俯拾皆是

      因而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B . 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C . 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D . 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 B . 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 C . 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 D . 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对秦汉范型来说
  • 10.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题。

    《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①请在横线上写出本句的说话人

    ②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