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3-04-25 浏览次数:33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 1. 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功绩是(   )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实现国家统一 C . 开通大运河 D .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 2.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诗人陆龟蒙诗中描写的是(   )
    A . 唐三彩 B . 白瓷 C . 青瓷 D . 蜀锦
  • 3. 阅读书籍需要关注目录,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如图目录的内容主旨是(   )

    A . 争霸与争鸣的春秋战国 B . 秦汉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C . 繁荣开放的大唐盛世 D . 明清王朝的盛世余晖
  • 4. (2017七下·深圳月考) 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造成“外州无留财”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 . 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B . 设置通判 C . 设置转运使 D . 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
  • 5. 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完成于哪一时期?(   )
    A . 隋朝 B . 明朝 C . 元朝 D . 南宋
  • 6. (2017·乐山)

    时空意识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

    A . 秦朝 B . 隋朝 C . 唐朝 D . 元朝
  • 7.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皮日休诗中的“千里赖通波”是指大运河(   )

    A . 成为南北交通枢纽 B . 有千里之长 C . 起到防洪作用 D . 发挥灌溉作用
  • 8. (2015七下·虞城月考) 小明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蕃会盟”“鉴真东渡”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

    A .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B .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 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D . 中华文明的起源
  • 9. (2019七下·花都期中) 唐代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有关。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
    A . 玄奘西行 B . 鉴真东渡 C . 文成公主入藏 D . 遣唐使到来
  • 10. (2019七下·兰州期中) 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州县的长官,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宋太祖设置了分解知州权力并监督其行为的官职是(   )
    A . 转运使 B . 通判 C . 市舶使 D . 都护
  • 11. 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下列属于两宋时期在农业发展上取得的成就是(   )
    A . B . C . D .
  • 12. 隋朝于公元六世纪后期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如图)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书中不应出现的内容是(   )

    A . 三省六部制 B . 科举制的创设 C . “开元盛世” D . 大运河的开凿
  • 13. 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话中的“人”特指(   )

    A . 房玄龄 B . 杜如晦 C . 魏征 D . 姚崇
  • 14. 油条是中国的传统小吃,俗称“油炸桧”,意思是油炸秦桧。人们对秦桧的愤怒是因为他和宋高宗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   )
    A . 寇准 B . 杨业 C . 岳飞 D . 文天祥
  • 15. (2020七下·平谷期末) 南宋有位诗人曾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写作该诗的主要目的是(    )
    A . 赞美杭州的繁华热闹 B . 讽刺金朝统治者的野蛮残暴 C . 描写西湖的美丽景色 D . 讽刺南宋统治者的醉生梦死
  • 16. (2019七下·富顺期中) 宋代社会的基础是文官政治。在重文抑武的国策背景下,有较高社会地位的是(   )
    A . 伎(艺)人 B . 军人 C . 商人 D . 士人
  • 17. (2021七下·百色期中)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提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其中的“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哪一组人物(    )
    A . 李渊    赵构    铁木真 B . 李世民    赵匡胤    铁木真 C . 唐玄宗    赵构    忽必烈 D . 李世民    赵匡胤    忽必烈
  • 18. “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诗中提到的皇帝历经千年,褒贬不一,但还是有人称赞其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位皇帝的突出贡献是(   )
    A . 戒奢从简,虚心纳谏 B . 增设殿试 C . 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D . 重视地方吏治
  • 19. 如果你是唐太宗时期中央的一名官员,那么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     )

    ①有幸与魏征、杜如晦等名臣同朝为官。

    ②唐太宗常常告诫大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③由于唐太宗善于纳谏,因此你提出一些有利于朝政的提议,得到唐太宗的赏识。

    ④见证了唐太宗死后,武则天登上皇位的一幕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20.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下列哪位诗人的诗既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又想象丰富、意境奇妙?(   )
    A . 李白 B . 杜甫 C . 白居易 D . 李商隐
  • 21. (2019七下·兰州期中) 唐代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曾写下《春望》一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杜甫对唐朝都城长安遭受到(   )事件的悲痛情怀。
    A . 安史之乱 B . 藩镇割据 C . 八王之乱 D . 陈桥兵变
  • 22. 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 .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C . 丞相权力不断削弱 D . 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 23. 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时代特征和主题。下列比较能够反映宋元时期社会特征的选项是(   )
    A . 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B . 近代前夜的繁荣与危机 C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 民族政权的碰撞与交融
  • 24. 假如你是生活在宋代的一位市民,你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
    A . 使用景德镇的瓷器 B . 用“交子”购物 C . 到夜市游玩 D . 仅可在东、西两市经商
  • 25. 七年级三班的同学们在讨论宋朝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时,出现了“宋真宗、澶州城、寇准、议和、岁币”等内容,你觉得会是(   )
    A . 宋夏议和 B . 宋辽议和 C . 宋金议和 D . 辽金议和
  • 26. 在一次鉴宝活动中,某持宝人持有《颜氏家庙碑》书法名篇,专家鉴定组介绍它的特点是“端正劲美,雄浑敦厚”。如果鉴定结果该作品为真迹,其作者是(   )
    A . 王羲之 B . 柳公权 C . 颜真卿 D . 李白
  • 27.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领导的起义军发展到65万,黄巢起义(   )
    A . 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 .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C . 使唐朝由盛转衰 D . 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 28. (2017七下·安岳期中) 作为社会的基础,传统农业文明趋向精致化,就是所谓精耕细作的精致型的农业在宋代开始定型。下列关于当时农业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地区得到推广 B . 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C . 小麦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D . 棉花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 29. 下列政权被蒙古族所灭的有(     )
    ①辽    ②西夏    ③南宋    ④北宋    ⑤金

    A . ①②③⑤ B . ②③⑤ C . ①③⑤ D . ①②③④⑤
  • 30. (2020·广东) 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体现出唐代(    )
    A . 皇帝安于享乐 B . 奢靡之风盛行 C . 文化兼容并包 D . 尚武风气流行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 31. (2017七下·揭西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学制度有效地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材料二:由于文官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的驱使,以及中国科举考试的示范,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该考试制度吸取了科学制度的合理内核,而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经典内容。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 (1) 科举制是我国哪个朝代创立的?请列举两位完善我国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并分别列出他们是如何完善科举制度的?

    2. (2) 简述科举制度在我国古代起到了哪些积极的作用?

    3. (3) 请你谈谈科举制度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

  • 32. 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重大转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加强了南北经济的融合……到隋唐时期,南北经济可谓并驾齐驱……与南北朝相比,都城总体上向南迁移……这种发展趋势为南宋建都东南奠定了基础。

    ——《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再思考》

    材料二:安史之乱,江淮独全;历五季纷争,中原之地五易其姓,杀戮几尽,而东南之邦,民有定主……

    自东南渐重,则西北渐轻。

    ——《山堂先生群书考索》

    材料三:北宋的市舶岁入约110万缗,约占国库收入的1/60,南宋仅广州、泉州两处海港,每年市舶之利就达200万缗。

    ——《中华文明传真•第三卷》

    材料四:千百年来的滥垦滥伐,严重破坏了(北方)黄土高原的植被……自唐以降,陕北黄土高原上水、旱、风、雹横行肆掠……而诸业并举、农工商并盛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繁荣,适度开发得到了优厚的回报。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再探讨》

    请回答

    1. (1) 材料一认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对南北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2. (2)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什么影响?“五季纷争”反映出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到什么历史时期?材料二认为“东南渐重”的原因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宋朝海外贸易得以繁荣的技术原因是什么?为获“市舶之利”,宋朝政府是怎么做的?
    4. (4) 材料四认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5. (5) 结合以上探究,经济重心南移对今天经济发展有什么启示?
  •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既得天下,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改变、更换)八姓,兵革(战乱)不息,苍生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如何?”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末)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非它故也,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发给)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明白)矣”。

    ——《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宋•朱熹《朱子语类》

    1. (1)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帝王凡易八姓,兵革不息”指哪一历史时期?在此之前,具有相似特征的还有哪个时期?
    2. (2) 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赵普认为“唐季以来,战斗不息”的原因是什么?他向宋太祖提出了什么建议?
    3. (3)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认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宋神宗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