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实 | 结论 | |
A | 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大津巴布韦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非洲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同步发展 |
B | 古希腊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 | 村社大会有权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 |
C | 20世纪末,拉丁美洲使用最多的语言是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其次是法语,仅少数人讲印第安语 | 二战后拉美国家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
D | 1875年世界城市化比率不到10%,1950年接近30%,到2015年则超过50% | 世界城市化进程呈现加速发展的总趋势 |
《泰西水法》 徐光启等译 | 1612年 | 以“泰西”“太西”“极西”“远西”称“欧罗巴”。 |
《西方要纪》 南怀仁等撰 | 1669年 | “西洋总名为欧罗巴,在中国最西,故谓之大西。以海而名,则又谓之大西洋。距中国计程九万里云。” “西洋之可传者有三:一曰机器,二曰历法,三曰天文。” |
《海国图志》魏源 其他介绍西方的书籍 | 鸦片 战争后 | “海国”的地理范围由欧洲扩展到美洲。 “西学”“西儒”“西医”“西历”等词语出现在书籍里。 |
与17世纪相比,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说明( )
所译书籍的来源 | 侧重的领城 |
波斯 | 文学 |
古希腊 | 科学、哲学 |
印度 | 数学、天文学、医学 |
①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②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③甘地首次提出同英国政府不合作
④中国北伐战争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1825年 | 俄国 | 受启蒙思想影响的青年军官发动武装起义,拟定了《告俄国人民宣言》,宣布推翻沙皇政府,召开立宪会议,废除农奴制 |
1830年 | 波兰 | 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 |
1848年 | 奥地利和普鲁士 | 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
①社会主义制度越出一国范围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欧和亚洲兴起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③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力量在战争中得到发展
材料一:从11世纪开始,英国农业技术持续进步,但耕地数量有限,而人口却持续增长。……为了缴纳高昂的税收,大部分的农民开始出售更多的农产品以换得现金。这就打开了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贸易模式新局面,一些当时视之为奢侈品的货物,如香料、丝绸、水果、皮革和美酒等,也开始了长途贸易。同时,大量农奴逃往城市。一年零一天,是逃亡农奴进城后获取人身自由的时间标识,而“自由人”(freeman)则是自治城市早期市民的正式称呼。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城市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工商业活动也加深了对世俗生活和今生幸福的理解。
材料二: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从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1861年,全英国就已经有16个城市人口超过了10万。到了1911年,人口过10万的城市增加到了42个。英国的近代城市化运动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多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对经济并不干预,对城市建设也没有规划。这样的城市化发展就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英国的城市化开始之前,英国经济的重心集中在伦敦和伦敦的周围区域内,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原有的经济发展很好的城市却逐渐衰落,新的城市都建立在西北部地区,而英国的人口和经济投资也向北移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材料一:古代《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此殆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之主要原因。然则蒙古入主中国,人民备受异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义礼乐,法家之尊君重国,明法饬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无为,以及一切中国固有之政理治术,均经历史之事实证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则穷极生变,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矣。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着自己的贡献。
材料: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关系并非总是和平友好的,互相敌对,暴力劫掠,彼此侵略和征服,也时有发生。农耕世界的国家和民族往往以上国或优秀民族自居,蔑视周边的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称之为蛮、夷、戎、狄或“蛮族”、“野蛮人”。一些农耕文明大国一旦富强,每以绥靖边疆为由,以武力掠取、征服游牧民族的土地,或置“藩属”,或抚其民为“同盟者”,征收贡赋,实行长期统治。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也常伺机入侵,这在东西方历史上都不乏其例。而这类或大或小的武装冲突往往在两个世界各民族之间引发广泛的、经久不断的战争……人员往来愈益频繁,物品交换和文化技术传播也愈益增多。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