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段 |
1978-1985 |
1986-1992 |
1992-1997 |
组织新式 |
家庭作坊借红帽子(挂户经营) |
合伙企业戴红帽子(挂靠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制) |
摘掉红帽子(有限责任公司) |
表中变化说明( )
材料一:杜佑《通典》中记载:“(唐朝科举制度)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当时有人说唐朝科举是“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唐代诗人赵暇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二:
1888年 |
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 |
1898年 |
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 |
1901年 |
清延实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 |
1904年 |
清延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作为第一个经由政府顺布并在全国范围内付诸实施的官方学制文件,其领布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的诞生。 |
1905年 |
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威趋实学。 |
1906年始 |
清延诏准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 |
材料三: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即“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时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又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文革”时期,人才选拔制度概括为十六个字“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上大学盖几个章就行,还有补贴,工农子女有优势。1977年,《人民日报》头条刊出,高考招生范围为“工人,农民,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回乡的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
【主题1】宋朝文化魅影在福建
材料一:福建在宋代被称为“海滨邹鲁”,是宋代少数几个有名的文化大省之一,不论在理学、文学、历史学还是科学、政治等各个领域都有非凡的成就,产生了许许多多对中国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朱熹、柳永、袁枢、郑樵、宋慈、章得象、李纲等人,他们不仅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在世界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福建文化在宋代发展达到了其前朝后代所无法比拟的历史巅峰。
——黄洁琼《试论宋代福建的科举与文化》
【主题2】吴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
材料二:吴歌是明清时期的流行歌曲,起源于吴地(今天苏州、上海一带)水上人家,全盛在明清。吴歌这一腔质朴的、真挚的人生感受,萌动着追求人生幸福的渴望……这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从思想史的角度考查吴歌,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为改写中国思想史增辉添彩。
——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请回答:
茶这个字在中国不同方言中写法一样,但读音不同: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它读作chá,但在沿海省份所使用的闽南语中。这个字读作1e。全世界关于“茶”的发音,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cha”系列发音,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开来的,像波斯语中的“chay”乌尔都语中的“chay”,阿拉伯语中的“shay”,俄语中的“chay”,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斯瓦西里语中的“chai”。一类是“te”的发音,是被荷兰贸易商带到欧洲的,像荷兰语中的thee,英语中的tea,法语中的“thé”,德语中的“Tee”,西班牙语中的“té”,南非荷兰语中的“tee”。下图为茶读音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路线图
结合所学知识,以茶读音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路线为主题,提炼观点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