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干预非洲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不干涉非洲内政 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不在对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不在对非投资融资中谋取政治权利 |
时间(年) | 专利数(个) |
1690~1709 | 124 |
1710~1729 | 127 |
1730~1749 | 139 |
1750~1769 | 297 |
1770~1789 | 761 |
1790~1809 | 1751 |
国家 年份 朴类 | 英国 | 德国 | 瑞典 | 美国 |
工伤保险 | 1897 | 1871 | 1901 | 1930 |
健康保险 | 1911 | 1883 | 1891 | — |
养老保险 | 1908 | 1889 | 1913 | 1935 |
失业保险 | 1911 | 1927 | 1934 | 1935 |
家庭补贴 | 1945 | 1954 | 1947 | — |
材料一:议会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是近代民主制度发展的标志之一。英国1215年颁布的《大宪章》,规定国王在重大经济、政治问题上要咨询议会的意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国王和贵族的共治。从“模范议会”召开到都铎王朝建立,190年间共召开了175届议会,大约每年一届,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可行的议事立法程序。17世纪中期,随着新兴阶层的出现,他们极力要求参与国家政事,他们以议会为阵地,反对王权。经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英国政治制度从君主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制,1689年的《权利法案》,逐渐树立君主立宪制和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但是英国下议院自从1688年后再也没有新的市镇取得议会代表权,而随着一些新兴城市迅速崛起,他们为了获得议会的席位,极力要求改革议会,于是19世纪中后期英国进行了三次议会改革,为全面实现普选和以后的议会改革扫清了障碍。
——摘编自蒙夺黄月芬《英国议会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近代中国议会大事年表
19世纪四五十牛代 |
林则徐、魏源等人对西方议会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 |
19世纪七八十年代 |
郑观应认为,西方“育才于学投,议政于议院”是其富强的根本 |
19世纪九十年代 |
康有为、梁启超从“兴民权”的角度,提出“设议院,立议员” |
20世纪初 |
在责产阶级立宪派的推动下,全国掀起了请求速开国会运动 |
1909~1910年 |
各省成立了咨议局,全国性的资政院也建立起来 |
1912年 |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参议院作为立法机关,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914年 |
袁世凯解散国会,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对代议制历史上出现的两种模式进行扬弃的产物。这种模式既借鉴了三权分立模式职权明晰、便于监督的优点,又克服了它会导致效率低下的弊端;既吸收了议行合一模式便捷高效的优点,又克服了它职责不清、不利监督的弊端。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植根于人民群众,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利益,把国家权力集中于人民代表大会,不与任何其他机构分享人民赋予的权力,同时,又把立法权、决定权、人事任免权和监督权留给了自己,也把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等经由法定程序分别授予了政府、法院和检察院。
——摘编自钟丽娟《从理论到实践,理解和感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围绕“科技创新”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材料一:先秦儒家始终以积极心态和入世情怀对待社会、对待生活。树立高尚的道德信仰,强调个体修养、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价值。儒家爱国主义认为个人从来就是与一定的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就没有个人的私人利益。儒家的仁学爱国思想强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血亲之爱为基础发展起对国家民族的爱,使血亲的骨肉之爱与对国家民族的爱合为一体。在忠与孝之间,主张牺牲对父母的孝而对国家尽忠,甚至主张大义灭亲。这种价值导向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培育出一种国而忘家、精忠报国、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
——摘编自史康健《略论儒家仁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材料二:梁启超在《爱国论》中写道:“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在避难日本期间,梁启超走向了以思想影响社会,构造国民思想,以服务于社会变革的文化改造活动。梁启超希望国家的建立,要既实行宪政,又能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孕育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国家。这样的国家的国民必须是“新民”--时时为国家与民族一体化而存在的“国民”“公民”,是以一种整体性而存在的国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中,梁启超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摘编自商植桐郭瑞军《论梁启超的个人自治思想与共和爱国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