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2024) /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 明朝的统...

更新时间:2023-03-30 浏览次数:8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如果你是明代一位榜上有名的考生,你不可能(    )
    A . 熟读“四书”“五经” B . 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C . 会写规范的八股文 D . 在试卷中阐述自己对朝政的见解
  • 2.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抨击明朝的一项统治政策时,认为它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其危害“等于焚书”。他抨击的是(    )
    A . 设立“三司” B . 废除丞相制度 C . 八股取士 D . 分封诸子为王
  • 3.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下内容,不能够反映明朝经济发展的是(    )
    A . 引进玉米、甘薯等作物 B . 景德镇盛产唐三彩 C . 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D . 出现了晋商等有名的商帮
  • 4. (2022七下·深圳月考)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
    A . 注重考查诗赋 B . 扩大录取范围 C . 采用八股取士 D . 大兴文字狱
  • 5. (2022七下·深圳月考)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的发掘引起了社会关注,某班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下列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 明代没有民间海外贸易 B . 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 .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 . 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 6. (2022七下·深圳月考) “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材料反映了该制度( )

    ①促进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③阻碍了科技和社会的进步

    ④有利于培养新型的创新人才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③④ D . ②③
  • 7. (2024七下·平南期末) 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废除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以此来强化皇权的是( )
    A . 隋文帝杨坚 B . 唐太宗李世民 C . 宋太祖赵匡胤 D . 明太祖朱元璋
  • 8. (2022七下·深圳月考) 从放牛娃到行脚僧,从义军马夫到万军将领,从乞丐布衣直到开国皇帝,他有着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他是( )
    A . 明太祖 B . 明成祖 C . 宋太祖 D . 唐太宗
  • 9. (2022七下·深圳月考) “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这说明当时的内阁( )
    A . 是国家主要决策结构 B . 成为国家正式的行政机构 C . 成为位高权重的事实上的宰相 D . 属于皇帝的参谋、秘书机构
  • 10. (2022七下·深圳月考) 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将大量的农民直接固定在土地之上,由此形成农民安土重迁,社会性人口流动减少,促进了政治局势的稳定。据此可知,重农抑商政策的本质是( )
    A . 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B . 抑制商业的大规模扩张 C . 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 . 保护封建小农的利益
  • 11. (2022七下·深圳月考) 明朝中后期由于实行重点防御北方民族的政策,在注重加强对北方民族防御的同时,明朝统治者认为自身完全有能力控制葡萄牙殖民者,不必担心其为害中国。材料描述的是葡萄牙殖民者( )
    A . 窃占澳门得逞的原因 B . 蚕食我国领土的目的 C . 取得澳门居住权的影响 D . 建立起殖民霸权的过程
  • 12. (2022七下·深圳月考) 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导致的,为此,对地方和中央官制进行改动。你认为最突出的特点是( )
    A .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B . 文化的碰撞与发展 C . 大大提高官僚机构决策效率 D . 机构精简,大大削减财政开支
  • 13. (2022七下·邛崃期末) “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材料中文武群臣劾奏的职务创设于秦朝,废除于(    )
    A . 唐朝 B . 宋朝 C . 元朝 D . 明朝
  • 14. (2022七下·海南期末) 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明朝实施这种考试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 . 尊崇儒家思想 B . 推行重文轻武 C . 巩固君主专制的制度 D . 建立厂卫制度
  • 15. (2023七下·汉寿期末) 明太祖认为,秦始皇置丞相,却很快亡国。为强化皇权,以史为鉴,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 . 废除丞相制,撤销六部 B . 废除丞相制,设置军机处 C . 废除丞相制,设置东厂 D . 废除丞相制,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二、材料分析题
  • 16. (2022七下·光明期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外农业交流】

    辣椒不是中国的原产作物,它原产于美洲。1493年辣椒传入西班牙,随后在16世纪中叶风靡整个欧洲,后经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传入印度,16世纪末辣椒开始传入中国。辣椒传入中国后,大大改善了传统的饮食结构,促进了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

    ——摘编自张艺凡《辣椒传入中国的地域文化影响》

    材料二:【中外科技交流】

    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成为“司南”。隋唐时代,我国指南针的精度足以辨明24个方向。北宋时期,罗盘可以指示48个方向,同时文献中也记载指南针开始运用于航海。使用其进行导航,大大提高了航路的正确性。中国人这一发明,很快就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开来,12世纪时,罗盘传到欧洲。

    ——摘编自于希贤《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西传》

    1. (1) 根据材料一,列举一项我国同时期引进于美洲的作物,并分析其传入中国的原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南针的作用。
    2. (2) 阅读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17. (2022七下·武鸣期末)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七年级一班的同学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帮他们一起完成。 

     【创立科举制】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1. (1) 科举制是哪个朝代正式确立的?根据材料分析科举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是什么? 
    2. (2) 材料中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创立了什么制度?根据材料说说这种制度创立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归纳明初地方政策的特点及采取这种政策的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间的矛盾采取什么措施? 
    4. (4) 自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这一制度不断得到强化。请你从唐朝、宋朝和清朝三个朝代选择一个皇帝,说说其在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上的措施。(要求:参照以下示例仿写,列出皇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其影响。) 

       示例: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三、论述题
  • 18. (2022七下·深圳月考) 千余年来,科举制一直是传统士人的进身之途,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期,人们通过自愿报名,参加不同科目和级别的考试,再由主管机关根据个人考试成绩,从中选拔人才,分别委以不同的官职……大批士人可以“学而优则仕” ……在原则上以考试作为唯一的选才标准,并建立了一套统一的内容、标准、程序、步骤,使考试制度化,这有利于评分的标准化和客观化。

    ——摘编自宋中选 《从唐代科举制度看其政治功能》

    材料二:明朝洪武年间是明代科举制度和科举考试的一个关键时期……以八股对偶的文体形式并配合《四书》《五经》的儒家经学内容,使得明代的科举考试不仅采用了标准化的教学内容,也采用了标准化的命题方式和标准化的考试写作方式……明代无论从学校教育还是从科举取士方面,在教学与考试内容上都表现为偏重儒家经学的思想理论取向。

    ——摘编自王凯旋《明代科举制度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科举考试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唐朝时期是如何发展的?(举一例说明)
    2. (2) 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