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近年来,大小人物各类日记的整理、出版、研究工作如火如荼 , 所谓“日记学”颇具 规模,也使“日记”这一特殊的文字品类,增添了更多的认知可能,成为一道别致的文化 现象。日记作者大多按年月日记录当时的时代背景、经济动态、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友 朋往来、私人生活等不同侧面,内容包罗万象,蕴藏丰富。这让众多读者在大饱眼福的同 时,也得以在碎片化的阅读中,拼接日记主人的人生轨迹,汲取深厚广博的智慧。
日记犹如当下的朋友圈,作者在选择“对所有人可见”或“对自己可见”时,所顾忌 的程度肯定不同。比如鲁迅先生的日记,最初具有备忘性质,不具备“作品性”,也不亲 近读者。鲁迅生前并不准备发表自己的日记,在鲁迅手定的著述目录二纸中,就不包括日 记。在日记体杂文《马上日记》中,鲁迅先生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谈到自己的日记。对于 自己日记的读者,鲁迅强调说:“我本来每天写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大约天地间写着 这样日记的人们很不少。”至于日记的内容,他写道:“我的日记……写的是信札往来,银 钱收付,无所谓面目,更无所谓真假。”
对于自己特意写给别人看的日记,鲁迅曾有过率直幽默的自白:“因为这是开首就准 备给第三者看的,所以恐怕也未必很有真面目,至少,不利于己的事,现在总还要藏起来。” 对于那种“以日记为著述”的日记,比如“上自朝章,中至学问,下迄相骂,都记录在那 里面”的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鲁迅颇不以为然。对这套日记,鲁迅曾以调侃的口吻 评价道:“若有志在立言,意存褒贬,欲人知而又畏人知的,却不妨模仿着试试”,但同时 也指出此书“不像日记的正脉”。
依鲁迅先生的逻辑,“欲人知而又畏人知”的心态偏离了日记正脉。正是由于日记具 有相当的私密性和敏感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名人时贤的日记很少公开,很少引起关注。
日记,是人们生活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是回顾自己思想变化、心灵升华的一面镜子,乃个人心灵独唱。致力于日记写作与传播数十年的自牧先生,有此见解:“日记首先要真 实,其次才讲文采。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不可自欺欺人。修饰润改过往的日记,便等于 篡改过去的历史。一个人,要敢于对过往的一切予以承认,发生了的,便是存在;存在了 的,就成了历史。”
考据学者、文化史学者、传记作家特别重视日记,是因为他们从日记这个“宝藏”里,能够见到“活的”关于个人、关于当时社会的记载。如何确保“活的”就是“真的”呢?
在源头上,日记作者有所隐瞒的现象,不胜枚举。而碍于隐私和其他各种原因,日记整理 过程中也存在删削。清史研究专家孔祥吉教授曾指出,中国的封建文人是要面子的,为了 种种原因,他们把已经写好的日记进行改删。因此,要特别注意考据的问题,否则会误入 歧途,写出不真实的历史。
(摘编自卢昱《擦亮日记中的真实镜像》)
材料二:
在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中国日记学”也应进入学术规划之中。在《晚清日记 中的世情、人物与文学》的前言中,张剑指出,既有的中国近代日记研究存在缺乏总体性 研究、日记文献整理不足、日记文献整理品质不高、缺乏新鲜视角与深入挖掘等问题,希 望通过全面清理中国近代日记文献遗产,写出一部具有学术导航和学术深度的“中国近代 日记文献叙录”,精心选择一批学术价值高、流传稀少以及数据库难于辨识的稿钞本日记 做有难度和深度的整理,并在整理的基础上加强对日记作者的自我形象建构、日记的产生 与流转过程、日记与科举、日记与民俗、日记与身体、情感、心态等诸多关系的研究,尤 其强调要加强对近代日记理论研究的重视,在现有数据库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具有高级分 析功能的中国近代日记文献数据库。他呼吁以中国近代日记文献为核心,以“叙录”描绘 其形貌,以“整理”锻造其骨肉,以“研究”凝聚其神魂,以“数据库”开发其潜能,注 重文献整理与理论阐释相结合,以期多角度、多方位地建立起有血有肉、多元共生的“中 国日记学”。在《私史微观:中国现代作家日记的多元透视》中,廖太燕也提出,“中国日 记学”的构建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条件。
日记文献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社会价值,积极推进日记研究 有利于更为有效地服务当下的学术发展与文化建设,对于我们真实全面地理解近代以来中 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至关重要,建立“中国日记学”正当其时。
(摘编自唐姆嘉《中国近代日记研究的拓展、反思与未来》)
暮影笼罩了一切
郑振铎
“四行孤军”①的最后枪声停止了。临风飘荡的国旗,在群众的黯然神伤的凄视里,落了下来。有低低的饮泣声。
但不是绝望,不是降伏,不是灰心,而是更坚定地抵抗与牺牲的开始。苏州河畔的人渐渐地散去。灰红色的火焰还可瞭望得到。
血似的太阳向西方沉下去。
暮色开始笼罩了一切。
没有月,没有星,天上没有一点儿的光亮。
黑暗渐渐地统治了一切。
我带着异样的心,铅似的重,钢似的硬,急忙忙地赶回家,整理着必要的行装,焚毁 了有关的友人们的地址簿,把铅笔纵横写在电话机旁墙上的电话号码,用水和抹布洗去。也许会有什么事要发生。准备着随时离开家。
夜里,我手提着一个小提箱,到章民表叔家里去借住。温情的招待,使我感到人世间 的暖热可爱。在这样彷徨若无所归的一个时间,格外地觉到“人”的同情的伟大与“人间” 的可爱可恋。各个人都是可亲地,无机心地,兄弟般地友爱着,互助着,照顾着。他们忘 记了将临的危险与恐怖,只是热忱地容留着,招待着,只有比平时更亲切,更关心。
白天,依然到学校里授课,没有一分钟停顿过讲授。学生们在炸弹落在附近时,都镇 定着坐着听讲;教授们在炸声轰隆,门窗格格作响时,曾因听不见语声而暂时停讲半分数 秒,但炸声一息,便又开讲下去。这时,师生们也格外地亲近了;互相关心着安全。他们 谈说着我们的“马其诺防线”的可靠,信任着我们的军官与士兵。种种的谣传都像冰在火 上似的消融无踪。可爱的青年们是坚定的。没有凄婉,没有悲伤;只是坚定地走着应走的 路。有的,走了:从军或随军做着宣传的工作。不走的,更热心地在做着功课,或做着地 下的工作。他们不知恐怖,不怕艰苦,虽然恐怖与艰苦正在前面等待着他们。
后来,“马其诺防线”的防守,证明不可靠了;南京被攻下,大屠杀在进行。“马当” 的防线也被冲破了。但一般人都还没有悲观。“信仰”维持着“最后胜利”的希望,“民族 意识”坚定着抵抗与牺牲的决心。
同时,狐兔与魍魉们却更横行着。“大道市政府”成立,“维新政府”②成立。暗杀与
逮捕,时时发生。“苏州河北”成了恐怖的恶魔的世界。“过桥”是一个最耻辱的名词。汉 奸们渐渐地在“孤岛”似的桥南活动着,被杀与杀人。有一个记者,被杀了之后,头颅公 开地挂在电杆上示众。有许多人不知怎样地失了踪。
极小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动摇了。
有一个早上,与董修甲相遇,我在骂汉奸,他也附和着。但第二天,他便不来上课了。再过了几天,在报上知道他已做了伪官。
还有张某和陈柱,同受伪方的津贴,这事,我也不相信。但到了陈柱(这个满嘴的“威 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东西)“走马上任”,张某被友人且劝且迫地到了香港发表“自 首文”时,我也才觉得自己是被骗受欺了。
可怕的“天真”与对于知识分子的过分看重啊!
虽然是两迁三迁的,校址天天地缩小,但精神却很好;很亲切,很温暖,很愉快。
青年们还在举行“座谈会”什么的,也出版了些文艺刊物;还做着民众文艺的运动, 办着平民夜校。和平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多带着些警觉性。可爱与骄傲,信仰与决心,交织成了这一时期的青年们活动的趋向。
有一天到了中国书店,那乱糟糟的情形依样如旧。但伙计们告诉我:日本人来过了,要搜查《救亡日报》的人;但一无所得。《救亡日报》的若干合订本放在阴暗的后房里,所以他们没有觉察到。搜查时,汪馥泉恰好在那里。日本人问他是谁。他穿着一件蓝布长 衫,头发长长的,长久不剪了,答道:“是伙计。”也真像一个古书店的伙计,才得幸免。以后,那一批“合订本”便由汪馥泉运到香港去。敌人的密探也不曾再到中国书店过。亏 得那一天我没有在那里。
还有一天,我坐在中国书店,一个日本人和伙计们在闲谈,说要见见我和潘博山先生。这人是清水董三,管文化工作的。一个伙计偷偷地问我道:“要见他么?”我连忙摇摇头。一面站起来,在书架上乱翻着,装作一个购书的人。这人走了后,我向伙计们说道:“以后要有人问起我或问我地址的,一概回答不知道,或长久没有来了一类的话。”
我很感谢他们,在这悠久的八年里,他们没有替我泄露过一 句话,虽然不时地有人去问他们。
夜一刻刻地黑下去。
有人在黑夜里坚定地守着岗位,做着地下的工作;多数的人则守着信仰在等待天亮。
极少数的人在做着丧心病狂地为虎作依的事。
这战争打醒了久久埋伏在地的“民族意识”;也使民族败类毕现其原形。
(有删改)
【注】①四行仓库是一座位于上海原闸北区南部、苏州河北岸、西藏路桥西北角的仓库建筑。1937年日 军入侵淞沪,我军在上海抵御。10月26日大场陷落,师团长谢晋元率领闸北孤军八百人在此死守。31 日终因敌众我寡,不得已奉命退守,后遂以“四行孤军”见称于世。②大道市政府、维新政府都是当时日本人扶植的伪政权。
扁鹊过赵王,王太子暴疾而死,鹊造宫门曰:“吾闻国中卒有壤土之事①,得无有急乎?”中庶子之好方者应之曰:“然,王太子暴疾而死。”扁鹊曰:“入言郑医秦越人能活太子。”中庶子难之曰:“吾闻上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子之方能如此乎?”扁鹊曰:“不 能。”又曰:“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俞树俞树之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膜炊灼九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故曰俞树子之方能若是乎?”扁鹊曰:“不能。”中庶子曰:“子之方如此,譬若
以管窥天,以锥利地;所窥者甚大,所见者甚少;所刺者巨,所中者少。钧若子之方,岂 足以变骇童子哉?”扁鹊曰:“不然。物故有昧拂而中蛟头,掩目而别白黑者。太子之疾, 所谓尸厥者也,以为不然,入诊之,太子股阴当温,耳中焦焦如有啸者声然者,皆可治也。” 中庶子入报赵王,赵王跣而趋出门曰:“先生远辱幸临寡人,先生幸而有之,则粪土之息
得蒙天履地而长为人矣。先生不有之,则先犬马填沟壑矣。”言未已,涕泣沾襟。扁鹊遂为诊之,先造轩光之鳖,八成之汤,砥针砺石,取三阳五输;子容捣药,子明吹耳,阳仪 反神,子越扶形,子游矫摩。太子遂得复生。天下闻之,皆曰:“扁鹊能生死人。”鹊辞曰“予非能生死人也,特使夫当生者活耳,夫死者犹不可药而生也。”悲夫!乱君之治,不 可药而息也。《诗》曰:“多将熵熵,不可救药。”甚之之辞也。
(节选自《说苑 ·辨物》)
【注】①壤土之事,指埋葬之事,即丧事。
①鹊造宫门曰:“吾闻国中卒有壤土之事,得无有急乎?
②予非能生死人也,特使夫当生者活耳,夫死者犹不可药而生也。
送陆务观福建提仓①
韩元吉②
觥船相对百分空,京口追随似梦中。
落纸云烟君似旧,盈巾霜雪我成翁。
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
领略溪山须妙语,小迂旌节上凌风⑤。
注:①南宋孝宗淳熙五年秋,陆游拜官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暂回山阴故居休假,在冬季启程赴任之 前,作者前来送行,写下了这首赠别七律。②韩元吉:和陆游一样是坚决主张抗金志士。③觥船: 载酒之船,或指代大型酒杯。④京口:即镇江通判,两人曾在此同游,互相酬唱。⑤凌风:亭名,位于福建建安,韩元吉当年主持修建。
【A】 “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凛冬时节,围坐香屑小炉,手握诗词半卷,三五 好友,谈天说地,共品茶香 …… 最近,多地掀起冬季消费新风潮,“围炉煮茶”旭日东升,大有接续露营成为城市新消费的趋势。据统计,“围炉煮茶”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的话 题播放量已超过16亿次,各电商平台上更有上万件有关商品。与此同时,我国申报的“中 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 录,“中国茶”再次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B】《茶经 · 六之饮》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中国茶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 史的文化传统,其厚重广博已经颠扑不破;同时,一个文化传统如何走入当代,融入今 天的城市生活,同样还需要不断地年轻化、仪式化,被赋予新的内涵。除了茶本身之外,
年轻人更重视的还是社交价值,比如精致的摆拍、讲究的仪式、闲适的情调等等。当然,也有人认为他们不过是附庸风雅:出去喝个茶,还讲究穿搭、出片,多半不是真的冲着 茶去的。其实,人的消费行为,大体都是有多元意义的,哪怕满足④口舌之快只是品茶的 一小部分目的,但只要能在过程中感受到喝茶带来的美好,感受到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这 就足够了。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在邯郸驿里想到它,见霜林染醉想到它。洛阳秋风,巴山夜 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日夜思归;好不容易能回家 了,偏又忐忑不安,近乡情怯。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能得他乡遇故知,则 是人生一大快事。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能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 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 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 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 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 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 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作家池莉曾经写过这样的话:“快乐”几乎是一个无须解说的词,与黄金白银珍珠玛 瑙一样,是踏踏实实的好东西。
元旦快乐!春节快乐!中秋节快乐!永远快乐!可是,你真的快乐吗?你能确定,你没有“被快乐”吗?
快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真实的深度的快乐,必在精神。
在不伤害他人的首要原则之下,依从自己个性,满足个人心愿,懂得不“被快乐”,懂得不装快乐,那就是快乐。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感悟和思考?请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