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解放大路学校初中部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3-04-28 浏览次数:3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
二、非选择题(共35分)
  • 26. (2022九下·吉林月考) 教育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教育事业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源远流长。西周分封制下,教育的主要作用是以礼教维持等级制度的秩序。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竞争形势,为教育提供了相对自由的条件,促成了人才的大量涌现。秦汉以后,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出现,儒家学说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教育被当作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重要工具,整个教育制度围绕选官而展开。

    材料二:他在中国被誉为“万圣师表”,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教育,崇尚德治,希望“仁爱”使人向善。他与弟子的讨论交流,多采用对话的形式,一问一答。他在希腊被誉为“众师之师”,提出“美德即知识”“人应该认识你自己”,认为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他在教学时以提问和交流的方式,封论各类问题。

    材料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公元前124年在京城设立太学,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规章制度的学校。太学以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教师则由儒学博士担任。由于适应国家培养官吏的需要,太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儒生们开始大量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逐步巩固起来。

    材料四: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与以往士子被动的等待举荐入选有本质区别。而考试成绩是取舍的主要依据,且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之前一般是非竞争性的等额录取。从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相比之前以名望等模糊标准这又是进步。

    ——摘编自赵家冀等《中国教育通史隋唐卷》

    材料五:工业革命以前,教育主要是由教会组织和控制,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很少涉足教育,英国政府对教育也基本上处于放任不管的状态。工业革命对英国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从1802年到1867年,颁布一系列《工厂法》,要求逐渐提高童工受教育的时间;1839年,成立枢密院教育委员会,后改为教育局,成为政府领导全国初等教育的机构。

    材料六:19世纪60年代后,日本率先发展起来的是以开发民智为目的的初等教育和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育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素质,这是日本近代化的基础。在高等教育方面,所有国民获得了教育的机会,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整个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材料七:

    概况: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课程初设英、法、俄文,后增添算学、天文等

    概况: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①的唯一幸存成果。

    概况:1904年颁布,这是中周近代史上第一个付诸实施的完备学制

    概况:1905年,清政府下令“著即自两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试亦即停止。”全国要“多建学堂,普及教育”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教育在不同时期的主要作用。
    2. (2) 写出材料二中两位教育先贤分别是谁?依据材料二,归纳他们主张和做法的相同点。
    3. (3) 依据材料三指出,太学的地位以及汉武帝创办太学的目的。
    4. (4)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科举制创立的标志性事件。依据材料四,分析与以前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有何进步之处。
    5. (5) 依据材料五,概括英国政府对教育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6. (6) 结合材料六和所学知识回答,19世纪60年代后日本教育的普及与哪场改革有关?依据材料六,概括日本发展教育带来的影响。
    7. (7) 根据材料七结合所学知识,将表格中①②补充完整。
    8. (8)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
  • 27. (2022九下·吉林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问题的解决关乎民心向背、国运兴衰。古代,统治者修建利国利民的重大工程,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地区之间的交流;旧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内忧外患,代表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和代表资产阶级的中华民国:他们在民生发展的历史长卷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新民主主义时期,共产党尽管处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和困苦之中,但总能根据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革命目标和人民需求,在根据地、解放区内,紧紧地围绕民生这个根本,制定和实施不同的民生政策和举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密切关注民生,以人为本,在民族关系、粮食问题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方面积极实践……

    ——改编自《民生论》

    依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围绕不同阶段的六例史实对此观点加以论述。(要求:每个阶段至少选取一例史实论述。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字数220字左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