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5...

更新时间:2023-04-10 浏览次数:32 类型:竞赛测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一下·安徽竞赛)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社会在迅速发展和变化,乡土文学的理论和创作也需要作出必要的调整。只有如此,它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进行新的超越。

    首先,加强对乡村的平等和关爱意识。长期以来,乡村社会都是中国社会的底层,遭受着社会最多的压力和苦难。作家要真正深入地表现乡村,丰富乡土文学的魅力,需要深入乡村社会,以平等和关爱的姿态看待和认识乡村。当然,平等和关爱并不排斥批判,只是这些批判应该建立在对它充分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之上。尤其是在当前,中国农村面临大的变化和转换契机,如果不能真正深入乡村,不能以关爱姿态进入乡村的深层世界,不可能把握到这些变化的脉搏,也辨析不清楚乡村未来的发展态势。

    其次,强化“本土”内涵和家园意识。乡土文学包括“乡”和“土”两方面内涵,它们之间虽然有密切关联,却也有分别的侧重。其中,“乡”更联系着乡村生活方式,“土”更侧重于本土文化意识。也就是说,乡土文学的内在精神应该牵连着民族文化记忆,有深切的本土文化关注。在今天,当然不宜完全淡化“乡”的意识,但却需要特别强调强化“土”的色彩。因为到工业化时代,城市和乡村的生活方式差异性会越来越小,但在相同的生活方式背后蕴涵着的是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精神。所以,只有强化民族本土意识,才能深化乡土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家园意识与本土意识有直接关联,因为乡村的意义不局限于农业文明生活方式,作家们对乡土社会的变异也不应该是简单的怀旧和叹惋,而是需要寄寓对人类、对人性的关怀和思考。这也是当前乡土文学的精神发展空间所在。

    第三,强化乡土文学的美学特质。美学特质是乡土文学独立存在的基础,也是它能够赢得独特文学史地位和受到大众特别喜爱的重要原因。离开了这一点,乡土文学的存在价值会受到决定性的影响。其实,工业化的背景并不应该影响乡土文学的美学特点,虽然乡土社会的范围在逐渐缩小,农业文明方式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其美的意义并不因此而失去。乡土的美,其实质是自然的美、风俗的美、人性的美,这些都是超时空、超地域性的,它是人类审美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可能随生活方式改变而消灭。

    (摘编自贺仲明《中国乡土文学的精神发展空间》)

    材料二:乡村题材创作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类型。不同历史情境下的乡村书写,呼应社会与时代的变迁与召唤,形成独具中国美学追求的文学传统。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并实施,使乡村题材创作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敦促作家对乡村进行再认识以及美学再创造。

    新时代的乡村题材创作不仅要面对当下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审美样态与情感精神状况的多样性,更需要认识到,伴随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城镇化进程,乡村所发生的新变化。乡村是一个包含农、林、牧、副、渔多种生产经营活动的广义概念。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乡村题材创作更多聚焦于狭义的“农村”,也即以种植耕作为主的农业,对草原游牧、山林渔猎、海洋渔业以及其他类型的乡土生计与活动观照较少。今天的乡村开始实现规模化生产、机械化操作甚至智慧管理,“互联网+”农业、绿色与休闲农业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乡村与城市的经济文化联系越来越紧密。尽管区域性发展差异依然存在,但既有的城乡二元格局正在逐步被打破,新的乡村召唤新的书写。

    城乡互动与一体化进程使乡村现实更加生机勃勃,扩展了乡村书写的经验领域、题材范围与表述空间。这要求作家不仅要了解生产、经营等宏观规划,同时要在转型过程中聚焦乡村新文化、新观念的形成。比如,农民运用自媒体工具,直播销售农产品,技术不仅带来了流通方式的变化,同时也塑造着农民的新形象。作家需要把这些变化通过文学的方式讲述出来。大而言之,乡村振兴战略涉及产业升级、人才培养、文化创新、生态建设等一系列关乎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生福利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在这种变革中,我们要关注乡村的“变”与“不变”。比如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淳朴民风是传统文化根脉所在,在当下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环境变了,文化根脉仍在。

    当代乡村题材创作应基于对传统的革故鼎新之上,发现与提炼新“三农”经验,要求作家在忠实记录、客观描述的基础上还要有理想与典型的探求。新时代的乡村文学塑造,接续的是现实主义的伟大传统。近年来出现阿来《云中记》、彭学明《人间正是艳阳天》等一系列虚构或非虛构的作品。它们或塑造新时代乡村新人形象,或追寻美丽中国的乡愁记忆,或从一线扶贫故事中提炼乡村建设经验,处处显示出对中国当下乡村现实的深情观照与深刻洞察。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对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乃至外国文学等不同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我们期待乡村题材创作诞生出更多具有史诗性的作品与典范性的形象。

    (摘编自刘大先《认识新乡村,写出精气神》)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前我国农村的飞速发展,促使作家必须深入乡村社会,以平等和关爱的姿态去看待和认识,才能辨清其发展态势。 B . 乡土文学能独立存在以及备受大众的喜爱等,是其美学特质使然,离开了这点,它的存在价值会受到决定性的影响。 C . 乡村题材的创作,曾经只聚焦于以种植耕作为主的农业,却极少去观照诸如海洋渔业等其他类型的乡土生计与活动。 D . 近年来的一系列乡土题材作品,继承和发扬了古今中外的文学传统,处处显示出对中国当下乡村现实的观照与洞察。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变化,乡土文学的理论和创作需要作出彻底的调整,才能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从而实现超越。 B . 乡土文学创作应强化“本土”内涵和家园意识,一切本着对人类和人性关怀和思考的原则,去审视乡土社会的变异。 C . 当下我国乡村与城市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虽然区域性发展差异依然存在,但既有的城乡二元格局已经被打破。 D .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事关国计民生,深刻影响乡村,要求作家关注乡村的“变”与“不变”,延续传统文化的根脉。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乡土文学”作品范畴的一项是(    )
      A . 老舍《四世同堂》中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故事。 B . 沈从文《边城》中湘西农村特有的淳朴自然的风土人情。 C . 莫言《红高梁》中山东高密东北乡反侵略、反压迫、反封建的故事。 D . 陈忠实《白鹿原》中陕西关中白鹿原村白鹿两家矛盾纠葛的故事。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5) “不同历史情境下的乡村泻,呼应社会与时代的变迁与召唤”,请以《故乡》、《孔乙己》、《祝福》等其中一部或者几部作品为例,简要概括鲁迅笔下乡村书写的特点。
  • 2. (2022高一下·安徽竞赛) 现代文阅读Ⅱ

    父亲和他的羊

    曾 棠

    咱们家一辈子也发不了羊财的,以后别再想着养羊了。

    父亲说完这句话,我看见,从他深陷的眼窝子里,流露出来的不只是悲哀,还掺杂着一些说不清楚的东西。

    在此之前,父亲是很热衷于养羊的。可他养的羊,无论开始多么地健壮,最后的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不是产不成羔,就是一产一窝子都是公羊。公羊卖的价钱是远不如母羊的。

    还有就是那一年刚入冬,父亲养了一年的大绵羊,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被人悄无声息地给偷走了。

    就像有预兆,我娘做了一个有关羊的不好的梦,醒过来时屋里还挺黑。我娘怎么也睡不着了,就披衣下床,打开屋门,朝院子东南角那儿望。隐隐约约地,我娘看见栅栏门大敞开着,她惊叫了一声,就想到了那个不好的梦。

    娘疾步跑进羊圈里,大绵羊果然不见了。娘一下子跌倒在羊圈门槛上,大声哭喊起来。

    父亲趿拉着鞋,心急火燎地奔过来,傻了眼。他那张本来就少露笑意的脸上,越发地难看起来。

    天明后,院里的几个叔叔和哥哥们兵分四路,寻找蛛丝马迹。德保叔和我大哥俩人一路,踩着地上的一层薄霜,向西,顺着隐约可见的一行羊蹄印,一直撵到河崖上。一进村,大街已被扫得干干净净,羊蹄印消失了。

    父亲听到这个消息,长叹一声,就说了开头那句话。

    那只羊可是我家的大半个家业啊!父亲说出这句话,可见他心里有多么难受,更可见,羊在我父亲的心里,占据的分量有多重。

    那一年,父亲四十二岁。

    可是,四年后的1977年,也是我退学的第二年,三月会上,父亲又牵回来一只卷着毛的韩国羊。

    这一次,父亲把羊圈建在了堂屋东山的夹道里。夹道的出口被厨房挡住了,从外面是看不见羊圈存在的。并且进出羊圈,还得经过堂屋的窗前,屋里的窗下面,就是父亲睡觉的地方。父亲认为,这回肯定保险了。

    一年即将过去,腊月的一天晚上,一家人吃饭时,谈起过年的事来。我咽下一口玉米糊糊,说道:这个年,咱家肯定过不好的。

    屋里的气氛顿时冷了下来。一家人齐齐睁大眼睛看着我。就听见父亲长长地吐出一口气,骂起来:你这熊孩子,说的这是啥话啊?

    我也不知道,我为啥会说出这样一句话。

    见父亲急了,一家人都不再吱声,小心翼翼地吃起饭来。

    腊月二十夜里,父亲养的那只韩国羊,再一次被人给偷走了。

    这一回,父亲真正地闷了头。

    羊被偷,在武家坡是件很丢人的事,何况我家还不止一次羊被偷,父亲觉得窝囊!

    这狗日的偷羊贼,咋就老是惦记俺家呢!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绝望。

    我娘像疯了一样,每天的早晨、中午、晚上吃饭时,都要爬上房顶,歇斯底里地、边哭边骂边数落偷羊贼。我娘认为,这个时间段,正是人人在家吃饭的时候,偷羊贼一定能听得见骂声。

    我家的羊被偷,一定有底线,就是卧底。娘和父亲把武家坡的人分析了一遍又一遍。某年某月某日,和某某某因为一个玉米棒子争吵过;又有某年某月某日,因为地边和某某打了一架……可是,分析来分析去,又觉得谁都不像是卧底。就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不至于将人置于死地吧!

    我的父母总是把任何人想象成好人。

    但我娘仍不甘心。她就用干草扎了两个草人,一个是偷羊的,一个就是那个卧底。

    娘把这两个草人放在门后头,每天做饭时,都要从锅里舀出一瓢滚热的开水,浇在草人身上,边浇开水边念咒语。据说,这样连浇七天,偷羊贼还有那个卧底,就会浑身起燎泡,现原形。

    那个年节,我娘把她的期望都倾注在偷羊贼和底线显形上,饭前开水浇草人,吃饭时上房顶哭骂。她那变了腔调的骂声,先是有点儿歇斯底里,后来就只剩下了满心的悲伤,在武家坡寒冷的年关来回地飘荡着,竟然招引来了两只大冬天里十分罕见的山马嘎子,站在我家院子西南角的榆树枝上,嘎嘎地叫着,声援我的母亲。

    原想的是等明年开春剪了羊毛,就有买化肥的钱了,再喂上一年,当幌子兴许能给我哥找上媳妇呢。

    可是,父亲的希望又一次破灭了。父亲好像彻底绝望了,连续三天一句话没说。

    这一次羊被偷,对父亲的打击太大了。他整天担心还会有人再进来,把那头半壳朗子猪也给偷走。三天后,父亲开口了,说:把猪杀了吧,现在杀了,还能给孩子们吃上一顿肉呢。要是把猪再给偷走,咱就啥也落不下了。

    那些年,猪肉可是老百姓想也不敢多想的奢侈品啊。一家人听了父亲的话,谁也没吱声。

    见没人吱声,父亲站起来,顺手抄起门后头的铁锨,将那头半壳朗子猪過进了羊園的角落里,然后伸出双手,猛地抓住猪的两个后腿,用力提溜起来,任凭那头半壳朗子猪绝望地嗷嗷乱叫,父亲硬是将它按进了盛满了清水的大缸里。

    可怜那头半壳朗子猪,才六十多斤就成了韩国羊的陪葬品。

    从腊月二十三那天起,我家饭菜顿顿有肉,不是猪肉炒白菜,就是猪肉炖萝卜,我们家着实过了一个“好”年。

    谁也没想到,过了年三月会那天,父亲又牵回来一只韩国羊!

    (《小小说月刊》2022年1期)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交代父亲养羊的最后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意在为小说奠定诙谐幽默的感情基调。 B . “这个年,咱家肯定过不好的”,我的这句话既承接上文的叙事,也为后文情节埋下了伏笔。 C . 小说结尾父亲宰杀了半壳朗子猪,是源于羊一再被偷后的沉重打击和他对生活的彻底绝望。 D . 小说中淳朴简单的山乡人物,融入到清丽典雅的语言文字中,让人感受到浓郁的乡间色彩。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引用父亲的话,目的在于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接着运用插叙交代了事情的原委和父亲说这话的原因。 B . 小说在平淡的叙述中常富有暗示性,如“四年后的1977年”,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所养的羊一再被偷的根源。 C . 小说描述母亲在羊被偷后,扎了两个草人,边浇开水边念咒语等言行,突出地表现了母亲内心的悲伤和思想的落后迷信。 D . 小说善用冲突来展开情节,如人与人、人与环境、人物内心等,既使行文波澜迭起,可读性.强,也使人物形象鲜明可感。
    3. (3) 小说在刻画父亲的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直接描写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4. (4) 小说以“羊”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2高一下·安徽竞赛) 文言文阅读

    扈载,字仲熙,北燕人也。少好学,善属文。广顺初,举进士高第,拜校书郎,直史馆。再迁监察御史。其为文章,以辞多自喜。常次历代有国废兴治乱之迹为《运源赋》,甚详。又因游相国寺,见庭竹可爱,作《碧鲜赋》,题其壁,世宗闻之,遗小黄门就壁录之,览而称善,因拜水部员外郎、知制诰。迁翰林学士,赐绯 , 而载已病,不能朝谢。居百余日,乃力疾入直学士院。世宗怜之,赐告还第,遣太医视疾

    初载以文知名一时枢密使王朴尤重其才荐于宰相李毅久而不用朴以问数日扈载不为舍人何也穀曰:“非不知其才,然载命薄,恐不能胜。”朴曰:“公为宰相 , 以进贤退不肖为职,何言命邪?”已而召拜知制诰。及为学士 , 居岁中病卒,年三十六。议者以穀能知人而朴能荐士。

    是时,天子英武,乐延天下奇才,而尤礼文士,载与张昭、窦俨、陶穀、徐台符等俱被进用。榖居数人中,文辞最劣,尤无行。昭、俨数与论议,其文粲然,而穀徒能先意所在,以进谀取合人主,事无大小,必称美颂赞,至于广京城,为木偶耕人、紫芝白兔之类,皆为颂以献,其辞大抵类俳优。而载以不幸早卒,论议虽不及昭、俨,而不为榖之谀也

    呜呼!作器者,无良材而有良匠;治国者,无能臣而有能君。盖材待匠而成,臣待君而用。故日,治国譬之于奕,知其用而置得其处者胜,不知其用而置非其处者败。败者临棋注目,终日而劳心,使善奕者视焉,为之易置其处则胜矣。胜者所用,败者之棋也;兴国所用,亡国之臣也。王朴之材,诚可谓能矣。不遇世宗,何所施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初/载以文知名/一时枢密使王朴尤重其才/荐于宰相/李穀久而不用/朴以问穀曰/扈载不为舍人/何也/ B . 初/载以文知名一时/枢密使王朴尤重其才/荐于宰相/李穀久而不用/朴以问穀曰/扈载不为舍人/何也/ C . 初/载以文知名一时/枢密使王朴尤重其才/荐于宰相李穀/久而不用/朴以问穀曰/扈载不为舍人/何也/ D . 初/载以文知名/一时枢密使王朴尤重其才/荐于宰相李穀久/而不用/朴以问穀曰/扈载不为舍人/何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世宗,古代帝王的庙号,它是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B . 赐绯,指皇帝恩赐的深红色的朝服,古代为官者以官服的颜色区分尊卑。 C . 宰相,是古代对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与丞相概念完全相同。 D . 学士,原意指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泛称官名、有学问的人或文人学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扈载年轻时爱好学习,擅长写文章,以文辞丰富见长,其作品备受世人推崇,周世宗也非常赏识他,屡次升迁他的官职。 B . 枢密使王朴向宰相李穀推荐扈载,李穀以扈载命薄,不能胜任为由而长期不任用,后在王朴的追问下才得以授任知制诰。 C . 世宗喜好招延天下奇才,尤其礼待文士,但文章最差,没有德行的陶穀,凭阿谀之能竟受到进用,可见识别忠奸的重要。 D . 作者认为材料依靠工匠才能制成器物,臣子依靠君主才能受重用,盛世和乱世的区别就在于君主是否能够敢于大胆用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世宗怜之,赐告还第,遣太医视疾。

      ②而载以不幸早卒,论议虽不及昭、俨,而不为穀之谀也。

    5. (5) 最后一段就治理国家而言,作者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
  • 4. (2022高一下·安徽竞赛) 古代诗歌阅读

    九子坡闻鹧鸪

    唐 李群玉

    落照苍茫秋草明,鷓鸪啼处远人行。正穿诘曲崎岖路,更听钩辀格磔声。

    曾泊桂江深岸雨,亦于梅岭阻归程。此时为尔肠千断,乞放今宵白发生。

    【注】①诘曲:(jié qǔ),屈曲;屈折。②钩辀格磔:(gōu zhōu gé zhé),鹧鸪的叫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总提自己远行在外,通过描写所见所闻的悲凉景致,为后面的叙事、抒情做了铺垫。 B . 颈联宕开一笔,由上联的写实转而回忆往事,点明自己的漂泊生活和离别愁绪由来已久。 C . 尾联饶有情趣,运用夸张和比喻,通过乞求鷓鸪不再啼叫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愁苦心情。 D . 诗歌几乎全是围绕着鹧鸪的啼叫而写,表达了羁旅之愁和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含蓄深婉。
    2. (2) 诗歌的颔联历来颇为传诵,请从遣词用字的角度,简要分析其妙处。
  • 5. (2022高一下·安徽竞赛)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杜甫在《登高》中以“”两句,描写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其中蕴含着顽强的抗争精神。
    2. (2) 《荀子·劝学》中,以“登高而招”等为喻说明“”,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论述了只有通过学习和自省,才能做到“”的道理。
    3. (3) 李煜的《虞美人》中,触景生情,点明时序之变,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高一下·安徽竞赛) 语言文字运用Ⅰ

    从文字书籍、广播电视到移动互联网,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方式不断演变。如今,短视频发展______,知识付费方兴未艾,各种各样的知识正变得随处可见、随手可学。

    在新事物______、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的当下,除了拿出整段时间学习之外,“碎片化”学习并非没有意义,简单以“碎片化”为由否定短视频等新型知识传播形态并不可取。但同时,也不宜将其万能化,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新型知识传播仍是一种“知识快餐” , 无法取代系统的专业学习,是课堂教育、书本学习的有益补充。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获取知识,都离不开思考分析的过程,学和思向来______的。借助互联网,每天海量的知识和信息我们都能接触到,只有通过思考,知识才能转换成为解决问题的真正能力。否则,当我们习惯于肤浅化、感官化的信息与表达,思维认知活动就会长期停留在感知阶段,分析、判断等高级思维能力也将慢慢______。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日千里  数见不鲜  相辅相成  退化 B . 如火如荼  层出不穷  相辅相成  退化 C . 如火如荼  数见不鲜  相得益彰  蜕化 D . 一日千里  层出不穷  相得益彰  蜕化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们每天借助互联网都能接触海量的知识和信息,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把知识真正转换成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B . 海量的知识和信息,每天我们借助互联网都能接触,只有通过思考,知识才能真正转换成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C . 借助互联网,我们每天都能接触海量的知识和信息,只有通过思考,知识才能真正转换成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D . 借助互联网,海量的知识和信息每天都能被我们接触,只有通过思考,知识才能转换成为.解决问题的真正能力。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2022高一下·安徽竞赛) 语言文字运用Ⅱ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最重要的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的重要作用,首先是     。有人把湿地比喻为“天然海绵”,当洪水来临时,湿地可以容纳大量水分;到了干旱的时候,湿地保存的水分会流出,成为水源,补给周边河流和地下水。其次,湿地丰富的水分条件    , 所以大部分湿地都有茂盛的植物,它们能大量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植物的蒸腾作用也会把湿地里的水分化为气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大气中,从而通过水分循环,调节地方气候。再次,一些湿地植物有非常强大的吸收有毒物质的本领,它们能转化毒素,       , 有效地净化水质。肾脏对人体起到调节身体水分循环、排泄新陈代谢废物的作用,(    ),所以湿地被叫作“地球之肾”。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因为地球上的湿地所起的作用与此相似 B . 湿地对地球所起的作用与此相似 C . 湿地在地球上因为所起的作用与此相似 D . 对于地球而言,因为湿地所起的作用与此相似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一下·安徽竞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竹子,开始的四五年,只能长几厘米。第五年开始,却能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长,只用六周时间就长到了15米。原来,开始的四五年,竹子都是在地下努力,它的根系达几公里远。这么强大的根系,才能让它在五年以后加速度成长,这就是竹子定律。

    材料二: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如此,我们人生的发展大抵也是如此。

    上述材料能给正处高一的你以何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和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