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

更新时间:2023-04-13 浏览次数:4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

        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例如,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就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及少数以工商为主的部族。

        其次,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各民族不同的审美偏好,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

        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辫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

    (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以民族形式存在,决定人类文化也只能是民族的、具体的,不存在一般的人类文化。 B . 地理环境影响民族文化的形成,还阻碍了文化之间的同化、融合;地理条件不同,产生的部族也一定不同。 C . 不同的文化发展成果长期作用于人,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民族心理又反过来催生不同的文化成果。 D . 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应成为我们文化交流时需要坚守的原则。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化差异造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有必要性与普遍性。 B . 如果在自由创造上不同,即使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要素相同,发展出来的文化也仍然有可能不一样。 C . 对待传统文化,应发挥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保持其生命力,而不应把它珍藏起来或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 D . 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分清主客,利用客体文化来反观自我、发展自我。
    3.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
      A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B .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三国志•夏侯玄传》) C . 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北史•吐谷浑传》) D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林则徐)
    4. (4) 对“世界文化一体化”论调的批驳,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5. (5) 下列文字提到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存在差异,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差异?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木兰替父从军、最后荣归故里的故事,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辞》进行重新诠释,木兰为了证明男女平等、实现自身价值而主动从军,体现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花木兰》在中国上映后,获得不错的票房。不少观众表示故事有新意,能带来启发。

  • 2. 现代文阅读Ⅱ

    徘徊

    丁玲

    地要不要献出去呢?吃过饭,妇女主任董桂花到顾家去了。李之祥觉得浑身发软,他答应替他大伯收麻的,也懒得去了。躺着又感到发慌,他便踱到巷头上,那边树荫底下蹲得有几个人,看杀猪。李之祥走过去,他们笑着问:“割一斤回家吃饺子吧,比集上便宜,一百六一斤呢。”李之祥也只淡淡的问:“生病了?”“没有,好猪肉。”“谁家的?大伏天杀什么猪,要是一天卖不尽不坏了?”大家却不答应他。隔半天,里面那个叫王有才的后生才说:“是咱哥的。咱哥听人说要共产了,他就这么口猪,也舍得杀了。他说一年四季没吃到什么肉,大家都尝尝腥味儿吧。”这倒把大家都说笑了。大家说:“村子上论有钱人,要轮到你哥可早呢,真是着的什么急!”也有人说:“你哥真小气,就是失了你们一只猪,也没关系。村上就这二百多户人,不是大伯子就是小叔子,还请不得客?……”

    李之祥也忘了问这群人为啥不下地去,自己又走开了。在大街上碰到了李昌,李昌的兴致仍旧很好,他喊:“大哥,没下地去?今晚还开贫农会呀!你早些来啊!”“嗯。”李之祥懒懒的答应。“大哥,得起劲的闹,这是咱们穷人翻身的时候。你别信那些鬼话,说共产党在不长,……”李昌走开了,说:“害怕可翻不了身,晚上早些开会去吧,换换你那脑筋。”李之祥也不愿再说了,心里想:“唉,咱也想换换脑筋嘛,只是摸不开啦,咱们是翻不了身的。唉,你们翻了身,可要站得稳呀,别再翻过来才好。”

    大伯一家人都收麻去了,女人们也不知到哪里去了,门上只剩一把锁。同院子的人惊诧的问:“李大哥,你病了?看你脸色白的!”

    他退回来的时候,又串到了他姑丈家里。姑丈是个干瘪的老头子,刚泥完了屋顶,从房上爬下来,一身都是土。看见内侄来了,张开两只手,赶忙朝里让,一边说道:“怎么,今儿闲下了?咱这屋一年拾掇的钱可不少,太破了。前一晌那一场雨,漏得够瞧,院子里下大雨,屋子里就下小雨,院子里不下了,屋子里还在滴滴答答下不完。咱老早想搬个家,拿拾掇的钱添做房租,保险要住得宽敞些。只是,唉,别看你姑丈人老了,面皮可薄呢,开不出口嘛。这房子也是殿魁叔爷的,几十年种着人家的地,又是一家子,如今人家也在走黑运,墙倒众人推,咱不来这样事。哈哈,屋里坐吧,看你姑妈穷忙些什么。”他自己走进屋,在瓢里含了一口水,喷在手上,两手连连的搓着,洗掉了一半泥,剩下的便擦在他旧蓝布背心上了。

    这个在四十多年前曾被人叫做糯米人儿的侯忠全,现在已经干巴成一个陈荞面窝窝了,只有那两颗骨碌碌转着的闪亮的眼睛,还没有改变旧形。

    侯忠全的女人也笑着走下炕来:“唉,一年到头就忙着这点穷活,缝不完的破破烂烂。”她抱着一堆分不清颜色的破布,塞在炕头上,又接下去说:“你媳妇如今算有出息,东跑西跑忙的才是正经事呢。”

    侯忠全的女人,他姑母,昨晚害怕老头子,没有去开会,心里却老惦念着,她问道:

    “昨晚你媳妇开会去了,你去了么?讲了些什么来?说又要闹清算,要把地均匀,谁种着的就归谁,真有这么回好事?”老头子却忙着说:“唉,一个妇道人家,老也老了,还爱打听,咱说这就不关你的事。还吵着要去开会,也不管自个听不听得懂,顶不顶事。还是守点本分,少管闲事吧。”

    李之祥也赶忙答道:“咱们家那个简直是封了王啦,好像她真能干个什么的。咱也摸不清,还是让去,还是不让。姑爹,你老人家说说,如今这会的事,到底会怎么样?村上人的话,各式各样,可多着啦。”李之祥觉得找到了一个可以商量的人,心里顿时觉得轻松了一点。

    “你问咱么,”老头子摸了摸那几根短胡子,把眼朝两人脸上扫了一下,却笑了起来:“哈,不行了,咱这个脑子不时兴了。如今是新世界,新世界有新的办法,哪一桩不为穷人打算?不过——唉,咱这一辈子就算毬了,哈……你还是随着你媳妇吧,她是个能干人;如今是男女平等,哈……”

    “这就叫做问路问到瞎子头上来了。村子上谁还不知道你姑爹,把候殿魁的一亩半地又退给人家了?嗯,树叶子落下来都怕打死人的,有啥好说的嘛,嗯!”平日拗不过老头子的姑母,今天就在侄儿面前,发起牢骚来。

    李之祥听着这两个老人,这个这么一说,那个又那么一说,心里又做难起来。他想起候忠全这老头的困执,想起村上人对他的不同情,都骂他是死人,一点人气也没有,他便告诉他说,村上人讲,他若是肯出头的话,侯殿魁准得赔他十亩地和一所房子。

    老婆便附和着答应,“嗯,可不是,嗯,嗯。”她还用眼睛在老头脸上搜索,想在那里找出一点仇恨,或者一点记忆也好。可是她失望了,老头子一点表情也没有。

    李之祥无奈地站起来。老太婆心里很难过,送了侄子出来,悄悄的告诉他,说自己晚边要去看敢说敢干的桂花媳妇,要他少理他姑丈,这老头儿不是个好东西。

    (节选自《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有删改)

    【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所描写的是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的情况,通过暖水屯一个普通村庄的土改运动,从发动到取得初步胜利的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不同阶级不同的精神面状态,并且展现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大道。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之祥觉得浑身发软、懒得去替他大伯收麻,写出了李之祥在要不要“献地”问题上的犹豫、矛盾。 B . 李昌兴致勃勃地说贫农会要开,要起劲闹革命争取翻身,从心理角度写出所有人对土改的热切盼望。 C . 李之祥到大伯家去,看见门上只剩下了一把锁,这表现了李之祥到处寻找答案却不得的落寞内心。 D . 谈到昨晚开会时,李之祥说董桂花“简直是封了王”,侧面烘托董桂花能干,又写出李之祥的不解。
    2. (2) 关于文中李之祥与姑丈、姑母谈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姑丈认为几十年种着人家的地,不能墙倒众人推,体现了侯忠全的善良和做人的本分。 B . 侯忠全从瓢里含水喷手洗泥,又在旧蓝布背心上擦,活画出姑丈一个农人的本色模样。 C . 姑母积极向李之祥打听一些关于开会的事,与下文侯忠全对姑母泼冷水形成鲜明对比。 D . 从李之祥姑丈的脸上搜索不出仇恨,说明他已成了一个“糯米人儿”和“陈荞面窝窝”。
    3. (3) 李之祥四处寻找是否参加晚上会议的答案,他的思绪随着其所见所遇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 (4) 著名作家王蒙说,丁玲“确实是一个擅长写女性的作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诗文阅读(43分)
  • 3. 文言文阅读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有删改)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 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B .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C .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D .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子,古代泛指德才出众的人,常与“小人”对举,与《论语》中“君子喻于义”中的“君子”意思相近。 B . 汉献帝、唐昭宗:献帝,称呼的是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刘协的谥号;唐昭宗,称呼的是唐代皇帝李晔的庙号。 C . 太庙是皇帝宗庙,最初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经皇帝批准也可被供奉在太庙。 D . 《书》即《尚书》,儒家四书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3. (3)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先划清君子和小人的界限,紧接着剖析“小人无朋”和“君子有朋”的道理,最后指出朋党与兴亡的关系。 B . 乙文通过叙述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先盛赞其成功,继而感叹他的迅速衰败,从而强调成败皆由人事的道理。 C . 选文均使用了引用和对比论证,既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同时也使事理在正反两面的对比中显得更加明白清楚。 D . 选文均借前朝旧事劝谏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②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5. (5) 历史总能给人以启迪,请简要概括两则选文在国家治理方面给予后人的启示。
  • 4. 诗歌阅读

    矮小的白桦树

    【苏联】叶夫图申科      刘文飞译

    我们是矮小的白桦树,

    我们像一根根尖刺,

    死死地扎进你们严寒的指甲缝。

    永冻带的王国

    带来各种愚昧,

    为了把我们压得更低。

    巴黎的栗树,你们奇怪吗,

    傲慢的棕榈,你们痛苦吗,

    看到我们躬身?

    时装的卫士,你们忧愁吗,

    见我们全都是夸西莫多?

    你们温暖舒适,

    我们有公民的勇敢,

    你们忧伤而又庄重,

    送来了道德的支撑。

    我们的同行,你们认为

    我们不是残疾树,

    可绿叶虽然不美,

    冰雪中却是攻击的旗帜。

    谢谢!无论如何,

    我们坚守在天空下,

    当我们受到野蛮的欺辱,

    并未见你们的道德支撑。

    当然,你们比我们自由,

    我们的根却扎得更深。

    当然,我们不在巴黎,

    但在寒带我们却价值更高。

    我们是矮小的白桦树。

    我们狡猾地搔首弄姿,

    可这只是虚情假意。

    依恋也是一种不屈的姿势。

    我们残疾地躬身,

    可我们相信永冻带并不永冻,

    这头怪兽会被赶走,

    我们将获得匀称的权利。

    但如果气候变化,

    我们的枝丫

    能否接受自由的形状?

    我们已经习惯了丑陋。

    这让我们深深地痛苦,

    严寒始终在将我们折磨。

    可我像尖剌死死地站着,

    我们是矮小的白桦树。

    1966年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巴黎的栗树,你们奇怪吗,/傲慢的棕榈,你们痛苦吗,/看到我们躬身?”用了呼告、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这些“时装的卫士”的质问。 B . “时装的卫士,你们忧愁吗,/见我们全都是夸西莫多?”句中的“时装的卫士”外表光鲜,而“夸西莫多”外表丑陋,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C . “见我们全都是夸西莫多”一句中,把矮小的白桦树比作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夸西莫多,生动形象。 D . “但如果气候变化,/我们的枝丫/能否接受自由的形状?”一句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为文章奠定了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2. (2) 诗中所写的矮小的白桦树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词精到的两句是“”。
    2. (2) 《过秦论》中,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 (3) 《五代史伶官传序》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的经验教训。
    4. (4) 高适《燕歌行》中,“”两句揭露了军中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
    5. (5) 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以女娲补天的神话表现箜篌乐音的震撼效果的诗句是“”。
    6. (6) 李商隐《锦瑟》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7. (7) 陆游《书愤》中,“”"两句是对抗金壮举的回忆。
三、课内知识点(每题0.5分,共10分)
  • 6.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扶辇下 , 触柱折辕             除:殿阶     B . 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暗地里  C . 吾母与弟在汉,蒙其赏赐       幸:幸运地  D .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吏常       假:代理的,临时的
  • 7. (2022高二下·盘锦开学考)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者必弹冠        沐:洗头 B . 是以见                     放:流放 C . 新浴者必衣                 振:振奋 D . 何不其流而扬其波       随:顺应
  • 8.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于(治理)乱        

    争宠而心(嫉妒)其能      

    B . (学识)强识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明)也      

    C . 馋人间之,可谓(处境艰难)矣     

    其文(简约),其辞微 

    D . 举类(近)而见义远

    治乱之条贯,靡不毕(看见)

  • 9.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B . “离骚”者,犹离忧也       C . 厚币委质事楚 D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10.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民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本文中屈原的“屈”是“氏”而不是“姓”。 B . “齐与楚从亲”中“从”指“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指诸侯联合抗秦的同盟。 C . 齐桓,即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曾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使国力强盛。 D . 汤武,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商汤曾武力推翻殷纣的统治,周武王曾武力推翻夏桀的统治。
  • 11. 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官大夫见而欲之         夺:强取     B . 皭然泥而不者也        滓:污染      C . 举贤以自                 佐:辅佐      D . 然皆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祖先
  • 12.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 (shǔ)草稿     惨(dá)       帝(kù)         (mǐ)不毕见    B . (pǔ)其糟        蝉(tuì)       滋(gòu)        (zhuó)秽      C . (chuò)其醨      (jiào)然      既(chù)        温(hù)   D . (pī)发          (qiáo)悴     濯(nào)        (lí)难
  • 13. 下列词有一词多义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亡: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名词,逃亡的军队)

    ②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使灭亡)

    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动词,损失,丢掉)  

    B . 兵:①吴起、孙膑……赵奢之伦制其兵(名词,军队)

    ②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名词,兵器)

    ③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名词,军队)   

    C . 弱: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弱小)

    ②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形容词,弱小)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动词,变弱)  

    D . 制:①赵奢之伦制其兵(动词,统领、统率)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制裁,制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动词,控制)

  • 1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我降,与君为兄弟             欲此时降武  B . 强壮出                       空身膏草野  C . 请毕今日之欢,效死前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天  D . 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于是赵王斋戒五日
  • 15. (2022高二下·盘锦开学考) 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 赢粮而景从 B . 锄櫌棘矜 C . 蹑足行伍之间 D . 非及乡时之士也
  • 1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至尊而制六合                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指帝位     B . 焚百家之 , 以愚黔首         言:语言      C . 名城,杀豪杰                 隳:毁坏      D .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         池:护城河
  • 17. 从文言文句式角度看,下列各组句子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申之以孝悌之义       B .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 .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D . 铸以为金人十二                  蚓无爪牙之利
  • 18.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耕织,修守战之具             务:要务    

    B . 有甯越……杜赫之为之谋       属:下属

    秦人开关敌                   延:迎击    

    C . 方其燕父子以组               系:缚

    于九国之师也               抗:抗争    

    D . 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整个

    天下之士                  致:招致,招引

  • 19.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之。

    A . 因厚单于 B . 其一人亡   C . 反欲两主 D . 雪,武卧啮雪
  • 20. (2022高三上·武侯开学考)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 单于视左右而惊 B .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 .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 D .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 21. 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 . “辇”是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秦以后,唯天子得乘辇。因此,“辇”常为天子、天子车驾的代称。 C . “节”,旄节,以竹为杆,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  D . “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
  • 2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斩木为兵,竿为旗      揭:举    B .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爱护 C . 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可靠的    D . 八州而朝同列                序:排列座次
  • 23.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 B . 杂戏: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 C . 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 . 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 24. 下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5.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赢粮而 B . 梁君臣之首     C . 仓皇 D . 负而
四、语言运用(2分)
  • 2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落后生产力被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以文明取代蒙昧、从隔绝到联通、由封闭到开放。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就是中国人民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趋势、解答时代之问的必然结果。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站在时代前列,把握历史规律,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辉煌成就彪炳史册,伟大使命任重道远。

    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机遇总是垂青有理想、有担当,敢于拼搏、乐于奉献的人。今天,我们要继续保持“赶者”的清醒和奋进的姿态、把握历史脉搏,与时代共命运。惟其如此,才能赢得现在,赢得未来。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五、写作(60分)
  • 27. (2022·潍坊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扶正”指扶助、补益人体虚弱不足的正气,使身体恢复正常状态;“祛邪”指祛除使人体发生疾病的一切外在致病因子。中医疗治坚持“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非常重视对“正”即人体自身机能的生发保护。

    以上文字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