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 | 细胞质中的浓度/(mmol·L-1) | 细胞外液中的浓度/(mmol·L-1) | 比值 |
钠离子 | 15 | 150 | 1:10 |
钾离子 | 150 | 5 | 30:1 |
那么,钾离子从神经细胞外进入到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 )
在探究遗传物质的过程中,科学家需要选用合适的实验材料,还需要进行科学思维。下面是两个探索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
材料1:1944年,艾弗里用提纯的S型细菌的DNA,RNA,蛋白质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后来又用DNA酶降解DNA成分,用RNA酶降解RNA成分,用蛋白酶降解蛋白质成分再分别用降解溶液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检测R型细菌能否被转化为S型细菌。
材料2: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材料,进行了实验:用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再用分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得到了明确的实验结果。
磷酸肌酸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它能在肌酸激酶的催化下,将自身的磷酸基团转移到ADP分子中,合成ATP,从而在一段时间内将细胞中的ATP量维持在正常水平。研究者对蛙的肌肉组织进行短暂电刺激,检测对照组和实验组(肌肉组织用肌酸激酶阻断剂处理)肌肉收缩前后ATP和ADP的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磷酸腺苷 | 对照组/(10-6mol·g-1) | 实验组/(10-6mol·g-1) | ||
收缩前 | 收缩后 | 收缩前 | 收缩后 | |
ATP | 1.30 | 1.30 | 1.30 | 0.75 |
ADP | 0.60 | 0.60 | 0.60 | 0.95 |
选项 | 比较内容 | 细胞衰老 | 细胞凋亡 |
A | DNA | 功能被抑制 | 被有规律地降解 |
B | 质膜 | 流动性增大,通过性变小 | 出芽方式形成凋亡小体 |
C | 细胞质 | 色素积累,空泡形成,线粒体变大 | 胞质凝缩,细胞器完整 |
D | 细胞核 | 体积变大,核膜内陷,染色质凝聚 | 染色质聚集、分块,位于核膜上 |
F1 | 灰体红眼 | 灰体白眼 | 黑檀体红眼 | 黑檀体白眼 |
雌(只) | 73 | 0 | 26 | 0 |
雄(只) | 0 | 75 | 0 | 24 |
步骤③中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这是黑藻细胞失水的结果,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A、B处颜色分别是。
组别 次数 |
1 |
2 |
3 |
4 |
50W |
100W |
200W |
400W |
|
第一次 |
5.0 |
12.0 |
21.0 |
19.2 |
第二次 |
5.3 |
11.5 |
20.0 |
18.5 |
第三次 |
5.0 |
12.0 |
20.0 |
19.0 |
根据上述情况可知该实验是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上表格中测得的氧气量并非是光合作用实际产生氧气量,其原因是。光合作用的碳反应发生在(填细胞结构名称)中,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糖的一系列反应称为。
材料1:1961年,南非生物学家布伦纳、法国生物学家雅各布和美国遗传学家梅瑟生经过实验发现,用噬菌体侵染细菌,在培养基中添加含14C标记的尿嘧啶,培养一段时间后,裂解细菌离心并分离出RNA与核糖体,分离出的RNA含有14C标记。他们把分离得到的RNA分别与细菌的DNA和噬菌体的DNA杂交,发现RNA可与噬菌体的DNA形成DNA-RNA双链杂交分子,不能与细菌的DNA结合(如下图所示)。
材料2:下表表示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和有关碱基配对关系。
DNA双螺旋结构 | Ⅰ链 | A | ||
Ⅱ链 | A | |||
mRNA | G | |||
tRNA的反密码子 | A | |||
蛋白质的氨基酸 | 甲硫氨酸 | |||
密码子 | A |
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 1组 | 2组 | 3组 | 4组 |
培养液中唯一氮源 | 14H4Cl | 15NH4Cl | 14NH4Cl | 14NH4Cl |
繁殖代数 | 多代 | 多代 | 一代 | 两代 |
培养产物 | A | B | B的子Ⅰ代 | B的子Ⅱ代 |
操作 | 提取DNA并离心 | |||
离心结果 | 仅为轻带(14N/14N) | 仅为重带(15N/15N) | 仅为中带(15N/14N) | 1/2轻带(14N/14N) 1/2中带(15N/14N) |
该实验采用了和两种方法,要得到DNA全部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可以将大肠杆菌放入以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培养若干代。
①若继续培养获得B的子Ⅲ代,预测其离心结果是。
②若将子I代DNA双链分开后再离心,其结果(填“能”或“不能”)判断DNA的复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