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嘉祥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3-04-17 浏览次数:37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2 分)
  • 1. (2022高一上·郫都期中)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 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 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 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 社 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 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 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 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 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 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 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 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 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 生的社会; 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 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 土地所囿住的乡民, 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 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 并不是由于我 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 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 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  “习”是陶 炼,  “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 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 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 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 打个招呼就是了, 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 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 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 所以得讲个明白; 还要怕口说无 凭, 画个押, 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乡 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 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 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 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 还是他 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 一文不要地交了来, 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 —— 乡土社会的信用 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 根, 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 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 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 像母亲对于 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 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 还能听出没有 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节选自《乡土中国》,有删减)

    材料二:

    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 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 其基 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其一, 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归隐山林源于志士或诗人对世俗社会人情世故的厌恶, 更是对乡土

    自然的内心向往。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而甘享乡居的宁静。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是最形象的注解。

    其二, 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露从今年白, 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 亲。”思乡思亲本身就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结, 正是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 即使“少小离家老大回”, 但乡音始终未改。对于故土,国人始终是难以割舍的。

    其三, 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史记•项羽本纪》中写到: “富贵不归故乡, 如衣锦夜行, 谁知之

    者! ”项羽为何自刎乌江?这句诗中可窥其因。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是人的欲望和价值扩大化的一种 体现。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事业的成功只有得到乡人的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耀。

    (选自高申贵《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

    材料三:

    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 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 市之后, 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 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也是滋补 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 ·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 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 绘, 以及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 都已证明 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 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 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

    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这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 (如城市、 军营、知识界等) 而言的。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 活领域的特色, 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 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与此不 同, 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一个中国古老、充满苦难的乡村, 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 段的乡村, 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 被时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村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 其生活呈现 为最基本的形态: 吃、喝、生育、暴力、死亡……他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 写出他们的艰难 抗争, 写出他们虽贫困却有着不屈的精神、美好的道德与淳朴善良的人性, 表现了作家按照自己心目 中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祈求故土复兴的美好愿望,成就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

    (节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土社会的生活往往受地域限制,区域间接触少,与外界隔离,各自保持相对孤立。 B . 乡土社会重视信用而不签契约的方式,在进入现代社会后依然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 C . 规矩和法律不同, 熟悉社会中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也不一样。 D . 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的环境,接触的是熟悉社会。
    2. (2) 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乡土情结有多种类型,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 B . 乡土情结的产生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态。 C . 乡土作家特别关心乡间外观和生活形式上的特色,故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 D . 莫言立足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努力书写他所在时代的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与抗争。
    3.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特性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 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B . 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C .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 D . 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  “谁呀? ”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5) 上述三则材料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它们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阐释这一主题的?
  • 2. (2022高一上·郫都期中) 现代文阅读Ⅱ

    与陌生人交流

    铁凝

    ①从前的我家,离我就读的中学不远。上学的路程大约十分钟,每天清晨我都要在途中的一家 小吃店买早点。

    ②那年我十三岁,念初中一年级。正是“深挖洞,广积粮”的时候,因此一入学便开始了拉 土、扣坯、挖防空洞。我正在发育的身体,乐观地承受着强重的体力劳动,而我的脑子则空空荡 荡。

    ③每日的清晨,我就带着一副空荡的脑子走在上学的路上,走到那家小吃店门前,看炸馃子的 师傅麻利、娴熟的操作。站在锅前负责炸的是位年轻姑娘,她手持一双长的竹筷,不失时机地翻动 着油条,将够了火候的成品夹入锅旁那用来控油的钢丝笸箩。因为油是珍贵的,控油这一关就显得 格外重要。她用不着看顾客,只低垂着眼睑做着属于自己业务范围的事——翻动、捞起,但她的操 作是愉快的,身形也因了这愉快的劳作而显得十分灵巧。当她偶尔因擦汗把脸抬起来时,我发现她 长得非常好看,她那新鲜的肤色,那从白帽沿下掉出来的栗色头发,那纯净、专注的眼光,她的一 切……在我当时的年岁,无法用词汇去形容一个成年女人的美,但一个成年女人的美却真实地震动 着我,使我对自己充满自卑,又充满希冀。

    ④关于美女,那时我知道得太少,即使见过一点可怜的图片,也觉得那图们分外遥远、虚渺。 惟有这炸馃子的姑娘,是活生生的可以感觉和捕捉的美丽。她使我空荡的头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 发现我原本也是个女性,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

    ⑤以后的早晨,我站在队伍里开始了我细致入微的观察,观察她那两条辫子的梳法,她站立的 姿态,她擦汗的手式,脚上的凉鞋,头上的白布帽。当我学着她的样子,将两条辫子紧紧并在脑后 时,便觉得这已大大缩短了我和她之间的距离。当寒冷的冬季我戴上围巾又故意拉下几缕头发散出 来时,我的内心立刻充满愉快。日子在我对她的摹仿中生着情趣,脑子不再空荡,我觉出一个新的 我自己正在我身上诞生。

    ⑥后来我们搬了家。直到几年后我返回城市,又偶尔路过那家小吃店时,发现那姑娘还在。五 印的铁锅仍旧沸腾着,她仍旧手持细长的竹筷在锅里拨弄。她的栗色头发已经剪短,短发在已染上 油斑的白帽子边沿纷飞。她还是用我熟悉的那姿式擦汗。她抬起脸来,脸色使人分不清是自然的红 润,还是被炉火烤得通红。她没了昔日的愉快,那已然发胖的身形也失却了从前的灵巧。我站在锅 前,用一个成年的我审视那更加成年的她,初次怀疑起我少年时代的审美标准。因为,站在我面前 的实在只是一名普通妇女。她的声音略显沙哑,眼光疲惫而又烦躁。好像许多年来她从未有过愉  快,只一味地领受着这油烟和油锅的煎熬。

    ⑦又是一些年过去,一个不再幼稚的我却又一次光顾那家小吃店了。记得是秋天的一个下午, 门口只有一只安静的油锅,于是我走进店内。我看见她独自在柜台里坐着,头上仍旧戴着那白帽, 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她目光涣散,不时打着大而乏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却也没有不安和 烦躁,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他求地交给了这店、这柜台。柜台里是打着蔫儿的凉拌黄瓜。我 算着,无论如何她不过四十来岁。

    ⑧下午的太阳使店内充满金黄的光亮,使那几张铺着干硬塑料布的餐桌也显得温暖、柔和。 我 莫名地生出一种愿望,非常想告诉这个坐在柜台里打着呵欠的女人,在许多年前我对她的崇拜。

    ⑨“小时候我常在这买馃子。 ”我说。

    ⑩“现在没有。 ”她漠然地告诉我。

    ⑪“那时候您天天站在锅前。 ”我说。

    ⑫“你要买什么?现在只有豆包。 ”她打断我。

    ⑬“您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穿着白凉鞋,您……”

    ⑭“你到底想干什么? ”她几乎怪我打断了她的呆坐,索性别过脸不再看我。

    ⑮“我只是想告诉您,那时候我觉得您是最好看的人,我曾经学着您的样子打扮我自己。 ”

    ⑯“嗯? ”她意外地转过脸来。

    ⑰我匆匆走出小吃店,为我这唐突的表白寻找动机,又为我和她那无法契合的对话感到没趣。 但我忘不了她那声意外的“嗯”,和她那终于转向我的脸。我多么愿意相信,她相信了一个陌生人 对她的赞美。

    ⑱不久,当又一个新鲜而嘈杂的早晨来临时,我又乘车经过这个小吃店。门前的油锅又沸腾起 来,还是她手持竹筷在锅里拨弄。她的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 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她以她那本来发胖的身形,正竭力再现 着从前的灵巧,那是一种更加成熟的灵巧。

    ⑲车子从店前一晃而过,我忽然找到了那个下午我对她唐突表白的动机。正因为你不再幼稚, 你才敢向曾经启发了你少年美感的女性表示感激,为着用这一份陌生的感激,再去唤起她那爱美的 心意。

    ⑳当你克服着虚荣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里处处会充满陌生的魅力。

    (有删减)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开头采用回忆视角,脑子“空空荡荡”表明“我”精神层面有所缺失,意味着成长不仅需要身 体发育,也需要充实精神。 B . “下午的太阳使店内充满金黄的光亮”“餐桌也变得温暖、柔和”,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让“我” 有了和“她”交流的渴望。 C . “我”又乘车经过小吃店这一部分是插叙,  “我”见证了“她”恢复洁净、活泼和妩媚,竭力 再现灵巧,那是更成熟的灵巧。 D . 小说与《哦,香雪》的细节都很有特色, 女子帽子的颜色变化和香雪插上草茎又拿掉草茎的细 节,都暗示了人物的变化。
    2. (2) “我”在不同时期见“炸馃子的姑娘”有不同的心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文章末尾写道“当你克服着虚荣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里处处会充满陌生的魅力。”请结合全 文内容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 3. (2022高一上·郫都期中) 文言文阅读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 梦长庚星, 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① ,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曰:  “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 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  “子,谪仙人也! ”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

    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② 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脩,与知章、李适之、 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 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 道寻阳, 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 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节选自《新唐书 ·李白传》,有删减)

    【注】①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② :huì,洒。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 B . 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 C . 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 D . 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纵横术,指战国至秦汉时期,善于外交辩解的纵横家如张仪、苏秦等人所使用的谋术。 B . 翰林是古官名,最早追溯到唐代,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修编国史并被皇帝咨询。 C . 赐金,古代官吏升赏方式之一,君主以赐金的方式奖励臣下,如“赐张良金百镒。” D . 解官, 文中指被罢免官职, 文言文中表示同样说法的还有“罢”“黜”“夺”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白十岁就通晓诗书,长大后隐居在岷山。曾被州郡推荐参加有道科的科举考试,却不去应 试。 B . 苏颋称赞李白才高可比司马相如,贺知章惊叹他是贬谪的仙人,唐玄宗初见便赐他为翰林供 奉。 C . 李白为官后与酒徒在集市中酣饮,他被赐金放还后,还穿着御赐的宫锦袍月夜泛舟,旁若无 人。 D . 永王李璘曾经聘请李白到幕下当僚佐,代宗即帝位以后,召李白任左拾遗之职,然而李白已 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②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

  • 4. (2022高二下·北票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②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 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 途中 遇赦还至湖南。天末:天边。②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首联以“秋风”起兴,作者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李白,不经意的寒暄实则言浅情深。 B . 本诗在“风”“水”物象前分别添加“凉”和“秋”两字,共同构建了萧瑟凄凉的意境。 C . 诗歌的颈联饱含哲理,写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D . 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自然地想到写诗向被谗放逐的屈原的冤魂倾诉好友相似的遭遇。
    2. (2) 明代唐汝询评杜甫此诗“是一片真情写成”,请结合全诗分析杜甫的“真情”。
  • 5. (2022高一上·郫都期中)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沁园春 ·长沙》中, 毛泽东用“ ”两句,表现了青年人意气风发,劲头正足的状态。
    2. (2) 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3. (3) 《念奴娇 · 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诗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14 分)
  • 6. (2022高一上·郫都期中) 语言文字运用Ⅰ

    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其生命力和重要影 响主要是日常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与西方哲学及文化       。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 多德,到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都热衷于构造一个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 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问题等。 从孔孟、老庄,到中国的程朱、陆王 等,他们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 却并不       , 层层追问 “是什么、为什 么 ”,而只是       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并且其所探寻的问题多半集中在社会人生方  面,主要涉猎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等。

    这种不仅讲究“学”,更看重“用”,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理念,也就是“       ”的思想,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 ( )《论语》中的这类论述,无不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词,重实 践、轻思辨的观念,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只是 作为一种理论或学术来探讨,而是作为一种值得遵循并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推向社会、推向大众。 其结果就是要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为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兴君子文化、 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从中国的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其学说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B . 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其学说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C . 从中国的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虽然他们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D . 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即使他们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3. (3) 根据语境,不适合填入括号内的一项是 ( )
      A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B .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C .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D .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7. (2022高一上·郫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

    依托得天独厚的高山峡谷风光, 特色骡马道、高山索道等别具一格的交通方式, 土豆、核桃、花 椒等一系列高山作物……古路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吸引大量旅客前来观光、购物和探险, 既保护 了生态环境, 又促进了经济发展。这些, 都在《古路之路》中得到生动展现。古路村很难, 但写古路 村似乎并不难, 因为它道路奇绝、风光独异, 丰富的生活素材就在村中, 作家们可以信手拈来, 写成 妙文。但是, 隔着车窗走马观花“看”出来的、凭着电话腾云驾雾“取”回来的, 都难成佳作, 一部 好作品要靠作者用脚实实在在地“走”出来。作者陈果每次去古路村, 要先去雅安驱车两个半小时到 达大渡河峡谷“一线天”,再用三个小时攀爬到村委会所在地。创作期间, 他的所有假期都献给了古 路村。到了古路村, 作者还要用手去抓去拽去刨去抠, 这不仅是在探路, 也是在把脉。可以说, 这部 以奔腾的峡江为魂魄、以峭拔的山石为脊梁的作品, 使我们既看到了古路村的身形、面容和肤色, 也 感受到了古路村的体温和脉搏。

    (节选自陈果《古路之路》)

    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四、写作(70 分)
  • 8. (2022高一上·郫都期中) 微写作

        文学短评也称鉴赏短文。古诗词鉴赏是文学短评的一种样式。古诗词鉴赏短文虽然篇幅短小, 但是它也必须是一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语言流畅、短小精悍的文章。写作时要以 古诗词原文为依据,紧扣作品,有的放矢,评析原文的主要内容。

    曾经才貌双绝、受人追捧的琵琶女年老色衰, 见弃舟中让人唏嘘。其实唐诗中还有不少鲜活 的女性形象。请阅读下面一首诗,就诗中的女性形象写一篇文学短评。

    要求:观点明确,“叙”“议”结合,语言流畅优美,不少于 200 字。

    莲花坞

    王维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

    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 9. (2022高一上·郫都期中) 大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极限都是别人讲的,我不突破极限,我突破自己。我没有离开跑道,因为我看到了继续突破 的可能。虽然这很艰难,但我想继续坚持。”

    ——苏炳添《给年轻人的一封信》

    苏炳添的话是否引起了你成长路上的一些回忆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以“人生的跑道”为 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拟标题;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