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 选文(部分) | 语体情况 |
1923年版叶圣陶《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 | 《大铁椎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庄子秋水篇》《最后一课》《天演论导言》《莫尔斯传》 | 文言文119篇,白话文59篇,文白的比例约为2:1 |
1935年版叶圣陶、夏丐尊编《国文百八课》 | 《庄子四则》《杨修之死》《愚公移山》《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一课》《荷塘月色》《项链》《背影》 | 文言文58篇,白话文86篇,文白的比例约为2:3 |
章题 |
节题 |
主要内容 |
第一章 农村革命 |
第一节农民问题的严重性 |
考察收获很大,农民问题至为关键 |
第三节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 |
农会树立政治权威,打击地主阶级 |
|
第四节糟得很与好得很 |
农民运动不可否认,而应充分肯定 |
|
第二章 革命先锋 |
第一节“痞子运动” |
农民运动惩办土豪劣绅是正当行为 |
第二节革命先锋 |
贫农是农民运动的先锋队 |
——《六大以前——党的历史材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该报告( )
材料一:隋室虽祚短运促,然其国计之富足,每为治史者所艳称。自汉以来,丁口之蕃息,仓廪府库之盛,莫如隋。在其(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足供五、六十年。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高祖)及颁新令,制人五家为保,保有长。保五为闾,闾四为族,皆有正。自诸王已下,至于都督,皆给永业田,各有差。多者至一百顷,少者至四十亩。其丁男、中男永业露田,皆尊后齐之制。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
——《隋书·食货志》
材料三:社仓原为地方上的一种社会互济设施。开皇五年以后,隋王朝借口社仓管理不善,将它逐步归并到官府管辖之下。据《隋书·食货志》载,开皇十六年“又诏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这就等于在正租之外,又增收了百分
之十三到三十二的附加税。
——摘编自魏承思《论隋王朝的经济政策及其灭亡》
材料一:1937-1944年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统计表 单位:万石
年份 |
1937 |
1938 |
1938 |
1940 |
1941 |
1942 |
1943 |
1944 |
粮食产量 |
111.6 |
122.1 |
175.4 |
152.6 |
145.6 |
148.4 |
181.2 |
181.7 |
增长指数 |
100 |
109.4 |
157.2 |
136.7 |
130.5 |
133.0 |
162.4 |
162.8 |
——摘编自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粮食问题研究》
材料二: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许多地区出现抢购粮食的现象,这种粮食紧缺的态势一直延续到1953年上半年。同年10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20世纪50至70年代,农民种粮靠计划、粮源靠统购、消费靠统销、余缺靠调拨、供应凭票证,国家力争实现粮食供需平衡。
——摘编自毛佳《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安全财政政策的演进及其当代启示》等
材料三:种子是农业产业链中的源头,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但世界绝大多数种子供应已被美、法、德等西方国家种业公司垄断。1989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颁布,对种子选育和审定、种子生产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到1994年,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32%。目前,相比于国外,我国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仍然不多,提高种子的科技含量及育种水平是当下农业科研最主要的任务。
——摘编自徐豪《种子安全,才有粮食安全》等
材料:
观点 |
史实 |
泥炭说 |
16—17世纪上半期,荷兰埋藏较浅的泥炭被大量开发,且运输便利,使得酿酒、蒸馏、制陶等工业能够充分发展。 17世纪后期,较深层泥炭开采的成本上升。 18世纪,荷兰经济出现衰退时,依然有大量的泥炭资源可供开采。 |
泥炭、煤炭混合说 |
17世纪,荷兰每年进口的煤炭平均数是65000吨。这些进口的煤炭约占国内泥炭提供能耗的2/5。 18世纪,荷兰的泥炭产量逐步减少,泥炭价格稳定上升,煤炭竞争力加强,煤炭的使用和泥炭变得大致相等。 1863年,荷兰煤炭消费税被废除后,泥炭总消费量从1863年占全国能源消费的50%下降到1865年的38%。 |
——据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等
材料: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日本出兵朝鲜,劫走朝鲜王子、陪臣,剽掠府库,并且大有渡鸭绿江之势。朝鲜国王李昖逃离首都汉城,落脚于大明、朝鲜边境。朝鲜数次派遣使者前往明朝求救,但明朝并无太大的反应。八月二十四日,朝鲜派精通儒学的郑昆寿为请兵陈奏史,九月十八日抵北京。十月,明朝任命李如松率兵援朝。万历二十一年,光复平壤、开城,收复汉江以南千里之地。
——据郑昆寿《柏谷集》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为使臣郑昆寿说服明朝出兵救朝鲜拟定具体的理由,并加以说明。(要求:至少列出三条理由,所述理由应符合历史实际,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