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 | 中性溶液 | 碱性溶液 | 酸性溶液 |
显示颜色 | 绿色 | 蓝色 | 黄色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检验氧气 |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气体的集气瓶内 |
B | 证明甲烷中含氢元素 | 点燃,用一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
C | 鉴别NaOH和NH4NO3固体 | 分别溶于水,测溶解前后溶液温度变化 |
D | 鉴别稀盐酸和水 | 取样,分别滴入酚酞溶液 |
a.过滤 b.杀菌、消毒 c.吸附
①能说明用饱和石灰水而不用浓NaOH溶液检验CO2的实验现象是。
②吸收二氧化碳较多的装置是,解释其原因是。
对此,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结合金属的化学性质,同学们设计了对应的三种不同化学方法进行鉴定,请帮助他们完善实验报告。(注:下述所有实验中用到的“该黄金面具”均简称“样品”)
方案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一 | 截取小块样品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 。 | 该面具是假黄金 |
二 | 截取小块样品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稀盐酸 | 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 | |
三 | 。 | 。 |
同学们认为通过任务一中的方案二可进一步定量分析样品中所含锌的质量分数。讨论后,设计了两套实验方案(所用装置如下)
实验一:通过测定生成氢气的质量计算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按图1装置进行实验,先称量反应前装置总质量为m1g,再将试管内足量稀盐酸倒入烧杯内,待反应完全后,再次称量装置(含烧杯、试管及反应后的剩余物)总质量为m2g。
倒入稀盐酸,烧杯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选择图2装置进行实验(已知该条件下氢气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I: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
步骤Ⅱ:向锥形瓶中加入5.0g样品,注射器中吸入25mL稀盐酸;
步骤Ⅲ:将稀盐酸平均分5次推入锥形瓶中:每次推入稀盐酸,待不再产生气泡后,记录收集气体的总体积(忽略其他因素对测定结果造成的影响),如下表。
次数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第4次 | 第5次 |
收集气体的总体积/mL | 200 | 400 | 515 | x | 525 |
检查甲气密性的方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