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 | 农业收入 | 工商杂税收入 | 其他收入 | 总收入 |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
1849 | 3281 | 77 | 969 | 23 | 4250 | 100 | ||
1885 | 3071 | 40 | 3923 | 51 | 714 | 9 | 7708 | 100 |
1911 | 4810 | 16 | 30441 | 69 | 4445 | 15 | 39696 | 100 |
其中,影响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史实 | 史论 |
A.1931年9月27日,在北平的奉天会馆召开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成立大会,其宗旨是:“抵抗日人侵略,共谋收复失地,保护国家主权。” | 抗日救亡已成为全民共识 |
B.1934年日本陆军、海军与外务三省官员达成《关于对华政策》纪要,表示“使中国成为以日本为中心,日满华三国友好合作,确保东亚和平的帝国方针的追随者”。 |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
C.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日本在华中使用日本银行券和法币作为军事通货;1937年10月,日本在华中占领区发行军票。 | 日本在侵华战争中“以战养战” |
D.1943年,美英中三国公布《开罗宣言》提到“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战以来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 二战后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升 |
材料一: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一方面,根植于中华文化,中国具有爱好和平、促进发展的历史传统;另一方面,中国近代遭遇西方工业化列强侵略,国家和人民深受其害,中国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态,不走帝国主义压迫他国的老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与和平发展原则,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稳定的政权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被写入党的十三大报告,让世界逐渐了解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威胁而是机遇。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党中央意识到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流,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断增长,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具有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
——摘编自丁志刚、熊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逻辑:基于中西方现代化的比较》
材料二: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是一条血淋淋的殖民、掠夺、强权之路,是强取豪夺、霸权横行之路,是集聚私有财产之路。从“西方自由主义鼻祖”洛克开始,资本阶级对财富的占有就上升为最基本的权利,其社会制度成为维护私有财产的工具,是仅仅服务于少数资本家自由、民主的现代化。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是物质至上、资本至上的现代化之途,造就了不可消除的贫富差距,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就是制造贫富矛盾并从中牟利的手段,是只为资本获得更多利益的现代化,在追逐利益的现代化进程中不惜发动战争、地区冲突,是一条弱肉强食的、少数人获得巨大利益的、少数人致富的现代化之路。
——摘编自景君学、李靖童《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维度》
材料:国家治理能力,主要指政府为民众提供安定、繁荣的生活环境的能力。它受到国家历史、文化、殖民遗产与法律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
(一)国家历史
治理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官僚队伍的质量,无论是维持社会秩序,提供基本公共品,还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都需要高素质的官僚体系。国家历史是决定官僚能力的重要因素。长期生活在统一国家中,能够培育共同的语言和文化,增强社会凝聚力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丰富的社会资本会有效减少官民间的对立,使得政府人员深深地“嵌入”社会之中,从而提高官僚组织的效率。
(二)文化
文化是社会中观念、信仰和价值观的总和,它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模式,也决定着某个社会采用的治理模式。
(三)殖民遗产与法律传统
发展中国家大多曾是欧美国家的殖民地,殖民经历给这些国家留下了影响深远的文化和制度遗产。
——摘编自曾庆捷《围绕治理能力的政治发展:国家间差异的历史起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摘编自左然等《40年来我国机构改革的经验和启示》等
——摘编自赵万里《马岛争端现状及其解决前景》
——摘编自杨宽《战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