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年份 | 乾道四年 (1168年) | 乾道七年 (1171年) | 淳熙十一年 (1184年) | 嘉定二年 (1209年) | 嘉熙四年 (1240年) |
发行额 | 1000万 | 1800万 | 2323万 | 11263万 | 50000万 |
流通期限 | 3年 | 6年 | 9年 | 22年 | 无 |
思想家 | 言论和思想 |
张履祥 | 提出无论为农为士者,均须耕读相兼。耕则力耕,学则力学,须知“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义遂亡”。 |
颜元 | 重视“习行”,要求学生学习农学知识,认为劳动能“治心”“修身”,“君子之处世也,甘恶衣粗食,甘艰苦劳动,斯可以无失矣”。 |
孙奇逢 | 在《孝友堂家训》中言及“樊迟问稼”时,对子孙提出了“不有耕者,无以佐读者”的观点,寄望子孙以耕读传家。 |
铁 | 锡 | 煤 | 煤油 | |
1867年 | 264503 | 582146 | 992649 | 2211459 |
1894年 | 2467590 | 2046897 | 3221343 | 8005314 |
增幅 | 832.92% | 251.61% | 224.52% | 261.99% |
年份 | 农民 | 工人 | 知识分子 | 中小商人 | 地主 | 其他 |
1927 | 18.7 | 53.8 | 19.1 | — | — | 8.4 |
1933 | 76 | 13 | 11 | — | — | — |
1938 | 48 | 14 | 16 | 10 | 12 | — |
《梨俱吠陀》与《佛国记》《大唐西域记》中的四大种姓记载
种姓 | 《梨俱吠陀》 | 《佛国记》 《大唐西域记》 | 种姓 | 《梨俱吠陀》 | 《佛国记》 《大唐西域记》 |
婆罗门 | 祭司 | 净行(祭司) | 首陀罗 | 奴隶 | 农人 |
刹帝利 | 武士 | 国王、大臣 | 贱民 | —— | 恶人 |
吠舍 | 农民 | 商贾 |
时间 | 公司数量占比 | 公司资产占比 |
1929年 | 44% | 58% |
1963年 | 84.5% | 85% |
1975年 | 82.5% | 85.4% |
关税水平指一个国家的平均进口税率,用以衡量或比较一个国家进口关税的保护程度,关税水平值越大,国家的贸易保护程度就越高。
材料一:1820年到1980年美国关税水平变化图。
曲线(1)表示关税占全部进口商品额比例;曲线(2)表示关税占应征税进口商品额比例。这两个数据比例越高,说明关税水平越高。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对外贸易逆差不断加重,在世界制成品市场和国内市场上不但面临日本、西欧国家的激烈竞争,还面临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竞争。为了减少贸易逆差,美国一方面迫使对它有巨额贸易顺差的日本等国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加强采取限制和报复的进口措施。美国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发源地。90年代,开放市场、低关税的做法成为世界主流,美国政府仍频频迫使对方国家顺从美国利益,减少对美贸易顺差。
———傅龙海《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材料一:从西周开始到春秋末年,周王室基于拓殖建城的需求,建立国鄙之制。国鄙之分相当严格,一来以区分身份之差异,二来可以保障国人的安全。野鄙之人可以进城来参与市场活动,进行买卖交易,但不得在城中定居。到了战国时期,这种划分已无必要,人为的界限便逐渐淡化,终于消失,城乡人口开始对流。国人务农者会觉得住在城里,日间出城到田间耕作,十分不便,不如索性迁居乡野。野部之人,也有进城居住,改操他业者。政治上,国鄙居民的身份差异已经泯除。事实上,中国城乡之间的流动性很大,少数的实例是由政府强制执行或加以组织与督导不过绝大多数情况,人口流动是人民自动自发的。
——摘编自赵冈《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的城市史》
材料二:西欧中世纪城市产生后,由于其经济本质完全不同于乡村农业经济,城市又因自治而变成不受领主控制的独立性强的政治主体,再加上矗立的城墙成为鲜明的界限,二者的对立关系也就特别分明。更重要的是,当时城乡人口对流的程度很低,乡村庄园的领主对其属下人口控制甚严,以各种方式防止其逃亡。每年只有少量的人可以从庄园成功地逃至附近城市。庄园之人在逃至城市后经过101天未被领主抓回,便被承认为自由人,具有市民身份,可以安全地长居于城市中,市民在法律和各种选择上是相对自由的。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城乡关系的转型》等
材料:人类历史上处于中心位置的是各种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的网络。以下是《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的部分目录:
第一章 | 人类的成长岁月 |
第二章 | 向食物生产的转变(距今11000﹣3000年前) |
第三章 | 旧大陆的各种网络和文明(公元前3500年﹣公元200年) |
第四章 | 旧大陆和美洲地区网络体系的成长(200﹣1000年) |
第五章 | 不断密集化的网络(1000﹣1500年) |
第六章 | 世界性网络的编织(1450﹣1800年) |
第七章 | 打破旧链条,拉紧新网络(1750﹣1914年) |
第八章 | 世界性网络的张力(1890年以来的世界) |
根据材料,任选其中两章目录,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两章目录名称和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一:有的学者认为:“清政府是以满洲贵族为主,联合汉族上层人士和蒙古贵族而组成的……”皇太极明确强调“以力服人,不如令人衷心悦服之为贵也”。康熙皇帝认为:“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清朝政府制定民族政策的另一项原则是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世宗明确指出:“恩威二字,万不可偏用,偏用之,目前虽有小效,将来必更遗大患,非为国家图久安之策。”他还指出“从俗从宜”“各安其俗”。清朝民族政治统治政策包括满洲根本或首崇满洲、满蒙联姻、笼络汉族、招执少数民族、巡狩与木兰秋称等。清朝民族行政管理政策包括:行省制、军府制、盟旗制、土司制、伯克制、驻藏大臣制、改土归流等。清朝经济贸易政策主要包括停止和退还圈地、鼓励垦荒、派官指导、蠲免赋税、移民实边等。戴选先生指出:“在广阔的版图内,中国各民族的统一进一步加强,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高峰。”
——摘编自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更加系统化。中共中央于1937年8月召开洛川会议,要求“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1938年10月,在毛泽东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及其相应的决议中指出:允许蒙、回、藏、苗、瑶、彝、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193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成立了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们调查和研究了回回民族和蒙古族的历史和现状,起草了《回回民族问题提纲》和《蒙古民族问题提纲》,提出党对回族和蒙古民族正确的民族政策。在1941年制定的《晋察冀边区建设主张》中规定:“边区的所有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一律享有平等自由权利:甲、互相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乙、在民主选举中,应予少数民族以优待,反对看不起少数民族的大汉族主义。”1946年《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成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
——摘编自李资源、莫炳坤《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