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昼夜时间分配在早期中国是一个有关“秩序”的事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明而动,晦而休”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状态。在人们的观念中,夜不仅是恶人犯案的时间也是伤风败俗的机会。为防止盗贼,中国古代一直都有“夜禁”的传统,《唐律疏议》和《宋刑统》中多有“诸犯夜者,笞二十”等夜间行为规定。宋代以后,人们对于时间分配的习惯逐渐淡化,官府的“夜禁”也成为一纸空文。南宋杭州的夜市三四更闭,五更又起,元代的大都热闹非凡。明清之际,江南不夜城越来越多,夜间活动也越来越频繁。
——摘编自葛兆光《古代中国关于白天与夜晚观念的思想史分析》
材料二:夜生活是近代欧洲城市的伴生物。16、17世纪,化妆舞会、跳舞等娱乐活动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那时,宵禁还在,大多数市民还没有介入夜生活。18世纪,餐厅、咖啡馆、小酒馆生意兴隆;娱乐、赌博、跳舞等活动布满城市的大街小巷。到19世纪,英国依然引领世界潮流。19世纪60年代,英国出台了一个“许可法”,规定供应酒水的娱乐场所午夜前必须关门,后来又延至0:30分。到19世纪末,夜生活已在欧洲社会逐渐流行起来。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劳动时间的延长,更是为夜生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18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开始赞美黄昏,在诗人眼中,“傍晚”成为了一段美妙的时光。
——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材料:所谓大历史观,指的是从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段来认识和分析问题,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维度。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就是这样一种大历史观。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定位和时代坐标,就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大历史观,树立正确党史观,从中国近代以来180多年斗争史、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探索史和人类社会文明史的长河中予以科学定位,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增强历史自信,继续书写新时代更加绚丽的华章。
——摘编自王树荫王君《以大历史观审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定位》
上述材料以大历史观为指导,从四个维度审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任意一个维度,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选出维度,明确论题,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材料:新旧递嬗之际,作为清代官学核心的国子监也不得不改办新式教育,终至完全按照新式学堂规制来办学。科举制度废除后,国子监并归学部,除原有礼仪职能仍予保留外,教育职能则完全归于新式学校。徒有学校之名而无教育之实的地方官学(府州县学)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职能愈益清简,惟余尊孔之象征意义。除一小部分地方官学的原有设施被改建为学堂或新式教育机构外,未能在急剧变革的社会中从制度上实现整体转型。在面临危机和挑战的情况下,传统之学未能和西学实现真正的融通,清代官学也未能实现同西方新式教育的对接与契合,而是在惯性作用下沿着既有方向在近代教育转型过程中加速走向了消亡。
——摘编自霍红伟《清代官学在近代教育转型中的改制与变迁》
材料:1913年俄国罢工人数达127.2万余人,工人们喊出了“消灭君主专制”的口号。1910—1914年,农民暴动达1.3万次,矛头直指地方政权。1912年,在俄国的鼓动下,巴尔干同盟击败了奥斯曼帝国,最终酿成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地区矛盾恶化。1910—1913年,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令德国等西方国家深感不安。一战爆发后,俄国大臣会议决定成立国防委员会,协调陆军与海军关于发展权的矛盾,但遭到了两部的抵制。1914年大臣会议通过了购买军舰的方案,同时决定由中央拨款扩建三家国营火药厂。截止1916年底,大臣会议共计动员和招募士兵1500万余人,并鼓励俘虏参加生产和服务。由于尼古拉二世亲赴前线,无暇理政,大臣会议议员变动频繁,人们把一战失利归结于政府身上。随着二月革命的爆发,大臣会议在汹涌澎湃的革命中结束了其历史使命。
——摘编自张广翔安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大臣会议应战举措》
材料:1905年,李惠堂出生于香港,受英国足球氛围的影响,自幼酷爱足球,回到广东五华县后,他以院中柚子作足球,苦练不辍,球技大增。1923年,李惠堂参加第6届远东运动会,并获得冠军,国足因此被日媒誉为“铁军”。1936年,李惠堂率队出战柏林奥运会,因经费紧张,球队克服艰苦的食宿条件,沿途义赛募资,最终在柏林奥运会中0:2不敌欧洲劲旅英国队。赛后,欧媒纷纷发文称“中国队水平不亚于欧洲各国”。自此以后,欧洲多国邀请中国队访问交流。1942年,日军诱逼李惠堂为伪满洲国“十周年纪念”作表演,他几经辗转回到家乡支援抗日,义赛募资,救济民众。1976年,在联邦德国发起的世界球王评比活动中,李惠堂与贝利、马修斯等名将一起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
——摘编自赵峥《战争与体育:“球王”李惠堂与全面抗战时期的足球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