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绵阳市2023年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3-05-23 浏览次数:52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2023·绵阳二模) 《商君书》有“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以及“博闻、辩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百县”等规定。睡虎地秦简《封诊式》中记载某无爵男子曾逃亡三次,除一次系逃避劳役外,并未见其他过错,但仍要到乡去自首。这反映秦国(    )
    A . 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B . 社会流动现象突出 C .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D . 农民赋役负担沉重
  • 2. (2023·绵阳二模) 古代中国以地图绘制中的中与边、大与小、上与下来表达着当时关于民族、国家和文明的观念,也表达着某种焦虑和不安。而《职贡图》、《王会图》或《朝贡图》,就把异国人物画得多少有些变形。这些现象体现出(    )
    A . 统治者推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B . 汉人文化思想中的传统意识浓厚 C . 民族交融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 D . 民族元素丰富了艺术创作的内容
  • 3. (2023·绵阳二模) 南宋时期形成多个不同的货币区,流通不同的纸币,形成不一样的铸币。四川地区延续使用钱引和铁钱,出现了关外银会子和小铁钱会子等纸币;长江以南使用铜钱和东南会子;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使用铁钱和淮交;京湖地区使用铜钱和湖北会子,这表明,当时(    )
    A . 政府丧失货币主权 B . 货币管理制度混乱 C . 经济区域差异较大 D . 商业经济发展繁荣
  • 4. (2023·绵阳二模) 江南民风素称柔弱,但在元明易代、明清易代,甚至在明代天启年间的“反阉”运动中,江南民众的表现,都一反人们对那里民风的成见,其英勇的姿态较之于被认为民风强悍的北方更抢眼。这反映出江南地区(    )
    A . 商业发展激发进取精神 B . 政府政策深得民众认同 C . 儒学伦理教化成效显著 D . 社会结构变动影响政局
  • 5. (2023·绵阳二模) 下图是1843—1865年广州与上海茶叶输出额的对比。该图反映出(    )

     

    A . 近代外贸由出超变为入超  B . 手工制茶业竞争力减弱 C . 近代经济半殖民地化趋势   D . 近代民族工业有所发展
  • 6. (2023·绵阳二模) 从清末民初开始,个人从各种家族、地方和国家的“网罗”中解放出来,这是一个“脱序化”的过程。但是五四以后,开始了相反的历程,也就是“再序化”,重新寻找个人,在社会之中、特别是“组织”中的位置。这一转变根源于(    )
    A . 辛亥革命的推动 B .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C . 社会变革的需要 D . 西学东渐持续发展
  • 7. (2023·绵阳二模)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中国抗战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扭转战局,蒋介石在南岳衡阳举办了游击培训班,还专门邀请共产党方面的人去讲课,并说:“二期抗战,以游击战为主。”该材料主要说明(    )
    A . 国民政府重视敌后抗战  B . 国共战略方针趋于一致 C . 国民党放弃了正面抗战 D . 国共合作程度持续深化
  • 8. (2023·绵阳二模) 1978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57:1,1983年下降到1.82:1,但1986年就达到了2.13:1,此后一直呈上升趋势,到了1999年达到2.65:1,城乡关系呈现恶化趋势。据此可知( )
    A . 农村经济改革成效甚微    B . 农村居民收入停滞不前 C . 市场经济阻碍农业发展   D . 经济体制改革亟待深化
  • 9. (2024高三上·简阳月考) 古罗马皇帝为公民之首,称“第一公民”,街头有几乎所有皇帝的雕像,甚至市民都可以和皇帝在公共澡堂一起洗澡。而中国秦汉的皇帝则是真命天子,皇帝出巡要清街道,平民百姓不能随便看皇帝面目。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 皇帝权力的来源不同     B . 皇帝权力的大小不同 C . 治国理政的措施不同 D . 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 10. (2023·绵阳二模)   1850年的画作《播种者》,描绘了一个农民踏着步子,用左手播撒种子,很是专注。深色帽子与背景明亮的天空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运动中的人物和倾斜的地平线,让人觉得画中人物马上就要走出画面,极具动感和韵律。该画作(    )

    A . 继承了理性主义的传统 B . 是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绘 C . 凸显了印象主义的风格 D . 是对情感世界的深刻发掘
  • 11. (2023·绵阳二模)   1913年,美国宪法修正案规定了由选民直接选举联邦参议员的办法。1916年,大多数州实行直接预选制,将党代会提名候选人改为人民提名。一战前,20多个州实现了创制权,选民直接提出法案并表决通过就成为法律,而无须通过立法机关。这些规定(    )
    A . 削弱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B . 继承了直接民主的传统 C . 违背了司法独立的原则 D . 提升了民众的政治影响
  • 12. (2023·绵阳二模)   1931年,斯大林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随后通过了一系列决议,通过扫盲和发展各类教育来培养技术熟练工人。1935年,斯大林提出“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把培养技术干部和迅速掌握新技术作为头等重要的任务。这两则口号(    )
    A . 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B . 呈现出斯大林模式的特色 C . 旨在促进技术教育的发展 D . 反映出经济建设重心变化
二、非选择题。
  • 13. (2023·绵阳二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昼夜时间分配在早期中国是一个有关“秩序”的事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明而动,晦而休”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状态。在人们的观念中,夜不仅是恶人犯案的时间也是伤风败俗的机会。为防止盗贼,中国古代一直都有“夜禁”的传统,《唐律疏议》和《宋刑统》中多有“诸犯夜者,笞二十”等夜间行为规定。宋代以后,人们对于时间分配的习惯逐渐淡化,官府的“夜禁”也成为一纸空文。南宋杭州的夜市三四更闭,五更又起,元代的大都热闹非凡。明清之际,江南不夜城越来越多,夜间活动也越来越频繁。

    ——摘编自葛兆光《古代中国关于白天与夜晚观念的思想史分析》

    材料二:夜生活是近代欧洲城市的伴生物。16、17世纪,化妆舞会、跳舞等娱乐活动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那时,宵禁还在,大多数市民还没有介入夜生活。18世纪,餐厅、咖啡馆、小酒馆生意兴隆;娱乐、赌博、跳舞等活动布满城市的大街小巷。到19世纪,英国依然引领世界潮流。19世纪60年代,英国出台了一个“许可法”,规定供应酒水的娱乐场所午夜前必须关门,后来又延至0:30分。到19世纪末,夜生活已在欧洲社会逐渐流行起来。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劳动时间的延长,更是为夜生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18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开始赞美黄昏,在诗人眼中,“傍晚”成为了一段美妙的时光。

    ——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昼夜秩序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夜生活的特点,并说明夜生活丰富的影响。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黑夜”的认识。
  • 14. (2023·绵阳二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所谓大历史观,指的是从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段来认识和分析问题,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维度。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就是这样一种大历史观。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定位和时代坐标,就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大历史观,树立正确党史观,从中国近代以来180多年斗争史、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探索史和人类社会文明史的长河中予以科学定位,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增强历史自信,继续书写新时代更加绚丽的华章。

    ——摘编自王树荫王君《以大历史观审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定位》

    上述材料以大历史观为指导,从四个维度审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任意一个维度,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选出维度,明确论题,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15. (2023·绵阳二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旧递嬗之际,作为清代官学核心的国子监也不得不改办新式教育,终至完全按照新式学堂规制来办学。科举制度废除后,国子监并归学部,除原有礼仪职能仍予保留外,教育职能则完全归于新式学校。徒有学校之名而无教育之实的地方官学(府州县学)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职能愈益清简,惟余尊孔之象征意义。除一小部分地方官学的原有设施被改建为学堂或新式教育机构外,未能在急剧变革的社会中从制度上实现整体转型。在面临危机和挑战的情况下,传统之学未能和西学实现真正的融通,清代官学也未能实现同西方新式教育的对接与契合,而是在惯性作用下沿着既有方向在近代教育转型过程中加速走向了消亡。

    ——摘编自霍红伟《清代官学在近代教育转型中的改制与变迁》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对官学近代教育转型的主要举措。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的官学近代教育转型。
  • 16. (2023·绵阳二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13年俄国罢工人数达127.2万余人,工人们喊出了“消灭君主专制”的口号。1910—1914年,农民暴动达1.3万次,矛头直指地方政权。1912年,在俄国的鼓动下,巴尔干同盟击败了奥斯曼帝国,最终酿成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地区矛盾恶化。1910—1913年,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令德国等西方国家深感不安。一战爆发后,俄国大臣会议决定成立国防委员会,协调陆军与海军关于发展权的矛盾,但遭到了两部的抵制。1914年大臣会议通过了购买军舰的方案,同时决定由中央拨款扩建三家国营火药厂。截止1916年底,大臣会议共计动员和招募士兵1500万余人,并鼓励俘虏参加生产和服务。由于尼古拉二世亲赴前线,无暇理政,大臣会议议员变动频繁,人们把一战失利归结于政府身上。随着二月革命的爆发,大臣会议在汹涌澎湃的革命中结束了其历史使命。

    ——摘编自张广翔安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大臣会议应战举措》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沙俄一战前面临的形势。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大臣会议应对的一战举措及结果。
  • 17. (2023·绵阳二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05年,李惠堂出生于香港,受英国足球氛围的影响,自幼酷爱足球,回到广东五华县后,他以院中柚子作足球,苦练不辍,球技大增。1923年,李惠堂参加第6届远东运动会,并获得冠军,国足因此被日媒誉为“铁军”。1936年,李惠堂率队出战柏林奥运会,因经费紧张,球队克服艰苦的食宿条件,沿途义赛募资,最终在柏林奥运会中0:2不敌欧洲劲旅英国队。赛后,欧媒纷纷发文称“中国队水平不亚于欧洲各国”。自此以后,欧洲多国邀请中国队访问交流。1942年,日军诱逼李惠堂为伪满洲国“十周年纪念”作表演,他几经辗转回到家乡支援抗日,义赛募资,救济民众。1976年,在联邦德国发起的世界球王评比活动中,李惠堂与贝利、马修斯等名将一起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

    ——摘编自赵峥《战争与体育:“球王”李惠堂与全面抗战时期的足球运动》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惠堂成长为“球王”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足球的贡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