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乐山市沫若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05-07 浏览次数:2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一下·汕头期中)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的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的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宽容,且意志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是这样看女人写女人的》)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认为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一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嫁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双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有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以这样的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 . 红楼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C . 曹雪芹设计出的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的情节,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D . 薛宝钗表面上是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实际上亦是封建思想的牺牲者。
    2. (2)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理由的一项是(    )
      A . 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 . 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 . 把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 D . 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3. (3) 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 . 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之念。 B . 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 . 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D . 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4. (4) 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5. (5)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 2. (2023高一下·乐山月考) 现代文阅读Ⅱ

    罗丹之约

    铁 凝

    早春的时候,差不多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罗丹作品要来中国了,它们将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展出。

    在法国,在巴黎瓦雷诺大街的罗丹博物馆,当坐落在庭院内的《思想者》被一辆蓝色大吊车长长的吊臂轻轻吊离基座装进木箱时,数百名法国艺术名人默默注视着他,无数的摄像机和照相机镜头一齐对准了他的缓缓升起。他们为他送行,他们都知道,这座巨大的铜像、斑驳的雕塑自1906年安放在这里以来,从未离开过故乡。现在他就要出走,而且是第一次远足。他初次远足选定的目标便是东方的中国。

    把法国最伟大的青铜作品介绍到具有伟大的青铜文明的古老中国,也许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了。这又仿佛是罗丹生前的一桩心愿,因为神秘的东方艺术也曾经给过他强烈的震撼。

    于是我便乘火车去北京看罗丹。

    小时候我就看过罗丹,当然那只是些印刷品。其中两件作品给我的印象最深:一件是身披宽大睡袍,显出任意散漫的巴尔扎克;一件是筋肉松弛的裸体雨果。少不更事的我曾经很不明白为什么罗丹要将两位大作家弄成这样。在孩子的眼中,他对他们二位显得太随意了。成人之后才发觉罗丹是多么坦率地对待了他这两位法国朋友,而他这两位朋友又是多么坦率地要求罗丹把他们弄成这样。有本书中曾经提到,巴尔扎克认为罗丹只有把他弄成这模样,他才是真正的巴尔扎克。于是至今每当人们提及巴尔扎克和雨果时,我眼前掠过的首先不是他们的著作,而是罗丹手下的那个“他们”。我想这便是他们作为艺术家和作家的共同卓识与见地吧,是这种卓识和见地掠夺了观众的记忆。罗丹具备这种掠夺观众记忆的力量,他掠夺了我的记忆,他在我心中就日渐伟大起来;他占有了我的记忆,我的记忆里便永远有了罗丹。

    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我在中国美术馆门前安静地排着队等待购买门票。长长的队伍一直保持了少有的顺和与规矩,似乎来看罗丹的人们是有约在先的,人们在一瞬间变得相互友好和理解了。

    然后我首先看见了“思想者”,他被安放在美术馆庭院的正中,他正面向着熙熙攘攘的大街和一片片古老的灰瓦屋顶。他坐在岩石之上,全身赤裸,蜷曲着自己;他一手握拳抵住下颚,咬肌紧张地正陷入沉思。这本是一个众人熟知的形象,这个几乎有点程式化了的姿势乍一看去,甚至没能唤起我的新奇之感。而当我绕到他的背后时才真的激动起来,我惊讶于罗丹在思想者脊背上所倾注的良苦用心:原来在这面宽厚、雄健的脊背上,组织明确的肌肉群如汹涌的波涛正有节律地涌动起伏,使我忽然明白了罗丹在创作之初何以能摆脱诗人但丁原型的束缚,把身着裙装、面庞清癯的苦行僧形象换成了今天的“思想者”。在这位肌肉发达、强壮雄健的思想者身上或许融入了艺术家全部痛苦而又美好的理想吧?他渴望从雄健的身体里发生雄健的思想,或者只有如此雄健的身体才有产生雄健思想的力量?罗丹不忽略思想者的头颅,但他更倾心于支撑这头颅的躯干。于是即使思想者的一面脊背也成了表现这雄健思想不可缺少的因素。于是我在他的被观众冷淡着的脊背上初次发现了一个完整的思想者,在这面脊背上,他那紧张而痉挛着的每一个细胞都使我生出一种全新的幸福感。我很为这一瞬间,这个我独自占有的瞬间而满足。继而又想到,面对一件伟大的作品,人们都在人云亦云时,议论的或许都是它那被观众(或读者)自己程式化了的正面吧,对于它的背面却每每会粗心地忽略过去,尽管作者曾经苦心用尽地去经营它的背面。如今一个完整的“思想者”终于给了我能够思想的力量。

    能够思想着是美丽的。有力量思想的人也必是幸运的吧?

    我感觉到了幸运,这幸运来自一个完整的“思想者”;我感觉到了幸运,还在于在“思想者”面前我与我的两位同行不期而遇。他们是山西作家蒋韵和李锐夫妇,他们说,他们也是专门乘火车赶来北京看罗丹的。虽然山西、河北两省相邻,我们却已有几年不见。

    我们惊喜地互相注视着,眼前掠过陌生的观众,身后有《青铜时代》《加莱义民》和克洛代尔美丽的躯干。罗丹包围了我们,令我们忽然意识到,我们本是共同赴了罗丹之约而来,只有罗丹才有如此的魅力吸引我们从各自的城市聚到这里。

    我们惊喜地互相注视着,不提罗丹,也不提他为我们创造出的一切神奇。我们甚至没说什么话,我好像害怕这份奢侈的突然消失,又仿佛在罗丹面前我们无需语言,我们都已明了思想着才是美丽的。

    人生的奢侈却原来是极为有限的,《思想者》们能够远涉重洋落座于古老的北京已经不易,我能够亲眼目睹这些人类的奇迹,我还能够在这奇迹面前与久违了的外省友人相遇,这已算得上是人生的奢侈之一。要紧的不在于这奢侈转瞬即逝,要紧的在于你真的奢侈过,即使罗丹已回故乡,即使友人也离你而去。

    入冬时节,蒋韵从山西打来电话又说起罗丹,她告诉我说,我们去看罗丹那天是3月10日,那天是她的生日。

    我一直相信,在我们各自的心里,都深深地感谢着罗丹。是罗丹约会了我们,是共赴罗丹之约,使我们得以收获悠远而长久的思想的时光。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二段写众多法国艺术名人为《思想者》送行,表现了《思想者》巨大的艺术魅力,为下文写“我”在参观时被其感染作铺垫。 B . 东方艺术曾给罗丹强烈的震撼,他生前就想要将他的青铜作品介绍到有伟大青铜文明的中国,而今《思想者》首次远足便来到中国。 C . 排队买票时,温暖舒适的天气与“我”心境相契合,有序的购票队伍更让“我”感受到了罗丹及其作品在人们心中产生的巨大影响。 D . 《思想者》被安放在美术馆庭院正中,凸显其重要地位,但“我”对其已经熟知,觉得其姿势有点程式化,甚至没能唤起新奇之感。
    2. (2) 文中关于“我”小时候看罗丹印刷品感受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时候“我”印象最深的两件罗丹作品是巴尔扎克和雨果,但当时“我”不明白罗丹的意图。 B . 成人后“我”理解了罗丹把巴尔扎克和雨果塑造成随意的样子是一种坦率,二人也要求如此。 C . 罗丹作品把“我”原有的关于巴尔扎克和雨果的记忆抹去了,只剩下罗丹为他们塑造的形象。 D . 作者用“掠夺”一词,有力地表现了罗丹作品的巨大艺术魅力,表达对罗丹艺术的赞美之情。
    3. (3) 作者在描写罗丹的《思想者》时用了哪些手法?请赏析其艺术效果。
    4. (4) 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一下·乐山月考) 文言文阅读

    赵襄子攻翟而胜之,取尤人、终人。使者来谒之,襄子将食而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积,今一朝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楚、吴、越皆尝胜矣,然而卒取亡 , 不通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劲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知。善持胜者,以强为弱。

    惠孟见宋康王蹀足謦欬疾言曰寡人所说者勇有功也不说为仁义者也客将何以教寡人 惠孟对曰:“臣有道于此。人虽勇,刺之不入;虽巧有力,击之不中。大王独无意邪?”宋王曰:“善,此寡人之所欲闻也。”惠孟曰:“夫刺之而不入,击之而不中,此犹辱也。臣有道于此,使人虽有勇弗敢刺,虽有力不敢击,夫不敢刺、不敢击,非无其意也。臣有道于此,使人本无其意也。夫无其意,未有利之心也。臣有道于此,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欢然皆欲爱利之心,此其贤于勇有力也,四累之上也。大王独无意邪?”宋王曰:“此寡人所欲得也。”惠孟对曰:“孔、墨是已。孔丘、墨翟,无地而为君、无官而为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者。今大王,万乘之主也。诚有其志,则四境之内皆得其利矣。此贤于孔、墨也远矣!”宋王无以应。惠孟出,宋王谓左右曰:“辩矣,客之以说胜寡人也。”故老子曰:“勇于不敢则活。”由此观之,大勇反为不勇耳。

    (《淮南子·道应训》)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惠孟见宋康王/蹀足謦欬/疾言曰/寡人所说者勇/有功也/不说为仁义者也/客将何以教寡人/ B . 惠孟见宋康王/蹀足謦欬/疾言曰/寡人所说者/勇有功也/不说为仁义者也/客将何以教寡人/ C . 惠孟见宋/康王蹀足謦欬/疾言曰/寡人所说者/勇有功也/不说为仁义者也/客将何以教寡人/ D . 惠孟见宋/康王蹀足謦欬/疾言曰/寡人所说者勇/有功也/不说为仁义者也/客将何以教寡人/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襄子方将食而有忧色”与“方其破荆州”(《赤壁赋》)两句中“方”字含义不同。 B . “然而卒取亡焉”与“风雨兴焉”(《劝学》)两句中的“焉”字含义不同。 C . “未有爱利之心也”与“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爱”字含义相同。 D . 万乘,古时指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襄子认为自然之理和治国之道有相似之处,他清醒地意识到潜在的危机,孔子也正因为这一点认为赵氏会兴亡昌盛。 B . 贤明的君主知道保持胜利比取得胜利更为困难,所以他们能保持胜利。而无道之君即使获得一时胜利也难以福及后世。 C . 惠孟认为宋康王是一个有道之君,他抓住宋康王的心理,和他深入谈论身体不被刺入、人不被击倒的方法,深受认可。 D . 惠孟劝谏宋康王如果把孔墨作为自己标准,以他君王的身份一定可以做出超过孔墨的事业,天下人也会因此获益。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赵氏之德行无所积,今一朝两城下,亡其及我乎?

      ②宋王谓左右曰:“辩矣,客之以说胜寡人也。”

    5. (5) 上面文段认为一个贤明的君王应该要做到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4. (2023高一下·乐山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济州过赵叟家宴(节选)

    王维

    深巷斜晖静,闭门高柳疏。

    荷锄修药圃,散帙眼农书。

    上客摇芳输,中厨情野蔬。

    夫君第高饮,景晏出林闾。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四两句描写主人的日常生活,富有田园情趣,赵叟的隐者形象跃然纸上。 B . 第六句写赵叟以农家普通菜蔬招待客人,可见主人的真诚质朴,照应了题目。 C . 最后两句既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又表达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 D . 诗歌巧妙地选取了几个生活场景,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重要特点。
    2. (2) 《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道:“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请结合黛玉的观点,赏析本诗开头两句。
  • 5. (2023高一下·乐山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的说法,又充分表现了他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
    2. (2) 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用“”两句抒发了漂泊天涯、老病孤独之感。
    3. (3)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一声叹息,化用杜牧的《台城曲》诗句,再现陈后主亡国悲剧,而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江南各朝覆亡相继的名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一下·乐山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I

    基础的研究就是研究的基础,好比楼房的根基。根基不牢,危机重重。补根基的迫切性、重要性,      。加强基础研究,必须坚持脚踏实地,一切从实际出发。科研人员应该立足我国实际,从现阶段科技能力水平出发,围绕国家和社会需求,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一个一个难题去攻克。特别是面对事关发展和安全的重大战略领域、“卡脖子”领域等,在工程技术问题的背后,还有大量基础科学问题需要突破。它们不一定是最新、最亮眼的,却亟待有人去一层层抽丝剥茧、一次次试错改进、一点点     

    广大科研人员要承担起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科技报国、科技强国的使命和担当。基础研究的创新与开拓,很多时候是“无人区”,没有人知道路在哪里。因此,资深学者、前辈要更多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不仅具备独立做研究的能力,更拥有敢于挑战前沿重大难题的勇气与毅力。学校和社会各界应该给予青年科研人员足够的支持、宽容和理解,建设有利于创新的浓厚学术氛围。科研人员一旦选定了关键科学问题,就要沉下心,       、长期稳定地研究下去。

    1. (1) 下列选项中的引号,与文中“卡脖子”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当我们称赞一把椅子或是一幢房子“美”时,其实是在说我们喜欢它们所暗示的那种生活方式。 B .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C . 红学家冯其庸先生有言:《红楼梦》是一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千古绝唱。 D . 在卡塔尔世界杯上,中国元素随处可见。被形象地称作“大金碗”的卢赛尔体育场,就是由中国承建。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 (3)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2023高一下·乐山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拒糖于千里之外”似乎已成为现代年轻人的健康共识,尤其“0糖”“0脂”“0添加”更是成了减肥者眼中的健康食品代名词。大家普遍认为糖是肥胖的祸源,因此将无糖食品当成减肥食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无糖食品强调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添加糖,但是食物所含有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均可为机体提供能量,因此无糖食品并不等于无能量食品。对于有减肥需求者而言,除了要关注食品的含糖量,     

    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是显示食品营养能量值的重要窗口,主要标示食品中能量和营养成分的名称、含量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百分比。例如,某无糖包装食品中的营养成分表显示糖的含量为0克,但是能量值为1900多千焦/100克,能量的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则为24%。也就是说,每100克该无糖食品中含有能量1900千焦,每吃100克该食品相当于满足一天能量需求的24%。

    减肥的核心是重塑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的关系,      , 才有助于促进体重的逆增长。增加能量消耗主要是通过提高身体活动量等途径,控制能量摄入可以通过改善饮食达到。选择无糖食品只是众多膳食改善的路径之一,而过于依赖无糖食品,      , 将无益于体重的控制。

    1. (1) 简述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30字。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
  • 8. (2023高一下·乐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篮球比赛中常见这样一种现象:在比赛关键时刻或是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教练常常通过“叫暂停”布置针对性战术,或者给队员鼓劲加油,以图达到扭转态势、改变局势甚至奠定胜势的目的。

    同篮球比赛一样,很多事情随着事态的发展,势态会有变化,过程会有起伏,需要适时按下“暂停键”,及时作出调整,有效进行调节。

    上述材料能给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