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古代中国陈列”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它以王朝更替为主要脉络,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八个部分。该陈列以古代珍贵文物为主要见证,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突出展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特点和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展现了中华民族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人类文明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据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展览介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展览的八个部分中任选2~3个部分,拟定一个主题,并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达顺畅)
伊尹曾辅佐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汤死后,伊尹继续相辅佐汤之孙太甲。表4为有关伊尹的历史叙述。
材料1 | 因太甲不能施行仁义,伊尹放之于桐宫。后太甲悔过自责,于是伊尹迎回太甲。重新当政的太甲注重德行,使国泰民安。 | (汉)《史记·殷本纪》 |
材料2 | 商汤死后,伊尹囚禁太甲于桐宫,自立为王;七年后太甲逃出,杀死伊尹,夺回王位。 | (战国)《竹书纪年》 |
材料3 | 辛亥卜,至伊尹,有一牛。甲戌卜,其执伊,侑,岁。(甲骨文记录显示,伊尹死后的 300 余年间一直受到商王的尊崇,祭祀地 位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 | (商)甲骨卜辞 |
提取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得出一个结论,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予以阐释。(要求:结论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材料:
原始社会 |
民主推荐部落首领时,形成了“选贤与能”的选人标堆,强调所选人才是 否具有征服自然和做人的能力。 |
春秋战国 |
各诸侯国普遍重视人才,招贤纳士,礼贤下士,重用布衣之士,千方百计 争夺能言善辩、能征善战和治国富民的人才为本国所用。 |
西汉 |
系统地强调德才兼备,“四科”规定:“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 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 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 ” |
唐 |
选人的标准是“身、言、书、判” ,即体魄丰伟,言辞辩证,书法遒美, 文理优长。四者均可,则先看德行,德均取才,才均取劳。 |
明 |
通过考满而观绩,通过考察而观德。考察分为八个项目:贫、酷、浮躁、 不及(能力不及)、老、病、罢(不勤劳)、不谨。 |
清 |
用“四格”、“八法”评判官人。“四格”为“守、政、才、年”,“八法”为贪、酷、不谨、罢软无为、浮躁、才力不及、年老、有疾。 |
——摘编自齐秀生《从古代人才标准看执政能力建设》
提取表格中的有效信息,围绕中国古代人才标准的变化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材料一:
——据202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
材料二:人类有很多种不同的文化,它们都是“自我”生长起来的,一种活生生的文化,总是历史上种种行为形式的博物馆。每个文化集团都有自己唯一无二的历史,这种历史一部分取决于社会集团特殊的内部发展,一部分取决于它所受到的外部影响。
——摘自弗朗兹·博厄斯《种族、语言与文化》
从自然环境来看,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总是和它产生的地域相结合的。黄河流域的文化与其地质、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的特点密切相关。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像大地母亲般地孕育了黄河文化。
——摘自侯仁之《黄河文化》
结合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文明发展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材料:根据历史和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我国在近五千年中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 左右。在这以后,年平均温度有2一3℃ 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
——摘编自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晋朝、南北朝至20世纪的中国气温变化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以“气候变迁影响政治格局”为主题,任选图中两个历史时期进行合理解读。(要求:明确写出两个历史时期,解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唐朝常见的一些现象及唐朝的部分政策介绍。
现象 |
政策 |
契丹人李光弼,尝谓,“吾乃祖本汉将,辱于单 于之庭”,“壮士当建功大国” |
法律规定:“熟户既是王人,章程须依国法。” |
突厥族出身的将领李怀让攀附汉将李陵为其 先祖,认陇西为其郡望 |
法律规定:“凡内附后所生子,即同百姓,不得 为器户也。” |
突厥贵族出身的阿史那忠,说其“克承大禹 □□□□茂业”,又说“今为京兆万年人也” |
太宗说:“不必猜忌异类,益德泽洽,则四夷可 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
安兴贵家族本是中亚的粟特人,却被说是“轩 辕帝孙,降居弱水,安息王子,以国为姓” |
制定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制度。在赋税、徭 役等方面,实行不同的优惠政策 |
在唐为官的高丽人泉男生篡志载其为“辽东 朝鲜人”,后裔泉毖墓志中则载其为“京兆万 年人” |
大量任用少数民族或外国人到政府任官,并 给予他们很大的权力 |
按规定外国人应参加宾贡科考试,大食人李 彦升参加科举考试,并考中进士 |
保留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原有制度、风俗习惯、 生产和生活方式,允许酋长之位世袭 |
内迁的突厥阿史那氏改为史氏,回纥人唱没 斯改名李思忠,等等 |
制定宽松的宗教政策.允许各种宗教在境内 传播,以满足不同民族和人群的宗教信仰 需求 |
注:熟户,指汉化的外来或少数民族人口;王人、即政府管理下的编户齐民。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主题明确,契合材料,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材料:1279年宋朝灭亡后,元明清人对宋朝的“崇文抑武”政策多有所批评,认为它导致了宋代的“积弱”。但近代史家从宋文明中发现了与欧洲相类似的近代文明征象,是经济文化繁荣的盛世。并将其归因于宋代的“崇文抑武”政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宋朝“崇文抑武”政策的影响,选取任意一种观点或者自拟一个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在中国东南沿海各省和东南亚的华人社会普遍供奉着一位女神——妈祖。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妈祖原名林默,出生于五代时期福建莆田湄洲岛,品性善良,受到观音菩萨的超度而成为女神,有预测大海变化的能力,故而成为福建地区民众心目中的保护神。两宋以来的王朝政权多次因“护海神迹”而将福建地方社会的妈祖信仰纳入到国家礼制秩序当中。从北宋到明清年间,妈祖受封达34次,爵位由“夫人”、“天妃”进而封“天后”。明人吴还初创作章回体小说《天妃娘妈传》,讲述妈祖扶危济困、斩妖除魔的故事。明代郑和下西洋,每次出行前都祭奠天妃、祈求保佑,归国后首先是祭祀妈祖,奏请重修庙宇。据统计除了福建外,浙江、江苏、广东、台湾等地都修建有妈祖宫庙,商人或者移民们通过分灵、分香的形式,将妈祖信仰在东南亚各国传播开来。
——摘编自王文钦《妈祖崇拜与儒释道的融合》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围绕“妈祖崇拜”,自拟一个具体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
2020年7月,一位名为“阿木爷爷”的63岁.大爷在海外社交平台走红。“阿木爷爷”通过锯、刨、凿、磨等中国传统木工手艺,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制作出了各种精致木器,被网友誉为“当代鲁班”。百万粉丝、上亿流量,“阿木爷爷”展现的“神秘中国技术”,让国外网友叹为观止。他发布在海外社交平台上的视频不用一个英文字母,却圈了无数海外粉丝,他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之美,传递中国智慧之光。
——摘编自中国日报《2020—2021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十大案例》
依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之美,传递中国智慧之光”,自拟命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表达明晰,逻辑充分,史论结合)
1895年5月11日
光绪帝颁发朱谕: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尽力研求,详筹兴革,勿存懈志,勿骛虚名,勿忽远图,勿沿故习,务期事事核实,以收自强之效。
——《清实录·德宗实录》
1895年7月19日
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上奏:(俄国)与中国乃二百余年盟聘邻邦,从未开衅......(俄)此次为我索还辽地,虽自为东方大局计,而中国已实受其益,倭人凶锋藉此稍挫,较之他国袖手旁观、隐图商利以相去远矣。正宜乘此力加联络,厚其交谊,与之订立密约。
——张之洞《密陈结援要策片》
1895年7月20日
陕西道监察御史史熙麟上奏:(洋务新法)皆为邪说,商货已变,并及朝政,军器已变,并及文事,尽破成例,尽坏成法。
——史熙麟《法无可变宜斥邪说以塞乱源折》
1895年某月某日
苏州秀才包天笑(时年19岁):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时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的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它应该研究的学问吗?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
评析上述材料中的言论。(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中一人或多人的言论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比之欧西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运用中国和英国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结构完整。
191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请鲁迅设计北大校徽。同年8月7日,鲁迅完成图案设计工作。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简洁的轮廓给人现代的感觉。"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同时“北大”二字还有“脊梁”的象征意义。鲁迅用“北大”两个字做成了一具形象的脊梁骨,借此希望北京大学毕业生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据肖伊绯《大学校徽百年史话》等 |
结合时代背景,对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进行阐释。
材料:历史上的现代化运动和社会政治变迁,通常具有革命性变迁与非革命性变迁两种形式。革命性变迁通过广泛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以革命的暴力方式,摧毁现存的秩序,并按革命者预想的计划,重建某种新秩序,以求在这一秩序状态下,推进现代化和社会发展。非革命性变迁与上述“断裂性”的发展方式不同,它主张尽可能地运用传统结构内的现存政治和社会资源,来促进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
——摘编自萧功秦《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某方面的“革命性变迁与非革命性变迁”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的南北中轴线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其下层大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禁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胜利渡长江为主题。
从以上8块浮雕中任选2个或以上浮雕,以“英雄”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历史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一:
材料二:1946年9月16日,毛泽东给中央军委指示中提出:“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辅”。
材料三:1947年9月,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的党内指示中指出:“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材料四:1947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提出 “十大军事原则” :“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国共双方军队人数变化与革命战略转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在上图标注的时段中任选其二,结合所学,以“世界·中国”为主题,阐述时代的变迁。
材料:近年来,法国教育部在制定教学大纲时,逐步加大对中国的介绍力度,有关中国问题在法国教科书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知识呈现越来越细。
|
中国史内容或中国形象 |
认识 |
古代中国 |
丝绸之路、汉武帝、汉文化、科技 |
体现当时中国的积极形象 |
1949年-1989年 |
新中国的成立,“红色”形象 |
总体客观,同时也是挑事的 |
万隆会议,“第三世界领导者”形象 |
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新中国的了解信任 |
|
中国改革开放,“资本主义”形象 |
有关中国的“强”的内涵与中共使用“强”的内涵存在较大差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困惑和不解;中国改革开放对社会的不平等、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也改变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
|
冷战后 |
中国崛起、中国梦 |
复杂多变的世界政治格局 |
提取材料中相关信息,发表你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要求:信息完整、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