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 乙 | 丙 | 丁 | |
反应前 | 70% | 14% | m | 10% |
反应后 | 42% | n | 40% | 10% |
物质 | 所含杂质 | 除去杂质的方法 | |
A | CO | CO2 | 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干燥 |
B | NaCl | 泥沙 | 溶解、过滤、蒸发 |
C | NaOH溶液 | Na2CO3 | 加入足量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
D | Cu(NO3)2溶液 | AgNO3 | 加入过量的铜粉,过滤 |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设计 |
||||
实验目的 |
比较两种催化剂的催化效果 |
探究燃烧的条件之一:温度是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
探究吸入、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不同 |
探究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
①原子种类 ②原子数目 ③分子种类 ④分子数目 ⑤元素种类 ⑥物质种类
根据上述材料及实验回答问题。
【查阅资料】
①发热包主要由生石灰、铁粉、镁粉、铝粉、炭粉中的若干种组成。
②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均为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但后者可溶于NaOH溶液。
【成分探究】取出某品牌的发热包内灰黑色的固体粉末,分成两份。
猜想一:只存在上述三种中的一种;
猜想二:上述三种同时存在;
猜想三:存在铝粉和炭粉;
猜想四:存在镁粉和铝粉;
猜想五:。
【实验结论】
不溶物D是。大家结合实验现象讨论后,认为猜想正确,理由是。
小吴利用如图装置证明发热包放热主要来自生石灰与水的反应。加水后发现A中温度迅速升高,B中有气泡产生,该气体为(填名称)。但温度很快下降,说明该反应很快结束,不能长时间保温。
【拓展活动】同学们按资料介绍,用铁粉、炭粉和食盐水在锥形瓶中模拟铁的锈蚀实验不久后发现锥形瓶外壁微烫,并持续较长时间。该现象很好地解释了发热包的保温机理。
实验序号 | 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 | 反应后溶液的pH |
① | 30g | pH<7 |
② | 40g | pH=7 |
③ | 50g | pH>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