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漪(qí yī) 河蚌(bàng bèng) 徘徊(huí huá)
手绢(juàn juān) 踉跄(qiàng cāng) 山涧(jiān jiàn)
虽……却…… 一……就…… 无论……总要……
顶天 一惊 七手
其烦 三更 喜不
忙: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学了《红楼春趣》后,班里准备用它来表演课本剧,老师让同学们讨论该怎么来表活得该怎么表演《红楼春趣》呢?说说你的想法吧。
草船借箭(节选)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曾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理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早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到雾散时,诸葛亮下令返回。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跟祖父学诗(节选)
祖母死了,我就跟祖父学诗。早晨念诗,晚上念诗,半夜醒了也是念诗。念了一阵,念困了再睡去。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诗》,但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
祖父说:“少小离家老大回……“我也说:“少小离家老大回……”都是些什么字,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只觉念起来那声音很好听。所以很高兴地跟着喊。
我喊的声音,比祖父的声音更大。我一念起诗来,我家的五间房里的人都可以听见,祖父怕我喊坏了喉咙,常常警告着我说:“房盖都被你抬走了。”
听了这笑话,我笑了一会儿,过不了多久,就又喊起来了。
夜里也是照样地喊,母亲吓唬我,说再喊她要打我。
祖父也说:“没有你这样念诗的,你这不叫念诗,你这叫乱叫。”
但我觉得这乱叫的习惯不能改,若不让我叫,我念它干什么。
每当祖父教我一首新诗,一开头我若听了不好听,我就说:“不学这个。”
祖父于是就换一首,换一首不好,我还是不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一首诗,我很喜欢,我一念到第二句,“处处闻啼乌”那“处处”两字,我就高兴起来了。觉得这首诗,实在是好,真好听,“处处”该多好听。
还有一首我更喜欢的:“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就这“几度呼童扫不开”,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当客人来了,祖父总是叫我念诗的,我就总喜欢念这一首。那客人不知听懂了与否,只是点头说好。
就这样瞎念,到底不是久计。念了几十首之后,祖父开讲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祖父说:“这是说小的时候离开了家到外边去,老了回来了。‘乡音无改鬓毛衰’,这是说家乡的口音还没有改变,胡子可白了。”
我问祖父:“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
祖父说:“好比爷爷像你那么大离家,现在老了回来了,谁还认识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小孩子见了就招呼着说:‘你这个白胡老头,是从哪里来的?‘”
我一听觉得不大好,赶快就问祖父:“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心里很恐惧。
祖父一听就笑了:“等你老了还有爷爷吗?”祖父说完了,看我还是不很高兴,他又赶快说:“你不离家的,你哪里能够离家……快再念一首诗吧!”
“春眠不觉晓……”我一念起来,又是满口的大叫,得意极了。
但从此再读新诗,一定要先讲的,没有讲过的也要重讲。似乎那大嚷大叫的习惯稍稍好了一点。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首诗本来我也很喜欢的,黄梨是很好子吃的。经祖父这一讲,说是两个鸟,于是不喜欢了。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祖父讲了我也不明白,但是我喜欢这首。因为其中有桃花。桃树一开了花不就结桃吗?桃子不是好吃吗?
要求:把自己印象深刻的“那一刻”发生的事情写清楚,“那一刻”为什么让你觉得长大了?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条理清晰,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400字左右。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姓名和学校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