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范岗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

更新时间:2023-05-16 浏览次数:86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二、辨析改错题(共8分)
  • 26. (2023七下·定远期中) 著名工程,彰显人类的智慧。辨别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并加以改正。
    1. (1) 隋朝大运河以长安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2. (2) 唐都长安规划严整,宫殿宏伟,功能完备,是国际性大都市。
    3. (3) 隋朝工匠柳永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4. (4)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千米。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2分)
  • 27. (2023七下·定远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隋朝大运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凿,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成为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纽带。

    ——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下

    材料三: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请写出当时隋朝大运河的中心点和南北点分别是哪里?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隋朝大运河开凿的有利条件?
    3. (3) 根据材料二、三,请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隋朝大运河的影响。
  • 28. (2023七下·定远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问魏征:“怎样才算是明君或暗君?”魏征回答说:“能兼听就是明君,只偏信就是暗君。”

    开元初以姚崇为相,他帮助玄宗实现政治重点转移,执行各种决策,又淘汰僧尼,整顿吏治,对实现政局安定起了很大作用。姚崇之后,所用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皆为名相,在政治上均有所建树。

    ——王小甫《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

    材料二: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任命河西节度使开始,到玄宗天宝年间共有十镇节度使,即: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相当于节度使的岭南五府经略使。这10个藩镇驻军加上其他边地的兵力达49万,而京师和内地的兵力总共才8万,不到边镇的1/6。

    ——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三:实际上安禄山的叛乱只不过是唐朝诸多的、深刻的社会矛盾的一个爆发而已。唐朝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封建经济高度繁荣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土地兼并,均田制破坏,赋役苛重,致使封建国家的基础——广大的自耕农大量破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而封建国家的支柱——上自皇帝、王公、贵族,下至一般的官僚地主,早已抛弃了贞观、开元时期励精图治的精神,肆意盘剥,终日尽情享乐。在玄宗李隆基统治后期,荒淫放荡,怠于政事……玄宗宠信李林甫,重用安禄山,无限制地扩大节度使的权力,其根本原因在于政治腐败,而安禄山的叛乱正是腐败政治的必然结果。

    ——沙宪如《唐代节度使的再探讨》

    材料四:(安史之乱后)唐朝主要是依赖于中央朝臣、宫廷宦官与地方藩镇三股势力,三者彼此相互制衡,皆无法破局以取唐朝而代之。黄巢起义爆发之后,唐朝镇压起义也完全依赖于这三股势力。黄巢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在黄巢起义的猛烈打击之下,尤其是在起义所带动的社会动乱的强大冲击之下,中央朝臣、宫廷宦官与地方藩镇这三股势力之间的平衡终于被彻底打破,朝臣、宦官势力衰退,地方藩镇势力则彻底一家独大。

    ——胡耀飞《黄巢起义对晚唐藩镇格局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写出两点即可)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藩镇的设立有何隐患?
    3. (3) 根据材料三分析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4. (4) 依据材料四分析黄巢起义对唐末政局的影响。
  • 29. (2023七下·长沙期中)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材料二: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三: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编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1. (1) 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因此他得到了少数民族怎样的尊重?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
    3. (3)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宋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分别属于哪一种模式。
    4. (4) 综合以上探究内容,谈谈这对当今民族关系的处理有何借鉴意义。
  • 30. (2023七下·定远期中)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年间)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诏群臣议区处之宜,……彦博曰:“孔子曰:‘有教无类’,若赦其死亡,授之生业(谋生之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上卒用彦博策。

    ——《资治通鉴》

    材料二:真宗景德二年,令雄、霸州置榷场(宋辽边界开设贸易场所),以通其贸易。自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互不交侵。辽人多以羸老之羊及皮毛,易宋之绢。彼此利之,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摘编自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如图所示

    1. (1) 材料一中的“上”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这一政策为其赢得了怎样的称号?这位皇帝是如何践行这一民族政策的?在处理与吐蕃的关系上,试分析该事件的历史作用。
    2. (2) 材料二中提到的“辽”是中国古代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写出促成材料二中历史现象的盟约名称?该盟约的订立有何积极意义?
    3. (3) 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疆域图?它在地方上通过实行什么制度来管理辽阔的疆域?山东地区当时归属哪个机构管辖?这一时期形成了哪个新的少数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2机构设置的意义。
    4. (4) 结合上述材料和相关史实,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