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二模联考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3-05-14 浏览次数:42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辽宁模拟)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①汉字赓续着厚重的历史文脉,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独具魅力 的瑰宝。2月17日至22日、“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河南举行,全国 网络媒体与广大网友共同探寻文字起源,活动历时六天,登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突破3亿,在 互联网上掀起中国汉字热潮。记载和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风采的古老文字,跨越历史长河,在 网络世界闪烁着璀璨光芒,等待着人们的品阅。

    ② 出土于中国河南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献遗产,传承着中国基因,是中国 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在网络文化语境下,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对甲骨文进行传播与普及,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机。正如网友们在活动互动区的评论所说,“古老的汉 字萌发新潮魅力!”借助“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 汉字独有的形式之美和厚重的历史沉淀,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永恒的魅力。

    ③“一片甲骨惊天下”,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里,通过专题陈列可以看到甲骨文发展演进以及 发掘、研究的全过程;在“网红打卡地”安阳殷墟考古文旅小镇,独具风韵的殷墟文明与现代化 数字多媒体科技碰撞出“独特花火”;作为中国首部字典的《说文解字》共收录了多少字?又是 如何架起古老文字与后世文字沟通的桥梁?在河南漯河许慎文化园“字圣”故里,你能找到答 案;走进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让甲骨学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插上了智能化 “翅膀”。

    ④“了不起的中国汉字”系列海报、创意视频、Vlog、深度专访……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网络 媒体报道带着鲜活的温度,在网络空间掀起了“最湖中国范儿”。在“甲骨文里的24节气”专栏里,网友们可以了解节气字形的来龙去脉。在“晒出我的中国字”微博话题中,创作者们用书 法、篆刻等形式共同参与传扬汉字之美。广大网友沿着历史长河溯源,如同“打卡”一场汉学寻

    根之旅。

    ⑤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 晶。而作为传统文化的根脉,汉字的源头,甲骨文正在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写意中国——探 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正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根基的重要举措,作为全国开年六个重点项目之一,让网友们沉浸式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 特魅力,在中华文字之美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⑥ 穿越时空,解码文字里的中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也一定能为中国汉字文化的 传播提供更多可能性。让我们共同努力,探寻汉字起源,揭开数千年的文明“密码”,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让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 中国汉字在新时代迸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摘编自章艾威《探寻汉字起源,让中华传统文化“火”起来》,光明网2023年2月24日)

     材料二:

    汉字是保留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汉字是一面镜子,其独特的造字方式,映射出 古人认识世界、表达意愿的途径和方法。汉字的创造和使用,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 维方式和基因密码。

    我们可以从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两个角度揭示先民造字与用字的特点。 一个汉字可以用 一幅图画表示,或源于日常生活,或源于自然山水,也可以源于人体自身。透过这幅“画”,我们 可以窥探其中的深意。这里以“夺”字为例,说说它的造字理据,由此看古人是如何通过具体画 面来表达抽象含义的。

    从字形看“夺”(奪)的造字之义:“雀”表示鸟展翅欲飞,“寸”就是右手,整体表示手里抓着 的一只大鸟一下子飞走了。其蕴含的特征义是“失落,离开”,“夺”的所有词义都由此展开。校 勘学术语“夺文”指文字脱落;“泪水夺眶而出”,指泪水离开眼眶;“夺目”指目光离开原来所视 之物,即目光转移。失去与夺走这两者本质上是一体两面。使一方失去的手段,便是另一方进 行逼迫或夺取。李密《陈情表》“舅夺母志”是说,舅舅让母亲失掉了不再嫁人的志向(想法),换 言之就是逼迫母亲改嫁。夺走对方的东西,也就意味着使对方丧失原有的东西。“失落——丧 失(使失落)——夺取(使对方丧失而自己获得)”,这就是古人思考的线索。

    (摘编自王云路《汉字蕴含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基因》,《光明日报》2023年02月26日)

    1. (1)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两段介绍“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的盛况以及活动的 组织者、活动地点和时长,评论这次活动的意义。 B . 文章第三、四段评论在这次活动中,广大网友通过网络,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殷墟考 古文旅小镇等各处了解和传扬甲骨文之美。 C . 文章第五段进一步指出本次活动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厚植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根基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D . 文章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通过这次活动,广大网友“穿越时空”,探寻汉字起源,发现 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密码”。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记载和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风采的古老文字甲骨文,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 B . “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掀起了中国汉字热潮。 C . 一次探寻汉字起源活动,就是一场汉字寻根之旅,广大网友参与了所有的活动,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D . 透过源于日常生活、自然山水或人体自身的汉字的一幅幅“画”,可以窥探其中的深意,了解先人的思维方式。
    3. (3) 下列不能看出古人是如何通过具体画面来表达抽象含义的一项是(     )
      A . “得”的甲骨文字形表示一只手拿着一个贝壳,后来表示在路上捡到一枚贝壳。“贝”在远 古时代曾是通用货币,“拾贝”是获得,更是快乐与满足,“洋洋自得”就是这么来的。 B . “牧”的甲骨文字形表示一只手持棍棒驱赶牲畜,本义指放养牲口,引申指放牧的场地、郊外。后来衍生出统治、管理的意思。古代的“牧民”即指统治民众。 C . “日”的甲骨文是一个圆圈中加一横,这一横并非有什么特殊含义,恐怕只是为了让它区分于一般的圆圈物体。 D . “水”的甲骨文的四个点之中有一条曲线,表示弯弯曲曲的水流之形。许慎明确将“水” 定义为“准”,即准则、法则。“水准”一词现在依然被使用。
    4. (4) 材料一中作者说“甲骨文正在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原文中有哪些依据?请简要概述。
    5. (5) 我们应该怎样去探寻汉字蕴含的文化基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 2. (2023·辽宁模拟) 现代文阅读Ⅱ

    元宵节的灯

    肖复兴

    ①在老北京,上元灯节最辉煌要数明朝,最早起于宫廷而逐渐流入民间,是在明末清初, 一  直绵延到民国前后。我小时候,赶上灯节的尾巴。北京城灯节最热闹的地方,早已经从灯市口  转移到前门,灯火最为灿烂的,要数廊房头条、大栅栏、西河沿和西打磨厂这几条街。那时候, 我家住在西打磨厂,买灯、看灯的好地方。买灯笼,要到廊房头条,那里被称之为灯笼街,短短  的巷子里,最多的时候曾经集中了二十多家灯笼铺子,可以说是鳞次栉比。其中好多家灯笼铺  子, 一直开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公私合营,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南移至珠市口,成立了北京宫  灯厂。

    ②  去廊房头条买灯笼,大多是买卖人家,个人去,得是有钱的主儿。反正,我是一次也没有 去过那里买灯笼。我们大院里的孩子,只是用彩纸(好一点儿的用电光纸,差一点儿的用糊窗 户的高粱纸),自己糊个简单的灯笼,在里面插上支红蜡烛,拎着它满院子满街地跑,照样一个 乐和,那是我们孩子的灯节。

    ③有时候,我们也到前门看灯去,穿过廊房头条,卖灯的吸引不了我们多少目光,我们主要 是到大栅栏看灯。大栅栏里,老店铺多,瑞蛱祥、同仁堂、马聚源好多家都在那里;广德楼、三庆园、同乐等几家老戏园子也在那里,它们的门前挂着的灯笼最是讲究,映照得大栅栏一条街灯火辉煌,看得人眼花缭乱。

    ④ 那时候,那么多灯,只知道看热闹,叫不出它们的名字,认识的,只有一种叫做“气死风'

    的灯笼, 一种是走马灯,觉得这两种灯已经很高级了。

    ⑤ “气死风”,只是一种简单的圆形或椭圆形提灯。说它“气死风”,是说你提着它怎么跑, 风也吹不灭,不过是夸张而已。这种纸做的灯筑,跑不了多久,只要风稍微一大,里面的蜡烛一 歪,灯笼就着了。不过,这种“气死风”,一般物美价廉,有各种图案和造型,其中金鱼灯最受老 幼欢迎,老人图它个年年有余的吉利,孩子则图它好看玩着痛快,即使最后被风吹得呼呼地燃 着成一个火球,也会让孩子在大呼小叫中获得一种难得的快乐。

    ⑥ 走马灯,见过我们大院里有钱人家的孩子买过玩儿。那种灯里面有一柄纸伞,用铁丝绑 着,可以转动,蜡烛点燃后,造成冷热空气流动,灯笼便不由自主地转动不停,显然比我们糊的 灯笼要强很多。大了以后,读到《燕京岁时记》,才知道,走马灯有大有小,小的有四面,大的有 九面和十二面。大者灯的四周可以工笔细描画着西厢红楼,如旋转舞台,成为连贯的一出戏, 只可抬头观赏;小者才是我们大院孩子提着满院跑。

    ⑦ 大栅栏里老店铺门前挂着的可不是走马灯,更不会有“气死风”,也不是如今只是千篇一 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很多是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用细绢为面、以铁丝线掐制成为骨架的精 致花灯,还有火宝塔那样巨型的彩灯。得佩服中国人的智慧,简单的一盏盏灯,在我们的手里, 可以变化万千,展现着丰富无穷的想象。读《京都风俗志》中,里面有这样对灯节灯的记载:“其  灯有大小、高矮、长短、方圆等式,有纱纸、琉璃、羊角、西洋之别,其绘人物,则列国、三国、西游、 封神、水浒、志异等图,花卉则兰、菊、梅、桂、萱、竹、牡丹,禽兽则鸾、凤、龙、虎以至马、牛、猫、犬 与鱼、虾、虫、蚁等图,无不颜色鲜美,妙态传真,品目殊多。”

    ⑧ 在这里,人们已是看灯不是灯,有着更多象征的意义和美好祈愿在灯里面了。缤纷的灯 光幻影里,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包括审美、性情、志趣、避灾纳福的祈愿与民俗诸多方面,众多的 灯汇聚一起,就是一个小百科全书呢。

    ⑨ 非常有意思的是,元宵节看灯,老北京人, 一般管这叫做“逛灯市”,或者叫做“闹花灯”, 也有叫做“踏灯节”的,民国竹枝词里就有“银烛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灯人”。无论是一个 “逛”字,还是一个“闹”字,或一个“踏”字,都体现了那时灯节的张扬劲头。我以为,只有立春被 称之为“咬春”“打春”“踏春”,才能够与之比拟。灯节之时,东风夜放花千树,如此火爆的场面 和劲头,就类似西方的狂欢节吧?

    ⑩ 前些年,我有一次春节前去那里,看到这条老街的西半截,已经被改造得面貌一新,但从 叫做草场三条的新马路以东,还有不少老房子顽强地立在那里。见到一位老街坊,他指着我们 大院大门口的房檐,问我看见没,房檐下面有铁钩子?经他这样指点,我看到了铁钩子,不止一 个,是一排,间隔有序,伸向远处。他问我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吗?没等我回答,他说就是过节 时挂灯笼用的。

    ⑪ 顺着老街望去, 一排院子钢灰色房檐下, 一溜儿生锈的铁钩子,间隔一米左右排列在那 儿,弯弯翘着老式古朴的造型。快一个世纪过去了,它们依然还在,诉说着昔日的灯火辉煌。

    (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京城灯节最辉煌的时期是明朝,最热闹的地方原本是灯市口,但是在作者小时候已经转移至前门,作者的家就在那里。 B . 廊房头条被称作灯笼街名副其实,短短的巷子最多时竟然密密排列着二十多家灯笼铺 子,这也暗示着昔日灯节的辉煌。 C . 用彩纸糊个简单的灯笼拎着满院子满街跑,图的是乐和,是孩子的灯节;从中也看出当时的孩子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贫乏。 D . 详写“气死风”和走马灯两种灯笼,是因为作者熟悉,前一种作者小时候玩过,后一种虽没玩过,但看到别的孩子玩过。
    2. (2) 关于文中引用《京都风俗志》对灯节记载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详细介绍了灯节灯的样式、材质、绘图等,意在显示作者博学多识。 B . 引用古籍对灯节灯的记载,丰富了文章的意蕴,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C . 从各式各样的灯中可以看出它们的象征意义以及人们的美好祈愿。 D . 引出下文的议论和抒情,“缤纷的灯光幻影里,有中国传统的文化”。
    3. (3) 《元宵节的灯》第③段中说大栅栏老店铺门前挂着的灯笼“最是讲究”,讲究在哪里?请结 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4. (4) 肖复兴说他的散文写作期冀做到“清、细、真”这三点,“清”是一种境界,“细”是讲究构思, “真”是真情实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三点在本文的具体体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辽宁模拟)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昔者,吴王夫差之时,其民殷众,禾稼熟,兵革坚利,其民习于斗战。阖庐削④子胥②之教, 行有日,发有时。子胥战于就李,阖庐伤焉,军败而还。 是时死伤者不可称数,所以然者,罢顿 不得已。子胥内忧:“为人臣,上不能令主(逞志快意),下令百姓兵刃之咎。”三年自咎,饥不  饱食,寒不重彩,结心于越,欲复其仇。二国争疆③,未知存亡。子胥知时变,为诈兵,为两翼,夜  火相应。勾践大恐,振旅服降。进兵围越会稽填山。子胥微策可谓神,守战数年,勾践行成。 子胥争谏,以是不容。宰語许之,引兵而还。夫差听語,不杀仇人。兴师十万,与不敌同。

    哀哉!夫差不信伍子胥,而任太宰話,极凶悖于人理。古人云:“苦药利病,苦言利行。”进 有退之义,存有亡之畿,得有丧之理。此其可以卜遐长,而祸乱不作也。

    (节选自《越绝书》)

    材料二:

    越王请籴于吴。吴王曰:“勾践既服为臣,为我驾舍,却行马前,诸侯莫不闻知。今以越之 饥,吾与之食,我知勾践必不敢。”申胥曰:“忠谏者逆,而谀谏者反亲。今狐雉之戏也,狐体卑而 雉信之。夫兽虫尚以诈相就,而况于人乎?”

    太宰語曰:“申胥为人臣也,辨其君何必朔朔⁴乎?”申胥曰:“太宰語面谀以求亲,乘吾君王,币帛以求,威诸侯以成富焉。今我以忠辨吾君王。話无乃谀吾君王之欲,而不顾后患乎?”吴王曰:“語止。子无乃向寡人之欲乎?此非忠臣之道。”大宰語因逊遁之舍,使人微告申胥于吴王曰:“申胥进谏,外貌类亲,中情甚疏,类有外心。君王常亲睹其言也,胥则无父子之亲、君臣之  施矣。”(翌日,)吴王曰:“夫申胥,先王之忠臣,天下之健士也。胥殆不然乎哉!子毋以事相差, 毋以私相伤,以动寡人,此非子所能行也。”太宰語对曰:“臣闻父子之亲,张户别居,赠臣妾、马 牛,其志加亲,若不与一钱,其志斯疏。父子之亲犹然,而况于士乎?且有知不竭,是不忠,竭而 顾难,是不勇,下而令上,是无法。”吴王乃听太宰話之言,果与粟。

    申胥逊遁之舍,叹曰:“君王不图社稷之危,而听一 日之说。不听辅弼之臣,而信谗谀容身 之徒,是短命矣!以为不信置愿麻目于邦门以观吴邦之大败也我王亲为禽哉!”

    (节选自《越绝书》)

    【注释】①削(zhuān):专行。②子胥:即伍子胥、材料二的申胥。③疆:同“彊”,强大。 ④朔朔(huì huì):此处形容话多。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这三处的字母。

      以A 为B 不C 信D 胥E 愿F 廓G 目 H 于I 邦J门K 以L 观M 吴N 邦O 之P 大 Q 败R 也S 我T 王U 亲V 为W 禽X 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禾稼登熟”的“登”指(庄稼)成熟,(谷物)丰收,与成语“五谷丰登”中“登”的意思相同。 B . “下令百姓被兵刃之咎”的“被”指蒙受,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被”意思相 同 。 C . “此其可以卜祚遐长”的“祚”指福运,与李密《陈情表》中的“门衰祚薄”的“祚”意思相同。 D .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土载育万物,谷养育民众,后来“社稷”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 朝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就李之战,阖庐受伤,伍子胥自责不已,三年间,肚子饿了不肯吃饱,身上冷了不 肯加衣服,专心一意考虑复仇。 B . 材料二吴王夫差面对越王勾践的请求,伍子胥坚决反对,宰話却支持,最终吴王夫差未 能采纳忠言,而听信了太宰語的谗言。 C . 材料二太宰話退朝回到家里,就到吴王那里密告子胥,以子胥从不讲父子亲情君臣恩遇

      有异心,来劝说吴王应善待越王之请。

      D . 勾践灭吴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两则材料伍子胥和太宰語的劝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吴王的选择令人深慨国君知人任贤的重要。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时死伤者不可称数,所以然者,罢顿不得已。

      ②今我以忠辨吾君王。話无乃谀吾君王之欲,而不顾后患乎?

    5. (5) 两则材料各写了引起吴国臣子矛盾的事,请分别概括这两件事。
  • 4. (2023·辽宁模拟) 古代诗歌阅读

    风雨中望峡口诸山奇甚戏作短歌

    陆游

    白盐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苍穹。

    凛然猛士抚长剑,空有豪健无雍容,

    不令气象少淳演①,常恨天地无全功。

    今朝忽悟始叹息,妙处元在烟雨中,

    太阴杀气横惨淡,元化变态含空蒙,

    正如奇材遇事见,平日乃与常人同。

    安得朱楼高百尺,看此疾雨吹横风?

    【注】①淳瀋(tíng chù):停止不动的样子。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首先写了白盐赤甲诸山拔地而起,高入云霄,而威武的猛士手抚长剑,如山般空有

      豪健而无雍容之态。

      B . 当诗人重又看到峡口山色,却改变了以往的印象,但并非人的心境和审美的尺度发生了 变化,而是山水处于另一种情景之中。 C . 山水在本诗里具有二重性,山水既是诗中美感关照的主位对象,又是诗人对事物、对世 界进行探索的一种凭借。 D . 诗歌以问句结尾,怎样才能有百尺高楼,以便能更充分领略这眼前的壮美风光,表达了 诗人深情的向往。
    2. (2) 宋诗以理见长,陆游的这首诗借观自然山水的不同感受,表达了关于自然、关于人生的哲 思,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2023·辽宁模拟)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杜甫《蜀相》中,分别从“才”与“德”两个方面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的两句是:

      “   ,。”

    2. (2) 林觉民《与妻书》“司马春(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其中“司马青衫”典出白居

      易《琵琶行》中的“  ?”两句。

    3. (3) “云”是古典诗文的常见意象。例如《春江花月夜》“  ”中云 是动态的:《归去来兮辞》中的“”的云又被拟人化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辽宁模拟) 语言文字运用I

    某招聘平台的数据显示,2022年人文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仅12.4%,而理科、工科的  就业签约率分别为29.5%和17.3%甲;同时据教育部统计,2021年全国应届研究生中,人文社科 类学生占44.11%,略高于理工科的41.54%;在应届本科生中,两者比例拉大,人文社科类占 51.5%、理工科占39.9%。这些数据①         出文科生人多,相对的就业也更加困难,这就是当前的现状。但是,这和文理科本身的优劣无关。

    人事有兴替,产业有代谢,眼下就业市场的现状就是如此。人们没必要针对文理科优劣作  意气之争,去讨论学科本身的意义。重要的,其实是传递出准确的市场信号,比如关于文理科 就业状况、薪酬水准等等,使人们应当更理性、务实地面对现实,承认高等教育最本质的目的之 一乙——就业。


    当然,个人有与生俱来的天赋,也有自己的兴趣所在,因而职业选择也②      

    出于物质回报。但至少,社会应该把信息③        地展示出来,不必羞涩也不必过度解读,至于选择“六便士”还是“月亮”,就交给学生自己去判断吧。

    1. (1)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处和乙处标点使用正确。 B . 加点词语“兴替”与“代谢”互换位置,更为恰当。 C . 加波浪线的两个句子有相同的语病。 D . 加点词语“意气”应改为“义气”。
    2. (2) 请从下列三组词语中选择恰当的填入文中画横线的空白处,每处选填一个词语。

      ①反映反应②不是不全是③推心置腹开诚布公

    3. (3) 请根据语境,写出“六便士”和“月亮”在文中的含意。
  • 7. (2023·辽宁模拟) 语言文字运用Ⅱ

    “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是《红楼梦》中女儿们的栖息之地。大观园的水系历来是研究 者的一个焦点,水作为园林的灵魂是明清以来园林艺术发展的一个趋势。这里我们关注的则是 一种水上建筑      大观园里的桥。关于桥是什么时候进入园林实也无法考证,但是                 ,是以在曲折的水路上建桥自然也就成了必然,明清之江南私家园林中桥也就成了 点缀。

    沁芳桥是进入大观园的第一座桥梁。 一池清水,两岸花柳环绕,处处花香柳翠, 一任自然 的宜人景色。宝玉对它有额有对,其所题额匾是:沁芳。所题对联是:“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 花分一脉香。”

    从桥的位置看,它应是进入园中的第一个真正景点,桥上视野开阔,是园中一观景的佳处,  而根据后文描写此桥处在潇湘馆和怡红院之间,故                      。《大观园图说》 说“近怡红院为园中出入所必经诸处总路”,脂砚斋道“此亭大抵四通八达为诸小径之咽喉要   路”,而小说也以众多事件凸现了此桥的特殊性。据统计,小说中发生于此桥的大小事件共有   一二十件,如宝玉受紫鹃气在此发呆,遇邢岫烟在此写答妙玉帖,黛玉闻傻大姐说宝玉娶亲诸  事等等。那么作者这样的安排有何用意呢?很多学者认为“沁芳”与“怡红”之意同,都是关涉   小说本旨的点睛之笔。

    1. (1) 宝玉为沁芳亭题写的对联曾备受当时诸公的称赞,请根据上下文语境和阅读《红楼梦》对 贾宝玉形象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2. (2) 请结合材料,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3·辽宁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常言说,车到山前必有路;但也有人质疑:车到山前就一定有路吗?

    对于上面对立的观点,你怎么看?请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