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外国语学校2023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3-05-23 浏览次数:43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9小题,共58.0分)
  • 1. 陶礼器与成套乐器等陪葬品,其主要文化因素如彩绘龙纹、三足器与燕山以北和河曲地带有关,也有大汶口文化的背壶、良渚文化的刀俎。据此可知,当时(   )
    A . 多种文化交流与融合 B . 已经迈入阶级社会 C . 出现国家的初始形态 D . 区域发展相对平衡
  • 2. (2021·德庆模拟)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表明,分封制(    )
    A . 强化了血缘与政治联系 B . 埋下了分裂割据隐患 C . 突出了权利与义务统一 D . 淡化了民众等级观念
  • 3. 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誉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材料体现了丝绸之路(   )
    A . 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 B . 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C .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 . 促进亚非拉地区的交流
  • 4. 十六国时期,夏国建立者自称“大禹之后”,前秦氐族苻氏称“其先盖有扈之苗裔”,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这说明(   )
    A . 北方各族政权更替频繁 B . 北方各政权实现了统一 C . 内迁各族对华夏的认同 D . 改革促进北方经济恢复
  • 5. 画在以前是贵族用来装饰宏伟建筑的道具。隋唐时期盛行壁画,以彩色为主。从五代至宋,金碧山水衰退,墨绘日益发达,卷轴画逐渐取代壁画,成为平民出身的官员可以携带享乐的道具。材料中“画”的演变历程反映了(   )
    A . 贵族阶层丰富绘画类型 B . 印刷术的发展进步 C . 艺术作品迎合社会需求 D . 奢靡享乐之风盛行
  • 6. 下表是北宋时期被列入正史列传的人数统计表。该表说明(   )

    北宋

    北方人数(个)

    北方所占比例

    南方人数(个)

    南方所占比例

    前期

    278

    84.5%

    51

    15.5%

    中期

    274

    63.9%

    155

    36.1%

    后期

    121

    40.3%

    179

    59.7%

    A . 地域是官员选拔决定性因素 B . 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人才培养 C .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D . 正史列传作者偏袒南方士人
  • 7. (2022·南海二模)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郑和)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以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
    A . 增加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 B . 有利于明朝航海的持续发展 C . 传达了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 D . 推动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
  • 8. 徐光启的《崇祯历书》集中体现了他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学的成果,以计算和分析的方法令人信服地证实了“天地圆体”说:《农政全书》则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进行农业试验和研究。这表明(   )
    A . 东西文化交流影响明末学术视野 B . 中国农耕经济走向没落 C . 中国古代科技实现了向近代转型 D . 西方科技推动经济发展
  • 9. (2021七下·防城期末) 清朝前期,出现的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城市汉口、以及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苏州的情况,反映了当时( )
    A . 城市街道拥挤不堪 B . 农业生产受到制约 C . 清朝前期商业发达 D . 地方人口增长迅速
  • 10. 英国在《南京条约》中强迫清政府开放五处通商口岸是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由此可见,英国人开通“五口”的根本目的是(   )
    A . 打开中国市场 B . 大量倾销鸦片 C . 方便开设工厂 D . 发动侵略战争
  • 11. 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   )
    A . 创立“拜上帝会” B . 引进西方技术 C . 谋求制度变革 D . 宣扬民主科学
  • 12. 如图为《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中的一幅漫画,它反映了列强(   )

    A . 合谋中国门户开放 B . 既合作又各谋私利 C . 争先恐后瓜分中国 D . 大力扶植清朝政府
  • 13. (2023·海南一模) 20世纪初期,《女学报》《女界月报》《中国女报》《神州女报》《中国新女界》等妇女报刊大量涌现,其内容大多主张自由平等、经济独立、家庭革命。据此可知( )
    A .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女性独立运动发展 B . 民国时期女权运动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 C .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妇女地位进一步 提高 D . 女性解放浪潮加速传统小农经济的瓦解
  • 14. 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清末时“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晚年”。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导致这种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
    A .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B . 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 C . 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 .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 15. 关于中共一大开幕日期史学界曾多次讨论,如表列举了部分观点。可以得出(   )

    出处

    观点

    当事人回忆

    7月1日(张国焘和李达);7月10日左右(包惠僧)

    共产国际档案

    大会预定6月20日开,但各地的代表直到7月23日才全部到达上海,大会才开幕

    《中国社会科学》

    刊载文章

    从代表行踪、从可以借助的间接事件,从当时的文字记载三方面考证,认为一大的开幕日期是7月23日

    A . 当事人回忆更接近史实 B . 史学研究依赖原始档案 C . 国家刊物最具有权威性 D . 历史研究需要多重考证
  • 16. (2022·白云二模) 1933年,苏维埃政府组织广大农民成立犁牛合作社或犁牛站,将没收地主的和集资购买的耕牛定为全体社员公有,按农户分得的田亩多少调剂使用。该举措(    )
    A .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B . 提高了工人阶级生活水平 C . 有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D .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7. 下表信息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部分)。表中信息能共同印证的史实是(   )

    姓名

    身份

    牺牲时间

    牺牲原因

    张自忠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

    1940年

    枣宜会战

    左权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副参谋长

    1942年

    反“扫荡”

    戴安澜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军200师师长

    1942年

    赴缅参战

    A . 正面战场的抗战 B . 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C . 敌后战场的抗战 D .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 18. (2023八下·东台期中) “朝鲜战争给中国以无可比拟的机会,它团结全国人民来支持新的革命政权。它使敌对分子沮丧,使刚冒头的地方主义不能发展。”这段材料说明该事件(    )
    A . 加强了对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 B . 沉重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C .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 .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 19. (2022八下·唐河月考) 以下是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形成1956年国民经济比例的主要原因是(   )

    A .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 .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C .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 . 一五计划的进行
  • 20. 如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央高层出国考察的形势图,此图反映了我国出国考察地势图(   )

    A . 外交原则逐步发生变化 B . 与东欧国家的交流逐年增多 C . 已开始与西方国家建交 D . 为政策转型做了充分的准备
  • 21. 如图是一个国家的发展的重大事件时间数轴示意图,下列选项关于这个国家说法正确的是(   )

    A . 公民大会是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B . 颁布欧洲的第一部成文法 C . 地中海成为这个国家的“内湖” D . 因连年征战而走向灭亡
  • 22. “9-13世纪是西欧封建庄园兴盛时期,到11世纪以后新城市和集市涌现。一些城市商人势力显赫,操纵市政,成为城市贵族。”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 封建领主支持商业发展 B . 城市居民争取自治 C . 早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 . 新兴城市商人兴起
  • 23. (2023·佛山一模) “白昼逝去了,伊斯兰教的医学和科学却反射出古希腊文化太阳的光芒,它像一轮明月,照亮了欧洲中世纪漆黑的夜晚。”材料意在强调阿拉伯文化(    )
    A . 继承和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 B . 一定程度上为文艺复兴提供条件 C . 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D . 创造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
  • 24. 马克思写道:“1648年革命和1789年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他们宣告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英国和法国革命反映欧洲历史的发展趋势 B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C . 欧洲的政治制度反映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 D . 英国为其他国家革命发展开辟了道路
  • 25. (2022·广州模拟) 据统计,1700年英国人均收入大约只有8—9英镑,1750年前后增长到12—13英镑。19世纪初,在这个数字的基础上又增长了80%,到1860年再增加一倍。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 新航路开辟导致了通货膨胀 B . 工人运动发展维权成果显著 C . 英国保障了工人阶级的福利 D . 英国开展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 26. 唐鸣馆是位于日本东京的一所欧式风格的类似于沙龙的会馆,建成于1883年,由于来客大都是日本近代化的重要人物,很多政策都出自于鹿鸣馆,于是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鹿鸣馆时代”。据此,“鹿鸣馆时代”的内涵应该是(   )
    A . 针砭时弊抨击锁国政策 B . 推翻幕府建立近代国家 C . 培养为天皇服务的人才 D . 学习西方以助社会进步
  • 27. 《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中记载:“农奴制改革前夕,有这样一个地主,人们问他为什么不使用打谷机时,他回答说:‘打谷机要花费许多钱,还需要修理,还需要喂养马匹,而农民一文钱也不用花费。’”这实质上表明(   )
    A . 农民比机器生产效率高 B . 使用农民成本低廉 C . 农奴制阻碍俄国发展 D . 农民实用性更强
  • 28. 罗斯福新政为了拯救市场,采取办法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而是用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就是国家。材料体现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
    A . 政府干预指导经济 B . 市场规律自主调节 C . 全面实施计划经济 D . 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 29. 如图漫画为《“民主”推销员》。该漫画揭示了冷战结束后的美国(   )

    A . 按照自身价值观称霸世界 B . 走和平民主的共同发展之路 C . 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D . 建立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 3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材料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时期,那时还没有发明火药,也没有更多的先进工具。要把大山劈开,就只能依靠钢钎和石锤旷日持久地凿打。李冰想出了一个奇妙的方法。决定对岩石使用火烧水浇的方式。公元前256年,历时十四年之后,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建成竣工。开始了它对四川平原持续至今的影响……水通过宝瓶口持续稳定地流入成都平原,灌溉的便利使辽阔的乡村五谷丰登。

    ——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解说词

    材料三:宋代福建兴化县“田耗于秫糯(制酒原料),岁肩入城者,不知其几千万”。仙游县“田耗于蔗糖,岁运入浙淮者,不知其几千万亿”。福州、泉州一带适宜种植粟麦的土地变成了大片的荔枝园,“一家之有,至于万株”。两浙路的苏州太湖洞庭山,“皆以树桑扼甘柏为常产”“糊口之物,尽仰商贩”。在湖州的山乡,“以蚕桑为岁计……兼工机织”。绍兴二年(1132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

    ——摘编自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2. (2) 根据材料二中,李冰的行为体现了什么精神?请再列举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领域的2项发明。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农业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现象出现的影响。
    4. (4) 综并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达的原因。
  •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近代,是一个外侵内腐,多灾多难的屈辱时代,也是爱国主义思想喷涌激发,大放异彩的光辉时代。因此,在中国近代史上自始至终贯穿着一幅幅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学习西方、主张变革,是近代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把革命民主主义作为思想武装,是近代爱国主义的又一特点。而爱国主义最终与共产主义相结合,是近代爱国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据杨宁《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整理

    1. (1) 使中国近代与近代以前的历史条件发生根本变化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 (2) 依据材料,提取一个观点,并列举中国近代史的2个史实,对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32. (2022·惠州模拟)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不断创造物质的历史,物质的流动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以前,英国的棉织品质地低劣,竞争不过印度、中国的棉织品。当时穿着中印棉布衣服的风尚风靡一时。为了促进本国纺织业的发展,1700年英国议会通过法令,禁止从印度、中国和伊朗输入染色的棉纺织品……英国只有采用新技术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同印度、中国的产品竞争。正是这个商品竞争的需要,才推动了一系列新发明,进而引发了工业革命。

    ——摘自刘祚昌、光仁供、韩承文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下表为部分世界博览会举办情况一览表

    时间

    举办国

    名称

    展览主题、概况简介

    1851年

    英国

    万国博览会

    世界文化与工业科技

    1876年

    美国

    费城世博会

    美国独立百年,显示科技领先、经济强国的地位

    1889年

    法国

    巴黎世界博览会

    庆祝大革命一百周年、埃菲尔铁塔面世

    1970年

    日本

    大阪世博会

    主题为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2010年

    中国

    上海世博会

    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材料三:机器化生产和标准化的推行,使美洲的烟草、东非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以及印度的糖经过扩大再生产后重新出现在了它们的原产地,不同于原有的原料形态,它们统统被饰以知名商标和发达地区的文明气息,以一种更加迅猛的方式征服了它们原来的生产者,从立顿茶叶、箭牌糖果、美国烟草到后来的雀巢咖啡、星巴克咖啡……伴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从1800到2000年,这征服全球消费者口味的争夺战几乎无往不利。

    ——摘自《世界通史》

    请回答:

    1. (1) 相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最早从哪一行业开始?列举两个工业革命中的新发明。从材料中归纳英国促进该行业发展的方法。
    2. (2) 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前后世界博览会展览主题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国举办世界博览会的目的。(至少分析其中一个国家)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过去两个世纪物质交流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物质如何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