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06-29 浏览次数:1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b >9</b>小题,共<b >36.0</b>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近年,许多优秀剧目被重新整理排演。许多多年未见于舞台的本戏、折子戏等得以被挖掘,重现于世人面前,例如“新捏”成的昆曲《桃花扇》、京剧武戏《朝金顶》等。但是有些剧种的剧目丧失了原有的野气以及应有的烟火气、市井气。一味追求雅致及“诗意”的倾向在当前戏曲界极为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剧种的“失味”:草根味、民间性、世俗化消失,地方文化特点不突出,剧种同质化或泛剧种化、泛戏曲化的倾向严重。

    ②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对于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不少剧作家试图剔除其粗糙的部分,在保持民间性的同时适当融入当下观众的审美质素,提升其品格,使之成为既传统又焕发当代感的雅俗共赏的新市民戏曲,但要做到雅俗共赏太难了,便索性往“雅”的方向走。而掌舵全剧的导演多是高级知识分子,一旦偏好雅致,剧目的样式也就被决定了。剧目的大投入也是一个原因,若舞美精致华丽,其他部门自然予以配合,形成统一风格。而根本的,在于“雅高于俗”的心理:戏剧工作者在创作辅导与推进传承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渗入了精英文化意识。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文人趣味偏雅好雅,另一方面也是多年来国内一些专家热衷于引进精英主义经典理论的结果。他们往往视戏剧戏曲为高雅艺术,并将之等级位阶化。这种等级划分,恰恰阻碍了戏曲的民间化、大众化,也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们的很多戏剧工作者应辨清“唯美主义”与“伪美主义”的界限,摒弃双重标准,不能在理论上对戏曲美学、雅与俗的内涵很清楚,但在实践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一味追求剧目的雅化。

    ③地方方言对于地方戏曲而言是第一要素。而现在的问题,恰恰是一度创作中不少剧作家不熟悉方言,他们不是用方言思维来写戏,而是一味采用普通话思维。剧作家站在全国人民的角度上写戏是好事,但剧本往往存在方言转换的问题,并且在二度创作中又有大量的戏曲演员讲的方言不地道,方言的韵味自然无从“咂摸”。方言被嫌弃,仍然是地方文化自信的问题。我们依然缺乏对地方文化的自信,缺乏对地方方言、地方音乐及声腔等的自信。我们要有地方文化自信,这种自信并不缺乏历史底蕴,传统戏曲能流传至今就是最好的明证。可喜的是进入 21世纪,各地陆续提出了“保卫方言”的口号。现在传统戏曲进校园如火如荼,让人期待方言进校园,或者借着戏曲进校园让方言热起来。

    ④历史曾经给过我们启示。在清代中叶的“花雅之争”中,曾与昆曲争胜的弋阳腔失去了刚健清新的特色,逐渐雅化,唯余衰落的命运;而广受老百姓喜爱、保持了自身特色的四大徽班最终站住了脚跟。警惕剧种的广泛雅化,不是不要剧种雅化,而是要保持剧种的特色,该雅的要雅,该雅俗共赏的要雅俗共赏。风格单纯的古老剧种如昆曲,其剧目要依从剧种特色;而风格多样的剧种,例如可俗可雅的闽剧,不仅要尊重剧种本体特质,也应根据题材特点来打造剧目,或偏雅或偏俗,但都应收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摘编自方李珍《警惕当下剧种的“雅化”现象》)

    1.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戏曲创作改编中,不能因为戏曲是高雅艺术,就淡化戏曲的民间化、大众化特点。 B . 重新搬上舞台的昆曲《桃花扇》、京剧武戏《朝金顶》等剧目丧失了原有的野气。 C . 很多戏曲创作者在理论上对雅与俗的内涵不清楚,以致在实践中一味追求剧目的雅化。 D . 伴随着传统戏曲的复兴,传统戏曲进校园如火如荼,地方方言或可借戏曲进校园热起来。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①段先指出了许多优秀剧目被重新整理排演,接着指出了当前戏曲界存在的问题。 B . 文章从多角度剖析了剧种雅化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缺乏地方文化自信。 C . 第④段运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阐述了剧种雅化的危害以及防止雅化的方法。 D . 文章在论述时层层深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展开论述,层次清晰。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虽然当前被重新整理排演的传统剧目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其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积极作用应该得到肯定。 B . 掌舵全剧的导演如有偏好雅致的倾向,这可能与他们大多是高级知识分子,思想中自觉不自觉地渗入了精英文化意识,认为“雅高于俗”有关。 C . 对剧目的大投入会使其他部门为配合“精致华丽”的风格而追求“雅”,以形成统一的剧目风格,这可能会使剧目丧失应有的烟火气。 D . 方言对于戏曲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剧作家在进行创作时要忌用普通话思维,戏曲演员在表演时要注意表现方言的韵味。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中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经济圈是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之后,中国的“第四极”,成都继获得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后再次被赋予国家战略使命。2021年2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提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极”,将加快建设高效率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同时以这4个“极”来建设面向世界4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这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次在国家重大规划文件中与其他3个发达城市群处于同一等级,而且要同时一起建设最高规划目标。

    (摘编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担起“第四极”使命》)

    材料二

    三年前,成都提出打造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面向世界展现出开放姿态。在 2020年末的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上,成都擘画今后五年及远景的城市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门户枢纽;到2035年,全面建成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到2020年底,成都先后通过10场发布会释放了“城市机会”6300亿元,参与企业2000余家,主动释放“城市机会清单”,与世界共享机遇。

    (摘编自《成都:一座国家中心城市的世界胸怀》)

    材料三

    2月21日,一列装载着“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建设配套物资的专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发往俄罗斯圣彼得堡,这也是成都国际班列开通的第59个境外站点。目前成都国际铁路港已打造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串联起境外59个城市、境内20个城市,成为泛欧泛亚陆港枢纽,发挥出畅通道、促贸易、聚产业、优环境等多重效应。

    不仅有“陆上枢纽”,成都还有“空中枢纽”。相关监测结果都表明, 2020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位列全球最繁忙的十大机场之一。新建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有望在今年上半年正式通航。届时,成都将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我国第三个拥有两座国际机场的城市。拥有亚蓉欧航空枢纽和泛欧泛亚陆港枢纽“双支撑”,成都的内陆开放会打开新局面。

    在天府新区的秦皇湖边,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与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相互辉映,共同组成我国中西部最大的会议会展综合体。2020年,中国意大利商会成都中心项目签约落户天府新区。这些高能级平台为用活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人才链创造了极佳条件。

    新年伊始,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出光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正忙碌地为投产后首批产品的交付作准备,这是世界 500强企业日本出光兴产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OLED发光材料制造基地,其投产填补了国内OLED发光材料领域的空白。在距离出光电材不远的京东方科技集团成都基地,是出光电材的重要合作伙伴。出光电材和京东方所在的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只是成都市规划出的66个产业功能区之一。巨大的市场前景和成都的产业集群优势,为众多中外企业带来良好机遇。

    据百度人口流动的大数据统计,北、上、广、深依然保持中心城市地位,而成都则成为我国人口流动和聚集的重要城市。“人流的中心,自然也是物流、资金流的聚集地,以此衡量,成都已成为国内经济大循环的中心节点之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说,这为服务业带来更多机遇。

    (摘编自《成都重要新规划来了》)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和其他“三极”一起大力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 B . 把成都打造成泛欧泛亚最有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是成都城市发展的远景目标,这表现了成都广阔的世界格局和自信开放的发展姿态。 C . 成都陆空交通枢纽的优越条件,将为成都跟国内、亚欧甚至全世界的联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成都的内陆开放打开新的局面。 D . 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等设施提升了成都的城市品位,为成都吸引更多的国际组织和企业参与成都的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其他三个发达城市群相提并论,这将为成渝经济圈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B . 成渝双城经济圈被确定为中国的“第四极”,再次凸显了成都在西部甚至是整个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C . 日本出光兴产在中国建立OLED发光材料制造基地,其投产填补了国内OLED发光材料领域的空白,这是成都“筑巢引凤”的结果。 D . 从百度人口流动的大数据来看,成都是人口流动的中心,说明它已经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之后的国家中心城市。
    3. (3) 在新一轮的大发展中,成都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请结合材料予以分析。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留一饼

    赵登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

    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幌子的左边,有一棵大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能说得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腰。桂花树底下,摆着张椅子,老牛没事就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吹着风。

    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每天只做 200个,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

    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不卖了。”

    关于老牛为啥留一饼,有人说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饼揉碎在明天的面团里,还有人说那是老牛留给自己吃的。

    “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

    老牛刚开始卖饼时,生意并不好,店铺在街末,铺前又有大树挡着。可是老牛仍然坚持每天做 200个饼,卖不完的亲自送给街上的乞丐。

    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这一天张老爷过生日,许多卖吃的、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

    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着填饱肚子的地,只得远走几步到老牛的铺子里。没一会儿,竟然排起了长队。

    饼快卖完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掷:“两个饼,快点。”

    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头,你聋吗?”

    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

    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挡住。折扇男人堆着笑脸:“我们这就去排队。”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

    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好,我们明天再来。”

    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

    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

    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时,老牛铺子前的牌匾却不见了。宝庆人问他,他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呢!”

    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头。你想想,把亲王题的字丢在犄角里,杀十次头恐怕都不够。

    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

    可是,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还悠闲地在桂花树底下摇着蒲扇。

    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

    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8年第2期)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牛性格固执的特点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对此明显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这与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是吻合的。 B . 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 C . “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一句,表面上说的是饼的特点,实质上道出了老牛自身的性格特点与人生追求。 D . 老牛作为一个卖饼者,从中参透人生,将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为人处世很好地融为一体,也赢得了人们的认同与尊重。
    2. (2) 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种手法来体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3. (3) 小说的题目“留一饼”有哪些内涵?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b >4</b>小题,共<b >19.0</b>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神龙初,为吏部侍郎,以母丧解,服除。为晋州刺史。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则百事废’,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此皆兴化立治、为政养人之本也。今为公主造观,将以树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转徙,扶老携幼,剔椽发瓦,呼嗟道路。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不纳。复谏曰:“自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颙颙以谓朝有新政。今风教颓替日益甚,府藏空屈,吏员浸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太府之帛为殚,太仓之米不支。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帝嘉其直,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为侍中。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明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是冬,诏知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自是恩意尤渥,由黄门监改紫微令。与姚崇不协,除工部尚书,罢政事。开元三年卒,年六十九。宋璟闻而叹曰:“叔向古遗直,子产古遗爱,兼之者其魏公乎!”幽州都督,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魏知古传》)

    1. (1)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B .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C .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D .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士第”是古代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是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 . “服除”亦称“除丧”。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服丧期的长短。“期”为一周年,“大功”为九个月,“小功”为三个月。 C . “赠幽州都督”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D . “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后妃等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知古才能出众。考中进士后,先后两次编修国史,仕途顺利,多次升迁,历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吏部侍郎等官职。 B . 魏知古耿直敢言。唐睿宗为公主修建道观,魏知古多次进谏,直言盛暑修观,劳民伤财,唐睿宗认为他言辞恳切,停止了修建道观。 C . 魏知古忠君爱国。他秘密揭发窦怀贞等人的乱国阴谋,窦怀贞被杀,玄宗赐封二百户,五百段物。随后又增加一百户,表彰他的节操。 D . 魏知古正直仁爱。他担任侍中期间,多次受到赏赐,恩意优渥。开元三年去世,宋璟赞其为正直仁爱的典范。赠其为幽州都督,谥号忠。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

      ②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b >2</b>小题,共<b >9.0</b>分)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试题。

    南乡子

    苏  轼

    雨暗初疑夜,凤回忽报晴。淡云斜照著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卵酒醒还园,仙村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注]。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注】相传蓝桥有仙息,为唐人裴航遇仙女云英处。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还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片前两描写了由雨转晴的景象“暗”字从光线着笔“报”字则将风人格化。 B . 第三句描绘云出山明的景象“明”与首句“暗”相呼应,写出了词人的心境的变化。 C . 上篇尾句由景及人描写了诗人酒后赶路的片段小景,勾勒出一幅明丽轻快的画面。 D . 下片转入叙事和抒情“梦不成”意指归乡梦难成,故下句有“何处觅云英”的感叹。
    2. (2) 本词末句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都有水的意象,两者在表情达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b >1</b>小题,共<b >6.0</b>分)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雨霖铃》(柳永)中的“”这两句写临别之际,分别之人泪眼朦胧,本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2. (2) 《陋室铭》中表现“陋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的句子是“”。
    3. (3) 李白在《蜀道难》中用“”两句描摹了行人跋涉蜀道时屏住呼吸、咨嗟长叹的情形。
五、作文(本大题共<b >1</b>小题,共<b >60.0</b>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③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子)④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古代先贤有很多关于幸福的言论,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读了上面五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任意一两句为基础,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向校文学社社刊《白帆》的“幸福大家谈”栏目投稿。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b >5</b>小题,共<b >20.0</b>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不久前在英国受捧的《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在中国读者中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人摘出许多字词的译法,认为不忠实金庸原作。但与之相对的,是英语读者一边倒的好评:“大师般的叙事”“高品质的梦幻故事”这样的评价_____,就连公认难译的武功,也被评为“以十分优雅的方式展示出来”。译者郝玉青认为,译文的生动和流畅感最为重要:“最糟糕的是你把每个字都翻译准确了,但译作读起来却毫无生趣,这完全丧失了文学翻译的意义。”

    这个译本的好坏姑且不论。郝玉青所说的那种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当下在国内的文学翻译中却并不鲜见。《老人与海》《了不起的盖茨比》等经典名著更是“重灾区”,新译本_____却又令人_____.网上有人专门开列了名著清单,向翻译界喊话“求放过”。这对于当下的文学翻译,不可不谓是一种讽刺。正是_____这样的情况,许多翻译界专家呼唤文学翻译“美”的复归。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比比皆是

      屡见不鲜

      不忍卒读

      基于

      B . 比比皆是

      层出不穷

      难以卒读

      基于

      C . 俯拾皆是

      层出不穷

      不忍卒读

      鉴于

      D . 俯拾皆是

      屡见不鲜

      难以卒读

      鉴于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郝玉青所说的那种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的情况,在当下国内的文学翻译中却并不鲜见。 B . 郝玉青所说的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的那种情况,当下在国内的文学翻译中却并不鲜见。 C . 那种郝玉青所说的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在当下国内的文学翻译中却并不常见。 D . 那种郝玉青所说的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的情况,当下在国内的文学翻译中却并不鲜见。
    3. (3) 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中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许多翻译界专家呼唤文学翻译“美”的复归。 B . “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有: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C . 关于文学作品的多义性,《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以复意为工。” D . 这几年来,一般地讲,殴打的事情已经渐渐地少了,可是这种“幸福”只局限在外头工人身上。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对于人类而言,之所以要学习,______。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也可以说“错误是学习之母”。错误驱动的学习理论认为:刺激物所带来的强化物必须是让人感到惊讶的或不可预测的,个体才会形成学习。当某种行为引起了意料之外的结果,个体就会产生新的学习;如果实际结果完全符合预期,与脑中存储的原始记忆相吻合,______。而如果已经习得的行为不再带有预期的结果,则该行为就会消退。

    由此可见,虽古语云“学而知不足”,但反过来说更有道理,就是______,没有“知不足”,就很难有效地学习。从这个意义上看,一百分的人生不能进步,要过九十分的人生,留十分给成长。

    1. (1) 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完美的人生很难进步,不要完美的人生。”从语义上看,与原文基本相同;从表达效果看,原文的更好,为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