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 | 0 | 10 | 20 | 40 | 60 | 80 | 100 |
蔗糖的溶解度/g | 181 | 191 | 204 | 238 | 287 | 362 | 497 |
请回答下列问题:
文字的载体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字的作用居功至伟。随着时代发展,文字的载体也在发生变化。
中国最早的文字载体之一是陶器,人们把文字刻在泥胎上,经烧制而不脱落。制作泥胎用的是黏土、其中含有铝、镁、铁等金属元素。周代把文字铸在青铜钟鼎上,这就是钟鼎文或金文。青铜器表面绿色的铜锈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西周到春秋时,竹简作为文字的载体被广泛使用。制作竹简时,用大火烤制竹子,使其内部的水分蒸发,这一过程叫“汗青”或“杀青”。
替代竹简的文字载体是纸,我国西汉就有了纸。造纸时,在树皮中加入强碱液进行蒸煮制成纸浆,再经一系列操作得到纸,同时产生碱性废液。现代生活中,电子书成为一种新的文字载体。
大试管、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铁架台、酒精灯、玻璃片、棉花、高锰酸钾(其他用品自选)。
按照如图所示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向大试管中装入高锰酸钾,固定装置。加热大试管,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
该实验中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什么?(写一点)
【查阅资料】“碳中和”是节能减排术语,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其他形式进行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小组讨论】同学们讨论后认为,“碳中和”的“碳”是指。
【调查研究]同学们来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收集到近50年来全球CO2总量变化的数据及成因。通过分析数据,同学们发现,自然界中CO2含量逐渐增多的原因是(写一条)。同时也发现近年来世界各国针对“碳中和”已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
【资询专家】同学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向环境研究专家咨询了“碳中和”途径,专家介绍。“碳中和”途径包括减少碳排放和促进碳吸收,碳吸收的方式又分为生态固碳和技术固碳。
【设计实验】同学们结合生物学知识设计了如图实验以验证生态固碳。
【观察分析】同学们观察实验两周后发现,甲装置中的植物比乙装置中的长势更好,说明植物生长时需要吸收。乙装置中植物长势不好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交流评价】同学们交流后认为,植物的光合作用即为生态固碳的一种,而用NaOH溶液实现碳吸收则属于技术固碳。
【提出问题】乙装置烧杯内的NaOH溶液吸收CO2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 | 取乙装置烧杯内的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 溶液变红 | 溶液中的溶质有NaOH |
② | 另取乙装置烧杯内的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 | 产生白色沉淀 | 溶液中的溶质有Na2CO3 |
【反思质疑】有同学认为此实验过程不能证明溶液中含有NaOH,应将实验方案进行整,方法是。
任务四:制作“碳中和”宣传栏
【成果展示】同学们制作了“’碳中和”关系你我他”的宣传栏,请你与他们一同完成制作。
碳中和”关系你我他 | |
“碳中和”途径 | 生活中的具体措施 |
减少CO2的排放 | |
促进CO2的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