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3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更新时间:2023-05-09 浏览次数:101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3·湖州模拟)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从创作实践来看,非虚构写作确实是存在虚构的,也是需要虚构的。从理论上讲,它为什么需要虚构,这种虚构在非虚构写作中有何重要理论意义,这是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首先,它是张扬非虚构写作“真实性”的根本需要。“真实”或“真实性”是非虚构写作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也是区别于虚构写作最鲜明的特征。从理论上讲,它是不允许虚构的,但是在实际创作中,为了更好地表现真实,作家会通过虚构细节、场景对话甚或心理活动等,在真实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使读者获得一种在场的真实感、生命感乃至情感的代入感。也就是说,在真实基础上的合理想象与虚构,其意义首先在于证实作家叙事的可信性和可靠性并获得读者的认可和信任,进而产生更加令人信服的真实感。

    其次,它是彰显非虚构写作“文学性”的内在需要。如果说“真实性”是非虚构写作的第一属性,毋庸置疑,“文学性”则是非虚构写作的第二属性,也可以说是它与生俱来的审美品性。非虚构写作在美国兴起时之所以被命名为“非虚构小说”,就是因为它借用小说(文学)的手法来讲真实的故事,把真实故事写得犹如小说一样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从而具有叙事美感和艺术性;而且,这种“小说化”或“戏剧化”叙事策略也成了非虚构写作文学性的重要体现,成为非虚构写作审美品格的自觉追求,因而也成为非虚构写作区别于新闻报道和社会学、人类学的调查报告等非虚构文本的重要特征。

    再次,它是凸显非虚构写作“思想性”的价值需要。非虚构写作不仅仅是简单呈现生活众生相,也不单单是通过艺术手段讲好真实故事,还要呈现一种整体性现实,以逼近人生和社会真相,抵达更高意义上的真实——生活本质的真实。可见,非虚构写作是一种有深度、有见解、有思想的写作。非虚构作品,只有借助虚构与想象,“才有可能超越生活表面触及世界的深层肌理”,才能把作品的深度带向极致,“去证明人生的深刻的困惑”。眼见的未必为实,即便你见到的是现实,也可能只是表层的、单面的现实。所以,那些力图在非虚构写作方面有所作为的作家,永远也不会停留于“眼见为实”的浅层次层面。只有那些对社会展开深度观察、形成有见地的立场观点的非虚构作品,方可进入生活本质的深层次,也才能走得更远、传得更久。从以上分析来看,这里的虚构显然已经不是形式层面的技术性“虚构”了,而是超越了形式虚构的具有形而上的哲学层面的意义了,体现的是一种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关乎作家对世界的认识、理解和价值表达,是凸显非虚构写作思想性的重要伦理手段。

    (摘编自宫富《论非虚构写作中的虚构问题》)

    材料二:

    自非虚构写作兴起以来,关于想象问题一直存在着两种声音。一种意见认为,既然非虚构写作的关键词是“真实”,那么无论是事件、人物乃至场景和细节,都应百分之百地真实。另一种意见认为,“生活的可能性或人性的可能性,是文学伸展的重要空间,也是考验创作主体想象能力的重要维度”,所以,非虚构写作要有“想象性重构”,否则,人物形象会显得呆板,缺乏必要的丰实度和立体感,叙事也“无法向生活的可能性方向挺进”。考虑到有不少非虚构写作为了忠于“真实”,或受到特定书写对象,以及材料爬梳和印证的束缚限制,忽略了必要的想象性重构,只满足于扮演“记录员”“观察者”的角色,我赞同非虚构写作要有“想象性重构”的观点。因为如果失去了想象性重构,非虚构写作便无法与新闻写作、口述实录和社会调查等区别开来。虽然绝对的、无条件的实录可以最大限度地呈现现实生活的原貌,却无法向生活的可能性方向挺进,从而丧失了鲜活的艺术意蕴与非虚构写作应有的美学张力。不过,在提倡非虚构写作需要想象力和艺术重构能力的同时,不能无视非虚构写作的“纪实”属性;换言之,这种“想象力和艺术重构”应是有限的、节制的。

    非虚构写作既然是文学,那就一定应该具有文学的某种特质。值此非虚构写作大发展的时期,应旗帜鲜明倡扬非虚构写作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具体来说,一是要强化写作的想象力和艺术重构能力,二是要把细节作为非虚构写作的重要元素和支点,三是在注重个人性和真实性的前提下,非虚构写作要注重形象的饱满、叙事的变化、结构的完整、形式的和谐和立意构思的新奇,尤其是文字表达的简洁精准、生动优美,以及语言的张力、情调和韵致。如果非虚构写作有了这些元素,它的思想和精神自然也就在里面,它的“非虚构”自然也就有力量,同时又能给予读者以美感了。

    (摘编自陈剑晖《“非虚构写作”概念之辨及相关问题》)

    材料三:

    村庄(梁庄)里的新房越来越多,一把把锁无一例外地生着锈。与此同时,人越来越少,晃动在小路、田头、屋檐下的只是一些衰弱的老人。整个村庄被房前屋后的荒草、废墟所统治,显示着它内在的荒凉、颓败与疲惫。就内部结构而言,村庄不再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或者,它的生命,如果它曾经有过的话,也已经到了老年,正在逐渐失去生命力与活力。

    而城市里却拥挤着无数的农民。每年春运高峰期,火车站里肯定有梁庄打工者的身影,而那无数拼挤的身影也分别指向中国的无数个村庄。当成千上万的农民几天几宿在全国各地的火车站等待,在风雪里吹着,在广场里蜷缩着,他们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呢?幸福、渴望?焦灼、愤怒?对于那些打工者而言,一年之中仅有的几天相聚、几天轻松也是如此地艰难,对于遥远的村庄而言,那也是一年中仅有的热闹、充实、满足的时刻。

    (节选自梁鸿《中国在梁庄》)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第一处“从理论上讲”是指从理论层面对创作实践中出现的现象作出回答,第二处“从理论上讲”和第一处含义不尽相同。 B . 非虚构写作通过“小说化”或“戏剧化”的叙事策略与新闻报道区别开来,而非虚构创作的“思想性”通过“虚构”手段得以凸显。 C . 生活与人性的可能性为非虚构写作的“想象性重构”提供了重要空间,但在这一空间中,艺术重构应该是有限的、节制的。 D . 如果非虚构写作具有文学的某种特质,那么它的思想和精神也就蕴含其中,其作品就自然有了力量,能给予读者美感。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尊重非虚构写作“纪实”属性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可以使读者获得一种在场的真实感、生命感乃至情感的代入感。 B . 材料一中列举非虚构写作在美国被命名为“非虚构小说”的例子,是为了提出一种提升非虚构写作文学性的方法。 C . 非虚构写作的优秀创作者不应只停留在现实的表层,而应对社会展开更深层次的思索,形成有见地的立场观点。 D . 非虚构写作者只扮演“记录员”“观察者”的角色,可能导致作品人物形象呆板,而无法向生活的可能性方向挺进。
    3. (3) 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所述“非虚构写作”的一项是(   )
      A . 西汉司马迁创作的纪传体作品《史记·项羽本纪》。 B . 明朝罗贯中创作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C . 英国作家狄更斯创作的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大卫·科波菲尔》。 D . 新华社为报道香港回归祖国写的《别了,“不列颠尼亚”》。
    4. (4) 根据材料,简要分析非虚构写作中应如何处理“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5. (5) 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是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请结合材料,从真实性、文学性和思想性三个角度,对材料三进行简要分析。
  • 2. (2023高三下·广东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草  鞋

    张品成

    来宽满周的那天,被爷娘放在床上任由他爬,只是在板床上放了些东西。都是平常人期望伢长大后成就个什么人物的寄望,摆放在那的物件就很特别。如笔,期望小小人儿将来读书中举平步青云,成状元当宰相高官;如毫子票子,抓了能成生意人发大财;……还有纸折的令旗和兵器,抓了能有戎马生涯做大将军……

    反正就那些东西、周岁时候让细伢抓,训抓周。

    一屋人就盯着那细伢,眼都老大,目不转睛,齐齐拴在来宽的那两只手上。

    来宽爬着抓着,眼见是那只笔了,可却从星顶上坠落根稻草。

    草落手到。

    来宽的那只小手,抓住的是根草,老纠就无奈了,老纠是来宽他爷。他娘当然也看到那场面,啊呀了一声。屋里人脸都白了,大惊失色。

    抓周抓到根禾草,这又意味着伢将来什么“前景”?

    是什么?来宽他爷他姐当然可以猜得到,抓周抓到禾草,注定了将来是个种禾人,那就信命了吧。

    来宽第一次上街是在娘背上,来宽娘在来宽满周后带上儿子去赶了场集。来宽在娘的背上脑壳左左右右地望,他很亢奋,身子不安分,时而颤动那么几下,那是细伢兴奋的本能。

    娘说:“伢呀,你就不能安分点?”

    看看,那有座戏台。戏台边有座石礅。就把来宽放了下来,坐在那歇息。

    就那会儿,来宽目光拴住了那几串东西。来宽眼里一大片的金黄。其实那没什么,是几串草鞋。根普老倌是个孤寡,一生未娶,一生也只做一样事,打草鞋。

    老倌在那已经好多年了,在众人看来习以为常,没什么稀奇处。没想到这一天,有个细伢却对这一切目不转睛,然后往老倌身边爬。

    娘说:“伢呀,你别乱动!”

    来宽还是爬。

    来宽被那一串串金黄吸引,执拗地往那边爬。娘就惊了。“莫动,这街上人多。”

    来宽依然故我地爬。

    娘把他扯住了,来宽“哇”一声嚎哭起来。

    那声哭,让根普老倌抬起了头,朝那个细伢望了一眼。就那一眼,来宽的哭声瞬间止息。

    来宽不仅停止了哭嚎,就那一闪间,手里居然抓握着几根禾草。

    来宽娘对她男人说:“抓周抓那根禾草,不是种田的事了,看样子和那老倌营生有关……”

    男人嗯了一声,抛出句轻描淡写的话:“打草鞋?那也是门手艺,要真像根普老倌那样也是一方好佬,也算是出息哟。”

    “放屁!”女人恼怒了,嘴里迸出这两个字。

    “你看你?”

    “你说我家伢将来打草鞋!”

    “打草鞋有什么不好?”

    “呸!你做什么不干那营生?”

    回到家已经日落了,门槛上抹了黑。来宽才进门,脸上重重地挨了一掌。是娘用力扇的。娘从来没打过儿子,但这回下手很重。那一巴掌,把天上的星星全抛在了来宽的眼前。

    来宽没哭,娘却哭了,嚎啕大哭。

    儿是娘身上掉下的肉,娘不想打儿子,她只想那一巴掌把儿子打醒。

    但没丝毫作用,来宽依然故我,逢集就往戏台那去。

    没人知道那老人倌什么时候收了个小徒弟。

    渐渐地,来宽那双手也成了两只翻飞的蝴蝶,在禾秆里飞旋起来,一只草鞋就成形了。

    这一年,根普老倌过世了,谁都以为来宽要继承师傅的草鞋生涯,但没有。这一年红军来了。来宽没打草鞋,跟了一帮伢站岗放哨收查路条。

    那天,乡苏维埃主席老纠把儿子从角岭上叫了下来,十万火急那样。来宽那时正在角岭山顶的那棵树上,那望得远,能看到十几里外那片旷野的动静。

    男人风风火火地来,扯大了喉咙喊,气喘得急:“来宽楞哎,你爷……不是,是老纠主席喊你去……有急事!哎!”

    来宽也那么火烧眉毛般急赶到他爷跟前,气也喘得急:“爷……不是,主席你叫我!”

    老纠说:“有你出息的机会了!”

    这话让来宽云里雾里,他愣着看着他爷。

    “什么事?”

    “打草鞋!”

    “鬼哟!”

    “我没哄你,爷哄你,乡苏维埃也不会哄你的吧?”

    来宽瞪大了眼睛看他爷老纠,老纠也那么瞪大了眼睛看他,两个人眉不动眼不眨对视了好一会。

    来宽很快知道真相。队伍里首长下了命令,两个月内,八万将士,每人要有两双草鞋。要十几万双草鞋哩。

    来宽抓过一把禾草,一脸亢奋,身上像注入了什么,一阵阵狂喜的涛在涌。

    很快那双手就成了两只蝴蝶,在那翻飞了起来。很快那些禾草就成了鞋,端在来宽掌心

    里了。

    “呀!”

    “呀呀!”

    “呀呀呀!”

    戏台下坐满了人,人们“呀”着赞叹不已。

    来宽很威风,来宽很神气。戏台下满是人,队伍上的人,村人乡民,男男女女。就看见脑壳和脸,脸上眼都睁大了,齐齐注目来宽那双手。来宽那两只手不是蝴蝶了,他缓慢地演示着编织,那些男女也慢慢地跟样学了。

    十五天后,来宽娘看到了那个现实,十几万双草鞋都成了现实。来宽伢很认真地教,那些女人很认真地学。首长看到了那个现实,屋檐下,挂了无数双草鞋。

    十天后,那些草鞋分发到了那些士兵的手里。那一天,就都穿在了士兵的脚上。天黑下来,八万将士从田埂和河堤上涌向十几个渡口,看不清人,可听得见细软的草鞋跺在细软的秋草上的声音……

    来宽那天趴在离浮桥不远的树墩上,他看着那些脚,从田埂和河堤上迈向那些浮桥,天和地黑成一大团的墨,但来宽却看到了那两团金黄,无数的金黄组成一条金色的长龙,往远方游走蔓延。

    来宽掏出怀里那双草鞋,穿在了自己的脚上,追赶着那条长龙……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来宽抓周的时候,作者突出了对众人目光的细节描写,其中“拴”字生动地表现出众人对来宽未来命运的极大关注。 B . 对来宽抓到稻草的结果,来宽爷和娘虽然很失望,但想到这就是来宽的命,也只能接受,说明来宽热衷编草鞋是有其必然性的。 C . 从情节安排看,来宽抓到稻草的行为和根普老倌的出现存在着某种联系,这使来宽“爬”向老倌有了合理的解释。 D . “来宽那双手也成了两只翻飞的蝴蝶”,形象地展示了来宽在根普老倌指导下编草鞋的娴熟技艺,也为后文的展开做了铺垫。
    2. (2) 关于文中来宽接到编草鞋命令后的表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 . 虽然编草鞋的任务很重,但来宽的内心却狂喜,为自己能为队伍出力而感到光荣。 B .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来宽缓慢演示,认真教授他人,体现了他的成长和担当。 C . 来宽编草鞋得到众大赞叹后,威风神气,写出其自大的一面,却让人物更丰满真实。 D . 来宽最后将草草鞋穿在自己的脚上去追赶队伍,表明了他也有投身革命的美好想望。
    3. (3) 小说在描述来宽眼中的草鞋时,前后都出现子“金黄”一词,这样写有何不同的用意?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 (4) 小说在选材和创作方法上,并没有直接书写难忘的红色岁月,但却产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学效果。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 3. (2023高三下·定远月考) 文言文阅读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此见众议以祥瑞为美事,频有表贺庆。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虽无祥瑞,亦可比德于尧、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内侵,纵有芝草遍街衢,凤凰巢苑囿,亦何异于桀、纣?夫为人君,当须至公理天下,以得万姓之欢心,此是大祥瑞也。自此后诸州所有祥瑞,并不用申奏。”

    八年,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多大水。太宗以问侍臣,秘书监虞世南对曰:“春秋时,梁山崩,晋侯召伯宗而问焉,对曰:‘国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乐,降服乘缦,祝币以礼焉。’梁山,晋所主也。晋侯从之,故得无害。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亦不足怪又山东之雨虽则其常然阴潜过久恐有冤狱宜断省系囚庶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修德可以销变”太宗以为然,因遣使者赈恤饥馁,申理冤讼,多所原宥。同年,有彗星见于南方,长六丈,经百余日乃灭。太宗谓侍臣曰:“天见彗星,由朕之不德,政有亏失,是何妖也?”虞世南对曰:“昔齐景公时彗星见,惧而修德,后十六日而星没。陛下若德政不修,虽麟凤数见,终是无益。但使朝无阙政,百姓安乐.虽有灾变,何损于德?”太宗曰:“吾之理国,良无景公之过。然自谓古来英雄拨乱之主无见及者,颇有自矜之意,此吾之过也。上天见变,良为是乎?”魏征进曰:“臣闻自古帝王未有无灾变者,但能修德,灾变自销。陛下因有天变,遂能戒惧,反复思量,深自克责,虽有此变,必不为灾也。”太宗深嘉其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灾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亦不足怪/又山东之雨/虽则其常/然阴潜过久/恐有冤狱宜断/省系囚/庶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修/德可以销变 B . 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亦不足怪/又山东之雨/虽则其常/然阴潜过久/恐有冤狱/宜断省系囚/庶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修德可以销变 C . 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亦不足怪/又山东之雨/虽则其常/然阴潜过久/恐有冤狱宜断/省系囚/庶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修德可以销变 D . 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亦不足怪/又山东之雨/虽则其常/然阴潜过久/恐有冤狱/宜断省系囚/庶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修/德可以销变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虽无祥瑞”与《石钟山记》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的“虽”意思相同。 B . “亦可比德于尧、舜”与《促织》中“宰严限追比”的“比”意思相同。 C . “虽麟凤数见”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数”意思相同。 D . “颇有自矜之意”与《陈情表》中“犹蒙矜育”的“矜”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太宗以明君的清明之治与昏君的暴政之乱作对比,下令各州府不要再上报有关祥瑞之事。 B . 陇右山峰崩塌,大蛇多次出没,虞世南以古喻今,认为修炼道德并施行仁政可消除灾变。 C . 天降彗星久不灭,唐太宗虽有自责之语,但自认为能力挽狂澜,古来英雄没人能比得过他。 D . 唐太宗从谏如流,无论是虞世南还是魏征,只要他们进谏的言论合乎情理,他大都能接受。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宗以为然,因遣使者赈恤饥馁,申理冤讼,多所原宥。

      ②但使朝无阙政,百姓安乐,虽有灾变,何损于德?

    5. (5) 唐太宗在应对祥瑞和灾异时体现了其治国理政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
  • 4. (2023高三下·广西模拟)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各小题。

    梅花绝句·其二

    陆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

    武夷山中

    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写此诗时将近十年。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陆诗中“幽谷”“层冰”“积雪”等描写了环境之艰苦,表现了梅花生长条件之恶劣。 B . 陆诗中"自分"表明梅花很在乎开得早还是晚,也表明了诗人对实现理想仍有期待。 C . 谢诗中“独立青峰野水涯”写武夷奇观,巍然挺立的青峰也是诗人性格、形象的写照。 D . 谢诗中“天地寂寥山雨歇”借景抒情,写雨后天地寂寥,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2. (2)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
  • 5. (2023高三下·海南月考) 名句名篇默写
    1. (1) 李白《将进酒》中,表现出藐视富贵利禄只愿沉醉酒香的诗句是
    2. (2)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
    3. (3)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既是淡泊世事的承载,又是羁旅之愁的寄托,如 ,
五、综合题
  • 6. (2023高三上·广东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Ⅰ

    读高中是在凉山的西昌城里,进了城,要面子,穿草鞋的少,都弄一双解放鞋穿在脚上。胶底帆布面,结实;只是鞋臭,味大。我们是住校生,一间宿舍里睡二三十个学生,不知道空气指数里,鞋臭味怎么测定?好在大凉山,四季如春,宿舍开门敞窗,从不关闭,我们吸纳天地清新之气,也饱览了窗外的       

    读大学是福气,三十岁遇上“恢复高考”的好事,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走在街上,隔着马路都能感受到我的      。那时夏天流行塑料凉鞋。虽然商店里也有皮凉鞋卖,但当时实行凭北京“工业券”购买商品。“工业券”这玩意厉害,能保证首都市场繁荣,货架上的商品       , 什么都有。但塑料鞋便宜实惠,五六元钱一双,不要“工业券”,能穿一夏天。所以我的大学生活记忆是穿着塑料鞋走在滚烫的柏油马路上。

    蒋勋说“因为它里面有记忆,它不只是一个物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一双鞋,不可缺,接地气,也不可少。鞋真是生活的伴侣,穿胶鞋的高中,穿塑料鞋的大学,它们各自都让我接了不一样的地气呢!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的用法,与文中划线部分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他一下让我想起范仲淹的一句名言:“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 B . 包身工基本的人权都没有,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选择自由。 C . 当市场流通出现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情况时,我们就认为出现了“通货膨胀”。 D . 掩着耳朵去偷铃铛,这个法子太“巧妙”了,你该不会也准备做出这样的举动吧?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双接地气的鞋子不可少”,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所谓正午,是太阳来到正南方向的时刻。你注意到了吗?2月份的太阳似乎有点“懒”:正午时刻总是推迟。人们一般认为,每天12点,太阳会运行到正南方向,此时正午到来。但         , 正午和12点之间常常存在时差。古人以真实的太阳视运动为依据确定日常时间,但这个时间是不均匀的,无法满足现代人类对时间精确度的需求。为了得到           , 人们假想太阳是平均运动的,进而得到一个新的日常时间。这样一来,两个日常时间之间就存在正负时差,正午的时刻也因此         。事实上,一年之中时差为零的只有4天;2月的时差保持在负14分钟左右,这时候是一年当中太阳推迟“值班”最久的一段时间。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计时的依据已经不局限于天文观测。目前,科学上采用更为精确的原子时。原子内部可以发射电磁振荡周期,原子时就是以这个周期为基准确定的。这是一种较为恒定、均匀的时制。现在人们日常所用的时间与原子时相比,每1至2年会有大约1秒的时差,通过提前或后拨1秒来进行调整。

    1. (1)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三个人你看不上我,我看不起你,谁也不服谁,真是自信感爆棚。 B . 那天我心血来潮,用你的照片作电脑桌面,没想到居然中电脑病毒了! C . 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存时,也还能用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们服务。 D . 大地啊,你是多么平凡而又多么伟大,你用你的博爱征服了无数的人们。
    2. (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六、写作题
  • 8. (2023高三下·湖北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被称为中国航天员“超级替补”的邓清明,在2022年11月29日终于圆梦太空。这一年他 56岁。他的航天梦坚持了25载,很瑰丽,很漫长,很执着,也真的很不容易。

    2006年,邓清明的女儿看着同学的爸爸费俊龙、聂海胜成功飞天。哭着问邓清明:“为什么 你总是上不了天啊?”

    2016年邓清明再次失败,而他的战友景海鹏将第三次飞上太空。

    “比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我们这一生总是在主动或被动地和他人比较。面对“比 较”我们应该怎么办?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