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富源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3-05-19 浏览次数:27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一下·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对诗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观照,并将其呈现在诗歌文本中——诗歌写作行为本身成了被书写的对象。在陈与义、陆游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诗歌写作本身更细致、频繁的书写,“题诗”“成诗”“寻诗”“哦诗”等有关诗歌写作的表达大量出现,有意寻诗、出声吟哦的诗人形象也越发明晰,这表明:宋诗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呈现更为深细,写作者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识。

    “题诗”“成诗”在陈与义的诗中承载了丰富内涵。“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洒面风吹作飞雨,老夫诗到此间成”两例清晰展示出外部环境怎样激起了诗人内心的波澜,眼前转瞬即逝的景致如何被诗人捕捉到进而成为诗歌的一部分。而“成诗”的过程往往具有实时性、不可复制性。有道是“有诗还忘记”“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诗人内心感知到的诗意、诗人在语言表达上的疏离,都清晰呈现在诗中。他在《对酒》中的“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同样感叹着自己在语言表达上的窘迫。

    诗人也常常自发外出“寻诗”。“柳林横绝野,藜杖去寻诗”(《游八关寺后池上》),诗人专门拄着藜杖寻诗:“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寻诗两绝句》),半夜从酒醉中醒来的诗人特意推开门,在明月乔木中寻诗。场景本身就是诗意的来源,诗人在呈现出诗意产生的特定情境之后便结束了诗篇,不再述说此刻的感受。这类似前引“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诗人看似只是记录实时景象,然而诗情恰恰渗透在眼前所见之中,诗歌写作也在此刻完成。不同的是,“寻诗”更能体现寻找、访求的过程性和目的性,在这一表达中,“诗”仿佛成了触手可及的实体;作者自认与读者对何为“诗”有着高度默契,只需呈现特定场景,读者便可心领神会。这种将“诗”客体化的过程,体现出诗歌已成为诗人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的一部分,同时,诗人的主体身份在诗歌中也呈现得愈发明晰。

    (摘编自刘晓旭《赋诗与寻诗》)

    材料二:

    “镜”在中国文化中有复杂的意涵。本文所言“览镜诗”,不是泛指含有“镜”意象的诗,也不是指专门吟咏镜子的诗,而是指书写览镜行为与感想的诗作。览镜诗的关注点,是这个行为本身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物心理情感。换言之,览镜诗中,作为物品的镜,只是触发某种心理的媒介,并非诗歌吟咏的重心所在。作者对览镜行为有更充分的自觉,把更多的笔墨着眼于“镜中像”所引起的一系列内心反应和情感状态。审视览镜诗的嬗变脉络,我们可以再次确认中唐至宋代诗学的一脉相承,也能感受到日常化题材在宋代诗人手中有更繁复的艺术表达和更丰赡的文化内涵。宋人的自我形象在览镜诗中得以再造,新的审美趣味随之形成。

    由镜中像来认知自我,是人们览镜自照的重要目的。按法国心理学家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人们通过观看镜中影像而建立“自我”的观念,并由镜中自我逐渐进入“社会中的我”乃至“理想中的我”。人在镜前凝视,建构对自身形象的认识。“镜中像”与“现实我”存在距离,这就促使照镜人通过想象去完成两者的合一,建构自我形象。诗人照镜,由人而镜,由镜而像,由像返观人,故心有所感。解读览镜诗,是观察作者自我形象建构的有效途径。

    试看宋庠《因览镜照见衰年状貌有感》:

    拂槛清晨念老余,只堪丘壑便悬车。

    暗围廓落频移眼,坐况苍华不满梳。

    淚绶转惭龟钮印,土膏空负鹤头锄。

    人生出处真难决,羡杀贤哉汉二疏。

    宋庠仕宦显达,遣词造句典丽奥博,全诗意脉从“镜中像”指向“现实我”。镜中老态让他联想到现实官场——是致仕退隐,还是不负官位?他内心纠结。宋庠没有白居易的乐天顺命,镜中像刺激他要在现实和理想间选择,所以他最后欣羡汉代的疏广、疏受,能主动功成身退。我们可从中提炼出诗人的三层形象:

    A“镜中像”——颓然老者(“坐况苍华不满梳”);

    B“现实我”——高位在身(“淚绶转惭龟钮印”);

    C“理想我”——致仕归田(“茨杀贤哉汉二疏”)。

    正是三者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作者“难决”,整首诗也因三层形象的复杂关系而充满张力。览镜诗是表达日常生活细节的诗。日常不能径直变为诗,但诗可以表现日常,让日常经验走向美学自觉。宋人将“镜中像”与“现实我”勾连在一起,让“幻象”与“真我”对话,试图超越琐碎凡庸的现实,直指诗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

    (摘编自侯体健《幻象与真我:宋代览镜诗》)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陈与义在《对酒》等诗中感慨诗意受限于语言,难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诗情,所以写不出好诗。 B . 宋诗中有关“寻诗”的诗句着重叙写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作所为,其场景读来真实可感。 C . 宋代览镜诗中的“镜子”不是诗歌的重心,而是抒情的中介,诗人意在抒写镜中人像所激发的思想情感。 D . 材料二引用拉康的理论分析我国诗人为何览镜自照,而宋庠诗例的意脉恰恰契合“镜像阶段”理论。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成诗和寻诗有相似之处,后者更能彰显诗人创作的自觉性。 B . 《寻诗两绝句》看似未交代寻诗的结果,其实诗情已生,这正是寻诗之诗的妙处。 C . 相比于寒门士子,宋庠这类地位高、通世故的贵族更容易写出意蕴丰富的览镜诗。 D . 材料二标题所谓“幻象”主要指镜像,而“真我”则指向诗人的真实境况或情思。
    3.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木兰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B . 刘禹锡《昏镜词》:“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 C . 孔平仲《览镜》:“拂拭菱花试一临,貌随年改叹光阴。平生履行无人识,嗟尔顽铜岂照心。” D . 叔本华:“每个人都应该以他人为镜,从这面镜子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恶行。”
    4. (4) 李白有诗曰:“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论述,对李白的诗句加以分析。
    5. (5) 以上两则材料,是我校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课题《宋代诗人》搜集到的有效文献。

      请结合材料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①    写出该研究课题的完整名称,不超过15个字;

      ②简要归纳两条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结论。

  • 2. (2023高一下·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团圆(节选)

    巴金

    晚会结束,小刘打手电给我照路,走原路回去。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

    我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在住室里等我。他要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他向我表示了歉意。他虽然高兴回连队,可是他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

    我并不曾失信。可是我去晚了些,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队。我常常怀念小刘,因为我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我后来忽然听说小刘在的那个连队打了胜仗,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拿下来了。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三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我听到了许多捷报以后,再得到那个连队的胜利消息,我很难制止想会见小刘的欲望。过了国庆节,我便动身到那个连队去。我们在坑道里见到了连长。他已经得到了通知,又热情又亲切地接待我。我和他交谈了半个钟头的光景,便提起小刘的名字,还说我想见见小刘。

    “对,对,刘正清,是个好战士!”连长点头说。

    我连忙说明我跟刘正清很熟,并且把那次分别的情形也讲了。

    “不凑巧,他回国去了。“连长略略皱起眉毛说。

    我诧异地问道:“他回国去干什么呢?”我自己马上兴奋地接下去说:“参加国庆节观礼吗?”

    连长摇摇头说:“他挂了花,送回去了。”

    “他挂了花?伤重不重?”我愣了一下,惊问道。

    连长看了我一眼,声音低沉地答道:“两条腿都断了。”我变了脸色,着急地追问:“危险吗?”

    连长昂起头说:“这个小青年还嚷着要回朝鲜来打美国鬼子呢!”

    “他能回来吗?”我顺口问了这一句。话出口我才觉察到它是多余的了。

    连长看了我一眼,激动地说:“要是真依他的话,他一定要回来。那天他跟着我上战场,打到最后,主峰上还有个敌人的大母堡攻不下来,火力猛得很,我们牺牲了几个同志。我十分着急,拿起一包炸药,打算自己冲上去炸掉它。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

    ……

    小刘虽然回国,但是我总算践了约,我在这个连队住下来了。

    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我本来打算在这里多住些时候,可是忽然接到王主任的电话,说是祖国来的慰问团就要到了,叫我马上回到军政治部去。

    我到了政治部,还是住在从前住过的地方。我几个月不来,山沟里也有了不小的改变。人多了,路宽了,房屋增加了,树木也茂盛了。沟口用松枝搭了一个牌楼,上面有这样九个字:“欢迎祖国人民慰问团。”走了一段路,见到好些熟人,还隐约听见文工团同志们的歌声。我放好行李就去见王主任。

    王主任在房里跟王芳谈话,一面在看手里的几张稿纸。他见我进去,跟我握了手,就把稿纸塞到我手里让帮忙修改。我摊开稿纸一看,原来是她写的一首欢迎慰问团的《献诗》。我还看到王主任修改的句子。她看见我不提什么意见,便挑出几个她自己认为不大妥当的句子要我替她解决。这次我总算给她帮了一点忙。她满意地拿回诗稿就向我告辞。我要留住她,她却笑着说:“我还要准备节目,再不回去,我们陈团长可要急死了。下次来吧。”

    我就说:“那么我陪你走一段吧。”她还要推辞,我却跟着她走出了洞子。

    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她听到小刘的名字,马上说:“小鬼有个东西要我交给你!”我连忙问:“什么东西?”她侧过头看了我一眼,脸色马上变了,压低声音说:“笔记本。小鬼还说——”

    “他怎么说?”我打断了她的话。

    “他说他等了你几个月,他还以为你回国去了呢!”她答道,埋下头往前走,也不再看我了。我过了半晌,才再问一句:“他伤得怎样?”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

    王芳一面走,一面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

    她一直不讲话,我后来实在忍不住又问一句:“他没有危险吧?”

    她忽然抬起头,提高声音说:“他一定会活下去,比我们还活得久。他没有腿,也能做许多、许多好事情。”她很激动,不过声音很坚决。但是这以后她又不作声了。

    我们默默地走到了文工团的住室。我拿到笔记本,马上打开翻看,在第一页上,我看见小刘亲笔写的四行字:

    “忠于团,

    就要忠于自己的工作;

    爱祖国,

    就要爱自己的同志。”

    王芳站在我旁边,低声念出了这两句话,然后解释道:“小鬼说他以后不一定能再见到你,请你留下这个做纪念吧。这些字是他入团的时候写的。”

    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去。

    (有删改)

    文本二:

    巴金的小说理论是他大量小说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主张创作面向读者,“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

    (摘编自许德《论巴金的小说理论与批评》)

    【注释】1952年3月,以巴金为团长由文学艺术家组成的17人访朝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1961年,巴金根据在朝鲜的真实经历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我”离开军政治部时,小刘作为通讯员的种种表现透露出对“我”这个祖国来的客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 B . 为迎接国庆三周年和欢迎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捷报频传,“争取立功,迎接亲人”的口号彰显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革命豪情。 C . 小说通过写“我”向连长了解小刘的情况和夜里做梦两件事,表现了“我”对小刘的思念之深,也有对他受伤之后的牵挂,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 D . 从写王芳创作欢迎慰问团的《献诗》和请人反复修改稿件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富有才情、做事认真、具有革命热情的文工团青年。
    2. (2)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主要采用侧面描写,通过连长和王芳的讲述和“我”的回忆,塑造了小刘的好战士形象。 B . 小刘两条腿都锯掉了,还是坚信自己能回到前线去,表现出勇敢执着、坚强乐观的人物特征。 C . 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王芳的胆小懦弱反衬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D . 小说中“我”的形象带有一定的作家自我抒发的色彩,读者可以从中窥测到作家的家国情怀。
    3. (3) 文本一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请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4. (4) 文本二中巴金的小说创作理论在《团圆》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一下·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文本二

    帝西都洛阳。夏,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辩告勿笞辱军吏卒;爵及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已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

    帝置酒洛阳南官,上曰:“彻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初,楚人季布为项籍将,数窘辱帝。项籍灭,帝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三族。布乃髡钳为奴,自卖于朱家。朱家心知其季布也,买置田舍,身之洛阳见滕公,说曰;“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用,职耳;项氏臣岂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汉求之急,此不北走胡,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之!”滕公待间言于上,如朱家指。上乃赦布,召拜郎中。

    齐人娄敬戍陇西,过洛阳,脱輓辂,羊裘,因齐人虞将军求见上。上召见,问之。娄敬曰:“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立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渑,倍河,乡伊、洛,其固亦足恃也。”上问张良。良曰:“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娄敬说是也。”上即日车驾西,都长安。拜娄敬为郎中,号曰奉春君,赐姓刘氏。

    (摘编自《资治通鉴·汉纪三》)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需要断开处对应的字母填写到答题卡的横线上。

       民A前B或C相D聚E保F山G泽H不I书J名K数L今M天N下O已P定Q令R各S归T其X县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书,意思是登记,文中指登记户籍,与《鸿门宴》中“籍吏民”的“籍”意思相同。 B . 衣,文中指衣服,即衣服是羊毛织成的,《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五十者可以衣帛也”也指衣服。 C . 山东,这里指崤山以东,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有所不同。 D . 委输,转运物资。这里指漕运,渭水通黄河,有遭运便利,可保障物资输送。
    3. (3) 下到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邦登基之初以洛阳为都,且颁布了一系列安定天下的政策,宴饮时追问群臣成败之由,高起等人认为是能够与功臣共利,不嫉贤妒能。 B . 季布在项羽手下为将时,多次用言语羞辱刘邦,后自己卖身为奴,隐匿民间;朱家仗义执言,被滕公转送刘邦,刘邦赦免了季布,任为郎中。 C . 娄敬凭借乡亲虞将军见到刘邦,他极力建议改都长安,并用与人争斗时要扼住喉咙、按住脊背说明长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后被刘邦采纳。 D . 群臣以东有成皋,西有崤、渑等地利条件陈述建都洛阳可行,而张良从地利、物资保障和应对变乱等角度阐述理由,倾向于定都长安更打动刘邦。
    4. (4) 范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广也!

      ②    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5. (5) 朱家见滕公为季布辩说,采用了哪些策略?请简要概括。
  • 4. (2023高一下·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饯王岑判官赴襄阳道

    岑参

    故人汉阳使,走马向南荆。

    不厌楚山路,只怜襄水清。

    津头习氏宅,江上夫人城。

    夜入橘花宿,朝穿桐叶行。

    害群应自慑,持法固须平。

    暂得青门醉,斜光速去程。

    【注释】①东汉初年,襄阳侯习郁在宅前筑堤修池,东晋时习凿齿在此读书,留下《汉晋春秋》。②襄阳人为缅怀东晋襄阳守将朱序之母韩夫人所筑。朱母率家婢和城中妇女,在城西北角筑起新城,激战中保住了襄阳城。③青门:汉长安城东南门,泛指京城东门。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介绍习氏宅和夫人城,告知友人襄阳道民风淳朴,宽慰他治理不会耗费很多精力。 B . 诗歌想象友人即将走过的路途和沿途的美景,襄水、橘花、铜叶会让友人忘掉旅途艰辛。 C . 诗人在京城东门为王岑饯别,依依不舍,一直到傍晚时分才上马登程,可见友情深厚。 D . 诗歌风格清新俊逸,沉重的离情化入自然清雅的美景中,寄托在对友人的祝福、期许里。
    2. (2) 南宋诗人陆游推崇岑参诗歌,而评价李贺诗歌“无补于用”。请结合陆游评诗标准,谈谈本诗之“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 5. (2023高一下·深圳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这两句批判了秦朝统治者肆意搜刮、挥霍民财的行为,以达到针砭时弊的目的。
    2. (2)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两句可以看出冉有谦逊踏实的品格。
    3. (3) 鼓瑟希,“,”舍瑟而作,对曰:“ 。”
    4. (4)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以彩虹为喻,写出楼阁间的双层通道带给人的观感的两句是“”。
    5. (5) 在《阿房宫赋》中,对于素王朝的奢靡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人“”,而统治者却“”,老百姓揭竿起义,最终阿房宫化为灰烬。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 6. (2023高一下·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连日来,广东依托几万个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受到广泛好评。一支支多层次、立体化、特色鲜明的志愿者宣讲队伍深入基层各个领域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宣讲,同干部群众面对面谈学习体会、谈思想认识、谈贯彻落实,力求使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南粤这片沃土上

    在声情并茂的朗诵声中,肇庆市文联“红色文艺轻骑兵”文艺志愿者走进端州区前进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用群众的形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送进千家万户。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日前,在东莞市大岭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对越自卫反击战一等战功”获得者汤超荣站上讲台,将自己参与越战的故事和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认识理解 , 不时赢得与会人员经久不息的掌声。

    从城市到乡间,从机关到企业,从工厂到学校……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广东各地的宣讲队伍,用“接地气”“带露珠”的语言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讲述过去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目标,在全省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处的两个词语,形象地描述了宣讲语言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2023高一下·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9月23日,农历秋分,我国迎来了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天,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万千人家载歌载舞 , 共庆丰收。秋分既是秋收冬藏的终点,     ①     。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既是对传统“二十四节气”这种古人智慧结晶的致敬与传承,同时更加能够表现当代中国人知晓自然更替,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

    “农民丰收节”的设立,不仅具有当代意义,。一方面,对于有着数千年农业文明的古老中国而言,这个节日的设立极具一种仪式感;春种秋收,春华秋实,一年的辛勤耕耘,金秋时节硕果累累,最能体现出丰收的喜悦。另一方面更是当代人准确把握住时节规律,用现代思维点缀传统文明的一种上佳表现。节气时令“摇身一变”,成了具有鲜活现代感的重要节日,这从某种程度上,恰是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现代生活的一种契机与自然而然。

    “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它的设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可以激励广大农民投身乡村振兴。农民既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举办丰收节可以让广大农民参与进来、投身进来,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

    办这个节,可以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中国农民丰收节”对农民兄弟是莫大鼓舞,必将在精神层面增强亿万农民振兴乡村的信心。

    1. (1) 下列句子中的“大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人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个勤俭人家,五口人男耕女织,早出晚归,精打细算,小口子过得挺红火。 B . 小刘暗下决心:人家是人,我也是人,我就不信我学不好语文! C . 无功不受禄。你快把这一兜子水果给人家送回去,咱可不能收。 D . “您快别说了,人家还小呢,还不想找对象呢。”三丫头说着,脸早就红了。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一下·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见解人人不同,恰如钟表,各人都相信自己的不差分毫。——英国诗人蒲柏

    材料二:人啊,认识你自己!——古希腊名言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