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几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4...

更新时间:2023-05-19 浏览次数:29 类型:期中考试
一、 现代文阅读(共35分)
  • 1. (2023高一下·封开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方法,《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贾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又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绝世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贾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家”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六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仁、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仁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儿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毋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的。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地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的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B . 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可以从“情”字入手理解把握小说主旨。 C . 材料三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充满叙述与抒情的交融。 D .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虽可理解为“言情小说”,但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并不符合曹雪芹创作《红 楼梦》的意图。 B . 《红楼梦》中“情”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C . 《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儿、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D . 《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3. (3) 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 . 《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 C . 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 . 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和人一样,有情有理。
    4.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 (5) 请结合材料一,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
  • 2. (2023高一下·封开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攻[注](节选)

    鲁迅

    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就这样的到了宋国国都。

    他决计穿城而过,于是走近北关,顺着中央的一条街,一径向南走。城里面也很萧条,但也很平静;店铺都贴着减价的条子,然而并不见买主,可是店里也并无怎样的货色;街道上满积着又细又粘的黄尘。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他在大街上前行,除看见了贫弱而外,也没有什么异样。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这才看见街角上聚着十多个人,好像在听一个人讲故事。

    当墨子走得临近时,只见那人的手在空中一挥,大叫道:

    “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

    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然而他并不挤进去招呼他,匆匆地出了南关,只赶自己的路。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来,在一个农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了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地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到得临近,那人就歇下车子,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

    ……”

    “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

    “和他很难说,”管黔敖怅怅地答道,“他在这里做了两年官,不大愿意和我们说话了。”

    “禽滑鳖呢?”

    “他可是很忙。刚刚试验过连弩,现在恐怕在西关外看地势,所以遇不着先生。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

    “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

    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

    ……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原想即刻回往鲁国的,但因为应该换还公输般借他的衣裳,就只好再到他的寓里去。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还劝他宿一宵。

    “走是总得今天就走的,”墨子说,“明年再来,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地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那可是我真送了你宋国了,”墨子也高兴地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公输般独自喝着酒,看见客人不大动刀匕,过意不去,只好劝他吃辣椒。

    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

    “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他问道。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地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不相亲而又油滑,马上就离散。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所以我这义的钧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但也大约很有了一些酒意。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他说着就跳起来,跑进后房去,好像是在翻箱子。不一会,又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成的喜鹊,交给墨子,口里说道:

    “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他削三寸的木头,就可以载重五十石。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所以你还是一味地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地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

    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

    (有删改)

    【注释】本文写于1934年8月。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一开篇,几次着重描写墨子的草鞋鞋带断了、鞋成碎片了,点明了墨子的“贱人”身份。 B . “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写出宋国贫弱,暗示了楚攻宋为不义之战。 C . 小说虽然着力对环境和人物言行、心理进行了刻画,但在情感的表达上却是克制而含蓄的。 D . 小说通过墨子和公输般的一席谈话,表达出墨子的义利观,这是作者创作时尊重历史的表现。
    2. (2) 关于文中墨子学生曹公子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写曹公子在街角做“民气论”演讲的场景,巧妙地将现代画面与历史相融合。 B . 小说将曹公子与管黔敖、禽滑整作对比,表达了作者空谈无用、实干救国的思想。 C . 对曹公子演讲场面的描写,消解了小说庄严的叙事氛围,削弱了作品的讽刺力度。 D . 曹公子做官两年后与同门不大来往,这一间接描写表明曹公子渐渐远离墨子精神。
    3. (3) 鲁迅在这篇历史小说中,将墨子这位“中国的脊梁”的典型代表凸显了出来。请结合作品,从“行”的角度,分析文中的墨子形象。
    4. (4) 有人说鲁迅的《非攻》是“杂文体的历史小说”,即用杂文的笔法写小说,这样的好处是可以用具体可感的形象讲述抽象的道理。公输般请墨子吃饭的情节中,墨子就近取譬说理就体现了这一特色。请简要分析。
二、 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 3. (2023高一下·封开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 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 , 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函陵            军:驻军                 朝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B . 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夫晋,何之有     厌:满足 C . 项伯杀人,臣之    活:使......活命         不如因善之       遇:对待 D . 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    意:有意             常以身蔽沛公     翼:翅膀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寡人,指“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在古代专用于皇帝对自己的谦称。 B . 执事,指办事的有关官员,文中则是对对方(秦穆公)的敬称。 C . 左尹,古代官职名,多以亲贵任之,掌军事。 D . 关中,古人习惯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文中指战国末期秦的故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郑国危在旦夕,而烛之武的牢骚却引出了郑文公的自责,使故事富于变化:乙文详述项伯夜告之事,使紧张的战前氛围顿然松弛。 B . 甲文“夜缒而出”既照应前文秦晋围郑的局势,又衬托出独之武的勇敢;乙文座次安排既体现项羽的自高自大,又见双方力量的悬殊。 C . 甲文子犯请求政打郑国,但晋侯认为失去秦国的帮助,再打不合仁义;乙文项伯劝说项羽也提到了“义”,足见古人对“义”的重视。 D . 甲乙两文都是优秀的历史散文片段,都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塑造人物形象,既突出人物形象,又不失历史真实。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②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5. (5) 甲乙两篇选文都展现了言说的魅力,试结合文本说辞,分析烛之武打动秦穆公和刘邦打动项羽的共同原因。
  • 4. (2023高一下·封开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此诗登楼抒怀,首联既写出了登楼时的喜悦又饱含伤时伤世的感慨。 B . 颔联借错觉与想象描绘洞庭湖,写出了洞庭湖壮阔神奇的恢宏气象。 C . 颈联借助议论写出了诗人此时生活上凄苦、精神上孤独的艰难处境。 D . 尾联虚实结合,比照国家时局和自身孤苦从而写出诗人的精神痛苦。
    2. (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试从“以我观物”角度对诗歌抒情特色加以赏析,并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5. (2023高一下·封开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了一幅天下太平的美好场景,其中的“”描写人们在河里沐浴、在台子上吹风的情景。
    2. (2)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3. (3)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用“”两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指出历代帝王在施政时大多虎头蛇尾,不能善始善终。
三、 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 6. (2023高一下·封开期中)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士”在中国古代的语境里,不仅仅是扛枪的战士,还可以是提笔的读书人。“士”位居高官之下,平民之上,属于夹层中的一个群体。“士”读过书,有人_______,身着绫罗,头戴顶珠,但更多的“士”,却生不逢时,沦落于草莽,孤守于茅屋。

    “士”在寻常百姓看来,有点儿古怪,有点儿可笑,但他们于中国基层社会的稳固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与功德。中国文化的因子能在民间扎根并_______,“士”扮演了承上启下的桥梁角色。是“士”点亮了中国乡土社会那一盏盏文明的灯火,并小心翼翼地呵护着那一束束火苗,守护其永不熄灭。我们所熟悉的“乡绅”阶层就是由身居底层的“士”演化而成的。该阶层主要由于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的中小官吏等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一批人物构成,他们近似于官而在官之上,近似于民而又异于民。作为乡村里的贵族,不食俸禄,却有地位。这地位不是来自官府的委任,而是来源于民众的拥戴。乡绅以其开明与公正,以其道德与卓识,_______民间纷争,处理村庄难事,逐步赢得众人的信赖,从而使自己的威望_______,犹似丘陵中山巅之隆起。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功成名就  漫延  调解  日新月异 B . 马齿徒增  蔓延  调节  日新月异 C . 马齿徒增  漫延  调节  与日俱增 D . 功成名就  蔓延  调解  与日俱增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该阶层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的中小官吏等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一批人物构成,他们近似于官而在官之上,近似于民而又异于民。 B . 该阶层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的中小官吏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他们近似于官而异于官,近似于民而又在民之上。 C . 该阶层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的中小官吏等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一批人物构成,他们近似于官而异于官,近似于民而又在民之上。 D . 该阶层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的中小官吏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他们近似于官而在官之上,近似于民而又异于民。
    3. (3) 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B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 C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D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 7. (2023高一下·封开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俗话说“榫卯万年牢”。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①   , 凹进去的部分叫卯。一凸一凹,   ②   , 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和稳定的作用。具有遵循力学原理因而实用性极强和外形精致唯美特点的榫卯工艺是堪称媲美京剧的中国国粹。

    众所周知,木材有湿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松动的余地。这看似是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   ③   。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 写作(60分)
  • 8. (2023高一下·天津市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久前,有人在网上发布“迎客松是假树”的信息,面对网络谣言,黄山景区通过官方微信“中国黄山”正式辟谣:网传“迎客松是塑料树”

    “迎客松是假树”均为不实信息。有专家指出,只要认真留意迎客松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下的样貌及其生长形态,“松树是假的”的谣言很容易不攻自破。

    生活在网络的时代,各种信息铺天盖地。针对网络谣言泛滥的现象,学校开展“向网络谣言说不”的宣传周活动,请你写一篇文章参与宣传活动。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