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西藏藏族自治区拉萨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语文4月第一次模拟考...

更新时间:2023-05-20 浏览次数:41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三下·拉萨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论及文学类型的时候,大家习惯于将当下的类型文学源头上溯到历史上的经典序列。比如近代以来被我们命名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作品,至少其中《西游记》是“神魔小说”,《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水浒传》 是“侠义小说”,这样的说法是旧已有之的。这样比附,便有助于说明通俗小说的类型性和它们成为经典的可能;并与当下流行的类型小说形成比较,起到了“尊体”和便于他人理解的作用与效果。但在“中国首本类型文学概念读本”《流行阅》的发刊词中,有了另一种理解:“过 去我们讲通俗文学,后来讲网络文学,现在放在这里用都不太合适。参照类型电影的说法,用类型文学的新概念才能更好地归纳今天的这部分创作……类型小说无所谓严格意义的雅俗,怎样汲取类型的营养形成和创造类型,是作者创造力的自由。

    归根结底,我们今天命名的类型文学的全称,应该是:当代大众类型文学。它的边界既是“当代”,又是“大众”。“当代”,意味着今天所提出与研究的对象——类型文学,是与当代科技和资本相适应的文学创作形态:在当代,其文化主流被命名为“大众文化”,其文学需求和实际文学表现样式,即“大众文学”,它的基本要求是“通俗”的。这正如贺绍俊所说:“类型小说是通俗小说的基本存在方式”。在上述意义上,我们提出和研究“类型文学”就是研究在当代科技和资本以及大众文化场中的一个主干的文学样式,是对“一时代之文学”的研究。

    (摘编自夏烈《类型文学:一个新概念和一种杰出的传统》)

    材料二:

    随着网络文学和科幻小说的兴盛,近年来传统文学创作者开始主动汲取类型文学叙事资源,出现了小说叙事上的文类融合现象。不仅仅是传统型的纯文学向类型小说取经,此前类型叙事手法较为突出的作家和一些作者也转型为相对传统的纯文学创作。网络文学写作领域,打破类型划分、进行文类融合写作更是一种常见的叙事现象。不断地突破既有的类型划分,融合多种类型的通俗文学元素,这几乎成了网文界最为便捷的创新途径。

    纯文学向类型文学取经,类型小说作家向纯文学靠近,以及网络文学界常见的类型融合,这些现象说明今天的文学创作已不再固守传统的门户之见,开始主动借鉴其他体裁、类型作品进行自我创新。传统文学界之所以有进行自我革新的冲动,间接原因或许是传统纯文学的市场空间被网络文学和新崛起的悬疑、科幻等类型小说挤压,但根本的缘由是传统纯文学作家自身寻求突破。

    走出写作的舒适区,直面全新的社会现实,表现新时代的精神,这是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使命,同时也是现代文学以来中国作家完成自我创新的不二法门。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史告诉我们,但凡作家固守传统,不愿意去直视新时代新现实,文学就会“狭窄”,读者就会慢慢流失。

    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除网络文学的迅速崛起之外,传统文学也有着重要的发展轨迹: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那种个人化的写作逐渐隐匿;综合着个体精神表达与时代现实书写的创作日益成为主导风格,但也因为这种写作注重现实的深度表达和内在精神层面的隐微流露,普通读者理解起来有难度,所以影响力没有破圈;写实感强烈的文学创作、纪实性特征突出的非虚构写作逐渐受到重视,这类作品成为一些作家摆脱写作困境的出口;作家借鉴悬疑、科幻等类型叙事元素,以及汲取中国传统通俗文学资源的现象越来越多。这几种现象,特别是后两种是作家们进行自我革新的探索表现,这种自我革新背后当然有着整个文学界的创新思考。非虚构、类型叙事、通俗风格,这些于新世纪初属于小溪流一般的探索实践,持续多年之后成了当前文学界的创作趋势。

    当然,并不是说非虚构和类型叙事将取代纯文学创作,而是说整个小说界呈现了一个叙事融合、风格转型的阶段。这不是谁取代谁,而是每一个类型的写作都在加速变革,而且是打破隔阂、相互借鉴式的综合性改变。传统纯文学创作将借鉴其他类型创作的叙事资源,更强调现实感和可读性,更进入时代,深入生活现场,同时也努力获得更广泛的读者。非虛构、类型小说也会更进一步地重视文学性,非虚构写作不会是过去的报告文学,类型文学也不会是以往纯粹娱乐的通俗故事。

    这些新的变化,意味着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这不是以往很多人认为的不同类型写作将壁垒分明、各自独立、不相往来的状态,而是各种类型写作相互借鉴、不断突破边界的“文类共融”时代。

    (摘编自唐诗人《文类共融:当代文学叙事艺术的新变》,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为代表的历史经典序列被习惯性地认为是类型文学的源头,这种看法古已有之。 B . 纯文学和类型文学间及网络文学界的文类融合现象表明,文学创作正在打破门户之见,寻求主动的自我创新。 C . 只有直面全新的社会现实,表现新时代的精神,文学创作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这也是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使命。 D . 新世纪以来,一些作家逐渐接受非虚构、类型叙事、通俗风格,寻求自身创作突破,促进了类型文学的发展。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类型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关系,但两者论述的目的不同。 B . 《流行阅》 的发刊词中认为,曾经的通俗文学、网络文学都可以归入类型文学的范畴。 C . “当代大众类型文学”的表述,既关照到了其产生背景,又关照到了实际需要和表现样式。 D . “文类共融”最终要彻底打破不同类型写作之间的壁垒,成为一个不分彼此的综合体。
    3.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 作家东西最新的长篇小说《回响》,借用了侦探叙事来讲述传统的情感主题。 B . 网络文学作家李小糖罐以真名李敏锐在传统文学期刊发表纯文学作品。 C . 熊召政的历史小说《张居正》基于历史真实,完成从“史”到“文”的转化。 D . 余华的长篇小说《文城》被认为是“纯文学爽文”,但有网络小说的叙事特征。
    4. (4) 有人认为《红楼梦》是一部世情小说,同样可以作为类型文学的源头之一。请结合《红楼梦》和材料一对此进行分析。
    5. (5) 如何才能实现“文类共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2023高三下·拉萨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泥人

    尹葛亮

    过年的时候,整理旧物。母亲发现一团蒙了灰的东西,用棉纸层层包裹着。打开来,是一只泥老虎。颜色斑驳,脊背. 上也已干裂出一道曲折的纹路。唯独面目还是勇猛凌厉的。

    这是尹师傅的作品,说起来,真已经有十几年没见过了。

    尹师傅是个泥塑艺人。

    第一次买下了尹师傅的作品,是一只“大阿福”。这也是尹师傅做得最多的一种娃娃。其实是一种儿童样貌的神,很硕大。尹师傅做这类泥人儿,真是得心应手。因为他有个一分为二的木头模具,将泥填实,倒出来就是个胖大的儿童的雏形。尹师傅先给它刷上粉嫩的颜色,然后寥寥几笔勾出眉眼,腮上润上胭脂,浓墨重彩地涂上肚兜、长命锁或者金元宝,就算是完工了。

    这只“大阿福”是我对尹师傅感兴趣的开始。尹师傅并不是南京人。老家是江苏无锡。无锡附近靠常熟有个地方叫惠山,出产着一门手艺,就是泥人儿。其中最著名的是袁、朱、钱这几家专业作坊。尹师傅的师承,就是这朱家。捏泥人是尹师傅的事业,其实在他手中也分着层次。比方说“大阿福”,这种泥人虽然喜庆,但近乎批量生产,尹师傅说叫作“耍货”,是为讨生计而做,不入流的。而作为一个创作型的艺人,其实高下在于能不能做“细货”。这“细货”按传统应取材于昆山一带的戏曲。泥塑并非南京的特产,这就使得他的本事在一众艺人中显得特立独行。加上他又总是很寡言,即使在一群年幼的拥趸注目之下,也依然是很安静地做手边的事情。由于他严肃的神情和沉默的态度,往往磨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渐渐对他失去了兴味。当然他也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做他的事情。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我便是其中的一个。而时间久了,尹师傅也终于认识了 眼前的小朋友。有一天,我一针见血地指出, 他做的东西,有点儿老土。并拿了附近剪纸艺人的“森林大帝”作为辅证,说明他不够与时俱进。尹师傅扶了扶眼镜,很认真地看了我一眼,依然没有说话。但我不知道,我的话却在将来造成了他手艺的改革。

    以后的某一天,我发现尹师傅终于开始因人制宜,作品中出现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人物。比如一休和尚、蓝精灵等,都是热播卡通片里的,做得惟妙惟肖。神情间的活泼,很难想象是出自严肃的尹师傅之手。

    出于友谊与感谢,尹师傅曾经为我专门做了一个铁臂阿童木。这时候,我们家里其实已经摆满他的作品了。

    及至我上了中学,朝天宫一带其实有了很大的变化。什么都在变,不变的大约只有尹师傅的泥人摊。生意没有更好,但也没有坏下去。顾客还是孩子们,一些长大了,不再来了,便有一些更小的接续上来。

    有一天,爸爸一回家来,脸上是很兴奋的神情。回房间翻了一阵,翻出许久不用的照相机。爸爸对我说:“毛果,我们去找尹伯伯。”

    我们到的时候,夕阳西斜,尹师傅正袖着手打盹儿。耳朵上夹着一支烟,人也有些佝偻。这中年人,这时候便显出了老相来。爸爸没有惊动他,只是拿着照相机,对着摊上的泥人拍了一阵。尹师傅醒过来,眼神有些发木。

    爸爸高兴地对他说:“老尹, 你的玩意儿,遇到懂的人了。

    尹师傅的嘴角便扬扬,说:“先生 又玩笑,怕是没有比你更懂的。”

    爸爸摇摇头,说:“你可记得上次送我的那只泥老虎,我摆在办公室里,有个英国人见了,爱得不行。聊起来,原来他是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客座教授,专门研究亚非文化的。他说难得见这样地道的民间艺术品,想要看你更多的作品。”

    尹师傅嗫嚅了一下,说:“是个洋先生吗? ”

    爸爸说:“洋人也没什么, 艺术无国界。只要是好东西,就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

    后来,我目睹了这个叫凯文的英国教授,在看到这些泥人时的反应。这间十多平方的斗室,是尹师傅的家,简朴到只有一张床和一个立柜。其余的地方,满当当地摆着泥人。有的上了彩,有的还是素坯。因为太多,色彩又繁盛,任是谁都眼花缭乱。凯文轻轻抚摸其中一只“杀鬼钟馗”,眼里是一种疼惜的目光,仿佛对着初生的婴儿。他回过头来,用清晰的汉语对我们说:“这才是中国的!”

    这年的年尾,尹师傅的泥人,出现在了英国的《新世纪艺术年鉴》上。尹师傅婉拒了伦敦艺术双年展的邀请。他说:“我是登不上台面的,就是个手艺人。况且,生意走不开。还有,我儿子。”

    凯文再次找到他,是在第一年的秋天。凯文对爸爸说,他想和尹师傅谈谈生意的事。他说,他的弟弟开了一个工艺品公司,希望尹师傅能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他们会为他在中国安排专门的工作室,以后他的所有作品会直销海外。

    尹师傅摇摇头,说:“离开了朝天宫,我就什么都不是。“

    凯文说:“您是个值得尊敬的艺术家,理应过上更好的生活。”

    尹师傅眼角低垂,说:“穷则独善其身。 ”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粉嫩胖大、戴着长命锁或者金元宝的“大阿福”是尹师傅做得最多的一种娃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 B . 尹师傅嗫嚅着问“是个洋先生吗”,通过神态描写刻画了尹师傅的自卑心理,暗示他对自己的作品走出国门没有信心。 C . 小说聚焦手艺人尹师傅,叙写手法自然、朴素,语言质朴而显疏朗,真诚而有力量,能引起读者共鸣,让读者产生共情。 D . 尹师傅家中简朴的家具摆设与琳琅满目、色彩斑斓的泥人摆件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尹师傅对泥塑的热爱与执着。
    2. (2) 下列关于人物对话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先生又玩笑,怕是没有比你更懂的”道出传统匠人的手艺不被大多数人了解,缺乏市场,其艺术价值得不到体现的困境。 B . “只要是好东西,就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暗示想要改变传统匠人的现状,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C . “离开了朝天宫,我就什么都不是”说明传统匠人受地域影响明显,生存空间受限,离开了该地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D . “穷则独善其身”道出了像尹师傅这样的匠人在经济大潮中仍守着自己心中的一方净土,没有因名利而放弃传统坚守。
    3. (3) 葛亮在多部作品中都表达了他对“匠人”的理解:除了专注、打磨、任性,匠人还象征了一种文化传统。请结合选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尹师傅身上所体现的“匠人精神”。
    4. (4) 有位读者认为,小说中“我”这一角色完全可以隐去,用第三人称视角对这些人物展开平实的叙述,并不影响小说的质量。作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请你替作者说服这位读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三下·拉萨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薛县人也,字季。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弘年六十,征为博士。使匈奴 , 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病免归。

    元光五年,有诏征文学,葛川国复推上公孙弘。弘谢曰:“臣已尝西应命, 以不能罢归,愿推选。”国人固推弘。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拜为博士。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 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 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元朔三年,以弘为御史大夫。汲黯曰:“弘位在三公, 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晏婴相景公, 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今臣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弘病甚,乃上书曰:“臣愿归侯印,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君不幸罹病,何恙不已,乞骸骨 , 是章朕之不德也。君其省思虑,一精神,辅以医药。”因赐告牛酒杂帛。

    元狩二年,以丞相终。

    (节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B . 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C . 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D . 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有国家、国都、地域等多种含义,在文中指的是汉朝时王侯的封地。 B . 匈奴,古代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其君长称为单于,君长之嫡妻称为阏氏。 C . “弘乃病免归” 的“乃”与《孔雀东南飞》中“乃投水而死”的“乃”含义相同。. D . 乞骸骨,古代官吏因犯罪或年老等原因向君王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归葬故乡。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孙弘最初做官不顺,他出使匈奴,返回后上报情况,不合皇上的心意,被认为没有才能,罢职而归;再次受到举荐后,才得到了皇上的认可。, B . 公孙弘从不肯当面反驳和在朝廷上争论,总是放弃原来和人商量好的意见而顺从皇上的旨意,所以皇上特别喜欢他,以至于力排众议,最后让他做了丞相。 C . 汲黯对公孙弘颇为不满,认为他盖布被行为狡诈,违背约定不忠诚,但其对公孙弘的攻击都被公孙弘化解了,皇上对公孙弘仍然很信任。 D . 公孙弘在做人方面有突出的优点,比如他非常节俭,每顿饭只吃一种肉菜,饭食是脱壳的粗饭,但他却用俸禄供养着靠他生活的好友和宾客。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弘谢曰:“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愿更推选。”

      ②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

    5. (5) 公孙弘在回答皇上问话时提到了晏婴,其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 4. (2023高三下·拉萨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示表侄刘国华

    吴潜

    家园十亩屋头边。正春妍,酿花天。杨柳多情,拂拂带轻烟。别馆闲亭随分有,时策杖,小盘旋。

    采山钓水美而鲜。饮中仙,醉中禅。闲处光阴,赢得日高眠。一品高官人道好,多少事,碎心田。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部分的“酿花”之语暗含着花朵从孕育到开放的过程,生动而别致。 B . 这首词先言百花竞放,再写杨柳带烟,这些典型景象引发了读者对美好春天的想象。 C . 词人身体不好,只能策杖行走,但他依然兴致勃勃地进山采撷、临水垂钓。 D . 有人认为一品高官值得艳羡,却不知他们也有必须处理繁杂事务的劳烦。
    2. (2) 词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之乐的向往?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效果。
  • 5. (2023高三下·拉萨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十二章》中,曾子的名言“”,前一句用双重否定的句式对君子提出了要求,后一句则说明了君子要达到这样的要求的原因。
    2. (2)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两句,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到高地和溪流边游玩时的自在而高雅的生活情趣。
    3. (3) “秋风”是古代诗人笔下的常见意象,多用来描写秋天景色,可表达豪迈、肃杀、伤感、凄凉等,衬托一种悲凉的感情,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三下·拉萨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为了看日出,天刚亮我们就赶紧向着山顶出发,徜徉在林中小路,微凉的风热情地送来树叶花草的清香。鸟鸣声唤醒晨曦,静谧的山林中,松涛的声音在空阔的山谷中轻轻地回荡。

    登上高峰,一览众山小。此时天际已拉开①     的日出序幕。群山组成的地平线上,曙光被染得绯红,随后慢慢扩散开来,与暗蓝的苍穹融合在一起,编织成②     的朝霞。一会儿,彩霞消失了,天空一片暗红,那是日出的前兆。在暗红的最亮处,红日如一枚成熟的橘,慢慢跃出地平线,不经意间演绎出非凡的壮丽。放眼看去,红日仿佛被群山托起,群山间云海奔腾,气势磅礴,撼人心魄。黄鹤桥的日出似一幅美丽[A]的画卷,光影中一队飞鸟,似是画卷的题字。置身画中,我们豪情满怀。

    云海拍打着峰林和绝壁,慢慢地变成升腾的雾,笼罩着山谷,一片朦朦胧胧。山影树影③     , 柔美无限。绝壁上的几株松树扎根岩石上,从容面对风雨流云。漫步在林间小径,阳光一缕一缕自枝叶间漏下,走着走着,感到地势逼仄,天空被树荫和绝壁遮掩。抬头看去,原来这里是一线天[B],天空像一条细细的蓝色飘带。

    1. (1) 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惊心动魄    绚丽多彩    重重叠叠 B . 动人心魄    绚丽多彩    若隐若现 C . 惊心动魄    五颜六色    若隐若现 D . 动人心魄    五颜六色    重重叠叠
    2. (2) 第一段文字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3. (3) 有人对A、B两处作了修改:A处的“美丽”改成了“江山如此多娇”,B处的“一线天加了引号。这些修改都比原文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 7. (2023高三下·拉萨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数据显示,黄色和橙色是过去五年来全球饮料流行的颜色组,但如果评选近两年饮料届的“顶流”颜色,①     。原因很简单,饮料消费的主流——年轻消费群体,想要明亮、色彩大胆的产品,而经典的蓝色给消费者提供了平静和安心。随着可持续消费理念深入人心,②     。绿色代表新鲜、富含营养和有机。美国饮料开发公司Imbibe曾指出,人们需要色彩丰富的产品,喜欢自然和可持续的颜色,这意味着饮料制造商需要谨慎地选择颜色。

          ,还有一种颜色越来越受欢迎,那就是红色。食用色素供应商GNT指出,红色具有引发强烈情感的效用,集中体现了人类的活力、激情和积极的行动,色泽鲜艳的红色可以在一些产品应用中产生非常强大的效果。比如,产品使用红色可以达到吸引眼球的效果;在我国文化中,红色常常与吉祥、好运联系在一起,因而红色可以为产品提升节日期间的销量。

    1. (1) 下列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最”是副词,修饰“流行”,强调了黄色和橙色的饮料受欢迎程度之高。 B . “经典”是形容词,与“蓝色”搭配不当,应该改为“令人陶醉”之类的词语。 C . “引发”是动词,准确地表达了人看到红色后,其强烈情感由无到有的过程。 D . “就”是连词,用在这里不恰当,这是因为末句两个例子是并列关系,应该把“就”改为“也”或“还”字。
    2. (2) 请在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三下·拉萨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归去来兮辞并序》,我们向往陶渊明“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的潇洒,羡慕其诗意的人生;读苏轼诗文,我们既敬佩他“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进取精神,又感慨于他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豁达退隐;但我们读陆游,发现他自始至终都“位卑未敢忘忧国”,临死还“但悲不见九州同”,这种至死不改的爱国志,令人潸然泪下……这些伟大的人物,或超然高举、洁身自好;或既欲建功立业,又求自在人生;或不懈追求,唯以干事创业为乐。

    不同的人,对人生有不同的选择。你最喜欢材料中的哪种人生选择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