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06-29 浏览次数:30 类型:期中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2023高一下·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陈寅恪先生论及韩愈古文时说:“退之古文乃用先秦、两汉之文体,改作唐代当时民间流行之小说,欲藉之一扫腐化僵化不适用于人生之骈体文,作此尝试而能成功者,故名虽复古,实则通今,在当时为最便宣传,甚合实际之文体也。”“通今”是因其“甚合实际”,因其“最便宣传”,这段话点出了当时“古文运动”的文体改革本质和提倡“古文”的目的就是“致用”。那么韩愈要宣传什么?为什么要宣传?这就是问题的关键。陈寅恪先生认为古文运动的中心思想就是“尊王攘夷”。“尊王”就要提倡儒家道统,“攘夷”就是要抵制佛教,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维护正统的中央集权统治。封建文人士大夫正统思想极为浓厚,说韩愈提倡古文创作最终目的是维护皇权的正统地位应该是一针见血,由此可见古文运动致用务实的宗旨。

    较之韩愈提倡的古文理论而言,传统儒家诗歌理论在唐以前就已经十分完备。所以白居易在提倡写新乐府诗时,其创作理论头头是道,很有系统,以至于在当时影响极大。身后不久就被人称为“广大教化主”。但是白居易提倡写新乐府诗,本质上还是与时代的政治革新、儒学复兴的要求同声一气的。《新乐府诗序》是白居易诗论的代表之一,在这篇序言中表明了他对乐府诗歌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他置身于中唐政治革新时代欲求有所作为的表现:“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在这里,文学创作服务于现实政治的致用务实性目的已经非常清楚,不必赘言。

    在中国封建前期士族文学向后期庶族文学过渡的中唐时期,适应着士庶斗争的需要和对大唐帝国长治久安的希望,许许多多文人以不同的方式参加进政治革新的时代队伍中。活跃在元和时代的庶族地主文人,虽然并非同一政治集团,但在追求庶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上却是一致的;要求改革的主张不尽相同,方向却是共同的。正因为如此,即使是反对王伾、王叔文的韩愈,在抨击士族、表达改革弊政的愿望,为寒士不遇大鸣不平上也显示出其庶族出身的政治改革欲望。文学方面,文人们也都以不同的方式在探索和创新。韩愈倡导儒家道统,提倡古文创作以复兴儒学、服务现实为旨归,并以众多作家的共同努力和大量优秀的古文作品奠定了此后古代散文的范式和发展方向。考较新乐府运动与古文运动者的理论与创作实践,我们不难发现二者“致用务实”内在精神的相通。不过,仅从创作理论的提倡和实践上看,由于白居易更多强调的是儒家诗教,韩愈则是在其复兴儒学为职志的前提下倡导古文。因此,白居易新乐府诗歌创作的理论较之韩愈论古文的理论要全面和系统。

    韩愈和白居易发起的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在散文与乐府诗的创新上所取得的成就,或许在他们最初的动机上是未曾料到的。尤其在文学史上,由他们创新而建立的文学范式深远的影响,他们也许亦未预料。但如果没有创新精神,没有务实精神,也许就没有古文运动、新乐府运动,就没有今天他们在文学史上显赫的地位。

    (摘编自田耕宇《“古文运动”与“新乐府运动”创作的致用务实精神》)

    材料二:

    近来,所谓“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其浮夸荒诞的文风,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跪求”“哭晕”本是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言网语,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众号制作标题的“口头禅””。有网友说:“跪求体”“哭晕体”横空出世,配合“惊天一响”“全球震惊”等词语,感觉假得不能再假了。

    部分媒体行文浮夸,背后是“眼球情结”在作崇。修饰文辞、创新表达无可厚非,但裁剪素材哗众取宠,则少了一份真诚,也容易助推谣言肆虐。当网络流量与广告收益挂钩,“眼球情结”就与“营销心态”结成了同盟,于是,一些新闻信息产品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唯“买家”需求马首是瞻。长此以往,忽视了多方求证、核查事实的基本功,难免出现漏洞;而一旦为了抓眼珠不择手段,记录历史、传播价值等媒体责任更无从谈起。

    “文变染乎世情”,一个时代的文风与社会风气相互作用。汉初文章质朴畅达、经世致用,折射出开明务实的治世风貌;为扭转晚唐“俪偶章句”的浮靡,古文运动开启了中国散文的又一高峰;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要求文章摆脱空洞抽象,“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全党文风焕然一新。而当下,祛除媒体报道里的浮夸风、标题党,让沾泥土、带露珠的文字喷涌而出,网络环境才会风清气正。

    好文风源自好作风,祛除浮夸不单是改文字,也要改思路。一些自媒体写作者乃至媒体从业者不深入生活,闭门敲键,杜撰文章;不掌握情况,标题惊悚,文章空虚。把讲故事当作讲大话,把喜闻乐见等同于耸人听闻,放弃了实事求是的作风,放弃了守正求真的舆论担当,让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蚕食。

    不管在什么时代,持中守正、推陈出新,都是最重要的文风。一方面,媒体人应转换“声道”,掌握互联网语言,强化互联网思维。近年来,不少主流媒体创新表达语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中国一分钟》等产品迅速“刷屏”“圈粉”无数,靠的正是对互联网规律的洞悉,另一方面,也不要把制造噱头当成传播规律,盲目跟风。用各种招式吸引受众固然重要,但能真正赢得读者的,是权威的信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

    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其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

    (摘编自2018年6月13日《人民日报》)

    1. (1)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愈提倡古文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皇权的正统地位,这体现了古文运动致用务实的宗旨。 B . 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创作理论很有系统,头头是道,在当时影响极大,这既是由于传统儒家诗歌理论在唐以前就已经十分完备,也是由于他顺应了现实政治的时代欲求。 C . 元和时代的庶族地主文人受到自身阶级立场和儒家文化的影响所发起的“新乐府运动”和“古文运动”,其内在精神与当时兴起的儒学复兴思潮及时代政治革新具有相通之处。 D . 韩愈、白居易等元和文人所具有的创新精神、务实精神,是今天古文运动、新乐府运动占有文学史上显赫地位的重要原因。
    2. (2) 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网络流量与广告收益挂钩,“眼球情结”与“营销心态”结合,一些新闻信息产品就会唯“买家”需求马首是瞻,出现行文浮夸、媒体责任感缺失等问题。 B . 一个时代的文风会对社会风气起作用,当下,只要祛除媒体报道里的浮夸风、标题党,让沾泥土、带露珠的文字喷涌而出,网络环境就会风清气正。 C . 祛除浮夸主要是要改思路,所以一些自媒体写作者乃至媒体从业者应当深入生活,掌握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守正求真的舆论担当。 D . 近年来,主流媒体不仅持中守正,也推陈出新,靠对互联网规律的洞悉,创新表达语态,创作了“刷屏”“圈粉”无数的《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中国一分钟》等产品。
    3. (3)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证逻辑。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2023高一下·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祖母死了,我就跟祖父学诗。因为祖父的屋子空着,我就闹着一定要睡在祖父那屋。

    早晨念诗,晚上念诗,半夜醒了也是念诗。念了一阵,念困了再睡去。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

    祖父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我也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都是些什么字,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只觉得念起来那声音很好听。所以很高兴地跟着喊。我喊的声音,比祖父的声音更大。

    我一念起诗来,我家的五间房都可以听见,祖父怕我喊坏了喉咙,常常警告着我说:“房盖被你抬走了。”

    听了这笑话,我略微笑了一会工夫,过不了多久,就又喊起来了。

    夜里也是照样地喊,母亲吓唬我,说再喊她要打我。

    祖父也说:“没有你这样念诗的,你这不叫念诗,你这叫乱叫。”

    但我觉得这乱叫的习惯不能改,若不让我叫,我念它干什么。每当祖父教我一个新诗,开头我若听了不好听我就说:“不学这个。”

    祖父于是就换一个,换一个不好,我还是不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一首诗,我很喜欢,我一念到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那“处处”两字,我就高兴起来了。觉得这首诗,实在是好,真好听。

    还有一首我更喜欢的:“重重叠叠上楼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为明月送将来。”就这“几度呼童扫不开”,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客人来了,祖父总是呼我念诗的,我就总喜念这一首。

    那客人不知听懂了与否,只是点头说好。

    就这样瞎念,到底不是久计。念了几十首之后,祖父开讲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祖父说,“这是说小时候离开了家到外边去,老了回来了。家乡的口音还没有改变,胡子可白了。”

    我问祖父:“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

    祖父说:“好比爷爷像你那么大离家,现在老了回来了,谁还认识呢?小孩子见了就招呼着说:你这个白胡老头,是从哪里来的?”

    我一听觉得不大好,赶快就问祖父:“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心里很恐惧。

    祖父一听就笑了:“等你老了还有爷爷吗?”

    祖父说完了,看我还是不很高兴,他又赶快说:“你不离家的,你哪里能够离家……快再念一首诗吧!念‘春眠不觉晓……’”我一念起“春眠不觉晓”来,又是满口的大叫,得意极了。完全高兴,什么都忘了。

    但从此再读新诗,一定要先讲的,讲过的也要重讲。似乎那大嚷大叫的习惯稍稍好了一点。“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首诗本来我也很喜欢的,黄梨是很好吃的,经祖父这一讲,说是两个鸟。于是不喜欢了。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祖父讲了我也不明白,但是我喜欢这首。因为其中有桃花。桃树一开了花不就结桃吗?桃子不是好吃吗?所以每念完这首诗,我就接着问祖父:“今年咱们的樱桃树开不开花?”

    除了念诗之外,还很喜欢吃。

    记得大门洞子东边那家是养猪的,一个大猪在前边走,一群小猪跟在后边。有一天一个小猪摔井了,人们用抬土的筐子把小猪从井里吊了上来。吊上来,那小猪早已死了。祖父就说他要那小猪。祖父把那小猪抱到家里,用黄泥裹起来,放在灶坑里烧上了,烧好了给我吃。

    我站在炕沿旁边,那整个的小猪,就摆在我的眼前,祖父把那小猪一撕开,立刻就冒了油,真香,我从来没有吃过那么香的东西,从来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东西。第二次,又有一只鸭子掉井了,祖父也用黄泥包起来,烧上给我吃了。在祖父烧的时候,我也帮着忙,帮着祖父搅黄泥,一边喊着,一边叫着,好像拉拉队似的给祖父助兴。

    鸭子比小猪更好吃,那肉是不怎样肥的。所以我最喜欢吃鸭子。

    我吃,祖父在旁边看着。祖父不吃。等我吃完了,祖父才吃。他说我的牙齿小,怕我咬不动,先让我选嫩的吃,我吃剩了的他才吃。

    祖父看我每咽下去一口,他就点一下头。而且高兴地说“这小东西真馋”或是“这小东西吃得真快”。

    我的手满是油,随吃随在大样上擦着,祖父看了也并不生气,只是说:“快蘸点盐吧,快蕴点韭菜花吧,空口吃不好,等会要反胃的……”

    说着就捏几个盐粒放在我手上拿着的鸭子肉上。我一张嘴又进肚去了。

    自此吃鸭子的印象非常之深,等了好久,鸭子再不掉到井里,我看井沿有一群鸭子,我拿木杆就往井里边赶,可是鸭子不进去,围着井口转,而呱呱地叫着。我就招呼了在旁边看热闹的小孩子,我说:“帮我赶哪!”

    正在吵吵叫叫的时候,祖父奔到了,祖父说:“你在干什么?”

    我说:“赶鸭子,鸭子掉井,捞出来好烧吃。”

    祖父说:“不用赶了,爷爷抓个鸭子给你烧着。”

    我不听他的话,我还是追在鸭子的后边跑着。

    祖父上前来把我拦住了,抱在怀里,一面给我擦着汗一面说:“跟爷爷回家,抓个鸭子烧上。”我想:不掉井的鸭子,抓都抓不住,可怎么能规规矩矩贴起黄泥来让烧呢?于是我从祖父的身上往下挣扎着,喊着:“我要掉井的!我要掉井的!”

    祖父几乎抱不住我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表明祖父文学造诣深厚,作者借此暗示爷爷曾经很富贵。 B . 初读时,把“几度呼童扫不开”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主要是因为“我”纯粹是玩耍,不认真对待。 C . 从大喊乱叫着念诗,到“似乎那大嚷大叫的习惯稍稍好了一点”,表明“我”学诗的心态有了细微的变化。 D . “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我也要离家的吗?”等内容,表达出“我”对自己前途渺茫的忧伤。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房盖被你抬走了”,祖父的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也表现了祖父风趣幽默的性格特点。 B . 由“黄鹂”“桃花”想到“黄梨”“桃子”,既写出“我”喜欢这两首诗的原因,也与下面写吃烧猪肉、鸭肉的文字形成对比。 C . 对吃烤小猪和烤鸭子过程的描述,细致入微,饶有趣味,表现了祖父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D .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融入了作者的生活体验,语言生动,构思巧妙,产生了动人的艺术效果。
    3. (3) “我”跟祖父学诗这个过程的叙述很有层次,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4. (4) 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3. (2023高一下·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 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乙】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 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B . 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C . 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D . 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文中的侍坐体现了孔子和弟子们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B . 舞雩,是鲁国求雨的坛,舞,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仪式,以舞蹈呈现,故称舞雩。 C . 师襄子,即师襄,春秋时期鲁国的乐官,孔子的老师之一,加“子”以表尊重。 D .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后世读书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3. (3) 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侍坐》中的子路希望受命于危难之际,通过三年的努力,使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达到大治,展现了他作为军事家的气魄。 B . 冉有和公西华看到子路被老师“哂”,担心坦言志向也会招致老师的批评,故而谦虚低调,不敢言大志,只敢述小志。 C . 【甲】文中曾皙鼓瑟,【乙】文中孔子学琴,反映了儒家对音乐的重视,孔子将礼乐并重,认为音乐能促进人格的养成。 D . 两篇选文中,孔子一为人师一为弟子,为人师时循循善诱,为弟子时精益求精,司马迁敬仰不已,尊其为至高至上的圣人。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处的句子。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②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2023高一下·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释】①巃嵷(lóng 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 . 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 . 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 . 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 (2) 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在写景手法上的妙处。
五、情景默写
  • 5. (2023高一下·浙江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临安春雨初霁》中“”两句,表面看是表现诗人写书品茗的闲适恬静生活,实则暗示着诗人有志难为的无限郁闷和惆怅。
    2. (2) 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自己家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的两句是:“ 。”
    3. (3) 《望海潮》和《扬州慢》都写到树木,而意境各异,前者“”写杭州之柔美清丽,后者“”写扬州衰败荒凉。
    4. (4)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来表明自己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句子是:
    5. (5) 屈原《离骚》中写诗人因高尚的德行被小人嫉妒、诽谤的两句是“”。
六、选择 简答
  • 6. (2023高一下·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人到了外地也要吃烧梅,因不地道,吃了又悔,但仍要吃。(   )

    黄州烧梅是黄州传统名点,其配料精、制作细,上似梅花,下似石榴,富意“榴结百子,梅呈五福”,因而亦叫“石榴烧梅”。烧梅与东坡饼、炒汤圆并称为古城黄州的三大名吃。相传黄州烧梅在明代以前是用肥肉、桂花、核桃仁等做馅,清代以后又加入了葡萄干、冰糖等,制成后用蒸笼蒸熟。如今,黄州烧梅在工艺上更讲究。①黄州烧梅不仅颜色亮丽、造型别致,味道也是独具一格,这与其精细的制作和优良的选料紧密相关

    尽管黄州的烧梅小店遍布市井,但每个热气腾腾的窗口,几乎都是排队的长龙。戴着白帽的伙计揭开蒸笼,糯米脂油的浓香喷薄而出,腾腾的白气把半条街道熏得香气浓郁,人的口腹之欲自然被撩拔得蠢蠢欲动。这种情势,生动地渲染了黄州人生活的众生相,成为江城街头民俗文化的风景线。

    黄州烧梅,如同一曲戏剧。②戏曲是精神文化食品,而黄州烧梅却是供人们味觉享受的佳肴,在精神上得到一种愉悦和满足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究其原因,与其说是乡土情结,不如说是味蕾的诱惑。 B . 其原因是味蕾的诱惑,也是乡土情结。 C . 究其原因,与其说是味蕾的诱惑,不如说是乡土情结。 D . 其原因是乡土情结,也是味蕾的诱惑。
    2.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B . 吴楚东南垢,乾坤日夜浮。 C .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D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 (3) 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 7. (2023高一下·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勤劳的反面是懒惰,不爱劳动和工作。众所周知,活着的人,每天只要双脚一着地,就需消费。不劳动就无收获,无收获拿什么来消费?总有人想不劳而获,想天赐宝,然而奔兔撞死木桩毕竟偶然,者必定田园荒芜,生活贫困。

    ④____________。有些人常常认为节俭和奢侈是个人生活小节,无关大体,其实不然。⑤____________。节俭和艰苦奋斗,可以磨炼人们的志气;奢侈和贪图安逸则可以使人们丧失志气。越王勾践在国破家亡之后,为了报仇雪耻,他深怕舒适安逸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壮志,就 , 天天以艰苦的生活来磨炼自己,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而国势大振,一举消灭了吴国。而刘阿斗在家破国亡后,安逸于敌国,“”,一无所为。被誉为钢铁铸成的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年代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坚定得很,但在取得全国胜利后的和平环境里,有些共产党人却经不起糖衣炮弹的攻击,由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英杰,腐化堕落为祸害百姓的败类。事实证明,⑥____________。试看当今层出不穷的贪官们,有几个不是从生活上开始的呢?

    1. (1) 请在文中①②③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2. (2) 请在文中④⑤⑥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 (3) 下列诗句和文中“糖衣炮弹”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B . 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C .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D .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七、材料作文
  • 8. (2023高一下·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如同登山。如果把登顶当作人生价值的实现,有的人一路直行,直奔山顶;有的人折行而前,终至山顶;还有的人,止于途中,转而助力他人登顶,也享受到了登顶的快乐。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