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图标了解家乡]
[同学们对图标的理解与阐释]
图标由汉字、拼音、图形组成,巧妙地将天姥山、大佛寺等新昌著名景点róng 入其中。
图标上方天姥山连绵不绝,奇峰林立,山色苍翠,寄yù 山城绿色、和谐的美好希望。
图标中央顺山势而成佛像轮廓,让人自然联想到“江南第一大佛”,设计 。
图标右下方书有“新昌”两字,流chàng 明快,展现山城的新、美、力。
①róng入其中
②寄yù
③流chàng
山水入诗文,山有境水有情。李白《渡荆门送别》中“,江入大荒流”是壮美:郦道元《三峡》中“,不以疾也”是奇趣;王维《使至塞上》中“,”是雄浑;陶渊明《饮酒》中“,飞乌相与还”是安适;王绩《野望》中“树树皆秋色,"是惘怅;崔颢《黄鹤楼》中“?”是乡愁。
诗画新昌城,水如诗山如画。十九峰“争高直指”,沃洲湖“水皆缥碧”,千丈幽谷中“好鸟相鸣” ……古人云:“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新昌山水,抚慰人心,让每一个“久在樊笼里”的人“复得返自然”。
菜干
琦君
①旧式农村,自种蔬菜,故可一年四季取之不尽,吃之不竭,但为了配合荤腥,调节口味,除了观拔现摘、现炒现吃的新鲜园蔬之外,家家户户都要在冰雪严寒的冬天,腌制咸菜和第干。在春夏之交晒莱心,以便随时补蔬菜之不足。
②菜干就是干菜,(我家乡土话许多名称都倒一下, 例如拖鞋称鞋拖,罩袍称袍罩。)沪杭人称于菜为尊干菜。顾名思义,是要略经发酵,才会转为深咖啡色或黑色,要越乌黑的越香。这也是母亲一双“魔手”特有的技艺。所以夏天里,左邻右舍,都来我家要点乌黑油亮的菜干炒肉末下稀饭吃,非常爽口。
③菜干的腌制过程,不像威菜那么简单。先要整理出大小均匀的青菜,一棵棵用布擦净,二片片撕开,加适量的盐揉透,铺在簟上吹风至半干后收入瓮中。待若干时日后,开启时闻到一股触鼻的霉酸味,再取出切碎,置蒸笼中蒸熟,再取出在大太阳下晒干。干得跟茶叶一般,那就放多久都不会坏了,有的人家为了省钱,只晒不蒸的。
④入少许“老酒汗”。老酒汗又是我家乡一种上等酒的名称,是拿自制的黄酒用大火蒸,滴下来的蒸汽就是“酒汗”,也就是“白干”,比美国的“约翰走路”香得多了。次一等的叫烧酒,那是由酒糟蒸的,酒性烈,远不及酒汗来得醇厚。酒汗有防腐之功。此外,母亲还加进一些黄砂糖,可以帮助发酵,这是外公教的。外公说,这两样东西,别家是舍不得放的,这才是“潘宅菜干”的特色。
⑤三、四月里,田里的油菜最多时,母亲还晒嫩嫩的油菜心。那是将尚未开花的油菜摘下嫩顶,洗净后在滚水中捞一下,取出沥去水,铺在竹簟上让烈日晒干,完全像现在的脱水菜。然后理得齐齐整整,一捆捆扎好,再用布袋包了,寄到遥远的北平给父亲尝新。看母亲一针针缝布袋时的神情,不只是在做一件工作,而是把一缕缕、一丝丝思念远人的情意,都和在嫩莱心里了。
⑥母亲做完干菜心和菜干,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干菜心是煨肉吃的,她自己很少吃,贵客来了才烧,因为太好吃了,总是吃得光光的,我只能倒点卤汁拌饭吃。
⑦外公来时,母亲就一定煨一大碗给他老人家享受,我跪在长凳上看外公大口大口地吃菜。我问:“外公, 你为什么不吃肉呢?”外公说:“娘边的女儿,肉边的菜,肉边菜最好吃,娘边的女儿最享福。”
⑧直到现在,我每吃肉边莱就会想起幼年时偎在母亲身边的幸福时光。
⑨菜干煨肉当然也是一道好菜。乡下人俭省,除了过年时才煨,平时都是用油渣炒菜干,炒一大钵子可以吃十天半月都不会坏。 记得有一次去邻居家吃尝新酒,一盘猪肝都一片片干得翘起来,底下全垫的菜干,看看猪肝都发霉了。原来乡下规矩,猪肝是摆样子,不能吃的,等尝新酒的一阵热闹过去以后,才拿来炒豆干,还当一道名菜呢。因为乡下人一年只养一条猪,而一条猪只有一副肝啊。
⑩母亲说:“一副肝也好,两副肝也好,我是不吃这样血腥东西的。”她吃得最多的是菜干炒豆干末。炒得香喷喷的,有时她还用菜干冲汤喝,像泡茶似地。她一边喝汤,一边就念“菜干经”
⑪“莱干经”的词儿,我一字不漏地都记得,是这样的:“菜干经菜干经,撮把菜干泡碗汤,喝到心里妙荡荡。西方路上有金桥,有福之人桥上过,无福之人桥下过……“
⑫此情此景,历历如在目前。
菜干:母亲寄菜干 母亲煨菜千
特征 |
例句 |
品味 |
口语式的絮语 |
菜干就是干菜,(我家乡土话许多名称都倒一下,例如拖鞋称鞋拖,罩袍称袍罩。)沪杭人称干菜为霉干菜。 |
这段关于“菜干”名称的介绍如话家常,富有生活气息,就是典型的“口语式的絮语” |
动态化的叙述 |
先要整理出大小均匀的青菜,一棵棵用布擦净,一片片撕开,加适量的盐揉透,铺在簟上吹风至半干后收入瓮中。 |
|
书卷式的雅言 |
在春夏之交晒菜心,以便随时补蔬菜之不足。 |
|
梁柏台:人民司法开拓者
童波
㈠
岁月悠悠,光阴如梭,历史的轨迹如同新昌县新林乡来龙山麓苍翠的松柏,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风霜里唱着信仰的歌。
盛夏的查林村,山明水净,岁月凝香。在六角飞檐的纪念亭里,黑色的花岗岩石碑上镌刻着萧劲光大将题写的“梁柏台烈士纪念碑”八个大字,梁柏台雕像的一旁,书写着“中国人民法制和人民司法的开拓者”。
青山苍苍,绿水泱泱,烈士伟绩,百代流芳。
来龙山的清风和钦寸水库的波浪,日夜流淌着这位我国人民政权第一位司法部长、第一位检察长的故事,述说着他为我国司法体系殚精竭虑、勇于创新的红色记忆。
㈡
梁柏台是毛泽东口中的“红色法律专家”。在他的身上,充满着对法律的崇尚和追求。
1899年9月14日,梁柏台出生于浙江新昌新林乡查林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6 岁那年,这个偏僻山村的同学少年,却已“所思者皆国事”。他挥笔写下《丈夫誓许国说》,立誓要做一个“以身付诸国,竭力以担国事,以保国家,不以私而忘公”的“许国大丈夫”。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从新昌县新林乡查林村出发,梁柏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和众多革命者一样,他有坚定不屈的革命信仰,有坚毅如星的眸子,更有一颗勇敢无畏的心。
1921年,梁柏台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员。
当他阅读苏联宪法时,深切感受到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法律。他下定决心,刻苦钻研,系统学习苏联法律,并打下了扎实的法学理论的根基。
在苏联运东的法律诉讼中,有很多案件涉及中国人,苏联法官不懂中文,翻译又不能直接解决问题,法院要求将精通中文与依语的梁柏台调到伯力省(今哈巴罗夫斯克)法院担任审判员。梁柏台没有放弃这次机会,在担任审判员期间,他一直把公正司法的理念放在心中。参加一次次的审理,他提高了自己的司法水平,丰富了司法经验。
梁柏台在苏联期间没有用化名,因为名声响,敌人对他虎视眈眈。“中国人总是要回到中国去干革命的。”梁柏台身在苏联,心系祖国。
1931年,新生的中华苏维埃政权迫切需要自己的法律人才。梁柏台是当时我党内部唯一系统学习过苏联法律并具有律师执业经验的人,毛泽东第一时间想到了他,他立即电告中央寻找这位曾在苏联深造的红色法律专家。
毛泽东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还没有着落,梁柏台同志是我们的红色法律专家,司法工作上的问题可以多和他商量。
㈢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前的瑞金叶坪村,夜未央,人难眠,红军战士们满腔革命热情,在一盏盏油灯下迎来灿烂的黎明。
1927年至1931年,短短的4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了10多个工农武装割据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掀起了土地革命的高潮。国民党反动派搞封锁、搞围剿,各根据地和红军的斗争活动基本上各自为政。只有建立苏维埃国家政权,才能形成合力。
各项准备千头万绪,起草各种文件最为重要,立法工作更成燃眉之急。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定的第一部宪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是一部由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确保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大法,这部宪法由谁来起草至关重要。
梁柏台到达瑞金后,毛泽东热情地握着他的手说:“早在盼你了, 我们的红色法律专家,第一部红色宪法在等你起草呀!“
在瑞金的日子里,梁柏台每天都从早到晚地写东西。 晚上工作得很迟,在微弱的油灯下,饿了就喝点水。他为司法事务弹精竭虑,而无暇应付世俗事务。他远离公众视野,整日打交道的只有法律条文。时间紧迫,任务重大。梁柏台认真总结各个革命根据地革命斗争和政权建设经验,参考苏联宪法,夜以继日地研读着、思考着、修改着。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召开,随着由梁柏台参与起草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法律文件的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了,一个崭新的红色国家政权在世界的东方诞生!
㈣
1934年10月,江西于都河畔,凤萧萧兮易水寒,红军壮士兮不复还,两万五千里长征正式开启。
部队集结,火把绵延,映红了秋水。在仅240万人口的赣南苏区,当时有33万人参加红军,60万人支援前线。
为何有如此多的群众参加革命?因为苏区红色政权横空出世,众多法律法规相继实施,夯实了苏维埃政权的执政基础。在短短3年中,梁柏台参与起草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等10多部重要法律,初步建立起了苏区的法律体系,为创制人民法制和人民司法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
著名党史专家石仲泉评价梁柏台说:他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一位朴素的爱国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开创了我国人民法制和人民司法事业,是中国人民法制和人民司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先驱。
梁柏台精通法律;老百姓尊敬他,爱戴他。敌人则对他恨之入骨。
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后,梁柏台奉命留守赣南,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春,梁柏台在突围时左臂重伤被俘。他被关押在江西大余县的监狱里,戴着啷啷作响的脚镣和手铐。自幼立志做一个“许国大丈夫”,参加革命后立誓“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梁柏台,从容淡定,视死如归。一次次审讯,他一言不发:一遍遍毒打,他沉默以对。为了保护革命同志,他严守自己的真实身份,头颅高昂,微笑荡漾,牺牲后幻化成革命之魂,沉睡在山野中,长亘在历史里。
(选自《绍兴日报》有删改)
选取的新闻素材 |
凸显的人物精神 |
|
㈠ |
梁柏台的历史地位 梁柏台纪念亭的位置及周边环境 |
贡献巨大 精神伟大 |
㈡ |
梁柏台年少立志 梁柏台赴苏联求学成为法律专家。 |
|
㈢ |
|
|
㈣ |
梁柏台初步建立了苏区的法律体系 梁柏台壮烈牺牲 |
勇于创新 视死如归 |
[示例]文章第一部分,不仅详细说明了梁柏台纪念亭的石碑、碑文等,还描写了纪念亭周围“山明水净”的自然环境,使梁柏台“贡献巨大、精神伟大”的形象更加鲜明。
备选人物:毛泽东 朱德 王树声
品山堂鱼宕
(明)张岱
二十年前强半住众香国① , 日进城市,夜必出,之品山堂,孤松箕踞,岸帻入水。池广三亩,莲花起岸,莲房以百以千,鲜磊可喜。新雨过收叶上荷珠煮酒香扑烈。门外鱼宕,横亘三百余亩,多种菱芡。小菱如姜芽,辄采食之,嫩如莲实,香似建兰,无味可匹。深秋橘奴饱霜,非个个红绽,不轻下剪。季冬观鱼,鱼艨千余艘,鳞次栉比,罱②者夹之,罛③者扣之,簎④者罨之,罩⑤者抑之,罣⑥者举之,水皆泥泛,浊如土浆。鱼入网者困团,漏网者,寸鲵纤鳞,无不毕出。集舟分鱼,鱼税三百余斤,赤鱼白肚,满载而归。约吾昆弟烹鲜剧饮,竟日方散。
[注释]①众香国:为张岱父亲修筑的别墅,张岱年轻时居住于此,“品山堂”是其中一处建筑。②罱:[lǎn],捕鱼或捞水草、河泥的工具。③罛:[gū],大的渔网。④簎:[cè], 捕鱼用的竹帘。⑤罩:捕鱼用的竹器。⑥罣:[guà],牵绊、阻碍。
①之品山堂
②无味可匹
③水皆泥泛
④无不毕出
新雨过收叶上荷珠煮酒香扑烈
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供参考:
[链接材料一]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国务院决定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6 年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链接材料二]新昌县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部分)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别 |
新昌调腔、新昌布袋木偶、目连戏 |
传统戏剧 |
小京生炒制技艺、绿茶制作、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 |
传统技艺 |
舞狮、丁家坞马灯、三十六行 |
传统舞蹈 |
新昌传统拳术、叠罗汉、三坑秋千船 |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
剪纸、根雕、竹编 |
传统美术 |
端午习俗、刘阮遇仙故事、新昌真君殿庙会 |
民俗 |
甘棠元宵乐、鼓亭、十番 |
传统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