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3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四)

更新时间:2023-05-17 浏览次数:107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辽宁模拟)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①汉字赓续着厚重的历史文脉,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独具魅力 的瑰宝。2月17日至22日、“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河南举行,全国 网络媒体与广大网友共同探寻文字起源,活动历时六天,登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突破3亿,在 互联网上掀起中国汉字热潮。记载和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风采的古老文字,跨越历史长河,在 网络世界闪烁着璀璨光芒,等待着人们的品阅。

    ② 出土于中国河南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献遗产,传承着中国基因,是中国 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在网络文化语境下,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对甲骨文进行传播与普及,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机。正如网友们在活动互动区的评论所说,“古老的汉 字萌发新潮魅力!”借助“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 汉字独有的形式之美和厚重的历史沉淀,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永恒的魅力。

    ③“一片甲骨惊天下”,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里,通过专题陈列可以看到甲骨文发展演进以及 发掘、研究的全过程;在“网红打卡地”安阳殷墟考古文旅小镇,独具风韵的殷墟文明与现代化 数字多媒体科技碰撞出“独特花火”;作为中国首部字典的《说文解字》共收录了多少字?又是 如何架起古老文字与后世文字沟通的桥梁?在河南漯河许慎文化园“字圣”故里,你能找到答 案;走进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让甲骨学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插上了智能化 “翅膀”。

    ④“了不起的中国汉字”系列海报、创意视频、Vlog、深度专访……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网络 媒体报道带着鲜活的温度,在网络空间掀起了“最湖中国范儿”。在“甲骨文里的24节气”专栏里,网友们可以了解节气字形的来龙去脉。在“晒出我的中国字”微博话题中,创作者们用书 法、篆刻等形式共同参与传扬汉字之美。广大网友沿着历史长河溯源,如同“打卡”一场汉学寻

    根之旅。

    ⑤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 晶。而作为传统文化的根脉,汉字的源头,甲骨文正在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写意中国——探 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正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根基的重要举措,作为全国开年六个重点项目之一,让网友们沉浸式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 特魅力,在中华文字之美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⑥ 穿越时空,解码文字里的中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也一定能为中国汉字文化的 传播提供更多可能性。让我们共同努力,探寻汉字起源,揭开数千年的文明“密码”,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让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 中国汉字在新时代迸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摘编自章艾威《探寻汉字起源,让中华传统文化“火”起来》,光明网2023年2月24日)

     材料二:

    汉字是保留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汉字是一面镜子,其独特的造字方式,映射出 古人认识世界、表达意愿的途径和方法。汉字的创造和使用,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 维方式和基因密码。

    我们可以从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两个角度揭示先民造字与用字的特点。 一个汉字可以用 一幅图画表示,或源于日常生活,或源于自然山水,也可以源于人体自身。透过这幅“画”,我们 可以窥探其中的深意。这里以“夺”字为例,说说它的造字理据,由此看古人是如何通过具体画 面来表达抽象含义的。

    从字形看“夺”(奪)的造字之义:“雀”表示鸟展翅欲飞,“寸”就是右手,整体表示手里抓着 的一只大鸟一下子飞走了。其蕴含的特征义是“失落,离开”,“夺”的所有词义都由此展开。校 勘学术语“夺文”指文字脱落;“泪水夺眶而出”,指泪水离开眼眶;“夺目”指目光离开原来所视 之物,即目光转移。失去与夺走这两者本质上是一体两面。使一方失去的手段,便是另一方进 行逼迫或夺取。李密《陈情表》“舅夺母志”是说,舅舅让母亲失掉了不再嫁人的志向(想法),换 言之就是逼迫母亲改嫁。夺走对方的东西,也就意味着使对方丧失原有的东西。“失落——丧 失(使失落)——夺取(使对方丧失而自己获得)”,这就是古人思考的线索。

    (摘编自王云路《汉字蕴含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基因》,《光明日报》2023年02月26日)

    1. (1)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两段介绍“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的盛况以及活动的 组织者、活动地点和时长,评论这次活动的意义。 B . 文章第三、四段评论在这次活动中,广大网友通过网络,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殷墟考 古文旅小镇等各处了解和传扬甲骨文之美。 C . 文章第五段进一步指出本次活动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厚植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根基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D . 文章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通过这次活动,广大网友“穿越时空”,探寻汉字起源,发现 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密码”。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记载和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风采的古老文字甲骨文,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 B . “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掀起了中国汉字热潮。 C . 一次探寻汉字起源活动,就是一场汉字寻根之旅,广大网友参与了所有的活动,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D . 透过源于日常生活、自然山水或人体自身的汉字的一幅幅“画”,可以窥探其中的深意,了解先人的思维方式。
    3. (3) 下列不能看出古人是如何通过具体画面来表达抽象含义的一项是(     )
      A . “得”的甲骨文字形表示一只手拿着一个贝壳,后来表示在路上捡到一枚贝壳。“贝”在远 古时代曾是通用货币,“拾贝”是获得,更是快乐与满足,“洋洋自得”就是这么来的。 B . “牧”的甲骨文字形表示一只手持棍棒驱赶牲畜,本义指放养牲口,引申指放牧的场地、郊外。后来衍生出统治、管理的意思。古代的“牧民”即指统治民众。 C . “日”的甲骨文是一个圆圈中加一横,这一横并非有什么特殊含义,恐怕只是为了让它区分于一般的圆圈物体。 D . “水”的甲骨文的四个点之中有一条曲线,表示弯弯曲曲的水流之形。许慎明确将“水” 定义为“准”,即准则、法则。“水准”一词现在依然被使用。
    4. (4) 材料一中作者说“甲骨文正在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原文中有哪些依据?请简要概述。
    5. (5) 我们应该怎样去探寻汉字蕴含的文化基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二、现代文阅读(35分)
  • 2. (2023高三下·重庆模拟) 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扬着灰尘的路上

    刘白羽

    一到黄昏,接近前线的那些公路就紧张忙碌起来了。六月,这个时间,朝鲜是又凉爽又干燥的,灰尘像一团一团烟雾一样飞扬着,运输汽车就从这滚滚灰尘中间穿过去。

    就在这样一天,我坐着一辆吉普车上前线去。我们的驾驶员是一个活泼、勇猛的青年人。他一次又一次地从路边上超过前面的卡车,超过之后,他就非常愉快,嘴巴就啧啧响着,夸奖他手里这辆小吉普,他还总不断地哼着一个朝鲜歌子,他反复地唱着。

    下面就是他跟我讲的关于他的战友杨从芳的事情:

    “那是去年五次战役的时候,……咱们火线上的同志们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跟敌人战斗着,……在最紧张的关头上,前线一连三五个电报拍来,要弹药,要弹药,要弹药。我们三十几台车,装满弹药,出发上前线去了。”

    “前边的车停着了,——有人下来打着招呼:‘瞧瞧这是不是地方,咱们上点水,加点油呀!’大家就把车都顺在路边,一辆挨一辆停下来。正在这节骨眼上,飞机一下子来了,——嗡嗡响着来了。”

    “一霎时,一点火光都没有了,连抽烟的也把烟头赶忙塞到脚底下碾碎了。”

    “谁知道,就在山背后那片稠稠的树林里突、突、突升起一串红信号弹。同志:你是去年到朝鲜来过的,你知道敌人常常拿降落伞空降特务,这些特务们藏在背阴地方,专门给飞机打信号。……飞机马上奔着红信号弹闪亮的地方飞过来,它要是发现这一大批运输车,它不把炸弹扔光是不会松手的,它一定还会用无线电再招呼更多的飞机来呢!”

    “这工夫,我听见我后边那台车,不知干什么,把火踩着了,突突响起来。”

    “这台车的车头和我的车头拉平,我看见——那不是杨从芳吗?!他可呼的一声闪过去了。”

    跟我谈话的这个年轻人,现在谈起这件事,心情一定还相当紧张,他停下来,沉重地喘了口气,才又说下去:

    “谁也不明白,杨从芳为什么要这样干。”

    “正在紧张万分,忽然一阵雪亮的亮光在前边唰地亮了起来。是杨从芳,……他开出几十码,刚刚离开我们,他就一下子把他的头灯扭开了,……”

    我忍不住插问:“这不是很危险吗?!”

    他的脸色紧张,声音比平时要低要细:“是啊,危险极了——我吓得从座位上跳起了来。他这不是找死吗?”

    “我看得清清楚楚,那灯光一低一扬地闪动,他这孤单单一台车飞快地往前面那个平坝子上跑去。立刻一阵机枪子弹火亮火亮地跟着撵过去,那一阵扫射可真激烈呀!这时候,我们大家都跳出来,都提着自己的心,紧紧盯着那向远处跑去的雪亮的灯光。飞机疯狂地怪叫着,打得满天都是红火星子,可是这台车的雪亮的灯光还是亮着。灯光一下往上闪去,那是汽车冲上高岗;一下又不见了,那是翻过了高岗;一会又在更远的地方出现。飞机扎下来打了一梭子又翻上天空,转过翅膀再扎下来预备猛扫,这时灯光却不见了,一下子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了。飞机扑了空乱扫一阵,可是它刚飞上天空回头一看,——电灯又亮了,那台车还在公路上飞跑呢。一回又一回,飞机上的美国人完全疯狂起来了,它向下扎得更低,简直灯光里都看得见那斜斜的黑翅膀,紧擦着卡车顶上呼地掀过去,子弹火溜子紧跟着就一阵黑又一阵亮。往后呢,不知道是杨从芳的车打坏了,还是转到山那面走远了,反正雪亮的电灯一霎眼不见了。那飞机嗡嗡——嗡嗡又兜了两个圈子就往远处飞去,慢慢地,天空上连一点颤动声音也听不到了。”

    “那晚上那段紧张时间,从头到尾也不过十几分钟。飞机飞远了,我们都上了车往前开。”

    “赶过一个山岗,我看见那面路边上有几棵松树,松树底下有一台车一点动静都没有,黑兀兀地停在那里。”

    “后面上来的车都停下了。同志们全围上来。我把他肩膀抱着,这工夫我的脸擦着他左肩膀,我觉得那儿一片湿糊糊的,——他负伤了,血还在流呢!……经我这样一摇动,他醒过来了。”

    这一夜,我们到了前线,我就和我这可爱的同伴分手了。至于杨从芳呢,我始终没有机会看到他。可是我每一次坐在吉普车上或是卡车厢里的驾驶员旁边,我从他们身上,不断看见杨从芳的那种精神呢。我知道,就当我现在这样想着的时候,在那接近前线的运输道路上,我想得到,他们还是怎样的从滚滚的灰尘中,唱着歌,勇敢地飞快地前进着呢。

    (1955年6月发表于《人民文学》,有删改)

    文本二

    车轮滚滚永向前(节选)【注】

    罗义翀 赵佳庆

    951年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正在激烈地展开,前线急需粮食弹药。志愿军汽车一团八连司机杨从芳接到任务,与战友们趁着夜色出发,拉着粮食开往前线。子夜时分,车队开到了芒岩里小山冈附近。前方道路狭窄,一辆弹药车坏在了路中间,堵住了七八台车,围了一圈司机在帮忙修理。后方又上来了30多台车,一条“长蛇”蜿蜒了一里多长。

    “啪、啪、啪”远方的夜色中,传来三声防空枪声。这是在敌机飞临时,团里向几条重要运输线路途派守的哨兵鸣枪示警,提醒区域内车辆注意隐蔽。但此时的小山岗已被围得水泄不通。空中的轰鸣声越来越近,照明弹已经落到了临近山头,车队危在旦夕。杨从芳果断发动汽车向着敌机方向冲去。下一颗照明弹亮起前,他打开大灯,高声呼喊着:“为了前线胜利!”,将3架敌机引向平原封锁区……

    【注】本文系作者为报道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运输旅传承“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精神而采写的新闻通讯,2020年10月22日发表于《解放军报》。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中以“嗡嗡”形容飞机声,用“突、突”形容信号弹的发射声,两处拟声词的运用渲染了战场氛围,让人如临其境。 B . 文本一通过“我”的插问和对青年驾驶员的神态描写,中断了杨从芳故事的讲述,这样处理能舒缓小说叙事节奏,冲淡紧张气氛。 C . 文本一描写敌机攻击时,运用拟物和拟人手法,这既能表现青年驾驶员讲述的生动,也能让读者从中体会到讲述者对敌人的憎恨。 D . 两个文本关于杨从芳智斗敌机的叙写,在若干细节上有出入,如车辆装载的物品等,这正说明文本一作为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
    2. (2) 关于文本一中的青年驾驶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比杨从芳,他的战斗经验和应变能力要稍微逊色,但这无损于他的军人本色。 B . 他是杨从芳故事的见证人和讲述者,在小说中具有作为线索、推动情节的作用。 C . 他是作者正面描写的人物,是杨从芳形象的“影子”,也是志愿军战士的缩影。 D . 作者有意不交代青年驾驶员的姓名、籍贯等,这样处理使这一人物更具普遍性。
    3. (3) 文本一首尾都写到运输汽车在前线公路上前进的场景,这一场景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文本一与文本二对杨秋芳故事的叙写,由于文体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写作特色,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3. (2023·佛山模拟)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

    材料二:

    汉中郡,本附庸国,属蜀。周赧王三年,秦惠文王置郡,因水名也。汉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西源出陇西西县蟠冢山会白水经葭萌入汉 , 始源曰沔,故曰“汉沔”。其地东接南郡,南接广汉,西接陇西,北接秦川。厥壤沃美,赋贡所出,略侔三蜀。六国时,楚强盛,略有其地,后为秦,恒成争地。汉高帝既克秦,获子婴。项羽封高帝为汉王,王巴、蜀、汉中三十一县。帝不悦。丞相萧何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且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夫能屈于一人之下,则伸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愿大王王汉中,抚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 , 天下可图也。”帝从之,都南郑。及高帝东伐,萧何居守汉中,足食足兵。既定三秦,萧何镇关中,资其众,平天下。高帝九年,以田叔为汉中守,属县十二。叔既馈以军饷,又致名材立宫室,帝嘉之。自叔之后,世修文教,有俶傥之士、异人并挺:邓公抗言于孝景之朝,以明忠枉之情;张骞特以蒙险远,为孝武帝开缘边之地,宾沙越之国,致大宛之马,入南海之象,振扬威灵,被于幽裔;谷口子真,秉箕颍之操,湛然岳立,不营不求,德声迈流。自建武以后,群儒修业。于是司徒李公,屡登七政。太傅子坚,弈世论道。其州牧、郡守,冠盖相继,于西州为盛。盖济济焉。

    (节选自《华阳国志·汉中志》)

    [注]①箕颍:箕山、颖水,传为古高士巢父、许由所居。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可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

      西A源B出C陇D西E西国县G嶓H冢I山J会K白水M经N葭O萌P入Q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秦,是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因项羽灭秦后将此地封给秦军的三位降将而得名。 B . 卒,终于,与《孔雀东南飞》“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中的“卒”意思相同。 C . 俶傥,卓越不凡,与《报任安书》“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中的“倜傥”意思相同。 D . 济济,众多的样子,与成语“济济一堂”“人才济济”中的“济济”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中郡本附庸国,后来为秦所占有,周赧王三年,秦惠文王因汉水流经此地将其命名为汉中。 B . 汉高祖忍辱负重,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安抚百姓,招纳贤士,为成就帝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C . 汉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高祖凭借汉中郡的充足兵员和粮草,平定三秦,进而夺得了天下。 D . 汉中地灵人杰,自古以来,历代的地方官员都非常重视文治教化,涌现出了一批批杰出人才。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六国时,楚强盛,略有其地,后为秦,恒成争地。

      ②秉箕颖之操,湛然岳立,不营不求,德声迈流。

    5. (5) 项羽封高帝为汉王,高帝为何不悦?
四、诗歌鉴赏
  • 4. (2023高三下·绵阳模拟) 古代诗歌阅读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①刘二十八使君:即刘禹锡。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写了这首《醉赠二十八使君》送给刘禹锡。②二十三年:刘禹锡于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旧历九月被贬连州刺史,赴任途中再贬朗州司马。十年后,奉诏入京,又复贬任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刺史。直至公元827年(唐文宗大和元年),方得回京,预计回到京城时,已达二十三年之久。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两首诗是典型的酬赠之作,面对被贬多年的朋友,白居易有感而发作赠诗,刘禹锡为此唱和一诗,谓之“酬唱”。 B . 白诗颔联诗人感叹自己诗才堪称国手,才华横溢、名重当时,但命运却让人无可奈何,抒发怀才不遇之意。 C . 刘诗颈联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况,言明自己虽然屡遭贬谪,境遇堪忧,但时代新人辈出也令人欣慰。 D . 白诗语言大胆直白,敢于直言问题,针砭弊病;刘诗语言沉郁中见豪放,用典精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 (2) 古人酬唱佳作,往往呈现出内容上互相照应,情感上紧密关联的特点,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五、默写
  • 5. (2023高三下·成都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观刈麦》中农家人在农忙季节抢收粮食,“”,就是对他们忘我劳动的真实写照。
    2. (2) 《琵琶行》中“”两句都用两个动词,并采用比喻和通感表现乐音的高昂。
    3. (3) 《劝学》中用蚓可以“”这一例子来强调为学必须专一不移。
六、综合题
  • 6. (2022高二下·驻马店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Ⅰ

    谈到石榴,相信大家      。石榴树姿优美,花朵色泽艳丽,果实圆润饱满,有“丹葩结秀,花实并丽”的美誉。初夏时节,石榴花开,绿叶映衬中,娇美的花朵灿若云霞;秋季石榴成熟,果实像圆圆的小灯笼,挂满枝头,硕果累累,让人      。如此貌美的石榴,其实并不是我国原产,而是在2000多年前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石榴传入我国之初,主要种植在西汉都城长安附近的御花园(上林苑)和骊山的温泉宫(华清池),供皇帝和嫔妃观赏。后来石榴流入民间,成为百姓可以普遍种植的树种,并逐步传播到全国各地,变得      。石榴花美艳悦目,形似舞动的裙子,南朝梁元帝的《乌栖曲》中有“交龙成锦斗凤纹,芙蓉为带石榴裙。日下城南两相望,月没参横掩罗帐”,或许“石榴裙”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石榴果实包含诸多籽粒,紧密相邻,这种形态特征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联想,人们借石榴多籽寄望家族多子多福、兴旺昌盛。在广泛种植期间,人们也不断发掘石榴的药用价值。明朝的《本草纲目》就记载了石榴可用于治疗咽喉燥渴、久泻久痢等病症,并可解酒止醉。现代医学也认为,石榴含蛋白质、钙、磷、铁和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物质,是老少皆宜的果品。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是具有准确性和生动性。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 7. (2023·吴忠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基本上一个中等大小的橘子,就能满足孩子每天一半的维生素C需求。同时,橘子中还含有丰富的钾、类胡萝卜素等,它们都是对健康有益的成分。可是,再有营养的食物,①_____。爱吃橘子的人应该都有这样的亲身体验: 即使在一段时间内吃了过多的橘子,全身甚至是手脚的皮肤就会变黄,成为“小黄人”。甚至有些人会怀疑是不是橘子被染色了。

           其实这跟染色没什么关系。吃了橘子皮肤会变黄,是因为橘子中含有丰富的类胡萝卜素。经常吃很多橘子,②_____,如果无法及时代谢掉,就会导致皮肤变黄,这种情况被称为“高胡萝卜素血症”,也叫“橘黄症”,这种症状的典型表现就是手掌、足底明显变黄,严重的甚至会全身皮肤变黄。

           不过,它只会短时间地影响颜值,并不会影响健康。只要③_____,过一两周肤色就能恢复正常,一般也不需要进行特殊的治疗。其实,除了柑橘类之外,胡萝卜、南瓜、木瓜、芒果等蔬果中的胡萝卜素也含量丰富,如果吃很多,也会变成“小黄人”。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人在一段时间内吃多了橘子,就可能成为“小黄人”,这一说法生动有趣。“小黄人”原本是某系列动画中短胳膊短腿又爱吃香蕉的动画角色。与此类似,“紧急出口”的人形标识被称为“小绿人”。请据图(注:图中深色部分均为绿色)简述“紧急出口”的构图要素及含义。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七、写作题
  • 8. (2023高三下·重庆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张岱《夜航传序》

    张岱说,“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所以,他用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企所记载,皆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但勿使僧人伸脚则亦已。故命其曰《夜航船》”。

    读圣贤书的书生,竟不知道尧舜这样的两个圣人,亦不知道澹台是复姓。从这个故事中你读出了什么?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