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嘉兴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历史4月教学测试(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3-05-30 浏览次数:25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2023·嘉兴二模) 学者在论及中国某一文化遗址时指出,“它是中国邦国时代“满天星斗'中的一颗,展现了中华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这一文化遗址位于下图中的(    )

    A . B . C . D .
  • 2. (2023高二下·龙岗期中) 汉代史学家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谈及某一学派,“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下列言论出自该学派的是(    )
    A .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D . “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 3. (2023高二上·浙江月考) 到隋朝时,汉中地区“杂有僚户,富室者颇参夏人为婚,衣服居处言语,殆与华不别”;原荆州和雍州地区也“多杂蛮左,其与夏人杂居者,则与诸华不别”。此类现象的出现说明(    )
    A . 戎狄蛮夷开始融入华夏族 B . 大一统下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 . 北人南迁推动南方的开发 D . 边疆管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
  • 4. (2024高二下·双鸭山月考) 中晚唐进士及第后,要参加各种宴集活动,这种公开的宴集活动便成了公卿择及第进士为婿的最佳场所。至北宋中期进士卖婚日盛,以致进士“娶妻论财,全乖礼义”。这反映了(    )
    A . 八股取士难以选拔人才 B . 平民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C . 门第观念依然十分流行 D . 科举制对婚姻择偶观念影响深刻
  • 5. (2023·嘉兴二模) 明人张燮记载:“东洋吕宋,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即有货亦无几。”据统计,1571年至1644年的74年间,西班牙由菲律宾输入中国的白银约4240万两,同一时期西班牙输入中国的白银约为明朝白银开采量的3倍。上述现象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有(    )

    ①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②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③推动了城市的进一步繁荣和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

    ④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 6. (2024高一下·宜丰月考) “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下列变法举措,按开始实施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②“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③“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④“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A . ②④①③ B . ②③④① C . ④①②③ D . ④②①③
  • 7. (2023·嘉兴二模) 李鸿章在《论试办轮船招商》中说:“目下既无官造商船在内,自无庸官商合办,应仍官督商办,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翼为中土开此风气,渐收利权。”该企业的创办(    )
    A . 体现了与洋商争夺利权的决心 B . 开始引入西方商业经营形式 C . 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D . 践行了清末“新政”的自救主张
  • 8. (2023·嘉兴二模) 中共某次会议提出,“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民族的抗战……共产党员及其所领导的民众抗日武装力量,应该最积极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应该用极大力量发展抗日的群众运动。”这一会议(    )
    A . 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 . 标志着中共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C . 说明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D .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 9. (2023·嘉兴二模) 下表是中国外交部长参加某次会议的一日行程安排表(节选)。据此判断,中国参与该会议(    )

    8:30

    出席中国同印度尼西亚关于华侨双重国籍问题协定签字仪式

    9:00-12:00

    出席各代表团团长会议

    14:00

    参加决议起草委员会会议

    16:00-19:00

    出席各代表团团长会议

    19:00

    宴请出席会议的印度尼西亚、锡兰、阿富汗、尼泊尔、叙利亚、菲律宾代表团团长

    22:25

    去印度总理尼赫鲁驻地同印度、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代表谈印度支那问题

    A . 积极推动了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进程 B . 讨论的核心议题是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C . 践行了“真、实、亲、诚”的外交理念 D . 为同亚非各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 10. (2023·嘉兴二模) 截至2023年2月,科学家通过它发现了740余颗新脉冲星,这使人们更加直观地观测到空间中充满活力的星系宇宙。作为一项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技术,它为人类探索宇宙迈出了重要一步。与“它”直接相关的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 11. (2023·嘉兴二模) 古罗马曾发生过多次瘟疫,当时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的惩罚联系起来,而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医疗条件的限制使罗马人相信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据此推知,古罗马人(    )
    A . 创立巴氏消毒法 B . 重视修建饮水道、下水道等 C . 修建复合式公寓 D . 逐渐普及自来水与排水系统
  • 12. (2023高二下·龙岗期中) 有学者认为,中古时期西欧封建教会虽然在文化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但教会并不能完全扼杀人们的思想和他们对生活的渴望,中古西欧文学体裁的多样化正展示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诉求。下列文学作品能够用以佐证该观点的是(    )
    A .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B . 《吉尔伽美什》和《天方夜谭》 C . 《哈姆雷特》和《伊戈尔远征记》 D . 《列那狐的故事》和《罗兰之歌》
  • 13. (2023·嘉兴二模) 下表为13世纪蒙古汗国三次西征的概况表,下列项中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第一次西征

    1219-1225年

    攻灭花刺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

    第二次西征

    1235-1242年

    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

    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第三次西征

    1253-1260年

    攻陷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A . 第一次西征由成吉思汗发动 B . 第二次西征征服了基辅罗斯 C . 第三次西征时马可·波罗由陆路来华 D . 蒙古西征改变了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
  • 14. (2023·嘉兴二模)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最早用中文出版的西式期刊,其中一期记载英国某一事件:“若翰(注:若翰即约翰,1199-1216年在位)乃暴虐,先被教师(注:教师指教士)迫甚,后被诸侯围绕,不得已立法,赐民自专,至今犹存。”这部“不得已”所立的“法”(    )
    A . 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 B .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 . 使英国成功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 D . 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 15. (2023·嘉兴二模) 列宁指出,“(资产阶级议会制国家)更换部长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这支队伍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呼吸的就是这种空气,他们凝固了,变硬了,僵化了,摆脱不了这种空气……”列宁旨在揭露(    )
    A . 西方文官制度的弊端 B . “政党分肥制”的乱象 C . 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虚伪 D . 三权分立造成的行政效率低下
  • 16. (2023·嘉兴二模) 下图是1930年的苏联宣传画《开足马力,全速前进:五年计划,四年完成!》,该宣传画( )

    A . 表达了争取国内战争胜利的迫切需求 B . 反映了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C . 体现了斯大林时期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D . 彰显执政者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精神
  • 17. (2023·嘉兴二模) 战后某一国际组织协定内容为:“推进国际贸易之平衡发展借以提倡并维持高度之就业与实际收益,……提倡汇兑之稳定,在会员国间维持有秩序之汇兑方法……”据此判断,该组织是(    )
    A . 关贸总协定 B . 世界贸易组织 C . 欧洲联盟 D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二、选择题II(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8. (2023·嘉兴二模)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上述变法措施(    )

    ①使井田制开始瓦解    ③通过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②统一了货币与度量衡    ④鼓励以小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9. (2023高二上·余姚期中) 对下表中历史名词的叙述,合理的有(    )

    陆王心学

    明代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

    癸卯学制

    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西欧庄园

    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大陆法系

    以习惯法为基础,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0. (2023·嘉兴二模) 英国皇家农业学会主席皮由兹先生曾说,“由于采用新机器,(相对的)经营费用几乎减少了一半。另一方面,从土地上得到的实际收益也迅速增加了。农业技术革新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这样农业技术革新所造成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成为工业的劳动后备军。”上述材料的主旨是(    )
    A . 工业革命推动了农业技术革新 B .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作用巨大 C . 农业技术革新得益于并反哺工业革命 D . 圈地运动为开展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
  • 21. (2023高二下·天津市期末) 读下表。下列项中对19世纪出国契约华工人数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

    1801-1875年出国契约华工人数估算表(部分)   单位:人

    国家/地区

    1801-1850年

    1851-1875年

    共计人数

    年均人数

    共计人数

    年均人数

    美洲

    60000

    1200

    535000

    21000

    美国

    18000

    360

    160000

    6400

    澳大利亚

    和新西兰

    10000

    200

    60000

    2400

    ①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招募华工出国

    ②澳大利亚发现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

    ③欧洲人入侵和传染病的流行造成美洲和大洋洲原住民锐减

    ④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2. (2023高二上·余姚期中) 160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绘制出《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本人在中外文著述中都说《坤舆万国全图》是他亲手绘制的,李之藻等人在序文中也有同样的说法。近年来,有学者以《坤舆万国全图》中的1000多个地名的出处问题为逻辑起点,推论《坤舆万国全图》原图是明代内府藏的世界地图,是郑和为了准备“第七次下西洋”而绘制的,约成图于1430年,远早于利玛窦的时代。今又有学者认为上述研究在史实上有错误、在逻辑上有问题,其结论不能成立。这说明(    )
    A .   当事人的陈述属于一手史料,可直接作为立论依据 B . 学术观点的提出需要可靠史料和合理逻辑作为支撑 C . 历史研究要有质疑精神,必要时可先树立观点,以论带史 D . 历史研究应当合乎逻辑;解释历史可立足现实,以古鉴今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3题18分,第24题17分,第25题16分,共51分)
  • 23. (2023·嘉兴二模) 人口管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国家治理的智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户律》“单独成章,成为封建国家根本法的重要篇章之一”。特殊户籍在秦的基础上,增加了“侯籍”、“博士弟子籍”等。平民户籍第一次被称为“编户齐民”。户籍登记一般为姓名、籍贯、爵级、住址、年龄等,户籍迁移也有一定的程序。还制定了“舍匿(首匿)”法,打击范围从逃亡者扩大到藏匿者。中央仍以上计检查地方的户口等。

    -整理自林浩《中国户籍制度变迁:个人权利与社会控制》

    材料二:

    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

    廷议:“(康熙)五十年以后,谓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仍五岁一编审。”

    雍正四年

    (1726年)

    直隶总督李绂《改编审行保甲》一疏略云:“编审五年一举,虽意在济户口,不如保甲更为详密。既可稽察游民,且不必另查户口。请自后严饬编排人丁。”

    乾隆三十七年

    (1772年)

    停编审造册。时丁银既摊入地粮,而续生人丁又不加赋。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

    -整理自《清史稿·食货志》

    材料三:对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少子高龄化、人口高流动性现象等带来了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也给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带来诸多重大挑战。有鉴于此,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步入成熟、定型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树立适应人口发展变化的新思维,高度重视从人口变化的视角来谋划其发展方略与具体措施。只有真正全面把握人口变化态势并在适应其变化规律的条件下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真正成为维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世代福祉的稳定可靠保障。

    -摘编自张赢方《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应适应人口变化新趋势》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户籍管理的举措。结合所学,分析汉代户籍管理在促进社会治理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康乾时期户籍编审的变化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
    3. (3) 概述材料三所揭示的人口变化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结合所学,概括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起的作用。
  • 24. (2023·嘉兴二模) 商业是交通的先导,交通是商业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地理大发现的开启与欧洲人对胡椒的饥渴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得到让他们神魂颠倒的东方香料,他们势必要找到一条通往“香料群岛”的新贸易路线。率先迈出第一步的是葡萄牙。由于本国商品在亚洲没有销路,葡萄牙人不得不奔走于世界各地进行转口贸易。他们用美洲的白银换取棉布,再用印度的棉布交换非洲的金砂和奴隶,再用它们换胡椒。香料贸易使世界各地的商品和人员的流动、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整理自田汝英《葡萄牙与16世纪的亚欧香料贸易》等

    材料二:长江的“营业额几乎是难以估计的,即以原棉一项而论,其数量便十分可观。湖南、湖北等的茶叶在供应市场时肯定还得顺长江而下,总量便估计有7万吨。”随着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一批因工商业兴起的城市迅速壮大。上海在开埠初期仅是一个不大的城市,依靠长江流域广阔的腹地市场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上海开埠以后很快就取代广州而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

    材料三: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引自2013年习近平重要讲话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葡萄牙开辟的通往“香料群岛”的新贸易路线,并简述新航路开辟后香料贸易对欧洲历史进程的影响。
    2. (2) 结合所学,写出晚清时期列强在华攫取的交通领域的一项特权。根据材料二,简述上海“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中心”的原因。
    3. (3) 阅读材料三,指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我国政府正以“一带一路”为重要实践平台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所学,从思想渊源和世界大势的角度,概括“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依据。
  • 25. (2023·嘉兴二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同所有古希腊人一样,对亚历山大来说,文化、思想和机遇-同样还有威胁-统统都来自东方。于是,他最终将目光落在了实力最强大的帝国:波斯。……他东征的速度和广度令人难以置信。影响更深远的一点是-尽管常常被人们忽视-他留在身后的巨大遗产,以及古希腊文明与波斯、印度、中亚及中国文明的交汇融合。……亚历山大的胜利很容易被视作是昙花一现,但他所带来的影响绝不是转瞬即逝的:它们翻开了地中海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这片地域的历史新篇章。亚历山大死后的几十年间,随着古希腊的思想、观念和意象逐渐传入东方,人们目睹了渐进的但确定无疑的希腊化进程。

    -[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二:1840年以后,传教士是与商人一起东来的,西洋宗教在中国登陆之后,比商品走得更远,甚至深入穷乡僻壤。西洋宗教不仅触犯道教和释教,而且直接践踏了儒学真义,但它比商品和大炮更多地输来过“西学”,并以此影响中国的一代知识分子。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印度精英人士,如提拉克、甘地、尼赫鲁等国大党领袖就非常注意发扬和利用印度传统文化,推动印度的民族独立进程。殖民时代的教育基础与现代知识分子的涌现推动了独立后的印度走上了独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印度现代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但由于印度传统文化的核心印度教包含的一些消极因素还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根深蒂固,成为印度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障碍。因此,在印度这样一个受宗教影响如此之深、如此之广的国家,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核心问题。

    -整理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亚历山大的胜利很容易被视作是昙花一现”的原因,并概括亚历山大东征的文化影响。
    2. (2) 阅读材料二、三,在“战争与文化交锋”话题下,自拟主题,运用近现代的相关史实,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