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千里迢迢,远涉重洋来到这北美胜地丹佛,接受应用人类学会给我的马林诺 斯基 纪念奖,我的心情已经远远超过了寻常的欣慰和感激。
我师事马林诺斯基教授为时不久,只有两年。我就教于他的门下实有内在的 原因,首要的原因是我学习社会人类学的动机。我在《乡土中国》导言中有过一 段自白。 当 时作为一个30年代的中国青年,处于民族和国家存亡绝续的关头, 很容易意识到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密切关系,而觉悟到不解决民族和国家的前途问 题,就谈不到个人的出路,当时像我一样的青年人,开始认识到必须对中国社会 有清楚的理解,因而要求摸索出一条科学地研究中国社会的道路。我早年所追求 的就是用社会科学知识来改造人 类社会,就是跑出书斋,甚至抛开书本,走入 农村、城镇等社区,通过实地观察和体 验社会生活来了解中国社会。但是通过 实地观察体验得到的许多资料怎样去整理、分析、解释以达到认识中国社会的目 的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找到了马林诺斯基教授的门上。在他的指导下,我 把去英国前在家乡一个农村里所记下的调查资料,整理和编写成《中国农民生活》 这本书。
人民中国建立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怎样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的问题。我于是投身到民族的研究工作中。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放后, 各族人民一致要求实现民族平等。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里要有各民族的代表,民族 聚居区要建立 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可以使用各自的语言文字,各个民族的风 俗习惯和信仰也受到合理的尊重……要落实这些措施,许多具体的情况必须要搞 清楚。比如, 中国究竟有哪些民族?各有多少人?分布在什么地方?另外,我所参 与的研究工作是跟人民的要 求和政府工作的开展相适应的。各民族为了改变落 后面貌、发展经济和文化,要求进 行必要的社会改革,而这些改革必须从他们 当时的发展阶段出发,由他们本民族人民 自愿进行。这里就需要这一种科学研 究-如实地分析各民族的社会当时已达到了什么发展阶段。我们研究各民族的社 会历史, 目的是帮助各民族发展起来,而在研究过 程中我们需要比较社会学的知识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作为我们分析具体社会的 工具。我们是为民族 地区进行社会改革提供科学的事实根据和符合当地人民利益的意见。这可以说是 一种应用的人类学。
我常常想到解放前在农村里调查时遇到的苦恼,那就是被调查者不理解我为 什么进行调查,这种调查对他们有什么好处。解放后,我做调查工作时就感觉到 温暖和亲切。这其实没什么窍门,只不过是因为被调查者是明白并相信调查者是 为他们服务的,是要解决他们的问题,实现他们的愿望。从这种切身体会中,我 似乎见到了社会科学的新境界,就是社会科学的调查研究完全可以帮助人类摆脱 改造社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进入科学性和主动性。
这段历史证明了一个真理,就是科学的对人民有用的社会调查研究必须符合 广大人民的利益,也就是说真正的应用人类学必须是为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的人类 学。这就 是我在题目中所说的“人民的人类学”的涵义。
(摘编自费孝通《迈向人民的人类学》)
材料二:
围绕着社会学源流的“本土化”之争,深层次上是社会学“科学性”与“人文 性”属性的冲突:社会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理论应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 遍性知识, 而不能是只适用于特定地域的地方性知识。有人将本土化追求与“ 反实证”倾向联系 认为“社会学中的反实证倾向存在已久,并非中国社会学中 主张本土化者之首创” 。也 有人将对本土化的质疑归结为方法问题,认为“社 会学本土化之类,所遭遇的最大问 题不是理论问题,而是方法问题……这点成 为熟悉实证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者质疑 本土化是否必要和可能的理由” 。从 本土化之争可以看出,我国不少社会学人实际上把 诞生于西方且富有浓厚西方 文化色彩的社会学当作了社会学的全部,潜意识中将“科 学”与“人文”相对 立。
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社会学应当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的命题,大声 疾呼“扩展社会学传统界限” 。他特别关注到中国传统文化“将心比心”“推己 及人”“格物 致知”就是一种直觉认知方式,“含有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实证 主义、科学主义的特殊 的方法论的意义,它是通过人的深层心灵的感知和觉悟,直接获得某些认识,这种认 知方式,我们的祖先实践了几千年” 。费先生“双 重性格论”为奠定社会学的中国特色 指出了方向,他强调“将心比心”的田野 调查,注重“解剖麻雀”式典型个案研究,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 有机融合,实现“双重性格”的优势互补。这里有严谨严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文化自觉”。
(摘编自石英《新科技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建构》)
江上【注】
冯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 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 南塑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 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 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 “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 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 要保持他的高洁。 ”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 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 ”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 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 画图!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 自己佩 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 一个友情的赠品,—— 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 ”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 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 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日月昭昭乎侵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 自己的身世, 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 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 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日 已夕兮予心忧悲,
月 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 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 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 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聚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 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 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 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 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 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 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 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 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 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 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 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 曾体验过的柔情。往 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 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 口:“朋友。我把什么留 给你作纪念呢? ”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 ”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 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 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
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 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 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 ”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 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 自语地说:“你 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 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 ”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 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
(有删改)
[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 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 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蜀 道 难
李 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 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 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 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 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 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 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 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 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 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②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过 襄 阳 楼
元 稹
襄阳楼下树阴成,荷叶如钱水面平。
拂水柳花千万点,隔楼莺舌两三声。
有时水畔看云立,每日楼前信马行。
早晚暂教王粲①上,庾公②应待月华明。
【注】①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 为“七子之冠冕” 。② 庾公:东晋时期名臣、名士庾亮。据载,庾亮在武昌时,曾登南 楼赏月,所以后人便以“庾公楼”为咏月 夜的典故,亦以咏主客欢娱相得。
如微之此诗,真是不受一人欺压,只听自己鼓荡。 ”请结 合诗歌作分析 。
。 以 磐 石 和 蒲 苇 两 个 贴 切 的 比 喻 来 表 达 对 爱 情 的 忠 贞不 渝 。
年关将至,《中国奇谭》悄然点起了一把火。人们不断表达喜爱之情,各类解读① (纷至 沓来) , 有人认为“中式故事与中式美学”正归来,媒体赞美该片是“进化的国漫,不变的中 国浪漫”。虽然《中国奇谭》的主角们是远离人间世态的“小妖怪们”,但片中现实寓言般的 情节塑造与代入感较强的情感表达,让不少观众狠狠共情。“小妖怪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爆 火,为一颗颗② (饱经风霜) 的心灵燃起了一盏盏温暖的灯。
《中国奇谭》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B站联合出品的动画集。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 的上美影用以“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精神创作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了高水平的“ 民族的、 艺术的”中国动画,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多次提到对上美影的喜爱与崇拜。这次上美影与 B站的③ ( ) , 让《中国奇谭》 实打实火出圈。
《中国奇谭》饱含着④ (浓郁) 的中国味,不时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小妖怪的 夏天》巧妙地将中国经典 IP《西游记》里的情节作为故事背景,当齐天大圣扫清妖怪巢穴的那 一刻,观众将会回忆起儿时遥远的英雄梦想。
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上美影,,,。
“百节年为首”,中国人在冬去春来、辞旧迎新之际,隆重的年节仪礼为周而复始的岁月 刻下了深远的时间符号。进入腊月后,人们礼送旧年,祭祀诸神,慰问亲友, 。其中的腊八礼,是拉开年节序幕的启幕礼,是辞年礼的开端。“过了腊八就是年”,人们以腊八粥的相互馈送与献祭,开启了年节历程。馈赠与慰问为主的辞年礼,主要在亲友之间,人们在相互馈赠与探访中,交流了亲情与友情。岁末的辞年礼对于部分人来说, ,人们利用年节机会,对于经济状况不好的亲友,提供生活急需的礼物,这样一种具有慈善救助性质的辞年礼,是值得称道的传统礼仪。在辞年礼中,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互动外,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亡故的祖先并没远去,他们一直关注着子孙后代,在岁末人们要向祖先谢恩。同时人们对影响日常生活的诸种神灵也沿袭古代蜡祭百神的传统, 以礼拜送。特别引人瞩目的是“谢灶”仪式。腊月二十三,人们在灶神像前,备好香纸与纸马,供上灶糖等祭品,礼送灶神上天,为的是让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跟跑、并跑、领跑”是奔跑的不同姿态。“跟跑”是指跟在别人后面跑,因其代表着相对落后而往往为人所排斥;“并跑”是与别人并行着跑,代表着齐头并进;“领跑”是冲在队伍的最前面,代表着暂时超越。无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个人的进步,都离不开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唯有跟跑,才能并跑;唯有并跑,才能领跑。
作为青年学子,你对于“跟跑·并跑·领跑”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