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 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 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 之作,例如《诗经》 中的《载驰 ·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 代表人物是屈原。
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 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到末章《悲回风》 “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 ,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 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 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 门之可芜” ,“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 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 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 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 任感。
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 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狄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 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 责任: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 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
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 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 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 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 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叹: “国无人莫我知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 人皆醉我独醒”。
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说言不为朝廷所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程千帆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
材料二:
《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 曰”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
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骚” ,写“忧” ,写诗人现实政治生 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
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皇舆败绩”“众女谣诼”“芳泽杂糅”的政治乱象,又强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 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狐 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
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思” 。那么, 出路 在哪里?诗人将如何“离”开这无边的“忧”愁?于是,便进入了后半部的描写。
从“女嬃之婵媛兮”至“蜷局顾而不行”为后半部分。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 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 想经历。
当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世界“无路可走”之时,矢志不渝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光、深邃的思绪, 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女嬃”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冀,踏上上下求索 的征程。但是“求帝”“求女”的不遇,不仅宣告了实现“美政”理想的无望, 同时也宣告了“离骚”的 失败。欲“离骚”而“骚”难“离” ,忧患犹在,痛苦依然。
接下去,诗人又幻想着向灵氛、巫咸求助,灵氛、巫咸劝诗人去国远游,而诗人准备离去之时,远远 地望见了故国的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 自己根本无法离开生长于斯的旧乡故土!
一篇《离骚》之诗,本为“离骚”而设,却历尽千回百折,数经心力交瘁,仍然是“骚”而未“离”, “忧”而未“解” 。长达二千五百言的正文已经结束了,但此时的主人公,“骚”仍未“离” 。茫茫环宇, 何处是归程?
“《乱》 曰”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 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乱》曰”五句呼应诗题,点明了全诗“离骚”的基本线索:“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是“骚”, “又何怀乎故都”是“离”;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是“骚”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离”。
既不能去,又不能忍,这样就把矛盾推向高峰,“死”的问题便被尖锐地提出来了。《乱》的“吾将 从彭咸之所居” ,最终表明要追随殷代贤臣彭咸而投水而死。“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 骚” ,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摘编自何新文彭安湘《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
文本一:
故乡的烟火
冯积岐
我两年没有回故乡岐山了,有发小问我是怎么回事。我只能搪塞:远,不方便。其实,坐车才两个多小时, 况且,有高速公路,有高铁。地理上的距离可以用数字来计算,可以用遥远来形容,心的距离是无法计算、难 以形容的。坦诚地说,我和故乡心远了。
我必须承认,我习惯了城市的浮躁和喧嚣,不习惯故乡的恬静和安闲;我习惯了城市的雾霾和暧昧,不习 惯故乡的清爽和纯粹;我习惯了城市的忙乱和繁复,不习惯故乡的从容和简单。城市生活的习惯,一刀一刀地 削砍着我对故乡积累的情感。人的习惯太可怕了。就像波浪冲刷堤岸,一天天,一年年,连石头也会被咬碎的, 何况人?
暮春初夏时节,我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岐山县陵头村。陵头这个村名,曾经给我留下了诸多想象的空间,也 给我们村老实纯朴的农民们带来了虚空的自傲和毫无实际意义的荣耀。只有埋葬皇族的地方叫陵,而平民百 姓的埋葬地即使是一块宝地,也只能叫坟墓。我们村的人,住在什么人的陵头上?答案是,我们村就在西周皇 族的陵地附近。由此,我们村里的人断定,陵头村是一块风水宝地。
历史,不过是一种叙述而已。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我感受到的是当下,我呼吸着故乡清新的空气,让故乡 的气息充盈我的血脉。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故乡是由气息、 色彩和声音构成的,即使挂在墙上的一根鞭子、 立在院子里的一把镢头上,也洇漫着故乡特有的气息,这种气息,难以命名,却十分饱满,它是故乡的内涵。
小麦正在扬花,油菜结了荚。放眼望去,田野上浓郁的绿色,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得天空是绿的,空气也是 澄明的绿。庄稼、青草、树木默默地伫立,故乡是一片静态。这个时候的故乡,只能聆听,只有听懂故乡,才 能把心和故乡接通。
行走在故乡的田间土路上,双脚被路两边的青草淹没了,咬住了。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渴望,挥动镰刀, 割它几捆子,背回家。在我的童年生活中,一把青草也很难在路边寻觅到,青草还没长到一拃高,就被人割走 了。现在,任凭青草疯长,不要说没有人割它,村里人恐怕想也不会想到,它可以喂猪喂牛;不要说家家户户不 养猪不养牛,村里人恐怕连割青草的镰刀、捆青草的绳子也没有了;不要说没有收留镰刀和绳子,连常用的铁 锨、镢头、锄头、木叉、簸箕、竹筛子等农具也看不到了。他们有的是电视、电脑、电冰箱和空调。我能 掂量到,故乡变轻了,变简单了,变现代了。
在我的记忆里,故乡的傍晚是一幅神秘而慵懒的图画,画卷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庄稼人把犁杖从
潮湿的泥土地中拔出来,吆着牛,走上了回村子的土路;站在村街上的婶婶们,呼儿唤女的声音,和牛的叫声 相呼应。随之,街道上便有了柴草燃烧的清香味儿,放下农具的女人们开始做晚饭,一缕一缕的白烟,从家家 户户的烟囱里伸上去,又弯下来,飘出村庄,和田野上的氤氲之气相融合,在麦田上空舒缓地游走,给傍晚的 气息中增添了朦胧,增添了神秘——故乡似乎平添了几分难以解读的美好。
现在,我行走在故乡的傍晚,村街上的沉寂和城市里华灯初上的热闹形成强有力的反差。街道上空无一 人,坚硬的水泥街道,显得空旷而沉闷。故乡仿佛商场里的橱窗中的模特儿身上的时装,看起来也美,但却不 在活物身上,但这也是我的故乡。 当我丢掉历史的参照之后,我会习惯改变了面貌的故乡的,既然,我能习惯 童年少年时的故乡,将来肯定也能习惯如今的故乡。
(选自《文化艺术报》,有删改)
文本二:
在作家们的笔下,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愫往往通过具体的情感载体得以表现。于是,故乡情结被物态化了, 在散文中便成为一幅幅气韵生动、赏心悦目的图画,其色彩听凭作家们的情绪点染,或舒卷飘逸,或凝重沉郁, 或清新爽目,或幽隐朦胧。作家周同宾当学生时常嫌家乡人憨地薄,而当他从城市中返回故乡时,却深深陶醉 于故乡的幽静美好之中,作家在一种“微醺”的情绪中展开了对故乡的描绘。
对故乡沦肌浃髓的感受与深情必然产生浓郁的诗意,而诗意的流淌又必然借助高度情化的物象,诗情画 意的境界由此而形成,这便是故乡情结在审美意义上的简单逻辑。故乡散文在取材上或讲述既往岁月,或描 述童年生活的乐趣,或赞美故乡的风土人情,先天就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黄河浪在《故乡的榕树》中写道:“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 S 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都称它为‘驼背’ 。 ”这棵“驼背”榕树给作家的印象最为深刻,儿时 的游乐便由此而展开。作家对这棵榕树的分外有感情的回忆,难道不正是对故乡的苦苦追念吗?在故乡散文 中,作家们对自己童年生活的亲切回顾, 自然会撩拨我们的童心,让我们以此为参照去重温那彩虹般的岁月, 并由此获得情感的释放和精神慰藉。
(选自王开志《泛论中国现当代散文中的故乡情结》,有删改)
村的喜爱和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D . 故乡题材的散文蕴含着对故乡独特的审美情趣,黄河浪散文中对“驼背”榕树的描绘,就体现了对故乡追 念的审美情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 “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使请诸鲁,比管仲至,桓公亲逆之于郊,与之坐而问政:“为之若何? ”管子对曰:“ 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 。 ”
桓公曰:“成民之事若何? ”管子对曰:“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易。 ”公曰:“处 士、农、工、商若何? ”管子对曰:“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 就田野。 ”
“令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弟。令夫工,群萃而州处,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协材。旦暮从事,施于四方, 以饬其子弟,相语以事, 相示以巧,相陈以功。令夫商,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资, 以知其市之贾, 以其所有,易其 所无,市贱鬻贵。令夫农,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权节其用,耒、耜、耞、芟。及寒,击草除田, 以待时耕;及耕,深耕而疾耰之, 以待时雨;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镈, 以旦暮从事于田野。 ”
桓公曰: “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 ”管子对曰: “未可, 国未安。 ”桓公曰: “安国若何? ”管 子对曰: “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 ”桓公曰: “诺。 ”遂 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 国既安矣,桓公曰“国安矣,其可乎? ”管子 对曰: “未可。君若正卒伍,修甲兵,则大国亦将正卒伍,修甲兵,则难以速得志矣。君若欲速得志于天 下诸侯,则事可以隐,令可以寄政。 ”桓公日: “为之若何? ”管子对曰: “作内政而寄军令焉。 ”桓公 曰:“善。 ”
管子于是制国: “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春以蒐振旅,秋以狝治兵。是故 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内教既成,令勿使迁徙,伍之人祭祀同福,死丧同恤,祸灾共之。人与人相畴, 家与家相畴,世同居,少同游,故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昼战目相见,足以相识。其欢欣足以相死。居 同乐,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则同固,战则同强。君有此士三万, 以诛无道,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 ”
(选自《国语 · 管仲对桓公以霸术》,有删改)
① 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助齐桓公的。
念奴娇
【宋】张辑
嫩凉生晓,怪得今朝湖上,秋风无迹。古寺桂香山色外,肠断幽丛金碧。骤雨俄来,苍烟不见,苔径 孤吟屐。 系船高柳,晚蝉嘶破愁寂。
且约携酒高歌,与鸥相好,分坐渔矶石。算只藕花知我意,犹把红芳留客。楼阁空濛,管弦清润,一 水盈盈隔。不如休去,月悬良夜千尺。
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融媒体特别节目《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 (1) 节目将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可以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 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迅速,音频已成为走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前沿的媒体。 (2)声音凭借着单纯的信息维度,流水般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 , 更能直击人心。情感放大是中国特色节目 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追寻》将百封家书用震撼人心的讲述和 的吟诵传递出人间至美之情。一封 封浸染着父母之恩、夫妻之爱、兄弟之情的家书,透过声音,连着时空,栩栩如生。《追寻》 以一种 的方式对经典人物、故事进行了生动演绎,更多革命烈士将被我们了解、认知、传诵。通过《追寻》,我 们认识了裘古怀,“同志们,壮大我们的革命武装力量争取胜利吧!”他的临终遗言 , 令人动容。《追寻》展现了信仰的力量、人性的光辉,将红色文化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了出去。
简单说, 阴历以月亮为参照,先有月,后有年; 阳历以太阳为参照,先有年,后有月。 ,用阳 历可以看季节的春夏秋冬。早期人类文明大多采用阴历,比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 因为月亮比较容易观测,30 天左右就能观测一个轮回。不像太阳, 。
中国古代最初也用阴历。但阴历有一个问题:十二个朔望月是 354 天,比一个回归年的 365 天少了 11 天。这样的话,每过一个阴历年,时间就会提前 11 天。月份就会越来越提前,和季节对应不上。不过这难 不倒聪明的中国古人,他们将阴历和阳历相结合—— 用朔望月来确定月,也用回归年确定年,二者差的天 数通过设置闰月的方式补齐。比如说我们用农历时会出现“闰四月”的情况,就是过完了四月又 ③ 。 这个临时加入的闰四月,就是为了凑齐阴历与阳历差的天数。
近日“小镇做题家”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小镇做题家”本是一些网友的自嘲之语,他们出身农村或小城,通过高考实现人生进阶,但在步入社会后却感慨缺乏一定的视野和资源。现在多被用来嘲讽出身寒门,因为善于做题而考入名校,但交际能力普通,眼界缺乏的青年学子。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校长张桂梅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说:“人家说做题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我们只有这个办法!”
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