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甘肃省临夏州两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22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 1. (2023高一下·临夏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传统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与自觉服膺,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 秉持的一种坚定信念和强烈信心,是对民族文化怀有的一种深挚情感和浓郁情结。从文化哲学角度看, 文化自信有两重含义:一是文化主体应当尊崇本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持有一种敬畏、敬仰、敬重之心, 在此基础上,以开放胸襟、包容心态审视和对待一切外来文化,在共存共生中提振民族文化骨气、底气; 二是对文化客体而言,中华传统文化既能在演化进程中不断传承赓续,又能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中 不被同化和异化。

    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最原初的精神源泉、最基本的精神品格和最根本的精神归宿。文艺作为文化的 窗口和结晶,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认知水平和文化创新能力,高度的文化自信可以催生优 秀文艺作品,层出不穷的文艺精品更能提升文化自信。尽管我国文艺形成了态势强健的文化表达力、审 美表现力和艺术传播力,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下我国文艺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有数量、缺 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特别是一种超越历史、国家、民族的所谓绝对文艺标准仍然在迷惑一些 人,这种文化上的不自信和不自重导致文艺创作在某些范围、某些时段失范失序。文艺工作者只有坚持 唯物史观,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鲜活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摹写和展示中华民族的 卓越风华,“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 ,才能激发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

    在文艺创作中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起来,把个人、民族和时代结合起来, 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把尊重历史事实和坚持文艺规律融汇起来,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引 领文艺事业走向自强。一是要坚定正确的文艺方向。坚定文化自信,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 家园,任何时候都离不开文艺,而文艺发挥其特殊作用的根本在于坚持正确的方向。二是要坚决掌控中 国文艺理论的话语权。“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 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 ,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文艺理论研究只有 立足于传统文化,着力激活转化中国古典文论资源,批判性地吸纳西方文论中的积极因子,才能不断净 化完善文艺理论生态,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理论与美学话语体系。三是要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表现为中华文明的精神体系和风格气 象,具有启迪思想、温润心灵、砥砺斗志、陶冶人生的功能。文艺工作者只有以各种题材、主题、形式 和风格去反映和表现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讲述更精彩的中国故事,才能为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立场。四是要切实打造文艺精品。

    (摘编自刘金祥《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的精神统摄》 )

    材料二:

    敦煌石窟艺术是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基础,吸纳并融合了来自印度、中亚、西亚等外来文 化艺术的精髓。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  “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 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 ”

    延续 1000 多年的敦煌石窟艺术,在不断地兴修重建中产生着新的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并创造出富 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佛教石窟艺术与文化。敦煌石窟艺术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敦煌石窟北朝的中 心塔柱窟的形制借鉴了印度支提窟,同时把印度支提窟的穹隆顶前部改成了人字披顶,人字披顶是中国 木结构房屋最具特色的形式。雕塑艺术是敦煌石窟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窟内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无 论是“曹衣出水”还是“瘦骨清像”式造像特点,都受到中原艺术风格的影响。壁画在敦煌石窟中有着 极为丰富的题材和内容,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的人物、山水、花鸟都成为其表现的对象,具有鲜明的民 族特色。人物画在外来凹凸晕染的基础上与中国传统绘画以线造型技法相结合,创造出了新的宗教人物 形象,丰富了人物画的表现方式。敦煌石窟艺术的发展尽管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最终被中国固有的 文化传统改变和融合,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敦煌石窟艺术在不断地新修重建中,逐渐 把佛教与中国传统道家、儒家思想相融合,而后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文 化精神、文化胸怀。

    (摘编自李甜《敦煌石窟艺术中的文化自信》 )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定信念与信心以及蕴含的深厚情感和情结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B . 文化自信和文艺创作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前者是后者的动力,后者对前者也有提升作用。 C . 我国文艺理论的建设不能套用西方理论,但西方文化的积极因子对其建设有一定作用。 D . 在敦煌石窟艺术中,雕塑艺术是重要的艺术形式,中原艺术风格影响了其造像特点。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材料一第一段从文化主体和客体方面阐释了文化自信的两重含义,为下文论证进行张本。 B . 材料一第二段用当下我国文艺创作中的不良现象指出了文化不自信和不自重导致的后果。 C . 材料一和材料二均采取总——分——总结构,结构清晰,并且在论证时都采取了例证法和引证法。 D . 材料二末段指出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改变和融合了外来文化,体现了文化自信的力量。
    3. (3) 下列选项,不能支撑“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的精神统摄”观点的一项是 ( )
      A . 中国国家话剧院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挖掘传统文化,推出了《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 等优秀电视文化节目,赢得人们赞誉。 B .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努力 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 C .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但不可能发展文学事业,而且很可 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D . 文艺创作只有对民族文化心存谦恭,秉持信心,才能生发出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认同、审美认同,获得精神高度和美学高度。
    4. (4) 季羡林为什么说“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 断融会贯通的典范”?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5. (5) 某市拟举办文艺工作者创作座谈会,假如你是一名与会者,请结合材料一罗列两条发言纲要。 
  • 2. (2023高一下·临夏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三走严庄 (节选)

    茹志娟

    雪,悄无声息地飘落着,附近一棵蛀空了的老树,给雪压得发出轧轧的声音,然后轰通一声,折断 了倒在地上。远近的村庄,不时闪出一星两星的灯光,这家那家的屋顶烟囱里时不时有火星冒出,淮海 前线的军民在欢度一九四八年最后的几个小时。

    我能想象,严庄和这里一样,大地上覆盖着白雪,人们住在新屋里,在过年。收黎子呢,她也许正 盘坐在暖炕上。雪越下越大了,路上那一行脚印,已蒙上了一层新雪。我极力地想象着收黎子现在的形 象。前面响着鞭子,来了一个大车队,赶车的都是女的,为首的一个,个子不高,头发和嘴巴都裹在一 块大肩布里,只露出一对秀长的眼睛,她拉着马笼头,大步大步地走来。

    我想:沿这条路向前,就是前沿阵地,她们这是要把车子朝哪里赶啊?

    “同志,你们车上装的什么? ”我拦住了她们,为首的那个喝住了牲口,上上下下地打量了我一番, 然后说道:  “粮食! ”

    “你们知道前面是什么地方,你们要把粮食往哪里运啊? ”

    “不知道,咱们是跟咱队长走! ”

    “哪一位是队长? ”我看定了为首那个秀长眼睛的,可是她朝我笑了笑,说:  “不是我,喏! ”她 向雪地上的脚印点了点头说:  “我们队长前头联络去了,我们跟着她的脚印走,不会错的。 ”

    “这样走多冒险,要是你们队长摸到敌人那里去了呢? ”

    女民工先是愣了,接着,那个秀长眼睛的噗地一声笑了,回头对同伴们说道,“咱们的队长会摸到 敌人那里去? ”

    “哈哈哈……”于是所有的女民工都一齐大笑起来,她们在笑我,笑得毫不留情。

    “打碾庄,打济南,咱队长都到过前线,她会摸到敌人那里去? ”女民工自豪地说道。看样子她们 有一位极能干、威信极高的队长。

    “同志,不管怎么说你们大车不能再往前走。 ”我还是耐心地说。

    “不行,没队长的命令,咱不能停。 ”那个秀长眼睛的说着,便一扬鞭子要走。正这时,突然空中 亮了一串耀眼的照明弹,霎时,树影摇摇,雪花像一只只白蝴蝶,在强烈的亮光中飞舞,四周一片银白。 十来个雄赳赳的女民工,更加鲜明地站在我面前。

    我仔细地,一个一个地看着,寻找着,我总觉得在她们中间,会有那张熟悉的脸。这当然是痴想, 她们拉着牲口的笼头,赶着车,一个个从我面前走过,沿着她们队长的脚印走去。

    “喂!同志,你们队长叫什么名字? ”我忽然觉得非问问这位队长的名字不可了。

    “严正英! ”远远传来女民工的回答。

    “严正英! ”我说不出我是高兴还是失望,“为什么不是收黎子呢? ”

    回到驻地,我吹灯睡下。半夜里,我给一阵窃窃的笑声惊醒了。

    “粮食送前线,送前线,枪声都听不见,就算送到前线啦? ”这是那个秀长眼睛的声音,话语当中, 好像要把粮食送到阵地上去,才算送到了前线。

    “叫我们送后勤部呀。后勤部,后勤部,总要靠后一些的呀! ”

    “谁说靠后一些?你没听队长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咱处处要比解放军先走一步呢! ”

    我刚想去凑个热闹,突然屋门开了,雪花和寒气扑进屋来。跟着,进来一位妇女,这是幻象还是真实?是她,是收黎子。她穿着一件男人的棉袍,前襟撩起,扎在腰间,头上包着手巾,两颊冻得绯红, 站在当门说道:  “大嫂子,大妹子,牲口喂饱了,人也暖和了,我们走吧! ”

    “收黎子! ”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

    “啊! ”她走到我床前,看清是我,呆住了,然后两手紧紧地箍住了我。

    “好吧,严庄? ”话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

    “好,好,都好。今年麦子收得很好,秋粮也不错。春上来全也参加了队伍。 ”

    “原来你认识咱们队长啊!”这时,那些快乐的女民工又奇怪又高兴地围着我们,压在我们的肩上。

    “你看,她会摸到敌人那里去吗? ”秀长眼睛自豪地瞥了自己队长一眼,仍没忘记我在路上说的那 句话。

    “是,她不会。 ”我看着收黎子,心里想起那个盘腿坐在炕上的妇女。

    “你,你怎么改了名字? ”

    “入党的时候,支部给我起的。 ”收黎子还是那样沉静而有些羞涩地说。

    是她到过济南碾庄的前线?到过那炮火纷飞的前线?我想起她席地坐在废墟上,静静地用马尾修补 面筛的事来。是她,是这位收黎子。其实,这一点也不难想象。

    “房子呢?都盖好了? ”这些话都不是我想说的,可是说出来了。

    “盖好了,早盖好了。 ”收黎子话还没说完,原先坐在我铺边的妇女俏皮地接过去说:  “瞧,咱队 长倒看到了熟人,咱那个大妹子,怎么偏偏找不到她那个人呢! ”

    “哈哈……”这一阵大笑,惊得院里的马长声嘶叫起来,收黎子站起身说道,“天不早了,等我把 粮车送到地方,完成了任务,回头再来看你。 ”说着就带着妇女们,一阵风似地走出门去。一会儿, 门 外响起清脆的鞭声,马喷着鼻子,车声辘辘地走了。

    东边天上已微微露白,敌人的运输飞机又嗡嗡地响着,想来冒雪空投;但在白雪的掩盖下,它们找 不到方位,只能在上空呜鸣哀鸣。我披衣起床看见门外雪地上,到处是极深的车辙和脚印,逶迤向南而 去。

    【注释】《三走严庄》 以淮海战役为背景,写“我”三次到严庄的见闻。选文讲述的是第三次路过严庄的故事。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小说开篇描写“蛀空的老树给雪压折”这一景象,既写出自然环境的静谧,也暗示社会背景,腐朽的 反动势力将要被人民推翻。 B . 女民工笑我,“笑得毫不留情”,既写出女民工爽朗的性格,体现出她们对队长的信任,也从侧面写 出队长威信高、能力强。 C . 文章写回忆中收黎子盘坐在暖炕上的情景,与“我”再次见到她的形象形成对比,表现了收黎子在党 领导下的进步与成长。 D . “我总觉得在她们中间,会有那张熟悉的脸”,说明“我”渴盼见到收黎子,同时也渴盼收黎子能够 进步,参加革命工作。
    2. (2) 关于文中“秀长眼睛的”女民工的言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初见她时,她“拉着马笼头,大步大步地走来” ,显示出她性格豪爽的一面。 B .   “不行,没队长的命令,咱不能停” ,一句话就看出她对队长的信任和拥护。 C .   “枪声都听不见,就算送到前线啦? ”从反问语气中透露出她的勇敢和顽强。 D .   “你看,她会摸到敌人那里去吗? ”她以嘲讽方式反击“我”对队长的误解。
    3. (3) 本文和《百合花》一样,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故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 (4) 茹志娟在《风格应该多样化》中说:“短篇不可能完成长篇作品所能承担的任务,但可以以小见大。” 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做到以小见大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 (40 分)
  • 3. (2023高一下·临夏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 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 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 饥矣;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 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

    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  ‘何以利吾国? ’大夫:  ‘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 , 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 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 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

    梁惠王曰:  “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  “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 ”曰:“无 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 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 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为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

    孟子对曰: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 ,壮者以暇日修其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 勿疑。 ”

    (节选自《孟子 ·梁惠王》,有删改)

    【注释】①梁惠王:魏惠王。因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②梃(tǐng):木棒。③耨(nòu):锄草。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B .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C .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D .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是指丈夫的配偶。 B . 庶人,也叫“庶民” ,西周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泛指无官爵的平民。 C . 万乘之国,即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D . 孝悌,指孝顺父母、关爱子女。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3. (3) 下列对【选文二】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他通过利害分析,告诫梁惠王要讲仁 义,不必谈利益。 B . 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百姓 活活地饿死。 C . 孟子引用孔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用以批评统治者的残暴统治,这体现出他“以民为 本”的政治思想。 D . 孟子认为,如果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之中,必难抵挡外来之敌;如果施行仁政,即使国力弱小,也能无 敌于天下。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 4. (2023高一下·临夏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观  雨①

    【南宋】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②。

    【注释】①此诗写于 1130 年夏,抗金形势略有好转。诗人在汴京 (今河南开封) 失陷后,流寓湖南邵阳,此时正住在贞牟山上。②洗甲兵:武王伐殷,兵行之日大雨,太公曰:  “是洗濯甲兵。 ”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首联点明诗人的客居身份和心境,“客”点明处境,“龙钟”写诗人精神状态。 B . 颔联渲染了雨来时和雨后的气势,视听结合,写景雄浑,描绘出山中暴雨壮阔之景。 C . 颈联对雨势变化观察细致,竹枝顽强地挺立着,高高的山角上,大风吹掀处露出光明。 D . 诗中多处用双关。“晦”“明”“阴晴”等既是天气变化,也隐喻当时抗金的时局。
    2. (2)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也写到破屋雨漏,无一干处。借助屋漏雨注这一情景,杜诗和本诗抒 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 5. (2023高一下·临夏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 子 路 、  曾 皙 、 冉有 、 公 西华 侍坐 》 中 , 冉有 陈述 自 己 “ 足 民 ” 志 向 后 , 又补 充 了 “”这句话,显得十分谦虚。
    2. (2)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 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 ”
    3. (3)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文中他嗤 笑子路是因为“”。
    4. (4)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的“ ,” 这几句话是说把敬爱自己的老人和爱护自己的孩子推广到别人家的老人和孩子。
    5. (5)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  “,无韵之《离骚》 ”。
三、语言文字运用 (15 分)
  • 6. (2023高一下·临夏期中)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至于 B .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隐:隐瞒 C . 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D . 又欲其西封          肆:肆意,放肆
  • 7. (2023高一下·临夏期中)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莫春者,春服既成 B .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 . 秦伯说,与郑人盟 D . 若属皆且为所虏
  • 8. (2023高一下·临夏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问题。

    我们一直反对别人说废话。其实,自己说过的好多话,也都成了废话。 ( ) 。当时,也许倾尽全部,过后可能        。所以要少说,要惜字如金,让每一句话         。人真正的尊贵,不是多说 了多少,而是少说了多少。管住了嘴,才彰显了价值。

    把生活交给思考,容易产生情趣;把人生交给思考,容易产生意义。在一个喧闹的世界里,少说话, 多思考,就是一种美德。能节制自己的言语,不随波逐流,就是活在了人生的高地。即便你说得再有道 理,也没人会一直        

    谦卑的话,让人受用。相反,居高临下、            、傲慢嚣张的话都好听不到哪儿去。平等的视野里,才会产生最好的接纳和包容。一个人的气度和格局,往往会呈现在所说的话里。狭隘和自私,可以伶牙俐齿,可以滴水不漏,但一开口,便听出心底的“小 ”来,越遭人讨厌,说得越多。

    1. (1) 下列填入括号中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一切有用没用,只有时间才说了算:有的流经光阴,最终无价值,有的当时就没意义 B . 一切有用没用,只有时间才说了算:有的流经光阴,有的当时就没意义,最终无价值 C . 有的流经光阴,最终无价值,有的当时就没意义:一切有用没用,只有时间才说了算 D . 有的当时就没意义,有的流经光阴,最终无价值:一切有用没用,只有时间才说了算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文不名   字字珠玑    奉若神明    高屋建瓴 B . 一文不值   掷地有声    奉若圭臬    颐指气使 C . 一文不名   掷地有声    奉若神明    颐指气使 D . 一文不值   字字珠玑    奉若圭臬    高屋建瓴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狭隘和自私,可以伶牙俐齿,可以滴水不漏,但一开口,便听出心底的“小”来,越遭人讨厌,说得 越多。 B . 狭隘和自私的人,可以伶牙俐齿,可以滴水不漏,但一开口,便听出心底的“小”来,越遭人讨厌, 说得越多。 C . 狭隘和自私的人,可以伶牙俐齿,可以滴水不漏,但一开口,便被人听出心底的“小”来,说得越多, 越遭人讨厌。 D . 狭隘和自私,可以伶牙俐齿,可以滴水不漏,但一开口,便被人听出心底的“小”来,越遭人讨厌, 说得越多。
四、写作 (60 分)
  • 9. (2023高一下·临夏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⑤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近日,你所在班级拟举办本学期读书经验交流会,请你从以上句子中任选两个,形成有机关联,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符合情境,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