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广安市第二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4-08-15 浏览次数: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一下·广安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就是考察一国的戏剧在跨越语言、国别、文化、媒介等界线后,如何进入异域文化语境或数字空间,获得他者文化的理解和新的跨文化阐释,从而产生有别于它们在本土文化中的意义、影响和传播。

    是否具有“跨文化性”,是确定跨文化研究对象和衡量其价值的标尺。那些在中外戏剧史上产生了特殊跨文化影响力的经典,是戏剧跨文化研究的重点对象。戏剧跨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个复杂且充满隐微细节的案例,只要涉及语言、国别、文化、文明、媒介等界线的跨越,具有跨文化、跨国族、跨地域的特点,就可进入比较视域的戏剧研究空间。

    在中外戏剧的历史长河中,最具有文化交互属性、传播效果的戏剧经典,往往携带着本民族文化的精髓,经过剧本翻译或域外舞台表演成为跨文化戏剧史上的高光时刻,产生了广泛的国际传播效应。《赵氏孤儿》不仅是18世纪在欧洲被译、编、演,广为流传的中国戏剧,而且开启了中西戏剧近三百年的交流史。以欧洲戏剧为傲的欧洲人第一次看到了中国戏剧的模样,还尝试在西方舞台上体验中国戏剧的人物故事与孔子之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智能科技的发展,数字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新媒体等深刻改变着21世纪人们的生存方式,也给戏剧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带来新的契机与挑战。

    第一,戏剧舞台层面,早期的多媒体技术将舞台、布景、音效、灯光、影像等不同形式灵活切换和组合,极大丰富了舞台的视、听觉元素。21世纪数字技术的渗透对舞台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人工智能植入与应用剧场后,人机互动的舞台创造力和表现力有了更多可能性。与此相应,智能技术与剧场艺术的交叉研究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第二,观演关系层面,科技不断革新表演手段与观看形式,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剧场改变了舞台的演出空间,逆转了表演与观看的主次关系,颠覆了传统的剧场观念。互联网中涌现的网络虚拟剧场的实践热潮,更是将表演与观看的互动关系推向数字化、虚拟化方向,网络观演引发了关于何为“戏剧”等核心问题的探讨,戏剧表演的新技术体验与传统剧场的生命力如何延续等问题不断被抛出,中外戏剧经典面临挑战。

    第三,资源共享与全球传播层面,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有利于形成中外戏剧的大数据信息,如挪威易卜生中心的“易卜生全球舞台数据库”,其利弊同时存在:全球用户可分享资源,但网络资源善用者和不善用者的数字鸿沟日益明显。同时,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打开了前所未有的戏剧数字空间,既拯救了一些剧场,又在全球网络社区形成了戏剧全球传播的新路径。

    21世纪的戏剧跨文化研究不仅要关注戏剧的数字人文现象和全球传播路径和方法,揭示其内在规律,更需要加强中外戏剧经典在舞台艺术、虚拟空间和大众媒体文化等多层面的交流互通。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不仅可以召唤深藏于其中的文化记忆,还能沟通中外文化,促进多元文明互鉴,可谓价值重大,意义深远。

    (摘编自陈戎女《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

    材料二: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包括文学、音乐、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是这些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和综合运用,是人类共通的精神和艺术现象。但由于文化的不同,人类的戏剧在形成之初就分成两大类型:其代表是西方文明所孕育的古希腊戏剧和东方文明所孕育的中国古典戏曲。它们的共生和异质提供了人类戏剧内涵的丰富性,在悲剧的表现形态上体现出差异。

    古希腊戏剧的诞生,最初萌芽于酒神祭祀,在形成之初就明确地分为悲剧和喜剧。其产生不可避免的带有希腊城邦文化的特色,印上了海洋文明的烙印。古希腊悲剧有一个共同特征:通过神话题材,建立起丰富的主题,包括政治、宗教、伦理道德等。作家往往用命运来解释他们无法理解和解决的矛盾和困难,悲剧主题往往建立在人类自由意志和命运的冲突之中。命运是不可战胜的,人类无论怎样努力也逃离不了命运的安排,即便如俄狄浦斯一样努力地去摆脱命运,最终还是会失败。

    中国古典戏曲所蕴含的悲剧性却刚好相反,大多是社会悲剧。中国古典戏曲作家的立场和出发点是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悲剧主题也往往建立在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上。并且人们往往认为虽然道路曲折,但是前途依旧光明。所以中国人总想要一个心灵的安慰,给悲剧一个抚慰人心的结局,这种独特的悲剧性依然震撼人心。

    唐岫敏在《悲剧与现代社会》一文中说,悲剧的主人公从出身高贵的英雄变为平民百姓,但是其使人恐惧、激发人怜悯之心的本质没有变,社会人生本身就具有悲剧性,中国的戏剧往往用一种凄婉悲凉的意境来描述生活的无奈。这也往往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它不像西方传统悲剧那样很生硬地把现实呈现在舞台上,证明命运的不可逆转。

    希腊的人们面对的是海洋,他们是要靠征服海洋来获得自身的生存及发展的,而中国古人主要面对的是土地,是要靠征服土地来获得自身的发展的。土地和海洋相比更具有可征服性,即便会遇到自然灾害,但是我们可以运用人类的智慧总结经验,建设基础设施来减弱自然灾害带给我们的打击,面对自然环境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能力来征服它的,所以在中国古人的笔下命运就不再是矛盾的集中点。

    (摘编自《上海戏剧·中西方古典戏剧的区别和联系》)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考察一国的戏剧跨越语言、国别、文化、媒介等界线是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的关键。 B . 最具有文化交互属性、传播效果的戏剧经典,往往携带着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如《赵氏孤儿》。 C . 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多元文明互鉴,还能召唤深藏于其中的文化记忆。 D . 因人们认知的局限,中西方古典戏剧的悲剧主题往往建立在人类自由意志和命运的冲突中。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能进入比较视域的戏剧研究空间的戏剧应该具有跨文化、跨国族、跨地域的特点。 B . 新媒体打开了戏剧数字空间,既拯救了一些剧场,又形成了戏剧全球传播的新路径。 C . 戏剧是人类共通的艺术,以古希腊和中国为代表的中西方古典悲剧的“同”大于“异”。 D . 中国古典戏曲作家的立场和出发点是现实生活和其中的人,中国古典悲剧有自身特点。
    3.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数字技术、VR技术、新媒体等给戏剧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带来新的契机”的一项是(   )
      A . 多媒体技术将舞台、音效、灯光等不同形式灵活切换和组合,丰富了舞台的视、听觉元素。 B . 数字技术的运用能使全球用户分享资源,但网络资源善用者和不善用者的数字鸿沟明显。 C .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剧场改变了舞台的演出空间,逆转了表演与观看的主次关系。 D . 在人工智能等科技植入与应用剧场后,人机互动的舞台创造力和表现力有了更多可能性。
    4. (4) 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中国古典戏曲关汉卿《窦娥冤(节选)》的悲剧性。
    5. (5) 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中外戏剧,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 2. (2023高一下·广安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客轿

    赵淑萍

    郑店王来了兴致,今天去姚城,打算特地去看一场戏。

    天蒙蒙亮,他就出发了。他穿了双半旧不新的草鞋,兜里塞了一双布鞋和两个馒头。出门前,特意经过儿子的房门口,顺手一推,这小子睡觉居然又没闩门。房里一股酒气,鼾声打得像响雷。“真是前世作孽,出了这个败家子儿。"郑店王长叹一声,步子沉沉地上了路。

    “郑店王,出门办事?”路上的人半是招呼半是讨好。郑店王说:“姚城今日有滩簧班子,我去看看。”对方说:“你舍得跑那么远的路去看一场戏?”郑店王自顾自走去,脚步轻盈起来。

    “死老抠,那么长的一溜店,还穿着破草鞋装穷。”招呼的人冲着他走远了的背影咒上一句。

    出了竹岙村,一轮残月隐在天空,东边云层一抹绯红,日头立马就要蹦出来。郑店王的脸渐渐舒展开来,嘴里还哼起几句跑调的滩簧。他似乎想见戏场子里敲锣打鼓,生旦们齐齐地等着他到场呢。他没别的嘴好,就是恋着戏。到了横河镇上,几顶客轿闲置在路边,轿夫们一见是他,生意也懒得兜。“打咱做生意起,这土财主就没坐过轿子。”一个长个子嚷嚷着。“哼!哪一天他坐了,除非是他死老婆又娶亲了。”一个矮胖子悻悻地说。可人家郑店王正常着呢,您没看见,郑店王悠悠穿着草鞋走着呢!想着自己不坐轿,等于又多了一笔进账,他心里乐开了花。

    郑店王穿了一身做客的马褂,他不想让城里人看不起他,似乎,看戏就得有相称的服装,他跑这么远去看戏,可他从来没在竹岙村大大方方地看过戏。每年有草台班子在乡村巡回演出,每个地方的乡绅、财主、富农总归得出点钱,请村里人看几场戏。这对于他,简直是割他的肉要他的命,每当这时候,他总是借故东藏西躲。开戏了,锣鼓一响,他坐立不安,就像有无数条小虫在咬他的内脏,但他又不敢露面。他知道,出了钱的族长太公、王财主等就坐在台前的一排好位置,抽着旱烟嗑着瓜子扬扬得意。他也怕村里人看见他,讽刺他只进不出。只有夜里戏演到后半场的时候,他才把那顶旧旧的绍兴毡帽往下一拉,鬼鬼祟祟地向戏台走去。今天,姚城有戏,他可以痛痛快快地看了。

    他一进城,见无人注意他,就悄悄换下草鞋,拿出崭新的布鞋套上,气派地往戏场走。

    戏是白看的,姚城的戏班到底比村里的要好些。那个唱花旦的娘们还真俊俏,像一枝杏花一样新鲜、水灵。上午的戏等他去时就结束了,他很不甘心。中午,吃了两个冷馒头,在树荫下等,下午倒是完整地看了一场。傍晚,他狠狠心买了一碗凉粉和一包豆酥糖,嘴里、眼里都不停地“吃”,那心也忙得蹿上台子。夜里八点光景,他恋恋不舍地离开戏场,满脑子还都是戏里的人在走在唱。想想住旅馆得花一笔冤枉钱,倒不如赶夜路来得凉爽,他又换上了草鞋。

    几乎呈湛蓝色的月亮慢慢地在明净的天空中移动,最后躲到乌云里。郑店王高一脚低一脚地走着,好几次险些摔倒。可刚出城不远,后面隐隐有亮光,原来是顶客轿上来了。渐渐地,亮光映出他贴着地的影子,影子如航船,直往前奔,等到身影缩回脚下,客轿超过了他。“今天尽是好运气,有轿子上的灯笼照路。”他想。

    他前边,灯笼照出亮晃晃的路,再远就朦胧了。眼见到了岔路口,那客轿拐进了他要走的那条路,那是通向横河的路。他乐了,心里喊:“老天保佑,这轿正和我同路。”今天这日子择得好,不仅看了戏还借了光。

    客轿一进横河镇,他揣摩,坐轿的人必定在这下轿,谁能这么阔雇客轿?肯定是镇上的阔佬。那么,黑灯瞎火里,竹岙村的路就难走了,仿佛即将双眼被人蒙起黑布,他心里畏惧起来。

    可是,客轿居然没有停下来的迹象,仍执着前行,穿过街路,转入了他熟悉的土路,那条路正通往竹岙村,这么巧,就像事先约定的一样。

    灯笼照得土路清清楚楚。他琢磨,客轿里坐的是谁?村里,还有谁实力能跟他相比?要不,就是姚城的富商来村里走亲戚?赶夜路,一定有要紧的事儿。他的心亮堂堂的,想,这是吉兆。

    不知不觉,客轿进了村。该各投门户了,可是,那客轿仿佛要照顾到底,径直往他要去的方向走。

    不出一会儿,客轿竟然停在他家的院门前,他脑子搜了个遍,也没有姚城的亲戚。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像一团圆圆的火球照在自家的院子里,只见轿子里走出一个熟悉的人影。

    郑店王赶上前。儿子怔了一下,说:“爹,这么晚了,你还刚打烊呀?”

    郑店王指着儿子,气得不行,挥舞着手说:“你这孽障,我穿着草鞋赶路,你乘着客轿摆阔,我辛辛苦苦攒钱,还不叫你给败光了?你去姚城做什么?”

    儿子吞吞吐吐地说:“解……解个闷呗。”

    郑店王脱下草鞋,高举在手中,撵着儿子追着打。郑店王老婆一把推开门,披头散发,一头撞在郑店王胸口,接着儿子儿啊嚎起来。郑店王跌倒在地上,半边身子撑在地上,气得胡子直抖起来,用手指着儿子骂道:“畜生呐畜生。”

    月光如银,郑店王家的院子,成了戏场。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郑店王对儿子的称呼不断转变,由“败家子”到“孽障”,再到“畜生”,满含着对儿子坐客轿看戏的不满和愤怒。 B . 郑店王的儿子醉酒后唾觉“居然又没闩门”,一个“又”字可见这是常态,这与下文他去姚城解闷而坐客轿回家相呼应。 C . 郑店王脱下草鞋撵着儿子追着打,老婆护着儿子不惜将郑店王撞倒在地,可见郑店王老婆一味宠溺儿子而厌恶郑店王。 D . 小说向读者描述了曾经的乡绅、财主的生活。在最僻远的乡村,物质之外的精神追求也是人们的一种旺盛的需求。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对郑店王的大量心理描写,不仅交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且呈现出了郑店王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人物形象。 B . 小说详细描述了郑店王一路跟着客轿走的得意,这与下文他看到儿子从轿子里下来时的愤怒心情形成了巨大反差。 C . 小说处处充满着可以品味的细节,如“旧草鞋”这一物件在文中多次出现,将郑店王为人低调而勤俭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D . 小说语言口语化,作者好像在面对面地向人讲故事,如“可人家郑店王正常着呢,您没看见”“他琢磨,客轿里坐的是谁”。
    3. (3) 作家侯德云评价《客轿》:“整篇小说布局紧凑,犹如一根枝叶密集的树条,显出一种艺术之美。”小说的“紧凑”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月亮”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 3. (2023高一下·广安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文本二: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节选自《说苑·君道》)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B . 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大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C . 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D . 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已学课文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与《论语·先进》“公西华侍坐”中“侍坐”相同。 B . 冠者,成年人,二十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二十岁的人。 C . 再拜,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与《鸿门宴》“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中“再拜”相同。 D . 左右,指身边伺候的人,近臣,与《苏武传》“单于视左右而惊”中“左右”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武灵王认为教导百姓改穿胡服、改习骑马射箭一定会招来世人的批评,肥义指出聪明的人在事情还未发生前就能洞烛先机,明确支持改穿胡服。 B . 公子成以中原是圣贤推行仁义教化的地方为由,拒穿胡服;赵武灵王亲自登门,指出服装礼仪应力求便利,推行胡服有助雪耻,公子成于是奉行。 C . 赵文规劝赵武灵王不要违背先圣教化而变更传统服饰,应当遵循礼法规定;赵王主张应与时俱进,风俗礼法随时势变化而改变才是圣人治国之道。 D . 赵造反对变革,认为只有遵循固有的礼制,治国教民才不会出现差错;赵武灵王辩说道泥古守旧无补时政,所以天下的得失与是否承袭古制无关。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

      ②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5. (5) 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赵武灵王体现出了怎样的“人君之道”?请结合文本二简要说明。
  • 4. (2023高一下·广安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访秋

    李商隐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

    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

    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注释】时年三十五岁,李商隐被郑亚聘为幕中掌书记,五月到达桂州。诗人在政治上受到排挤,且此次南行,家眷留于长安,远道间关,孑然一身。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诗人登上高楼遥望北方的家乡,西风吹来,酒意全消,而放眼望去,故园杳不可见,心情更加郁闷。着一“望”字,领起全篇。 B . 颔联诗人纵目望去,落日的余辉正照在江岸上,江中归船的帆席鼓满西风,正在轻快地驶回。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乘船归家的喜悦。 C . 颈联用“烟”“龙潭”“霞”“鸟道”四种物象,就组成了一幅桂州美丽的山水画,笔墨经济,画意浓郁,使人如身临其境。 D . 尾联写殷勤地报告秋意的,只有火红的丹枫。“只是”二字,真实地写出了桂州秋天的特点和作者在桂州的孤独的处境和落寞情怀。
    2. (2) 清代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评价李商隐“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善于埋没意绪”,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 5. (2023高一下·广安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2. (2) 《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走廊曲折、屋檐高耸的特点的句子是:

    3. (3) 苏洵在《六国论》中讲述赵国灭亡的原因时说,指出杀害良将是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之一。
三、语言文字运用(17 分)
  • 6. (2023高一下·广安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科学素养与媒介素养,两者的字面意义似乎有着______。然而,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理论与技术在作用于社会时,(    );而媒介素养如果脱离了科学基础,就难以对社会面貌形成客观认知。

    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有许多_____。比如,科学与传播都需要质疑精神。科学理论要接受别人质疑,甚至最终被否定;信息传播亦如此。如果受众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更不至于被谣言蒙蔽。

    食品安全谣言________,有的经历反复辟谣,依然在某些情况下甚嚣尘上。在新媒体时代,每个公民都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的_________能力,拒传谣言,提高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大相径庭 共享性 不胫而走 辨析 B . 天壤之别 共享性 来势汹汹 辨识 C . 大相径庭 共通性 不胫而走 辨识 D . 天壤之别 共通性 来势汹汹 辨析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才牵涉传播方法和路径,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 B . 就牵涉传播方法和路径,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 C . 才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牵涉传播方法和路径 D . 就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牵涉传播方法和路径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病句,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受众如果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至于被谣言蒙蔽,更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 B . 如果受众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至于被谣言蒙蔽,更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 C . 受众如果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更不至于被谣言蒙蔽。 D . 受众如果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就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更不至于被谣言蒙蔽。
  • 7. (2023高一下·广安期中) 下列选项中关于《乡土中国》的核心概念,与所给语段最契合的一项是(    )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闭窗)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A . 礼治秩序 B . 熟人社会 C . 差序格局 D . 信用契约
  • 8. (2023高一下·广安期中) 根据下面的材料,给“杂剧”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

    杂剧综合了“唱”“念”“做”等表现手法。它的剧本描写人物故事则主要通过歌唱和念白。一些优秀剧本的唱词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诗剧的色彩。念白部分由于受唐宋以来的戏剧传统的影响,常有插科打诨,颇富幽默趣味。

    杂剧每本四折,演唱四套宫调不同的曲子。这四套由一个演员主唱。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一些次要的角色被称为外末、外旦等,偶尔也唱一二支小令,从来不唱整套曲子。

    杂剧盛行于元朝,明清渐趋衰微。

四、写作(60分)
  • 9. (2023高一下·广安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天,兔子们谈起他们的生活,都感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苦难和不幸,人、狗、鹰和别的猛兽,让他们整天提心吊胆。他们闷闷不乐地说着走着。草地上的小鸟,听到兔子的脚步声,拍打着翅膀飞向了天空。有一只兔子看到这种情景,大声对同伴说:“朋友们,我们为什么要忧愁呢?我们可以奔跑啊!”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