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 | 曲宴记载 |
太祖朝 | 建隆二年,“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 乾德二年,“宴大将王全试于崇德殿” |
真宗朝 | 咸平五年(1002年)“癸亥,赐近臣岁节宴于宰相吕端第。自是遂以为例”三年八月八日甲寅,诏近臣观书于龙困阁,遂宴于崇和殿” |
“旧欧洲的特征” | ||
经济观 | 认同的是使用价值 | 而非交换价值(①) |
社会观 | 认同的是差异等级 | 而非竞争能力(②) |
文化观 | 认同的是群体意识 | 而非个人精神(③) |
宗教观 | 认同的是蒙昧盲信 | 而非自然主义(④) |
根据表格信息,请预测新欧洲特征出现的历史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
国家 年份 |
① | ② | ③ | ④ | 四国合计 |
1913 | 14 | 36 | 6 | 16 | 72 |
1920 | 14 | 47 | 5 | 9 | 75 |
1937 | 11 | 42 | 5 | 12 | 70 |
1948 | 11.2 | 53.4 | 3.9 | 3.6 | 72.1 |
材料一:明代的黄册以里甲为单位编造,它先标明户别,如军户、民户、匠户、灶户等等,户别一般不能更改:再登记各户人口情况;然后登记土地、房屋、牛具等财产情况。每户的人口、田粮,都以“旧管、开除、新收、实在”四项列明, 号称“四柱”。“旧管”,是指原来造册时的情况;“开除”,是指在上次登记后,人口死亡、田产减少情况;“新收”,则指人口、田产增加情况;“实在”是“开除”与“新收”相抵之后,现有人口、田产的情况。
——摘编自 王洪源《管理臣民的户籍制度》
材料二:1909年,民政部上奏《调查户口章程折》指出进行选举“不可不以年龄、职业、籍贯、住址等资格为准。若户籍登记之法不能实行,则议员选举之事必多窒碍”。之后,清廷又颁布了《调查户口章程》和《户籍法》。《调查户口章程》将所有户类分为“正户”与“附户”,户类之间以入住时间为区分,无高下之别。《户籍法》将户籍制度的登记内容限定于“人籍”与“户籍”,前者侧重于登记个人身份信息,后者则侧重于登记人户的变动。国民有依法呈报户籍信息的义务,否则将面临处罚;同时国民也有查阅及誊抄“入籍”信息的权利,当权益受损时,国民有“抗告”权。《户籍法》对国民的“移籍”“入籍”未作任何限制。
——摘编自叶再兴 《清末以降中国的户政制度与实践(1909—1953 )》
材料一: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又是全国性的商业经济中心。像汴京“八荒争凑,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当时汴京城里有不少大型定期交易场所,而临安城中的行业组织就有414个,这些行业或相时集中在一定区域,或分散在各个街市。宋代以前,太湖流域的县城大多只是小规模的政治据点,至宋代,它们逐新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和社会中心,宋代因工商业发展而出现的地区性经济中心城市更是遍及全国,如京兆(今西安)、西京(今洛阳)、福州、广州等,宋代城市格局由封闭转向开放经济职能增强,城市经济空前繁荣。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出现主要是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城市最早的手工业是为满足城镇及周围乡村居民日常需要的,如铁器制作、皮革珠制和皮具是其基本行业,城市是农产品与城镇手工业产品相交换的场所,乡村的部分农产品也通过城布运往外地市场,农村居民所需的外地商品,也主要从城市市场上取得。如,瑞士莱因菲尔登城的外来商品中,有来自阿尔萨斯的葡萄酒,萨尔茨堡和洛林的盐,在城市工商业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商品货币关系,以极强的渗遗力,对农村经济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侵蚀和瓦解,引起了农奴制和庄园制的解体和崩溃。同时,还从法律道德、社会意识、大众心态等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对乡村施加着深刻影响。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城乡关系的转型》
1950—2012年中国GDP增长速度波动曲线
——摘自郭旭红 《新中国GDP增长速度发展演变研究》
从材料中提取三条及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列出信息,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材料一:地中海示意图
材料二:大西洋示意图
请以地中海的称呼为例,围绕历史上的大西洋,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