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3-06-07 浏览次数:31 类型:期中考试
一、基础运用(共12分)
  • 1. (2022七上·北京期中) 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回答以下各题。

        (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A】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 mò__________着。

        (二)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雷的预告也没有,【B】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大的雨点就打来了。可这时雨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住身上的干爽,可光头浇、洗个雨澡却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这时,你会更喜欢一切。【C】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D】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切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三)后来发生了分qí__________: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 jué__________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1. (1) 文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 kuàng/shà B . kuàng/chà C . guǎng/shà D . guǎng/chà
    2. (2) 请给文中注音处选择一组正确的汉字(    )
      A . 默/歧/决 B . 寞/歧/决 C . 默/岐/诀 D . 寞/岐/决
    3. (3) 材料(一)和(三)的作者分别是(    )
      A . 刘湛秋/史铁生 B . 朱自清/冰心 C . 朱自清/莫怀戚 D . 朱自清/郑振铎
    4. (4) 材料中画横线的四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是(    )
      A .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B . 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大的雨点就打来了。 C . 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D . 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切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 2. (2022七上·北京期中) 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谦辞或敬辞用得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敬称对方母亲) B . 令爱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谦称自己女儿) C .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谦称自己父亲) D . 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敬称对方儿子)
  • 3. (2022七上·北京期中) 下列四句中,划线词语的本义或语境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解释:“酝酿”本来指造酒的发酵过程,在这句中指各种花的香气在空气中发酵,可以闻出酒的香气。 B .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解释:“热烈”本来形容人情绪高昂、兴奋激动,在这句中赋予“紫色的花”人的特点,形容它灿烂盛开的样子。 C .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解释:两个“自然”都有理所当然的意思,这句中具体指“母亲”和“儿子”的体重都不重是理所当然的。 D . 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 , 终不愿意。解释:“各得其所”可以理解为每个人或事物都能得到合适的安顿,这里指作者希望他的母亲和他的儿子分别选择适合自己的路走,母亲走适合她的平顺的大路,儿子走有意思的小路。
    1. (1) ,以观沧海。,山岛竦峙。
    2. (2) 杨花落尽子规啼,。我寄愁心与明月,
    3. (3) 《天净沙•秋思》中,“”一句描写美好村舍生活,反衬异乡人的孤独;“”一句又直接道出了游子的心境。
    4. (4) 《观沧海》一诗中,曹操登高远眺,巍然的山岛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古诗文阅读
  • 5. (2022七上·北京期中) 阅读《次北固山下》,回答以下各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1) 诗歌的首联叙事,“”“行舟”点明诗人离乡远游,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景,“”“”二字凝练地写出船上所见之景开阔的特点;颈联既写景又点明时令的特点,让人感慨时序匆匆交替的同时,也给人以的力量。
    2. (2) 有位同学提出,《静夜思》能够和《次北固山下》组成一组材料共同学习。请你帮他从诗歌情感的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写出理由。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6. (2022七上·北京期中)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回答以下各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乙】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 , 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⑤患耶?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节)

    注:①[俟]等待。②[啮niè]咬。③[信不诬哉]确实不虚妄啊。④[遁逸]逃跑;隐藏。

    ⑤[贻]留下。

    1.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有剩骨/一狼得骨 B . 野有麦场/三茅庐 C . 禽兽变诈几何哉/下车引 D . 一狼径/太丘舍
    2. (2) 结合语境,判断“狼不敢前”的“前”字,与乙文中哪个划线句中的“前”字意思相同。(    )
      A . 犬又如前 B . 犬阻之不使前也
    3. (3) 下列对画线句子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翻译:(屠户)反复把骨头投给狼,后面的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可前面的狼又跟了上来。理解:屠户因为害怕,把担中的骨头投给狼,但是两只狼太过贪婪,一直跟着屠户。

      B .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翻译: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放下担子拿起刀。

      理解:屠户这时已经没有退路,两只狼也不离开,于是他果断地丢掉幻想,决定抵抗。

      C .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翻译: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理解:屠户发现“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于是趁机“暴起”杀狼。

    4. (4) 【甲】【乙】两文都借与狼有关的文言寓言,告诉了我们深刻的道理。请结合你的阅读理解,完成下面表格。

      篇目

      文中形象及其特点

      原文关键语句摘录

      阅读启示

      甲文

      屠 户: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

      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贪婪、狡诈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乙文

      狼:残忍,居心险恶

      “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

      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要看清事物的本质。

      主人(先):善良,大意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

      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主人(后):冷静,有谋略

三、名著阅读(共6分)
  • 7. (2022七上·北京期中) 语文老师组织《朝花夕拾》《西游记》读书交流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个环节的任务。

    在“名著人物我品评”环节中,有四位同学发言,其中观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们可以用对比的方式来读人物、辨善恶。比如长妈妈和衍太太,前者虽有缺点,但却是真心疼爱孩子,所以得到鲁迅喜爱;后者表面温和,实则阴险,令人心生憎恶。 B . 读《朝花夕拾》,一定不能忽略鲁迅本人的形象。了解他童年生活的趣味、青年时期的苦闷压抑与历尽艰辛的奋斗求索,才能读懂鲁迅的初心。 C . 猪八戒是个典型的喜剧形象,他贪婪自私的心计、好吃懒做的性格、搬弄是非的言行都在西行途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相关的情节读起来很有喜剧色彩,但在师徒取经的艰辛历程中他没起到任何积极作用。 D . 大闹天宫时,孙悟空敢于挑战天庭权威,不惮于和十万天兵天将对阵;护送唐僧取经时,孙悟空一路斩妖除魔,出生入死,对师父忠诚不贰。这看似截然不同的两面,恰是他爱憎分明的具体表现。
  • 8. (2022七上·北京期中) 阅读交流活动的另一环节是“童心童眼看奇趣”,请从《朝花夕拾》或《西游记》中选择一个你觉得新奇有趣的内容,跟同学分享你的感受。(100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读(共17分)
  • 9. (2022七上·北京期中) 阅读《济南的冬天》,回答以下各题。

    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儿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②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③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④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乙】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⑤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⑥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⑦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 (1) 请从两处划线句任选一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表达效果。
    2. (2) 《济南的冬天》第一段在写法上有独到的妙处,请结合具体内容赏析。
  • 10. (2022七上·北京期中) 阅读《父亲的玳瑁》回答以下各题。

    父亲的玳瑁

    ①净洁的白毛的中间,夹杂些淡黄的云霞似的柔毛,恰如透明的妇人的玳瑁首饰的那种猫儿,是被称为“玳瑁猫”的。我们家里的猫儿正是那一类,父亲就给了它“玳瑁”这个名字。

    ②它什么时候来到我们家里,我不很清楚,据说大约已有三年光景了。父亲给我的信,从来不曾提过它。在他的理智中,仿佛以为玳瑁毕竟是一匹小小的兽,比不上任何的家事,不足以通知我似的。

    ③但当我去年回到家里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和玳瑁的感情了。

    ④每当厨房的碗筷一搬动,父亲在后房餐桌边坐下的时候,玳瑁便在门外“咪咪”地叫了起来。这叫声是只有两三声,从不多叫的。它仿佛在问父亲,可不可以进来似的。

    ⑤于是父亲就说了,完全像对什么人说话一样:

    ⑥“玳瑁,这里来!”

    ⑦我初到的几天,家里突然增多了四个人,玳瑁似乎感觉到热闹与生疏的恐惧,常不肯即刻进来。

    ⑧“来吧,玳瑁!”父亲望着门外,不见它进来,又说了。

    ⑨但是玳瑁只回答了两声“咪咪”,仍在门外徘徊着。

    ⑩“小孩一样,看见生疏的人,就怕进来了。”父亲笑着对我们说。

    ⑪但是过了一会儿,玳瑁在大家的不注意中,已经跃上了父亲的膝上。

    ⑫“哪,在这里了。”父亲说。

    ⑬我们弯过头去看,它伏在父亲的膝上,睁着略带惧怯的眼望着我们,仿佛预备逃遁似的。

    ⑭父亲立刻理会它的感觉,用手抚摩着它的颈背,说:“困吧玳瑁。”一面他又转过来对我们说:“不要多看它,它像姑娘一样的呢。”

    ⑮父亲吃完饭,站起来的时候,玳瑁便先走出门外去。它知道父亲要到厨房里去给它预备饭了。那是真的。父亲从来不曾忘记过,他自己一吃完饭,便去添饭给玳瑁的。玳瑁的饭每次都有鱼或鱼汤拌着。父亲自己这几年来对于鱼的滋味据说有点厌,但即使自己不吃,他总是每次上街去,给玳瑁带了一些鱼来,而且给它储存着的。

    ⑯白天,玳瑁常在储藏东西的楼上,不常到楼下的房子里来。但每当父亲有什么事情将要出去的时候,玳瑁像是在楼上看着的样子,便溜到父亲的身边,绕着父亲的脚转了几下,一直跟父亲到门边。晚上,玳瑁睡在父亲的脚后的被上,陪伴着父亲。

    ⑰有两次玳瑁到邻居家去游走,忘记了吃饭。我们大家叫着“玳瑁玳瑁”,东西寻找着,不见它回来。父亲却猜到它那里去了。他拿着玳瑁的饭碗走出门外,用筷子敲着,只喊了两声“玳瑁”,玳瑁便从很远的邻屋上走来了。

    ⑱“你的声音像格外不同似的,”母亲对父亲说,“只消叫两声,又不大,它便老远地听见了。”

    ⑲“是哪,它只听我管的哩。”

    ⑳对于寂寞地度着残年的老人,玳瑁所给予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安慰,我觉得。

    ㉑六月四日的早晨,我带着战栗的心重到家里,父亲只躺在床上远远地望了我一下,便疲倦地合上了眼皮。我悲苦地牵着他的手在我的面上抚摩。他的手已经有点生硬,不复像往日柔和地抚摩玳瑁的颈背那么自然。据说在头一天的下午,玳瑁曾经跳上他的身边,悲鸣着,父亲还很自然地抚摩着它,亲密地叫着“玳瑁”。而我呢,已经迟了。

    ㉒从这一天起,玳瑁便不再走进父亲的以及和父亲相连的我们的房子。我们有好几天没有看见玳瑁的影子。我代替了父亲的工作,给玳瑁在厨房里备好鱼拌的饭,敲着碗,叫着“玳瑁”。玳瑁没有回答,也不出来。母亲说,这几天家里人多,闹得很,它该是躲在楼上怕出来的。于是我把饭碗一直送到楼上。然而玳瑁仍没有影子。过了一天,碗里的饭照样地摆在楼上,只饭粒干瘪了一些。

    ㉓我希望能再见到和父亲的灵魂永久同在着的玳瑁。

    1. (1) 本文记叙了玳瑁三次吃饭的经历,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内容。

      父亲一吃完饭,①,从来不曾忘记;玳瑁②,一听到父亲的喊声,便从很远的邻屋上回来吃饭;父亲去世了,“我”给玳瑁在厨房里备好鱼拌的饭,玳瑁③

    2. (2) 结合语境,分析第⑭段中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

      父亲立刻理会它的感觉,用手抚摩着它的颈背,说:“困吧玳瑁。”

    3. (3) 《猫》的结尾说“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本文结尾作者提到“我希望能再见到和父亲的灵魂永久同在着的玳瑁”,两文中“我”对猫的态度有很大不同,请结合本文和链接材料的内容分析原因。

      【链接材料】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五、写作(40分)
  • 11. (2022七上·北京期中) 作文。

        种一棵果树,可以收获甜美的果实;听一节新课,可以收获丰富的知识;访一处古迹,可以收获文化的熏陶……2022年时间已过大半,一定有让你难忘的经历,在这之中你有怎样的收获呢?请以“收获”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纸上。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含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