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六单元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

更新时间:2023-06-28 浏览次数:19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突然爆发瘟疫,伯里克利病逝,导致希腊的政治走向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当时的急性瘟疫是( )
    A . 天花 B . 鼠疫 C . 肺痨 D . 伤寒
  • 2.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亚历山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这说明( )
    A . 疫病导致亚历山大帝国政治经济的变动 B . 疫病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C . 疫病猖獗导致欧洲生产停滞 D . 疫病可以改变人类历史的走向
  • 3. 《黄帝内经》载,“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材料体现了( )
    A . 食疗可以包治百病 B . 用药过度会造成中毒 C . 中医治病的食疗原则 D . 食疗的效果超过用药
  • 4. 有关清圣祖康熙的样貌,历史上有过不同记载。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材料

    出处

    ①天表英俊,岳立声洪

    《清史稿》

    ②疏髯犯颊而斑白,雌雄眼,神气清明

    金昌业《老稼斋燕行日记》(作者为朝鲜王朝肃宗年间文人,1712年左右曾来清朝游历)

    ③他的五官端正,双目炯炯有神,鼻尖略圆而稍显鹰钩状。虽然脸上有一点天花留下的痘痕

    法国传教士白晋

    A . 材料①来自官方记载,最权威可信 B . 材料②和③部分信息相似,记录可信 C . 三则材料立场各异,皆不可信 D . 三则材料都需要结合多种史料考察
  • 5. 1102年,宋徽宗下诏在诸路建立“安济坊”,规定“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以防渐染”。又建立独立的厨舍,“以为汤药饮食人宿舍,及病人分轻重异室”。这说明( )
    A . 朝廷重视防疫方法的创新与应用 B . 民间医家是疫情防控的中坚力量 C . 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全面建立 D . 疫情蔓延和疾病传播得到有效遏制
  • 6. 《本草纲目》附有大量的药物形态图,李时珍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 . 使自己的著作图文并茂 B . 介绍用文字无法表述的药物 C . 使药物分类更直观清晰 D . 增加人们对药物的感性认识
  • 7. 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明代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向劳动人民学习所积累的大量药物学知识,历时多年编成《本草纲目》,该书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多世纪。这一成就( )
    A . 奠定了现代生物分类学的基础 B . 借助了西学东渐科技成果 C . 体现出了承古萌新的文化特色 D . 反映了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 8. 明末清初,西方人把西方近代医学知识介绍到中国来;鸦片战争后,西医来到中国,西式医院也开始在中国各地出现。这些活动(    )
    A . 改变了中国民众对西方列强的态度 B . 推动了中国传统中医走向世界 C . 推动中国引入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 D . 为中国学习西方近代医学提供了机会
  • 9. 中国医学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和天地万物合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体生命活动、内部器官的运动变化,要受整个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影响和制约。……这种研究人体、认识疾病的辩证思想和方法,远比那种把人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机械地把人体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加以研究的机械论的思想和方法要优越得多。”这反映了(    )
    A . “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医理论的价值 B . 中医诞生的基础是“天人合一”思想 C . 古代中医理论具有浓厚的神学色彩 D . 古代医学家都具有唯物辩证法思想
  • 10.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后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中药学的发展(   )
    A .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 .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 .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 .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 11. 2015年12月7日,应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用中文发表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主题演讲,向世界十次提到“中医药”。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藏,下列有关中医药知识对应准确的是( )
    A . 《黄帝内经》——西周时期问世、战国时期编订,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B . 针灸疗法——其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我国人民独创,近代以后方为世界知晓 C . 《本草纲目》——是对13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D . 《伤寒杂病论》——汉张仲景作,奠定中医临床学的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
  • 12. 中国使用中药抗疫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后期便出现了一部医药学著作,记录了很多避灾防疫的有效方法,如苍耳为末以水服用可辟恶邪、松叶细切用酒服用能辟瘟疫等。这部著作是( )
    A . B . C . D .
  • 13. 某学者在其论文中谈到,唐朝统治者通过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赈灾送药、战争之后下诏埋葬骸骨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样,政府也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以下结论符合材料的是(    )
    A . 唐朝已形成完备的城市排污体系 B . 战争之后埋葬骸骨成为预防疾病的主要手段 C . 唐朝政府将疾病防控与公共卫生有效结合 D . 唐朝通过建立公共卫生体系来防控疾病
  • 14. 《吕氏春秋》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黄帝内经》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由此可知( )
    A . 人们对于疫病的传染性有了一定认知 B . 统治者对传染病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 C . 传染病对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破坏 D . 人们对于传染病的预防达成共识
  • 15. 1873年,为防止霍乱、鼠疫、天花等传入沿海口岸,上海与厦门的海关当局先后制定了检疫章程,并任命卫生官员,仿效西方国家实施检疫措施。这一时期的检疫,因由海关办理,通称“海关检疫”,海关医官绝大多数由教会医院的医生兼任。这表明(    )
    A .  国外传染病现象十分严重 B . 中国近代卫生事业得到发展 C . 通商口岸有利于西学传播 D . 中国近代海关殖民现象严重
  • 16. 清朝首任驻外大使郭嵩焘在其《使西纪程》中记载了人体解剖、外科消毒等情景。出使西欧的洋务官员薛福成认识到中西医理不同,各有所长。李鸿章聘请西医治好夫人痼疾,更信奉西医,公开支持西医。上述情况( )
    A . 说明西医比中医更先进 B . 促进了西医在中国传播 C . 挑起近代中西医的论争 D . 改变民众对西医的认识
二、非选择题
  • 17.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公元541年至664年,发生了“查士丁尼鼠疫”。这次鼠疫源自中东,通过商路和战争路线传播到整个拜占庭帝国,后来从欧洲大陆传到英国。鼠疫引发了欧洲人口下降和劳动力短缺。民众对瘟疫的恐惧心理严重地扰乱了拜占庭帝国的正常生活秩序,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迅速丧失。

    ——摘编自李超《历史学语境中的瘟疫》

    材料二 旧本玉石水土混同,诸虫鳞介不别,或虫入木部,或木入草部。今各列为部,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为万物母也;次之以金石,从土也;次之以草谷菜果木,从微至巨也;次之以服器,从草木也;次之以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从贱至贵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查士丁尼鼠疫”对社会的影响。
    2. (2) 据材料二概括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创新之处。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山西一地在明代276年间曾37次出现灾疫,且多在成化十八年(1482年)之后。疫灾常常与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同时发生,与饥荒并发的频率最高。战祸一起,疮痍满目,疫疠丛生。面对频发的灾疫,朝廷常常发布诏令减免税粮田租,也常发帑(钱财)赈济灾民,减缓灾情。在疫病流行时期,军营将士会食用特定草药预防疫病,并将患者与健康士兵隔离开来,以免扩大传染。地方官府常常采取施医送药的救疗手段,扩大救疗面。明代对疫病发生虽已有较为科学的认识,但仍然存在以天命解释灾难和疫病发生的情况,认为天意不可违,因而一些地方官也常采用斋戒祈祷的方法驱避疫气。一些深怀济世思想的医生不避疫气,不辞劳苦,施医送药。深受儒家爱民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也主动出资出力,救助于民。

    ——摘编自张丽芬《明代山西疫灾特点

    及救疗措施述略》

    材料二 14至17世纪中期,伦敦先后暴发过20多次大小瘟疫。面对最初的黑死病疫情,教皇亲自设计弥撒驱逐瘟疫,教会则通过教堂担负起医疗救治的责任。政府规定严禁暴尸街头,死者必须深埋;限制出入病疫区。许多地方当局还规定有传染嫌疑的房屋及家具要通风熏蒸、曝晒消毒,并向民众普及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英王对疫病重灾区免除征税,同时发布公告严控伦敦城内的屠宰活动,禁止污血流入街道或泰晤士河。随着疫病的扩散,政府进一步制定卫生法规,管制医药行业,推进医疗的正规化进程,并新建或重建多家医院。城市也开始设置清道夫清扫街道。到了16世纪,关注公共健康成了欧洲各大城市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摘编自魏晨光《从黑死病反观14—17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和医疗状况》等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山西地区防治疫情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4—17世纪英国应对疫情措施的背景,并说明“卫生革命”的意义。
  • 19.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始于唐宋年间的中国人痘接种法,17世纪传至欧洲,减少了欧洲天花的流行。18世纪末,英国医生詹纳将人痘接种法改造成种牛痘术,促使现代免疫学的诞生和发展。康熙三十三年,俄国专门派留学生到北京学习种痘、防痘的方法和接骨术。同时,大量中国医药学文献传入欧洲,《本草纲目》《中国医学和脉理》《本草和脉学》等涉及医史、临床、诊断、本草等方面的著述,被西方人翻译和出版发行。

    ——摘编自王明强等《中国中医文化传播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人在中国创办医院,编译西医学书籍,到19世纪末,在传播西学、参与西式医院、西医教育等活动中,尹端模、黄宽等中国医家成长起来。丁福保所译述的医书,如《卫生学问答》《家庭新医学读本》,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具有很强的普及性。华人对于西医也不断“信其术精胜矣”。清末名医唐容川提出“中西医汇通”口号,并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形成了由百余名著名医家组成的“中西医汇通”学派。

    ——摘编自张晓丽《近代西医传播与社会变迁》等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7、18世纪中医向欧洲传播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医在中国传播的变化。综合材料,谈谈你从中西医交流互鉴中得到的认识。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医药学发展的成就 中国近现代医药学发展的成就
    战国时期的扁鹊已经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 清代,西方的解剖学、药物学等与治疗方法通过传教士传入中国
    《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奠定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在我国开设医院,开办医学校,促进了西医在我国的传播、发展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完成《伤寒杂病论》,为我国临床医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提出:“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该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唐代的《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较为系统地总结唐朝以前药物学成就 1980年,卫生部明确指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都要大力发展,推动医学科学现代化”
    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的药物著作,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和中医药成果迄今获得的最高奖项

    ——摘编自徐江雁《中国医学史》第二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上面为中国医药学发展史大事简表。请围绕上述材料,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