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4-07-14 浏览次数:27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 1. (2023高二下·哈尔滨期中)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乃是天、地、人三者之合一。借用耶教术语来说,便是天、地、人之“三位一体”。在中国,天地可合称为天,人与天地合一,便是所谓“天人合一”。

    中国的社会风俗里面也有“三位一体”的信仰之存在。如言时令,有二十四个节气,但同时有人造的节日。中国人把此二项混合看待,不加区别,如清明、冬至是自然节,端午、中秋、重阳是人造节。中国人在节日中,又多增添一些神话故事,使得人文自然益加亲密配合,社会礼俗随着天时节气而多彩多姿。这亦是一种天人相应,把我们的日常生活推衍到大自然变化中而与之呼应。这就是那人文参加进自然里面而演化成为一体了。此中有信仰、有希望、有娱乐,极富礼乐意义,极富艺术性,亦极富传统性,极富有关于民族文化信仰之启示性与教育性。但到最近,大家对自己文化无了解、无信心,因此对此种节日亦觉无趣味、无意义。中国社会上之新年节日不废而渐废,耶诞节日代之而兴。中国社会并非耶教社会,中国文化亦非耶教文化,而中国人则追步西方,来过耶诞节日。这里面自不免夹杂着许多无情无理之盲目效颦。

    再讲中国的艺术,一幅山水画,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一种结构。一幅画上定有空白,有春、夏、秋、冬四季分别,那都是天。一座山、一溪水、一栋房子、一座亭榭,那都是地。中间画着一渔翁,或是赶着骡子做生意的,或是读书弹琴的,或是倚着一杖在那里看天看地的,这都是人。这是画中之主。天有气象,地有境界,人有风格。在此气象境界之中有此风格,配合起来,这是一个艺术的世界。中国画便要此“气象”“境界”与“风格”之三者合一。中国画也不愿酷肖自然,而要把人文意境融入,另成一天地。如画梅、兰、竹、菊,只是自然,但有生命,而且有人文理想作衬托,故称“四君子”。天地大自然,一切是景,里面有了主人,有了生意,便有了“情”。中国画要求在画中见性情。

    再来讲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究竟人类理想最后要达到一个怎样的境界?耶稣教说,世界末日到来,能上天堂的就上天堂,不能上天堂的就下地狱,上帝不能天天老在爱着这世界。佛教讲最后的清静寂灭,一个无余涅槃的世界,到此便超脱了轮回众生界。中国人则只讲“世界大同”“天下太平”,其终极理想还是在这个世界上。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三字,即是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中国古人说,人性禀赋自天,人人可以善,“人皆可以为舜尧”,每一人的人格德性都可做得一理想至高的善人。人人做一善人,才是世界大同,才是天下太平。不是说大家有饭吃,大家在法律之下有平等,永远不打仗,便是天下大同了。还要有更高的“文化融和”,还要“天、地、人三位一体”,那才能真到达大同太平的境界。我们全世界人类,都能到达最高人格的话,那世界就自然会大同。这是最民主、最平等、最独立、最自由的。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最高信仰,同时亦是我们中国人的最后理想。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中的最高信仰与终极理想》)

    材料二:

    中华文化的当代意义不仅在于对中华民族发展及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性,从人类生活面临的矛盾冲突中也可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和当代意义。当代人类生活面临着五大冲突急需解决,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心灵)、文明与文明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实有史以来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但现代性的展开加剧了这些矛盾,冲突日趋紧张,已经成为世界的难题。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仅靠西方现代性的价值是不可能解决这些矛盾、化解这些冲突的。有识之士把眼光转向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化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忠恕之道”秉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有利于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冲突:“和而不同”的态度有利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群己合一”之道有利于解决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中华文化中有许多思想理念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冲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因此,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围绕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让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一起为人类提供所需要的精神指引。什么是体现“中国”的方案?就是用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结合中国的实践,提出既合乎中国的具体实际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理念。像孔子在2500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不仅是人类处理相互关系的普遍原理,也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处理人类难题的智慧。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清明节民俗包括踏青赏春、祭拜祖先等,故其虽属自然节气,也蕴含着人文精神,这也是一种天人相应。 B . 中国山水画讲究天地人三位一体,除画中之主“人”外,画上定有代表天的天空,代表地的山水亭屋等。 C . 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是天下大同太平,这也是最民主、最平等、最独立、最自由的人类理想的境界。 D . 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既能助力中华民族发展及中国社会建设,也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在论述中都采用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方式,破立并重。 B . 传统的新年节日不废而废,国人盲目效颦过耶诞节日,原因是国人不了解自己文化,缺乏文化自信。 C . 中国人信仰“性本善”,这并非意味着人生而至善,而是说人人均可以为善,都能到达——最高人格。 D . 法律和战争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社会的纷争,要实现世界大同,修养至高的人格德性才是关键。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处理人类生活五大冲突的思想理念的一项是(    )
      A .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礼记·大学》) B .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 C .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 D .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4. (4) 观察下面这幅中国画,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观点和内容,简析其是如何体现中国精神特点的。

    5. (5) 如何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实现其当代价值与意义?请综合材料信息简要回答。
  • 2. (2023高二下·哈尔滨期中) 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幽冥钟

    汪曾祺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过怀疑,认为夜半不是撞钟的时候。我从小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夜半不是撞钟的时候呢?我的家乡就是夜半撞钟的。而且只有夜半撞。半夜,子时,十二点。别的时候,白天,还听不到撞钟。“暮鼓晨钟”。我们那里没有晨钟,只有夜半钟。这种钟,叫做“幽冥钟”。撞钟的是承天寺。

    关于承天寺,有一个传说。传说张士诚是在这里登基的。张士诚是泰州人。泰州是我们的邻县。张士诚在承天寺登基,找人来写承天寺的匾。来了很多读书人。他们提起笔来,刚刚写了两笔,就叫张士诚拉出去杀了。接连杀了好几个。旁边的人问他:“为什么杀他们?”张士诚说:“你看看他们写的是什么?‘了’,是个了字!老子才当皇帝就‘了’了!”后来来了个读书人。他先写了一个“王”字,再写了左边,再写上边,然后一竖到底。张士诚一看大喜,连说:“这就对了!——先称王,左有文臣,右有武将,戴上平天冠,皇基永固,一贯到底!——赏!”

    我小时候的小学就在承天寺的旁边,每天都要经过承天寺,曾经细看过承天寺山门的石刻的匾额,发现上面的“承”字仍是一般笔顺,合乎八法的“承”字,没有先称王、左文右武、戴了皇冠、一贯到底的痕迹。我也怀疑张士诚是不是在承天寺登的基,因为承天寺一点也看不出曾经是一座皇宫的格局。

    承天寺在城北西边,挨近运河。一进山门,哼哈二将和四大天王的颜色都暗淡了。大雄宝殿的房顶上长了好些枯草和瓦松。大殿里很昏暗,神龛佛案都无光泽,触鼻是陈年的香灰和尘土的气息。一点声音都没有,整座寺好像是空的。偶尔有一两个和尚走动,衣履敝旧,神色凄凉。

    大殿西侧,有一座罗汉堂。罗汉也多年没有装金了。长眉罗汉的眉毛只剩了一只,那一只不知哪一年脱落了,他就只好捻着一只单独的眉毛坐在那里。罗汉堂外面,有两棵很大的白果树,有几百年了。夏天,一地浓荫。冬天,满阶黄叶。

    罗汉堂东南角有一口钟,相当高大。钟用铁链吊在很粗壮的木架上。旁边是从房梁挂下来的撞钟的木材。钟前是一尊地藏菩萨的一尺多高的金身佛像。地藏菩萨戴着毗卢帽,跏跌而坐,低眉闭目,神色慈祥。地藏菩萨前面点着一盏小油灯,灯光幽微。

    为什么在钟前供着一尊地藏菩萨呢?因为这钟在半夜里撞,叫“幽冥钟”,是专门为难产血崩而死的妇人而撞的。不知道为什么,人们以为血崩而死的女鬼是居处在最黑最黑的地狱里的,——大概以为这样的死是不洁的,罪过最深。钟声,会给她们光明。而地藏菩萨是地之神,好心的菩萨,他对死于血崩的女鬼也会格外慈悲的,所以钟前供地藏菩萨,极其自然。

    撞钟的是一个老和尚,相貌清癯,高长瘦削。他已经几十年不出山门了。他就住在罗汉堂里。大钟东侧靠墙,有一张矮矮的禅榻,上面有一床薄薄的蓝布棉被,这就是他的住处。白天,他随堂粥饭,洒扫庭除。半夜,起来,剔亮地藏菩萨前的油灯,就开始撞钟。

    钟声是柔和的、悠远的。

    “东——嗡……嗡……嗡……”

    钟声的振幅是圆的。“东——嗡……嗡……嗡…”,一圈一圈地扩散开,就像投石于水,水的圆纹一圈一圈地扩散。

    “东——嗡……嗡……嗡……”

    钟声撞出一个圆环,一个淡金色的光圈。地狱里受难的女鬼看见光了。她们的脸上现出了欢喜。“嗡……嗡……嗡……”金色的光环暗了,暗了,暗了……又一声,“东——嗡……嗡……嗡……”又一个金色的光环。光环扩散着,一圈,又一圈……

    夜半,子时,幽冥钟的钟声飞出承天寺。

    “东——嗡……嗡……嗡……”

    幽冥钟的钟声扩散到了千家万户。

    正在酣睡的孩子醒来了,他听到了钟声。孩子向母亲的身边依偎得更紧了。

    承天寺的钟,幽冥钟。

    女性的钟,母亲的钟……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四日中午,飘雪。

    (节选自汪曾祺《桥边小说三篇》)

    文本二:

    近来有人写文章,说我的小说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怀恋,我看后哑然。当代小说寻觅旧文化的根源,我以为这不是坏事。但我当初这样做,不是有意识的。我写旧题材,只是因为我对旧社会的生活比较熟悉,对我旧时邻里有较真切的了解和较深的感情。我也愿意写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对于现实生活,我的感情是相当浮躁的。

    《幽冥钟》几乎连人物也没有,只有一点感情。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

    (节选自汪曾祺《桥边小说三篇·后记》)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旧生活。记录“我”的所见所闻,具体呈现了颇有特色的家乡旧事,同时也寄寓了作者的深情厚谊。 B . 小说用语自然而不失典雅,开篇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起笔,既增加了文章的文采,又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C . 小说精于构思,不着痕迹。文中写张士诚因“承”字的写法而滥杀无辜的情节,看似闲笔,实则与后文钟声的慈悲形成对比。 D . “钟声撞出一个圆环,一个淡金色的光圈”运用通感,形象地写出了钟声的质感,又表现了钟声的圆浑。
    2. (2)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中写承天寺撞钟的老和尚,年老体衰,生活清贫,每天重复简单的工作,蕴含着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 B . 文本一结尾写孩子听到钟声后,“向母亲的身边依偎得更紧了”,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以及母亲对孩子的庇护。 C . 文本二中作者说习惯写家乡的人事物,并不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怀恋,而是与对传统生活的熟悉和旧时邻里的感情有关。 D . 文本二作者以后记的形式,回应了读者对其作品的误读,对小说散文化给予了他个性化的理解,反映了求变求新的态度。
    3. (3) 文本一后半部分反复描写钟声,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4. (4) 文本二汪曾祺说“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作者的这一小说的创作主张。
二、古诗文阅读(29分)
  • 3. (2023高二下·哈尔滨期中)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 , 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节选自《左传·宣公三年》)

    材料二: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甄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鸟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注:鼎,本是烹饪之器,后发展为传国之器。鼎被后世认为是所有青铜器中最能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器物。上而可绘物铸图。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A]王[B]大[C]悦[D]发[E]师[F]五[G]万[H]人[I]使[J]陈[K]臣[L]思M]将[]以[O]救[P]周[Q]秦[R]兵[S]罢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贡金九”中的“牧”,文中指“州郡长官”;《陈情表》中的“牧伯”也是“州郡长官”之意。 B . “天明德”中的“祚”,“福分”之意。这与《陈情表》中“门衰祚薄”中的“祚”意思相同。 C . 邑固窃为大王患之”中的“弊”通“敝”,谦词;《陈情表中》“猥以微贱”中的“猥”也是谦词。 D . 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中的“凡”与《项脊轩志》中的“轩凡四遭火”中的“凡”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面对楚王的无理质询,王孙满由鼎的轻重引申到德的轻重,表现王孙满的睿智忠诚。 B . 颜率劝说齐王,出兵救周,既可得美名,又可得九鼎。于是齐王命陈臣思率军救周,秦国退兵。 C . 齐王打算借道梁国或楚国运输九鼎,颜率认为不可行,因为梁楚两国都早有问鼎之心。 D . 颜率回顾史实,当初武王伐殷获九鼎,运输耗费巨大,为此替齐王担忧,一心想帮齐国解决运鼎难题。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②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5. (5) 面对求鼎危局,颜率如何游说齐王,最终保全九鼎的?请简要概括。
  • 4. (2023高二下·哈尔滨期中) 古代诗歌阅读

    渔家傲

    [宋]王安石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注:①本词写于王安石晚年退隐金陵时期。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 前二句点明具体节令,描绘山间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 B . 词人外出春游,在高岗与低谷间穿行,游兴非常浓厚。 C . 下片写词人游兴已尽,回山寺就寝,有孤枕难眠之感。 D . 全词即事写景,以白描手法勾勒,物象清幽,气韵萧散。
    2. (2) 晚年的王安石虽身居山林,却似闲非闲,他也曾写出“我欲抛山去,山仍劝我还”这样流露矛盾心境的诗句。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的这种矛盾心理。
三、课内基础知识(26分)
  • 5. (2023高二下·哈尔滨期中) 关于“之”的用法,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臣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A . 不知老将至 B . 先妣抚甚厚 C . 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D . 及其所既倦
  • 6. (2023高二下·哈尔滨期中)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 .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C . 宁溘死以流亡 D .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7. (2023高二下·哈尔滨期中)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伏清白以死直兮 B .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C . 虽趣舍万殊 D . 悟言一室之内
  • 8. (2023高二下·哈尔滨期中) 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则刘病笃       ②猥以微贱 , 当侍东宫       ③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④猿猱欲度攀援

    ⑤使不漏    ⑥垣墙周庭    ⑦二世       ⑧群毕至    ⑨臣具以表闻       ⑩固知死生为虚诞

    A . ①⑤⑥/②⑧⑨/③⑦/④/⑩ B . ①⑦/②③/④⑤/⑥/⑧⑩/⑨ C . ①⑤/②⑧/③/④/⑥⑦/⑨/⑩ D . ①⑦/②⑨/③⑥/④/⑤/⑧⑩
  • 9. (2023高二下·哈尔滨期中) 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刘夙婴疾病    ②则告诉不许       ③死生亦大矣       ④且臣少仕伪朝    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⑥引以为流觞曲水       ⑦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⑧其制稍异于前

    A . ①③/②⑦/⑥/④⑤⑧ B . ①②/③/④⑥/⑤⑧/⑦ C . ①④⑥/②⑦/③⑤/⑧ D . ①②⑥/③④⑧/⑤/⑦
  • 10. (2023高二下·哈尔滨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李凭箜篌引》中,诗人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幕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
    2. (2) 在《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是:“。”
    3. (3) 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其在前朝任职的目的,从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句子是:“。”
    4. (4) 在《陈情表》中,李密用“”两句表明自己是怀着无比谦卑和敬畏之心呈上此表的。
    5. (5) 在《项脊轩志》中,写祖母持象笏激励“我”的话是“。”
    6. (6) 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睹树思人——“庭有枇杷树”,不禁发出时光匆匆、树今高耸但斯人已逝的无尽感慨“。”
    7. (7) 在《兰亭集序》中,写集会这一天气候宜人、令人心旷神怡的句子是“。”
    8. (8) 在《兰亭集序》中,写人生寿命长短听命造化,但终究归于消灭的句子是“。”
  • 11. (2023高二下·哈尔滨期中)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形影相吊           奉圣朝           ③日西山           ④亦遂增

    珊珊可爱           ⑥列坐其次           ⑦临文嗟悼           ⑧放浪形骸之外

四、写作(60分)
  • 12. (2023高二下·哈尔滨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去吗?配吗?这褴褛的披风;战吗?战啊!以最卑微的梦,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这是2021年年底一首热度非常高的流行歌《孤勇者》的歌词。唐恬是这首歌词的作者。2012年她患鼻咽癌,历经十年病痛,2021年她在写这首歌词前,就打定了主意:“我希望它是一首‘实燃’的歌,不宣讲漂亮的态度,不为了勇敢而勇敢。这首歌里致敬的英雄,是那些抬头走夜路的人,是那些内心有殿堂的人。”有人说“对弈平凡”是时代出给人的难题,对此你怎么看?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自身体验,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