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高新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06-17 浏览次数:90 类型:期中考试
一、
  • 1.   亲爱的同学们,2023年4月23日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被岁月压薄的纸张,会悄然丰盈我们的灵魂: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书本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书本可以。让我们在书籍里体会更广阔、更深厚的世界吧。

    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记事先是在地上、树上或石头上画,后来开始记在龟甲兽骨上,叫做“甲骨文”,祖先的智慧 zhèn hàn①_____着我们。

    在漫长的历史中,文字根据书写材质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而文字的发展也如流水般 chán chán②_____向前。之后,从钟鼎铭文到竹简成册,直至周朝人们把丝织品用作书写材料。“著于竹帛,谓之书”,“书”有了正式的定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创制统一书写形式“小篆”,更加规范。汉字发展的qū shì③_____正彰显着中华民族气势páng bó④_____的文明史。

    1.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2. (2) 《说文解字》对“书”的解释为:“箸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非笔末由矣。从聿,者声。”据此,下列 (从A和B中选一项)是“书”的小篆字体。

  • 2.   文字的起源也是书面文学的起源。《诗经》是目前已知的我国最早的书。孔子曾说《诗经》“可以观”,“可以怨”。如《子衿》中①“ ”。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青年衣领青绿,悠悠的思念在一首古老的恋歌中打动人心;又如《式微》中在泥地里耕作的劳役者看着满身的淤泥不禁发出②“ ”的悲歌质问;柳宗元又领我们感受了“③寂寥无人, ”的小石潭;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④“ ”懂得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⑤“ ”体会到孟浩然含蓄地表达自己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举荐:《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营造万籁俱寂的氛围的是⑥“ ”;《卜算子•咏梅》词人借写梅花凋落的情景来表达自己至死不变的爱国之心的是⑦“ ”。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他对当地的人情世故知之甚少,经常被人笑话。 B . 人在大悲大痛,大彻大悟之后,总能总结出一些道理。 C .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D . 正玩得兴高采烈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降临,大家只好戛然而止 , 各自回家。
  • 4. (2022八下·浦江期中) 下面句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黄发垂髫指的是老人和小孩,很多古人对年龄的称呼,都与头发有关。除了黄发垂髫外,还有总角、束发、及笄、弱冠、而立等。 B . 《社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文章讲述了作者少年时期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难忘经历。 C . 《诗经》中的“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对《诗经》进行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D .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比喻)
  • 5.   【读书有道】班级开展“读经典的意义”主题探究活动,你刚读完《经典常谈》一书,请结合本书的内容,写一则简短的讲话稿,阐述对此话题的理解,字数100字左右。
  • 6.   看到下面这幅图,你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哪位人物?请联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关内容,参考答题要素,用简洁的语言诠释这幅图。

     

    答题要素:主角、团队、目标、障碍、感悟

二、
  • 7.   文学类文本阅读。

    吴伯箫

    马是天池之龙种。那自是一种灵物。

    ——庾信《春赋》

    ①也许是缘分,从孩提时候我就喜欢了马。三四岁,话怕才咿呀会说,亦复刚刚记事朦胧想着,仿佛家门前,老槐树荫下,站满了大圈人,说不定是送四姑走呢。老长工张五,从东院牵出马来,鞍鞯都已齐备,右手是长鞭,先就笑着嚷:跟姑姑去吧?说着一手揽上了鞍去,我就高兴着忸怩学唱:骑白马,吭铃吭铃到娘家……大家都笑了。准是父亲,我是喜欢父亲而却更怕父亲的,说:下来吧 !小小的就这样皮。一团高兴全飞了。下不及,躲在了祖母跟前。

    ②人,说着就会慢慢儿大的。坡里移来的小桃树,在菜园里都长满了一握。姐姐出阁了呢。那远远的山庄里,土财主。每次搬回来住娘家,母亲和我们弟弟,总是于夕阳的辉照中在庄头眺望的。远远听见了銮铃声响,隔着疏疏的杨柳,隐约望见了在马上招手的客人,母亲总禁不住先喜欢得落泪,我们也快活得像几只鸟,叫着跑着迎上去。问着好,从伙计的手中接过马辔来,姐姐总说:“又长高了。”车门口,也是彼此问着好;客人尽管是一边笑着,偷回首却是满手帕的泪。

    ③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大年初三四,人正闲,衣裳正新,春联的颜色与小孩的兴致正浓。村里有马的人家,都相将牵出了马来。雪掩春田,正好驰骤竞赛呢。总也有三五匹吧,骑师是各自当家的。我们的,例由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叔父负责,叔父骑腻了,就是我的事。观众不少啊:邻村的祖伯叔,兄弟行辈,年老的太太,较小的邻舍侄妹,一凑就是近百的数目。崭新的年衣,咳笑的乱语,是同了那头上亮着的一碧晴空比着光彩的。骑马的人自然更是鼓舞有加喽。一鞭扬起,真像霹雳弦惊,飕飕的那耳边风丝,恰应着一个满心的矜持与欢快。驰骋往返,非到了马放大汗不歇。毕剥的鞭炮声中,马打着响鼻,像是凯旋,人散了。那是一幅春郊试马图。

    ④那样直到上元,总是有马骑的亲戚家人来往,驴骡而外,代步的就是马。那些日子,家里最热闹,年轻人也正蓬勃有生气。姑表堆里,不是常常少不了戏谑么?春酒筵后,不下象棋的,就出门遛几趟马。

    ⑤孟春雨霁,滑哒的道上,骑了马看卷去的凉云,麦苗承着残滴,草木吐着新翠,那一脉清鲜的泥土气息,直会沁人心脾。残虹拂马鞍,景致也是宜人的。

    ⑥端阳,正是初夏,天气多少热了起来。穿了单衣,戴着箬笠,骑马去看戚友,在途中偶尔河边停步,攀着柳条,乘乘凉,顺便也数数清流的游鱼,听三两渔父,应着活浪活浪的水声,哼着小调儿,这境界一品尚书是不换的,不然,远道归来,恰当日衔半山,残照红于榴花,驱马过三家村边,酒旗飘处,斜睨着“闻香下马”那么几个斗方大字,你不馋得口流涎么?才怪 !鞭子垂在身边,摇摆着,狗咬也不怕。“小妞!吃饭啦,还不给我回家!”你瞧,已是吃大家饭的黄昏时分了呢。把缰绳一提,我也赶我的路,到家掌灯了,最喜那满天星斗。

    ⑦真是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

    ⑧当学生了。去家五里遥的城里。七天一回家,每次总要过过马瘾的。东岭,西洼,河埃,丛林,踪迹殆遍殆遍。不是午饭都忘了吃么?直到父亲呵叱了,才想起肚子饿来。反正父亲也是喜欢骑马的,呵叱那只是一种担心。啊,生着气的那慈爱喜悦的心啊 !

    ⑨祖父也爱马,除了像《三国志》那样几部老书。春天是好骑了马到十里外的龙潭看梨花的。秋来也喜去看矿山的枫叶。马夫,别人争也无益,我是抓定了的官差。本来么,祖孙两人,缓辔蹒跚于羊肠小道,或浴着朝暾,或披着晓霞,闲谈着,也同乡里交换问寒问暖的亲执的说话:右边一只鸟飞了,左边一只公鸡喔喔在叫,在纯补自然的田野中,我们是陶醉着的。 Old man is the twice ofchild。(正所谓“小小孩,老小孩。”)我们也志同道合。

    ⑩最记得一个冬天,满坡白雪,没有风,老人家忽尔要骑马出去了,他就穿了一袭皮袍。暖暖的,系一条深紫的腰带,同银白的胡须对比的也戴了一顶绛紫色的风帽,宽大几乎当得斗篷,马是棕色的那一匹吧,跟班仍旧是我。出发了呢?那情景永远忘不了。虽没去做韵事寻梅花,当我们到岭巅头,系马长松,去俯瞰村舍里的缕缕炊烟,领略那直到天边的皓洁与荒旷的时候,却是一个奇迹。

    ⑪说呢,孩子时候的梦比就风雨里的花朵,是一招就落的,转眼,没想竟是大人了,家乡既变得那样苍老,人事又总坎坷纷乱,闲暇少,时地复多乖离,跃马长堤的事就稀疏寥落了。可是我还是喜欢马呢:不管它是银鬃,不管它是赤兔,也不管它是泥肥骏瘦,蹄轻鬣长,我都喜欢。

    ⑫你看,那风驰电掣的闪了过去又风驰电掣的闪了过来的,就是马。那就是我所喜欢的马。……弟弟来信说:“家里才买了一匹年轻的马,挺快的。……”真是,说句儿女情长的话,我有点儿想家。

    一九三四年三月,青岛

    1. (1) “往事像落日映照的河面,我拣闪光的珍藏在心间。”那些与马有关的回忆让作者尤为难忘,在文中他反复说“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请你概括出文中③—⑧段写的那些有趣的事。
    2. (2) 吴伯箫的散文风格平淡,却往往于平淡的叙述中蕴藏着深厚的情感。请从修辞手法或描写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孩子时候的梦比就风雨里的花朵,是一招就落的,转眼,没想竟是大人了。

      ②孟春而霁,清哒的道上,骑了马看卷去的凉云,麦苗承着残滴,草木吐着新翠,那一脉清鲜的泥土气息,直会沁人心脾。残虹拂马鞍,景致也是宜人的。

    3. (3) 白居易诗云:“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而本文作者说:“在纯朴自然的田野中,我们是陶醉着的。”请简要回答,令作者和祖父陶醉的是什么呢?
    4. (4) 本文以“马”为题,开头即引用庾信的话说马是“灵物”,结尾又写弟弟来信提到家中又买了年轻的马。“马”在本文起到怎样的作用?
  • 8.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作为“ 00后”的妮妮纠结的是,如何跟班里会跳舞的娜娜搞好关系。娜娜是“班里职位最高”的人,担任大队主席的地很受男同学青睐。”他们看见她跳舞,都惊呆了。”

    妮妮说,娜娜管理班级时样子很凶,仿佛一凶,个头都变高了。妮妮曾试着和娜娜交朋友,但是没成功,对方赤裸裸地表示讨厌地。妮妮很伤心,体会了一把“弱者想靠近强者又被拒绝的感觉”。妮妮说,她还是更喜欢一年级时的娜娜,那时的她很温柔,胆子也小。“后来老师培养了她,她就有了竞争意识”。

    妮妮说。自己从不会和妈妈提起这些烦心事,因为妈妈也不一定能理解。

    殷健灵从妮妮的讲述里发现,也许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曾被那些比天空还要大的小烦恼折磨过,“亲情、友情、自我认知、孤独、不被理解、被轻视、被排斥……”

    材料二: 2016年年底,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在新浪微博上发出一封“重返童年”邀请书:“无论你处在生命中的哪个阶段,都可以接受我的邀请——与我一起重返童年。”

    “人的一生最无法摆脱的是童年的原初记忆,你出身的家庭,成长中最刻骨铭心的印记,无法原谅的人和事,未被满足、耿耿于怀的愿望,无法弥补的遗憾,烛照过你成长的微光……假如你读过我的作品,假如你信任我,假如你有强烈的倾诉愿望,假如你认为自己的童年故事独一无二,假如你希望在倾诉的同时修复童年的创伤,或者希望自己的经历警示后人……请你联系我,在之后几年,我会耐心地等待你,面对面地倾听你。”

    此后,殷健灵收到了不少愿意接受访问的应答。她将这些人的故事,和自己多年来寻访、累积的“童年故事”一起收在新近出版的《访问童年》一书里。

    材料三:

     

    《新周刊》:通过访问,你觉得经过了百年岁月,我们所有人的童年是否存在某些共性,且不以时代的更替而改变?

    殷健灵:或许是人生的无奈和童年的无助。书里 26个人的年龄跨度将近一个世纪,他们的童年小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一百年的时代变迁。童年独立生长,可终究敌不过时代洪流、社会文化、家庭环境的裹挟和影响。

    《新周刊》:《访问童年》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儿童与成人的关系。你觉得在这个时代,大人最应该给予孩子的是什么?

    殷健灵:如果能在孩子童年给予他爱与安全感,我以为便是最大的给予。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给予他们在未来人生路上披荆斩棘的谋略和勇气,而不是为他们去铺平道路。

    《新周刊》;在你看来,怎样才算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我们又该怎样创作出好的儿童文学?

    殷健灵:优秀的儿童文学,从来不惮于在作品里告诉孩子人生和世界的复杂和不美好,但在呈现这些复杂和不美好的同时,采用的是儿童能够接受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即使是揭露现实中存在的邪恶,也要融会贯通,让读者不受创伤。

    儿童文学更加负有发现人生、探索人生奥秘、叙写人情之美的责任,即便这个时代文化多元抑或精神混沌,作为一个为孩子写作的人,更要有健全的目光,坚信爱、温暖和光明,若能写出冷漠中的温暖、狠恶中的柔软、毁灭中的希望,那么读着我们的作品长大的孩子,才能从中获得发现、探索人生的勇气和前行的力量,才有可能“身处淤泥心有莲花,沦为地狱向往天堂”。而由他们所支撑的未来世界,才可能拥有清明的精神之光的照耀。

    (选自《新周刊》)

    1. (1) 从标题看,下面哪篇来稿可能不符合殷健灵的邀稿要求?请简述理由。
      A . 《郑重地告别童年》 B . 《黑科技带你重回童年》 C . 《用一生来叛逆》
    2. (2) 《新周刊》对儿童作家殷健灵的采访,你认为有哪些意图?请结合《新周刊》的杂志标语和采访问题说说你的推测和依据。

      《新周刊》——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

    3. (3) 《新周刊》要将这三则材料组合成文进行推送,编辑们就材料的排列顺序展开了讨论。你觉得应该如何排列?请联系【链接资料】,结合上述三则材料,阐述理由。

      【链接资料】推送一组材料,需要注意这样几点:①材料要围绕一个主题展开。②要注意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顺序。比如先告诉大家这是什么主题,接着逐层深入地加以分析,最后获得新的认识。

  • 9.   古诗文阅读。

    ㅤㅤ王禹偶(chēng),字元之,北宋诗人、散文家。政治上主张改革,刚直敢言,因此屡遭贬谪,下面诗文分别写于他被贬商州、黄州期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改革先驱的生活细节和内心世界。

    村行

    【宋】王禹偶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 , 数峰无语立斜阳。【旁批①:】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惘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释】①晚籁;指秋声。②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宋】王禹偶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橡。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 , 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旁批②:这一段运用景物描写,有声有形地描绘了竹楼外夏冬之景,“急雨”“密雪”,各具特色;又从声音角度写出竹楼内鼓琴水诗、下棋投壶等优雅的生活,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

    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注释】①刳(kū):削剔,挖空。②挹(yì):望见。③幽阒(qù)辽夐(xiòng):幽静辽阔。④公退:办完公事,退下休息。⑤稔(rěn):谷子一熟叫一稔,引申指一年。⑥嗣(si):接续、继承。⑦庶(shù):表示期待或可能。

    1. (1) 选出与文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①不可

      a.罔不因势象形,各情态

      b.答之

      c.故人鸡黍

      ②宜咏诗,诗韵清

      a.率妻子邑人来此

      b.千山鸟飞

      c.佛印类弥勒

    2. (2) 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将下面的读书卡片填写完整。

      建竹楼

      位置:子城的西北角上

      构造:①

      享竹楼

      视听之美

      楼上所观之景: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

      相适宜的活动:②

      闲居之乐

      作者穿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

      闲居生活: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排除世俗杂念

      议竹楼

    3. (3) 下列哪一形象与《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中的作者形象最相似?请结合本文和相关的课内古诗文说明理由。

      A漫步白沙堤的白居易

      B归隐田园间的陶渊明

      C静坐小石潭的柳宗元

    4. (4) 以文章的旁批②为例,赏析诗歌的颔联,完成旁批①。
    5. (5) 这两篇诗文都描述了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但诗文结尾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结合诗文内容阐述你的理解。
三、
  • 10.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ㅤㅤ2020年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崇德实验学校八(1)班的同学生开展了读书交流会。有同学提出:“读书或者旅行,身体或灵魂一定要有一个在路上。”请你从“阅读和旅行”的角度,完成写作。

    ㅤㅤ“阅读和旅行”的意义是什么?对过分追求理科成绩、埋头刷题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篇演讲稿。

    ㅤㅤ回忆自己与书本发生的思想碰撞,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叙事、议论、抒情、描写……叙述自己的阅读经历和感悟。

    ㅤㅤ要求:

    ①字数不少于600。

    ②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